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州」有关青州的传说

「谈青州」有关青州的传说

小城青州


说起青州的历史,她实在不能算是个小城。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曾经一度是山东(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不是现在意义的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州历史上跟青州有关的名人有范仲淹、李清照,现在的“范公亭公园”就是为了纪念他们两人而修建的。现在的青州却实实在在是一座年轻的小城。她原来的名字是益都县,好象在86年才撤县设市。城市不大,骑自行车绕城一周也就两三个小时。但青州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相当方便,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横贯市区。青州自古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富足,民间有“要想吃好饭,围着青州转”之说。青州有名的旅游景点有:云门山,上边有世界最大的石刻大“寿”字,自己或朋友生日时候来这里亲手摸摸“寿”字相当有意义。驼山,位于青州城西南六公里处,与云门山遥相互应。由于云门山的地势比较高,从远处看他要比驼山高许多,但驼山的实际高度要比云门山高许多,故有“云门山高,够不着驼山的腰”之说。驼山上最有名的是建于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群,不过经过文革时期的破坏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目前的驼山是以“天下第一大佛”著名的,它来源于一位美术学院的学生无意中拍摄的驼山附近的山脉照片(见图),你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吗?仰天山:这是我认为青州最好玩的地方。原因是它还没有完全开发,原始味道比较浓厚。所以其中奥妙也无法介绍了只有你亲自去了才能体会。

青州巨佛由9座山头组成


「谈青州」有关青州的传说

青州巨佛主体部分由劈山和磨脐山组成,叠连九座山头、仅面部就长达2500米、堪称世界第一的山体巨佛。历经1400余年,至今偶经发现后,现已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这座山体巨佛位居青州西南十公里处,凿于552--576年间,令人称奇的是,九座山头从东西南北任何方位观看巨佛都是一组普通山头,惟有从佛雕石窟众多的驼山一处方位恰好能观其真实形象,驼山群佛均面而拜之。巨佛传神达意,神采飘逸,直鼻薄唇,惟妙惟肖,且发髻、喉结、胡须形象逼真,清晰可见,这在人类文化史和世界佛教史上都至为罕见。山体巨佛乃广福寺龙场之余气,故现佛像。山体巨佛为驼山的案山,因为只有从驼山方向才可以看到仰面的佛像。这应该是驼山佛雕石窟群选址堪舆的最初缘起,因为古之圣贤善观象,佛家更是如此。本来山体巨佛与劈山、广福寺、云门山、金凤顶是一条龙脉,而驼山、楼楼山则是另一条龙脉。佛家有云:“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山体巨佛为“一佛出世”,而佛家在驼山开凿佛像石窟,驼山石窟佛像群则是“千佛护持”,如此两条龙脉依靠佛缘紧密连接起来。肉髻到鼻尖直线距离862米,鼻尖到下颏直线距离843米,下颌到锁骨直线距离652米,山体巨佛总长度2357米。折合为曲线长度当在2500米至2600米左右。


云门山
位于潍坊青州市南2.5公里,海拔400多米,因山顶有一自然山洞,远望如明镜悬空,天门洞开,每逢夏秋之季,云雾缭绕,穿洞而过,景色如同仙境,云门山由此而得名.云门山山上多摩崖石刻,其中巨大繁体"寿"字,是全国石刻之最.云门山群峰兀立,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文化古迹众多.

「谈青州」有关青州的传说

云门山上最有名的景点是“寿”字和云门洞,在民间,有许多关于他们的优美传说,现根据记忆粗略整理一二。寿比南山关于“寿比南山”的南山之说争议颇多,全国各地的“南山”不胜枚举。由于云门山上的有我过最大的摩崖石刻“寿”字(见图),又由于云门山正好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寿比南山的寿就是云门山上的寿字,南山就是云门山”这种说法也就油然而生。切不说这种说法是否确切,云门山上的寿字确实够大的了。寿光的来历云门山上的寿字刻于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当时正值衡王(当时住在青州,现在青州市有衡王府遗址)生日,衡王府内掌司周全为巴结上司,请来了全国最有名的石匠,在衡王府南的云门山顶的大岩石上刻了一个高7.5米宽3。5米的巨大寿字。工程完工那天,衡王来观看大寿字,发觉整个寿字都涂成了鲜艳的红色,惟独下边“寸”字的一点没有颜色。衡王不解,周全解释说,这要由衡王您亲自“点睛”。当衡王拿笔把这一点涂红后,这个巨大的寿字突然大放光芒,将整个青州城以及北边的土地都照亮了。衡王大悦,并命名青州以北的地方叫“寿光” 云门洞的传说 衡王的女儿快到出嫁的年龄,求婚者门庭若市,衡王的女儿却给他们出了一个难题:谁要是拿镜子让她看一眼她就嫁给谁。但公主身在深宫闺阁,寻常人想见她都不容易,更别说带镜子给她看了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这件事让云门山脚下的一位石匠知道了,就历尽三年时间把云门山山顶给凿了一个大洞,城里的人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山上的这个大洞,阳光照射过来就象一面大镜子。衡王果然把公主嫁给了那个石匠。

