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死于脾气还是死于阴谋?

三国闺蜜


对于魏延的死,我觉得是他自己性格的缺陷正好吻合了政治上的谋略安排。是一个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人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魏延的史实,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将军。他在军事上的成就是客观存在的:1、跟随刘备入蜀,与黄忠等统兵平定广汉郡;2、刘备在汉中称王以后,他负责镇守汉中;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没有采纳;4、阳溪之战大破郭淮、费曜的军队;5、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在诸葛亮的统一指挥下,和其他将领一起在卤城之战中大破司马懿。所以说,魏延的军事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是他有他自己独特的军事见解,并且喜欢置之于死地而后生这种冒险的军事战略。

诸葛亮的做事风格是谨慎小心,没有十拿九稳是不会出手的。他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两人在军事战略上不同风格的体现。所以说,在军事路线上,诸葛亮和魏延是有战略分歧的。但是以诸葛亮的威望,驾驭魏延是没有问题的。

在关羽、赵云等将军死去以后,因为比他有资历有威望的将军的逐渐减少,魏延就成为了蜀汉首屈一指的大将军。随着地位的提高,加上他喜欢冒进,特立独行,比较孤傲的个人性格。诸葛亮已经感觉到魏延的性格缺陷,不适合统领军队。所以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途中病重,感觉不行的时候,他做了特殊安排。他决定撤兵,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且假设“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为什么会有此假设,一个“若”字,就是他推断他死后,魏延已经是资格最老的了,以他的性格,不会有人约束得住他的。所以,他就关照其他人,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就自己撤退不要管他。

结果,费祎去传令。魏延果然不肯服从调度。他说“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耶?”,意思就是,诸葛亮死了,我们可以继续北伐,完成大业啊。魏延本来与杨仪就不和,感觉为他断后更不服气。费祎劝说不了,只能借故逃脱,回去汇报杨仪。这时,魏延的性格缺陷就完全暴露了,他干脆率先撤退,跑到杨仪的前面去了,并且干了一件蠢事,让部队撤退过程中烧桥毁路。这件事,干得就有点小孩子气了,没有了大将风范。毕竟身后除了杨仪还有自己的同袍手足,兄弟部队啊。迟滞他们的行军,如果遭遇不测,损失的也是自己国家的军队啊。并且杨仪和魏延都向朝廷奏报,说对方谋反。

所以当刘禅问董允和蒋琬,到底谁会谋反。大家都怀疑魏延。这魏延其实与杨仪有过节是真,但是谋反不至于。但是他性格的缺陷,鲁莽行事,做出的事令人难以置信啊。所以当魏延的先锋部队与杨仪的部队遭遇时,王平一句“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魏延的部队就鸟兽散了。魏延只带着几个人逃跑了。所以当马岱带兵追上他时,轻易就砍了他的脑袋,回去献给杨仪。

如果魏延不是性格鲁莽、孤傲,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幼稚之举,诸葛亮去世后,稍加时日以他的威望和实际掌握兵权的职位。杨仪是很难动他的。魏延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爱自学的羊先生


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刘备对他信任有加。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刚开始只带了黄忠和魏延两员大将。在取得汉中后,刘备要选择一员将领担任汉中太守,镇守蜀汉的北大门。本来大家都以为会是张飞,可是刘备宣布人选后,却是魏延,当时是一军皆惊。

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的任上,没有辜负刘备的信托。他根据汉中的形势,制定了符合实际的防御方案。那就是依照险要,层层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在此方案下,他建造了汉中的防御体系,在他和后人的坚守下,汉中的防御一直牢不可摧。

在诸葛亮执掌蜀汉政权的时代,作为刘备的老一辈残存的唯一大将,魏延成为诸葛亮不可或缺的军事助手。他在诸葛亮的阵营中名排第二,并担任诸葛亮大军的前部。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屡立战功,威名远扬。但是,就是这样一员优秀的将领,却在诸葛亮死后,被定为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杀,连同家族也被灭三族。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一、与诸葛亮矛盾重重的魏延。

