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觀音寺印記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觀音寺印記之二

觀音寺印記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

觀音寺位於桃源西北部,與沅陵縣五強溪,七甲坪接壤,又與本縣龍潭牛車河相鄰,由原三望坡燕家坪觀音寺三個鄉合併而成,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

·

境內北面有萬陽山、丫柱山、湯田界等大山,南面山下有姚家坪、長潭坪、李家坪、燕家坪等,盛產稻穀魚類。

·

我的家,就在萬陽山上,最高峰海拔918米,在那裡,我度過了純真的童年,後來,也走出大山,求學,工作。

·

小時候的記憶中,觀音寺雖然相對物產不算豐富,但是智慧的鄉親們,利用有限辛勞所得的物產,也能創造出諸多永久的味蕾記憶。


觀音寺印記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大米,分為糯米和粘米,除了普通的米飯之外,還可變幻出其他神奇。

·

粘米,石磨幹磨成粉,伴上新鮮剁碎的紅辣椒,入壇,一個月之後,就變成了外表普通而味道淳美的醡辣椒,罈子保存,經年不壞,是我們住校時帶去學校的乾菜,容易保存。

·

幹磨成的粉,和上水,再用韭菜,或者南瓜花,拌勻,放到油鍋中炸到自動飄浮上來,就變成了拖面,自然是我們小孩子們的最愛。同樣,和水,加適量的糖,揉成圓餅,再下油鍋,就變成了油粑粑。那個時候,都只有插秧時才做,用以慰勞辛苦勞作的鄉鄰們。另外,也可以揉成湯圓,直接下鍋煮開,依據個人口味,可以加鹽或者加糖。

·

粘米和水,用石磨磨成米漿,用帳子布過濾掉較粗的,剩下的米漿,加上石膏,就華麗轉身,成了略帶綠色的米豆腐,切成小塊後,韭菜切段,一同煮熟,吃上一碗,能消夏解暑。


觀音寺印記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小時候還有一種米做的,叫作瓦兒糕,上面點上一兩點紅,我最喜歡一口就把紅點咬掉。叫賣瓦兒糕的人,總是挑著一擔籮筐,用沾了水的紗布蓋住,可以用錢買,也可以用大米換,一升大米可以換到十來個。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一直想著,怎麼用大米變換成瓦兒糕的。

·

糯米的產量相對較低,所以那個時候插糯谷秧的也不多,如果自家沒有,到了年底,就可以和鄰家用粘米換,好像是一升糯米換一升半粘米。糯米,也是到了年底臘月時,用來做粑粑。糯米,煮熟,放入石臼中,幾個壯年男人用力用木棍衝搗,一直到完全成糕,再揉成圓餅,撒上一點幹米粉,防止粘在一起,這就成了糯米粑粑。糯米和粘米,按照一定比例,磨成粉,再用水和勻,撒上一些夏天採摘的野蒿子葉磨成的粉,同樣用夏天採摘的苗竹葉,兩個用粽葉子捆在一起,叫門栓粑粑,如果單獨的,叫插葉子粑粑。每年正月,走家串戶互問新年的時候,總是拿出粑粑招待親友,辛勞了一年的鄉親們,唯有此時,才能享受這片刻安逸。

·

除了大米,還有一種最平常,也是最神奇的物產,同樣也是自己勞作所得,它就是黃豆,富含營養,它所變幻或者衍生出來的食物,數不勝數。


觀音寺印記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黃豆製成的豆腐,是中國人另一大發明,從東西到南北,從漢族到兄弟民族,食譜裡都出現過。家常豆腐,黃豆與水磨成漿,煮開,然後過濾,再放入適量熟石膏粉,叫作點滷,用專用的竹篩做底,用紗布包裹已經點滷的豆漿,擠出多餘的明水,再用木板蓋上,放上一塊石頭,壓上一夜,就成了豆腐。我的最愛就是在媽媽點滷時,舀一碗豆腐腦,放上白砂糖,呼嚕呼嚕就可以喝完一碗。

·

還有另外一種叫悠漿豆腐,是專門用來加工製作泡豆腐的。它的區別,點滷用的是生石膏,相對滑嫩。做成後再用油炸,就成了紅白喜事吃的泡豆腐,觀音寺一帶,也叫起炸。

·

另外,豆腐的衍生品種,還有黴豆腐,火炕了後的臘豆腐。


觀音寺印記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我的最愛,就是木豆渣,桃源其他地方也叫和渣。用黃豆磨成粉,篩掉殼,裝上一鍋冷水,放入適量韭菜段,或者白菜葉,南瓜葉,再放入豆粉,和勻,再文火煮開,最後放入適量鹽和豬油,一道看似平常,卻讓我一直念念不忘的美食。我媽也會加入適量的花椒粉,或者瘦肉末,使香味美味更增一籌。