云门山和劈山下的十字、寨子两个山村

「谈青州」有关青州的传说

传说当年杨二郎与诸神打赌,说能肩挑二山追上太阳。诸神不信,杨二郎便拎起根扁担,赶早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挑起两座山,追着太阳飞跑。从东海一气跑到青州,看看也快赶上了,天也快到中午了,杨二郎觉得鞋里有土,垫的脚怪不得劲儿,就停下来,放下担子,磕了磕鞋里的土。这土便堆成了山,这就是现在谭坊的香山。据说,原先因为有脚臭味儿,叫臭山呢。磕完土,杨二郎抬头一看,荷,那太阳又跑远了!他不敢怠慢,挑起两座山又大步追赶,行至青州城南,猛然间觉得肩头一颤,回头一看,不好!原来走路过急,失掉了扁担上的“寨子”,后头的一座山被挑豁了口。眼看得不能挑了,杨二郎狠狠地把扁担一扔,伸手在地上划了个“十”字作记号,以便众仙不服气时来这儿看。众仙来没来过且不说,杨二郎挑的那两座山却留下了。一座就是劈山,那豁了的口子至今犹在,另一座就是云门山,那云门洞就是杨二郎穿扁担穿透的。更有趣的事,杨二郎当年画的“十”字和扁担头上掉的寨子,传说就是现在云门山和劈山下的十字、寨子两个山村呢。

范公亭的传说

「谈青州」有关青州的传说


北宋年前,名臣范仲淹时任青州知府,正赶上青州遇上了特大水灾,范大人不顾年老体弱,亲自来到城头察看水情,但见天上黑云翻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而来.一会儿的功夫南阳河山洪爆发,咆哮如雷,滚滚而至,大浪中大树连根拔起,整堆的草垛,落水的牛羊...一起随着洪流浩浩荡荡向着城墙撞来.范大人看此情形,不顾个人安危,指挥民工紧急抢险.这时一阵大风把大人的乌纱帽吹到洪水之中,却也奇怪,洪水竟然下落了二尺有余.大人惊凝帽子竟有这般神力?暴雨一直下个不停,洪水又涨上来了.大人毫不犹豫把自己的官服脱下来扔到了洪水里,立时猛涨的洪水如同烧开的粥锅加上一瓢凉水一样落了下去.老天爷却不服输似的下起了更大的雨.眼看洪水就要漫堤,范大人不顾众人劝说,纵身一跃跳进了滚滚的洪水.大人本想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百姓快慰地是,随着洪水的下落,范大人安安稳稳地坐在一老龟盖上逆流而上,一直飘到今天范公祠的位置才把大人送上岸来.老天感大人功德,洪水退了.然灾后的青州却流行开了一种红眼病,大人又不顾辛劳,亲自用泉水制成白丸子分发给青州百姓,灾情得到有效的控制.青州人民感激范大人的功德,在范公上岸的地方修建了范公祠,把他取水制药的井亭称为范公亭.


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范大人,永远为青州人民记在心中.


范公井的传说

皇二年(公元1050年),著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范仲淹为政青州时,青州一带流行一种"红眼病",蔓延很快,为此,范仲淹亲自汲水制药,发放民间,很快制止了瘟病的流行,百姓感激不尽。恰在这时,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且水质纯净,甘甜可口,饮用制药都相宜,百姓以为这是范公的德行感动了苍天,就取名"醴泉"。并在泉子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后人感念范公,就把"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亭子叫做"范公亭" 。
  范公亭为六角形,顶开一圆孔,与井泉上下相对,其亭之柱上木下石,别具风格。迎面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亭东有三贤祠,为后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之所,范祠居中,建于范公离青不久,富公祠与欧阳公祠故址均在城西瀑水涧之侧。明末皆移建于范公祠左右,称"三贤祠"。范公亭院内有数棵唐楸、宋槐,虽说已活了千年之久,但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院门南侧,植翠竹千竿,使这一组古老的建筑越发显得清静幽雅,生机勃勃。古树下,翠竹旁,耸立着一块块石碑,或为历代名人缅怀先贤的题刻。