魏延虽然是诸葛亮手下排名第一的大将,但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并不好。虽然诸葛亮对魏延不薄,在各方面对魏延都很优待。在官爵上,在职位上,都对魏延很倾斜。甚至在魏延和刘琰发生冲突的时候,诸葛亮就把刘琰调离了。但是,诸葛亮的做的这一切,并不能让魏延感到满意。

魏延要求的,是按照他的战略战术来进行北伐。这是诸葛亮所不同意的。诸葛亮和魏延两人的战略战术思想不同,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就拿“子午谷奇谋”来看,就能够看出两人的分歧。诸葛亮是按照“王者之兵”来作战的,但是,秦川并不是他在《隆中对》中设想的,百姓箪食壶浆来迎接他。迎接他的只有强大的曹魏骑兵。诸葛亮一心想稳妥行事,不愿意冒险,所以每一次北伐都最后打成对峙。

而魏延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要求采取“以正合,以奇胜”的战略。他想让诸葛亮带领主力作为正兵,而自己带领奇兵取胜。可是他的战略战术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一直没有实施的机会。

因此,虽然诸葛亮五次北伐,可没有取得多少战果。整个蜀军翻山越岭的武装大游行。魏延在这个时候心情十分郁闷,他屡屡在公开场合讥笑诸葛亮胆怯,可是,诸葛亮依然不改初衷。

就这样,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积越深,最后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魏延一直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才能得不到施展。这一切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挑拨,诸葛亮和他的关系只有越处越僵。

二、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才能低下的魏延。

魏延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是这个人的政治头脑欠缺。在史书上记载,魏延其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我们从这段记载,就可以想见魏延的为人。

魏延的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说明了他的军事能力出众。他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够培训兵士,可以说是一员优秀的将领。但是,后面评价他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又是对他的批评。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不得志魏延,他整日郁郁不欢,当然对这些诸葛亮身边的人没有好脸色。而其他人看见他这个样子,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他在整个蜀军阵营难有朋友。这些,都表现出魏延政治头脑欠缺的一面。

三、魏延之死的经过。

等到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便尽了最大的努力。他把蜀汉能够调集的最大兵力投入了战场,还加强后勤运输,进行战场屯田,保证自己的后勤供给。在这一次北伐中,魏延依然是全军的先锋。

但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这一次北伐不可避免的又陷入了僵持状态。诸葛亮想尽了一切办法,还是不能迫使司马懿决战,最后只有病死于五丈原的军中。

随着诸葛亮的死,这一次北伐也到了尾声。剩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蜀军安全的撤回汉中。但是,就是在这一次撤军中,发生了魏延被杀的事件。

诸葛亮在没有魏延出席的情况下,召开了 撤军的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中,诸葛亮让杨仪率领全军撤退,魏延断后,在魏延前面的军队是姜维。如果魏延不听从断后的命令,就丢下他不管,全军撤回。

在诸葛亮死后,费祎被杨仪派去试探魏延的态度。果然魏延不同意这样的安排,他要求接管全军的兵权,继续北伐。费祎找借口回来后,蜀军主力便丢下魏延撤退了。

魏延发现自己上当,便决定强行夺取兵权。他抢先回兵,烧绝栈道,但是在和杨仪的对抗中,兵败被杀,杨仪还派人灭了魏延的三族。就此,一代战将魏延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四、魏延死亡的原因。

从历史记载的种种迹象表明,魏延之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魏延的死,一半是大势所趋,一半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就是利用。他要利用魏延的才能,但是,他不采取魏延的战略战术思想。这使得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积越深。魏延自以为自己的能力超群,足以担当起北伐的重任。并且他还制订了一整套作战的方案,可是正是这样,才让诸葛亮下了除掉他的决心。

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的水平连张郃都不如。他一直压制魏延,不让他单独和曹魏交战。唯一一次派魏延单独西进,取得了阳溪大捷,也不能让他改变看法。在他的心中,魏延的能力有限,他的那一套方案又十分危险,如果把蜀军交给魏延,那么万一失败,会给蜀汉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诸葛亮认为,如果自己一死,蜀汉就再也没有能够实现北伐的人才。因此,他定下修生养息,息兵保国的战略。可是,他心里知道,魏延是不可能遵从这个战略的。这样,诸葛亮就把继承人定为了蒋琬和费祎。

