闻思沙门四果,听堪布讲“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第八品通过法布施与财布施的对比,阐述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接下来,讲沙门四果必须要证悟空性的道理。

什么是沙门四果

小乘圣果,是沙门四果或沙门八果。 “沙门四果”包括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 “沙门八果”分别为:预流向和预流果,一来向和一来果,不来向和不来果,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 所谓“向”,是指没有真实达到果位,但在路途之中,马上就要到了。“果”则是已经超凡入圣,达到那种境界,获得了真正的果位。 不管得到哪一果,都必须要证悟无相、无住的空性。倘若无法断除实执,则与凡夫没有任何差别。 《般若经》云:“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 麦彭仁波切也说:“声闻缘觉必须要证悟大乘的法无我空性。若连一分都没有证悟,别说超离三界,就算预流果也无法获得。” 下面对此一一剖析。

没有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执著,才是真正的预流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预流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预流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预流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入流,但在胜义中根本没有能入所入,远离了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实有执著,这才是真正的预流果。”

【须陀洹】 亦名预流果,属小乘见道,而非大乘见道。获此果时已入圣位,故称之为“预圣”;由于它是声闻乘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 在这段经文里,佛陀一会儿说“预流果是入流”,一会儿又说“预流果不是入流”,如此自相矛盾,令许多初学者摸不着头脑。其实,只要分开二谛,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世俗中,可以假立名相,承认预流果远离了凡夫境界,已趋入圣者之流;但从究竟实相而言,得果者、所得之果、得果方式都不存在。没有能依所依之故,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不可能有实有执著,这即是预流果的真实境界。 所以,小乘的登地(预流果)也必须要断除执著,否则没有机会现见真谛。宗喀巴大师的《六十正理论广释》在引用这句经文时,也是这么解释的。

没有来去的执著,才是真正的一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一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一来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一来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一往来,但胜义之中无去无来,这才是真正的一来果。”

【斯陀含】 亦名一来果,是小乘二果。此果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品,仍有三品未断,故还要来欲界的人趣或六欲天受生一次,以此得名“一来”。 虽然在名言当中,一来果圣者还要来欲界投生一次,但在究竟实相中,他已证悟了无我的般若智慧,远离了我来、我去的分别。《中论》云:“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因此,如果证悟了无我空性,就能断除对来去的执著。


什么是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 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牟尼佛回答。但有时候恰恰相反,就像这部《金刚经》,很多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提问,须菩提回答,然后佛作个印证就可以了。大家熟悉的《心经》也属于这种情况。故而从这部经也能看出,佛经可以是佛陀亲口宣说的,也可以是佛陀予以印证的。

阿罗汉为什么叫“战胜敌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阿罗汉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阿罗汉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就胜义而言,根本不存在实有的阿罗汉。”

【阿罗汉】 是小乘的最高果位。此果已出离轮回,不再转生六道。但相对大乘而言,仍有细微的所知障未断,因此并不究竟。 阿罗汉,在藏文中是札炯巴,直译为“胜敌”,表示战胜了烦恼这种敌人。虽然还没有战胜所知障的敌人(三轮执著引起的一种障碍),但他完全断尽81品修惑,解脱了轮回,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叫战胜敌人。 小乘中,阿罗汉是最高的果位,但依大乘《妙法莲华经》《定解宝灯论》的说法,他最后一定要回小向大,趋入大乘。 现在有些人对大乘、小乘分不清,认为阿罗汉已经获得了无生法忍,境界与八地菩萨等同。持此观点的人,可能没有看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现观庄严论》等大乘教典,在理解佛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符合佛经的说法也情有可原。 此处,须菩提说阿罗汉肯定没有“我是阿罗汉”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在实相中阿罗汉灭尽了五蕴,断除了意识分别。 小乘如此承认,大乘也这样认为,《入中论》云:“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意思是说,凡夫由于无明障蔽,妄将世俗的显现执为实有,所以叫做“世俗谛”;但在阿罗汉和佛菩萨面前,已经断除了这部分实执,故一切假立之法唯是“世俗”,而非“谛”实。因此,阿罗汉出定后也知道自己是阿罗汉,但却没有谛实的执著。

阿罗汉若认为“我已得到阿罗汉果”,会有什么过失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阿罗汉若认为‘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 如果阿罗汉认为“我”是阿罗汉,就会有我相;知道自己是阿罗汉,别人是凡夫,便有了人相;认为三界轮回中很多众生没有得到阿罗汉果,即是众生相;我这个阿罗汉何时入灭尽定,融入法界中,则为寿者相。只要有了“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四种执著便应运而生。 《入中论》说,众生轮回之因,即是我执与我所执。假如阿罗汉没有断除这些,就跟凡夫没有任何差别了,又怎么会是阿罗汉呢?