夥huǒ巷街的来历

「谈青州」有关青州的传说

青州城里,有条宽 5 米,长 315 米,东西走向的街道,叫“夥巷”。清朝康熙年间 , 这儿相邻住这两户显赫世家: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家住南,左都御史房可壮的家居北。两家本来是好邻居。可是这年,竟为宅基发生了纠纷,你争我夺,各不相让,以至打起官司来。县令接到状子悄悄的溜了,知府收到诉信无缘无故的病了—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两家,惹着了谁家也不是好玩儿的。冯房两家见告来告去没结果,便给在京做官的主人写信。冯溥阅毕家书,十分生气:“哼,房家如此无理,非教训教训他们不可 ! ”但转念一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怎能轻信自家人的话呢?再说,为区区小事,闹得邻里不和,何苦呢?于是他挥笔写道:“千里捎信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冯伯的家人收到回信,立即让出了三尺地基。再说房可壮,本是个心直口快、不畏权贵的人,他看完家书,气的剑眉倒竖,正欲发作,却又接到冯家已让地三尺的消息,遂亦写信令家人也让地三尺。双方让了地,有合伙用青石板铺成了街道,并取名“夥巷”,以示两家永远和好。三百多年来,街多次返修,名字却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刘阁老的传说

「谈青州」有关青州的传说


明朝中期,青州出了个刘阁老。刘阁老晚年告老还乡,离开了官场的烦恼,过上了清闲的日子。
忽一日,京城来了圣旨,传阁老马上进京。阁老曾侍候过几代皇帝,深知伴君如伴虎的滋味。认为此去凶多吉少,就推说病重在身不能前往。打发走钦差,阁老苦思冥想皇帝宣召的原由,忽想起在京时的一件事。那是一个晚上,东宫娘娘让他到后宫讲学。讲着讲着,娘娘竟然睡着了。等娘娘一觉醒来,见阁老还在旁侧立,就问:你怎么还没走?阁老答曰:娘娘没让走,臣怎敢退下。娘娘笑笑说:好一个老实刘啊!此事传出后,曾引起一些风言风语。此时的阁老又联想到奸臣们就此事而生的谗言,如坐针毡,一夜没合眼,快天亮时才朦胧睡着,还做了一梦,梦到菜园里的韭菜长了一尺多高。阁老想解开这个梦中之迷,就来到了附近的尼姑阉找老尼姑圆梦。老尼姑不在,小尼姑接待了他,阁老说出了来意,小尼姑天真的一笑:这个梦我也会圆,韮菜长到一尺高,不就是该割了嘛!阁老惊出一身冷汗,长叹一声:我完了!当阁老恍恍惚惚回到府上,恰巧皇帝第二道圣旨一定要阁老进京,说就是死了也要拿头去见。阁老无奈只好让家人割下头来送进京去。这边尼姑庵里老尼姑回来了,听小尼姑把刚才的事一说,老尼姑一皱眉头说,徒儿啊,你把梦圆错了,韭菜长到一尺高,说明田地里水肥充足,阁老有好事了!老尼姑说罢匆匆赶往阁老府,结果阁老那血淋淋的头已经上路了。


却说皇帝见了阁老带血的头,知道不是死后割的,于是抱头大哭,并说:朕自小是由先生服侍教育才成人的,有恩不报非君子,本想让先生进京加官晋爵,頣养天年,享清福来的,万没想到先生竟会走上这条路。
皇帝为了纪念刘阁老,于是破例下旨,在京城和青州同时修建规模宠大的阁老墓,在京葬的是肉头金身,在家乡葬的是金头肉身。葬礼之隆重,墓地之宏大,在当时的也是前所未有的。。。