按照正常情况,诸葛亮死后,不管是从职位、资历,还是从能力来说,都应该由魏延来接替诸葛亮指挥军队。可是,既然诸葛亮定下了这样的策略,那么,魏延就必须排除在外。

既然诸葛亮已经决定不再北伐,那么,魏延就失去了他的价值。没有魏延,剩下的将领吴懿、王平、姜维他们,足以防御曹魏的进攻。因此,诸葛亮临死前定下的命令,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如果魏延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屈居人下,先听从杨仪后听从蒋琬、费祎的命令,那就留下他。如果他不听从命令,那就除掉他。

果不其然,缺乏政治头脑的魏延选择了抗拒。于是,外有杨仪、王平、姜维、吴懿一干人和魏延交锋,内有蒋琬一干人向刘禅进言。最终,魏延被定成背叛分子,不但自己被杀,还被灭了三族。

结语:

魏延是一员优秀的将领,但是他的政治头脑太差。他在刘备的手下表现出色,而刘备也对他不薄。刘备提拔黄忠为后将军,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但是,换了诸葛亮之后,魏延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诸葛亮对魏延只是一个利用关系,他只需要魏延为他卖命,不需要魏延有自己的思想。这使得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越来越深。在诸葛亮死时,就定下不再北伐,修生养息的政策,并且违反资历、职位、能力、声望的惯例,越级把自己的继承人定为蒋琬。

这样一来,魏延就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忍气吞声,屈居蒋琬之下,听从蒋琬这些人的命令。二是直接夺取军权,反抗蒋琬的命令。三是背叛蜀汉,起兵造反。对于蒋琬他们来说,魏延只要不选择第一条路,就视同背叛。

当然,我们都可以看出来,魏延肯定不会选择第一条路,但是他也不会选择第三条路。这样,他就被已经设计好的阴谋吞没了,死了还被扣上背叛的帽子。但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虽然按照官方的记录撰写了魏延的传记,但是最后依然给魏延下了结论:不便背叛。这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魏延被杀的根本原因:其刚愎率直的性格所致。

一、爽直率性;二、傲慢少礼;三、恃功务高。

魏延身败名裂的真正原因是与杨仪之争。

诸葛亮死后,魏延因被陷害谋反而遭杨仪一党所杀。

但凡有本事的人,多少有点脾气,但魏延这个人,不但脾气不好,还特别的刺儿多。除了刘备对魏延信任有加之外,诸葛亮、杨仪、蒋琬与魏延的关系都不咋地,诸葛亮死后,杨仪、蒋琬硬是把谋反的屎盆子扣在魏延头上,以至于《三国演义》描得更黑,说魏延后脑勺上天生有反骨。

诸葛亮北伐途中重病,估计大限将到,他料定自己死后北伐群龙无首,魏延必定不会听命于任何人,于是秘召杨仪、费袆、姜维,交待自己死后的撤兵计划,由魏延负责断后,如若魏延不听命令,就不要管他了,部队自行出发。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听命令,说什么丞相死了,还有我魏延可以与敌军作战,凭什么要撤军呢,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开始部署继续北伐。本来诸葛亮死后是指定杨仪负责总指挥,但魏杨历来不和,魏延除不听指挥外还公然与杨仪斗气,把国家大事抛到脑后,大泄个人私愤。本来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坚持北伐的话,还有他的道理可言,历史的评价可能要改写,但魏延却又改变主意,撤军的速度比杨仪跑得还快,殿后变成了前锋,而且做得缺德的是自己的大军过后还烧毁栈道,拆除桥梁,真正的过河拆桥,全然不顾杨仪统帅的后军死活,同时,先跑回来还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向后主刘禅说杨仪谋反,逼得杨仪狗急跳墙,只好反过来说魏延谋反。后主本来是个没主意的人,只好询问董允,蒋琬等人,一问不要紧,几乎所有人都说杨仪不会谋反,而没有一个人说魏延的好话,都怀疑魏延则有谋反的倾向。

《三国志·魏延传》说,魏延这个人勇猛过人,生性矜持高傲,仗着和刘备的特殊关系,当时所有人都让他三分,包括诸葛亮在内,但杨仪却不卖账,魏延便把杨仪恨之与骨,水火不容。两人只要坐到一起,就会吵架,甚至吵到极处,魏延还会拨出刀剑对着杨仪比划,一个武将这样在文官面前逞威风,看不惯的当然不只是杨仪。