·

黃豆煮熟,拌上鹽,發酵,長出菌絲,叫黴黃豆。煮熟,拌鹽,暴曬,幹了之後,就成了醬黃豆,跟臭豆腐一樣,聞著臭,吃著香。

·

黃豆,直接也可以和排骨豬腳煮開,能吸收多餘的脂肪。黃豆,也可以炒,便成了男人門下酒的焦黃豆。


觀音寺印記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兩件事,一件就是吃酒,觀音寺也叫走人家,另一件就是過年。

·

遇到紅白喜事,立屋,做壽,主人自然會請親鄰一起慶祝一番。遇到結婚的紅喜事,提前兩天開始準備,廚師,幫忙的還有都管師傅,提前進場,殺豬,推豆腐,準備喜慶用的菜品。正日子的前一天晚上,會舉行告祖儀式,告慰祖上在天之靈,主人家又要納入新人,同時也請再世的長輩們到場,新郎會給每一位長輩下跪禮,長輩會給上一段紅,作為回禮。

·

第二天即為正日子,一早就開始上正餐了。那時候流行十盤或八碗,湊夠吉利數字,十全十美或者發財,也有家底稍微殷實的,會有十二道菜,意喻著月月發財。家常白豆腐,上湯泡豆腐,骨頭燉黃豆或者飯豆,水煮海帶絲,油炸滑肉,肉丸子湯,瘦肉炒胡蘿蔔絲,散肉,最後壓桌菜,就是蹄子,這道菜,用五花腰方切成四方四正,兩斤左右,按順序放入大陶缸,放上桂皮,鹽,生薑,用木炭火,慢燉一夜,就可出缸。也有用豬膀做成的草帽蹄子,那是招待孃家的上客的。所以我一直記得幾次做上客的待遇,男方家裡畢恭畢敬,極盡所能有最好的菜色招待,其中還有背新婚用的蚊帳,還有裝包包茶的箱子的鑰匙,都得要花個兩元三元紅包作為回禮,住上一晚,第二天離開時小孩子還有打發。新娘一般都是下午或者臨近傍晚才到,女方的嫁妝多寡,也看到男方的家底和孃家的疼愛。那個時候,娶媳婦的男方家一般都會欠賬,等過上幾年才能還清。


觀音寺印記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白喜事,依據道士訂的出喪的日子,一般會放上個兩三夜,那種酒席叫作吃眼屎肉,親人們用眼淚寄託著對逝者的悲傷和思念。我們小孩子還有最愛的就是撿沒有響過的鞭炮,有時候兩個口袋都不夠用,然後點上一根祭祀用的香,一個一個慢慢放。

·

那個時候走人家吃酒,也就三元五元,還有挑穀子大米的,布匹也作為禮物,一併由記賬先生記著。

·

我們小孩子還盼望的,就是過年了。有句俗話就是,大人望插田,小孩望過年。我們家的年夜飯,都是有我媽一手包乾。大母雞,年頭開始就餵了,到過年時,也得有五六斤了,用茶油炒熟之後,放點家門口的摘的花椒,煮一個小時以上,頓時滿屋香味。


觀音寺印記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豬膀,也是取之我媽自己養的肥豬,慢火燉熟燉亂。大草魚或者麻鰱,煎到兩面焦香後,放入冷水煮開即可,乳白色的湯汁,喝上一口,自然回味無窮。媽媽親手做的豆腐,煎到二面焦黃。等我爹在堂屋用豬頭祭完祖後,就可以開始吃年夜飯了。我們家的年夜飯,從下午四點,一直到天黑,可以慢慢吃,我媽說一年中最享受的就是那頓年夜飯了。中間,還讓我和弟弟盼望的就是壓歲錢了,這也是那個時候一年中孩子們最大的一筆收入了。

·

兒時的美味,隨著時代的變遷,物質的豐富,也漸行漸遠了,但是,它留在骨子裡,記憶深處,永遠伴隨。


觀音寺印記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

楊萬軍,70後,現住廣東,從事房建、市政、道路等施工。


觀音寺印記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記憶 (作者/楊萬軍)


在看,在轉

隨心,隨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