仰天山


「谈青州」有关青州的传说

史书记载,观音洞中曾经有一面石镜,镜面是白色的,可以映照出山林庙宇的影像。传说远离家乡的人如果思乡心切,在此镜中即可看到家中的事情。有一位离家周游的县官走到这里,由于长时间在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一下看到了家中的情景。不过情况十分不妙,他看到他的妻子耐不住寂寞,正与别人私通。他顿时怒火中烧,顺手拣起一块石头砸去,结果把石镜砸烂了,从此石镜不存在了,人们再也看不到家中的事情了。
二、仙人洞的传说
  在佛光崖离地面40米的地方有一个山洞,叫做仙人洞。由于仙人洞处在悬崖绝壁上,所以人们很难进入。传说以前曾有木质栈道通向洞中,佛光崖下的文殊寺中曾有一位得道高僧圆寂前进入洞中,一边走一边拆栈道,走一步拆一步,高僧进洞后即在此坐化,从此再没有路通向洞中。后人为了表示对高僧的敬仰,也再没有修路去打扰他,并为此洞取名叫“仙人洞”。
三、文殊寺的由来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安定四方以后,重新周游天下。当他走到仰天山下时,发现佛光崖和仰天山的山体与曾经在梦中见到的情形一模一样。他很惊讶,以为这一定是佛祖托梦与他。出于对佛祖的敬畏,太祖立即拨出专款,命工部派员营造文殊寺。此后太祖曾多次到此进香。后来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便每年派一名朝庭要员代他膜拜。

「谈青州」有关青州的传说

万年桥俗名北大桥,位于古南阳城北门外,始见于宋仁宗明道年间,中间历经修葺,古时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朝嘉庆年间,迄今已 180 多年了。青州万年桥是一座七孔石桥,长 65.3 米,面宽 8 米,高 7.9 米,拱跨度宽 5.4 米。桥两端各有较宽的引桥面,东西两面有栏杆,并衬有石狮、宝瓶各 16 对。栏杆上有明朝的浮雕《二十四孝图》和缠枝牡丹。西面应水的六个桥墩上端,刻有一米见方大的龙头,人们叫它龙吞口。寿光县安致远在修桥碑记中说:“北门锁匙,晨关乍起,邦人士女,衽接肩摩,南北交错,河桥成市,……”可见当时桥上交通畅达,行人熙攘的繁华景象。青州万年桥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它雄伟壮观,坚固耐久。近 70 年来历经 4 次特大洪水的冲击,并无半点损伤。目前更是行人如流,车辆如梭。虽负重累累,但坚固程度仍不减当年。万年桥历经风雨,饱尝沧桑。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过它;国民党的军用飞机轰炸过它;十年浩劫更把它糟蹋得千孔白痍,面貌全非。近来经过整修、加固,更增添了新的光彩。

「谈青州」有关青州的传说

赵匡胤与青州的传说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逼迫年仅8岁的周恭帝柴宗训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建立宋朝。随后,南征北战,一条军棍打天下300军州,灭掉各地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大部统一。
在青州,有着许多赵匡胤的传说。
其一:五代末年,赵匡胤避难到青州东南山区。因生病,住在一个叫“圣水峪”村的小庙里。道长和村民对他以礼相待,倍加关照,送饭送水,并请来医生为他诊脉治疗,在庙中静养调治三个多月。从交谈中,才知他名叫赵匡胤。赵匡胤登基做了皇帝,对此念念不忘,遂赐名村中小庙“养老院”,庙内可供奉“皇帝万万岁”牌位。并传下御旨:庙起东至弥河、西到黑山,百姓不纳皇粮,只缴少量的“庙粮”。后来,圣水峪村演变为养老院村。现今青州市弥河镇有上院、下院二村,即为此村,村中有庙。


其二:青州西南山区有一风景名胜仰天山,山中陡崖,壁立千仞,名佛光崖。崖前有文殊寺,为北宋初年所建。传说赵匡胤流落青州,夜间做了一梦,梦见一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禅音袅袅,佛光普照。第二天,走到仰天山,眼前景象竟与梦中相似,赵匡胤大为惊异。做了皇帝后,就下旨在仰天山建文殊寺,以纪念梦中吉兆。
其三:赵匡胤颠沛流离,困苦疲乏,走到青州以南的董沟村,住进董家店。夜间,董家店主人见这人行踪可疑,便报告官府,派兵捉拿。赵匡胤心中有事,睡不安稳,一连做了三个恶梦,三次惊醒。发现官军追捕,慌忙逃走,躲进荒山中的荆棘丛里。第二天天明,官兵退走,在棘丛中躲避半宿的赵匡胤发现,尽管荆棘满山,自己则毫无损伤,再仔细一看,这满山荆棘与别处的不一样,别处是倒钩刺,而这里是顺钩刺,不扎人。赵匡胤做皇帝后,想起在青州的遇险,便下旨在董沟村建了一所“三觉庙”,逐渐演化为村名。至今,青州市王坟镇逄山一带的荆棘不长倒钩刺,当地百姓称之为“顺王棘”,加意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