魏延之死,另外一个版本是诸葛亮的小算盘,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定会无人能降伏魏延,特别是自己的接班人姜维还没有站稳脚跟,所以在病重之际,却不召魏延安排后事,明知魏延不会听杨仪的指挥还要背地里安排杨仪来作总指挥,这无疑是挑拨两人关系,来个一桃杀二士,为姜维主事前扫清障碍。



牧然趣历史


导语:

魏延的死,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争议的。所谓争议的焦点,无非就在于他是否死有余辜。他的死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还是杨仪策划的一场阴谋呢?

我认为魏延之死,跟诸葛亮无关,主要是杨仪的阴谋所致。因为诸葛亮没有任何理由杀掉魏延,魏延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谋反的迹象。

01魏延是季汉王朝最后的大将,诸葛亮不可能舍得杀了魏延。

刘备打下汉中以后,对汉中太守的职位,一直在考虑用谁来担任。大多数人都支持张飞,毕竟是集团元老,又非常有能力。可是刘备偏偏选中了后起之秀的魏延,这说明了两件事。

  1. 首先刘备十分信任魏延的忠诚。他认为魏延对自己是百分之百忠心的,否则刘备绝对不会将汉中这个益州的门户交给自己不信任的人来把守。
  2. 其次刘备十分信任魏延的能力。魏延在荆州归顺刘备以后,一路跟随刘备夺取益州,夺取汉中。这个过程也是刘备考验魏延的过程,证明他的确很有能力。

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镇守汉中多年,按照自己的精心部署,使得汉中之地,丝毫没有受到曹魏大军的袭扰侵犯。

此后五虎大将陆续去世,魏延成为了季汉帝国为数不多的猛将。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主动从汉中太守的职位上撤下来,非要跟随诸葛亮北伐。

可见魏延对季汉是非常忠心的,有能力又如此忠心,难怪刘备和诸葛亮都很器重魏延。魏延和诸葛亮在子午谷奇谋之上虽然有过激烈的争辩,但是这不会影响诸葛亮欣赏魏延这件事。

诸葛亮行事小心,所以他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觉得魏延是难得的人才,所以绝对不会对魏延下手。

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三国志》

诸葛亮明白,当时的季汉王朝,最缺少的,那就是出色的将才。好不容易几十年的功夫熬出了这么一个魏延,他怎么舍得就这么杀掉呢?

由此可见,诸葛亮没有杀魏延的任何动机。诸葛亮只是不希望魏延统领全局,从而使得他将季汉大军全部带入坑罢了。

02魏延与杨仪之间仇恨太多,杨仪小人得志自然要公报私仇。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得到了一个指令,那就是悄悄带领大军撤离前线。这个时候杨仪以诸葛亮的名义,让魏延在大军后面断后。

诸葛亮一死,按照官职和军衔,整支大军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魏延。可是这个时候魏延却被安排到了断后的工作上去。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三国志》

魏延果然生气了,他认为这是杨仪在捣鬼。虽然他知道要撤军回去,但是不能就这么回去,要回去也是自己带领大军,杨仪一个小小的丞相长史,凭什么号令三军呢?

所以魏延在解释不清的情况下,只好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做法,他将回去成都的栈道给烧了,就是防止大军提前回去。

那么整件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诸葛亮果真安排魏延断后了?杨仪的确被诸葛亮托付成为大军的领袖?

我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当时诸葛亮奄奄一息,他知道他死后,军队中地位最高的肯定就是魏延了

  1. 但是魏延行为比较偏执,如果他执掌全部兵力,说不定会导致季汉全军覆没。为了季汉的未来,为了要保存实力。诸葛亮必须要找一个稳妥之人将大军安全带回去。
  2. 这个时候他只能依靠身边的杨仪,所以诸葛亮将大军交给杨仪带回去,应该是真的。只不过让魏延断后这种屈辱的事情,应该是杨仪安排上去的。
  3. 诸葛亮已经断了魏延的兵权,他没有必要再让魏延受到如此大的屈辱。
    毕竟人家过去是封疆大吏,现在怎么可能给一个丞相长史断后呢?