真正的阿罗汉不可能觉得“我是人中第一,我很了不起”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世尊,您说我获得了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

【无诤三昧】藏文中叫“无恼禅”,玄奘和义净译为“无诤住”。 《华严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俱舍论释》中也说,在家人由于贪图乐受,为了财产、田地、牲畜、女人而争论不休;出家人由于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展开辩论破立。但不管是世间人、修行人,如果没有远离争论,不要说获得无上涅槃,就算处理人际关系也非常头痛——今天两个人相处融洽,明天就可能势同水火。因此,《涅槃经》说:“一念不生,万法无诤。”只有息灭了执著分别念,才能断除一切争论,证得须菩提的境界。

【人中最为第一】 佛陀的十大弟子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证悟的境界各有所长。比如,迦叶是头陀第一、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第一、阿难是多闻第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或者说离欲第一)。这些都可称为“人中第一”。

【第一离欲阿罗汉】 所谓“离欲”,是指离开一切烦恼。本来阿罗汉都离开了一切烦恼,但根据小乘的论典,其境界也有高低之别,须菩提在阿罗汉中是最殊胜的阿罗汉。 在世俗现相上,须菩提对般若空性的领悟最高,每次说出自己的体会,佛陀都赞叹“善哉、善哉”,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佛为了印证弟子的根基,也曾于大众面前说:“我的十大弟子中,须菩提是离欲第一、解空第一。”但这也只是名言中的说法而已,真正的阿罗汉不可能有增上慢,认为“我是人中第一,我很了不起”。 下面从胜义中分析阿罗汉的境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说:“尽管佛陀说我是离欲第一阿罗汉,但实相中我根本没有这种执著。如果我有这种执著,自认为已得阿罗汉道,那佛陀根本不会说我是离欲第一、喜寂静者。正因为证悟了实相,无有所行,佛陀才称我为喜寂静者。”

阿罗汉虽有各种显现,但已断尽我与我所的实执。就像大乘菩萨一样,《宝性论》中说,在众生面前可以显现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但他的真实境界中,并没有凡夫的丝毫执著。 大家若能通达缘起性空,就会知道一切法根本不矛盾,不但不矛盾,而且其中颇有甚深意味。

【乐阿兰那行者】 “乐”是喜欢,“阿兰那”是寂静,“乐阿兰那行者”是喜寂静者。此处的寂静,指身口意寂静、调伏烦恼,这一点只有阿罗汉才做得到。最殊胜的阿罗汉,就是最寂静者。 我们凡夫不是寂静者,而是愦闹者、散乱者,身口意三门整天为了名闻利养而奔波忙碌。 只有远离了能所执著(对“能”证悟的我、“所”证悟的圣道产生的执著),才可证悟阿罗汉果,成为最寂静者。

《定解宝灯论》讲义中就曾引用过七个教证、三个理证,说明阿罗汉必须要证悟法无我。其实用《金刚经》的教证也可证明:阿罗汉若没有证悟法无我,而仅仅证悟了人无我,就会堕入一个边,故对缘起性空必须有所了悟。

在胜义中,须菩提并没有执著自己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但名言中佛陀的确如此赞叹,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缘起之理。 缘起之理,唯有佛陀方能彻底了知,世间人则很难通达。但若不懂这个道理,纵然是名声盖世的大法师,证悟圣道也有一定的困难。 龙猛菩萨在《出世论》中说:依靠分别念承认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戏论者,由于尚未通达诸法实相,难免会遭受种种痛苦,而佛陀所说的缘起生,才是一切万法的真相,是宇宙唯一的真理。 所以,缘起性空之理非常重要。假如通达了这一点,就会明白须菩提在实相中没有任何执著,但在如梦如幻的现相中,可以称之为“离欲第一”。

闻思沙门四果,听堪布讲“一相无相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