所以这一安排应该是杨仪加戏了,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魏延反抗。一旦魏延反抗,那杨仪就坐实了魏延谋反的事情,由此可见,杨仪是要公报私仇。

03魏延全家被刘禅诛杀,事后杨仪被刘禅弃之不用。

在魏延眼里,像杨仪这种读书人,他是完全瞧不上的。所以每当杨仪提出什么建议的时候,魏延纯当是没听到。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三国志》

换一般人也就算了,不跟魏延置气。可是杨仪偏偏还是个暴脾气的文人,他立刻要跟魏延开撕,结果魏延每次都是抽出刀来威胁杨仪,甚至几次搞得杨仪当众哭泣。

  • 这种耻辱的确是常人难以接受的,更何况杨仪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呢?所以说杨仪必须要报仇雪恨,结果就导演了这么一场魏延谋反的戏码。
  • 魏延是个武将,他搞不懂文人玩政治的这一招,最终掉入了杨仪所设下的陷阱。
    杨仪诬告魏延谋反,刘禅信以为真,将魏延全家斩杀。
  • 到后来这件事稍微有些明朗的时候,刘禅恍然大悟。他虽然没有过多责罚杨仪,但是也没有重用杨仪。杨仪心里自然又不是滋味了。

按道理说帮助国家解决了如此叛贼,当然要得到重用,毕竟挽救了十多万士兵的性命。由此可见刘禅对杨仪是有意见的。

刘禅意识到了杨仪的错误,但是他自己不想认错,所以打算慢慢处置杨仪,毕竟魏延全家已经被杀,如果落个杀害功臣的罪名,那刘禅自己也麻烦。

总结:魏延谋反没有翻案,杨仪自杀倒是大快人心。

魏延的案子在季汉一朝始终都没有被翻案,即使魏延是无辜的,那也不能翻案,为什么呢?因为知道真相的人,其实就那么几个人。

如果刘禅真的给魏延翻案了,那魏延就是忠臣。刘禅这个皇帝诛杀了忠臣一家,岂不是证明了刘禅是昏君?所以他不会做这种糊涂事。

只不过罪魁祸首杨仪必须要处置,所以刘禅只给了杨仪一个中军师,没有任何统兵权。杨仪为此愤愤不平,甚至扬言,当初如果他带着大军投降曹魏,哪里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这件事可不得了,杨仪的话被费祎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刘禅,刘禅大为恼怒,将杨仪非罢官流放,后来又关了起来。无奈之下的杨仪只能选择自杀。


江湖小晓生


魏延的悲剧命运,说到底是他孤傲的性格造成的。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魏延与关羽最像,堪称小关羽。

关羽“刚而自矜”“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魏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关羽因为他的骄傲,被糜芳、傅士仁出卖,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魏延因为他的骄傲,得罪了很多人,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最后魏延就是被杨仪这个小人给整死了。

对于魏延的死,诸葛亮没有什么责任。我们看诸葛亮在生前的安排部署。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病重,开始安排撤军事宜。他对魏延很了解,知道他心高气傲,很可能拒绝退兵。所以他安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这样安排的好处是,蜀军将分为三个部分,魏延在最北边,然后是姜维,剩下的军队在南边。如果魏延愿意一起撤退最好,如果魏延不愿意撤退,那么其他军队可以从容南撤,魏延如果追击,姜维可以顺势抵挡。

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诸葛亮整个安排的最后一句话“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如果魏延不服从安排,大军自己走好了。没有任何要消灭魏延的意思。甚至宁愿舍弃魏延这一部分军队,也不愿意和他兵戎相见,更不愿意用什么阴谋手段诛杀魏延。只想一别两宽,各自平安。诸葛亮对魏延,也算是仁至义尽。

魏延却不这样想,他不但自己要留下,还要大军一起留下继续攻打魏国。他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他的能力显然不足。他连蜀军内部都压不平。杨仪第一个不服他。

两个人,两支军队就掐了起来。魏延和杨仪各自向成都派遣信使,说对方造反。

刘禅搞不清状况,于是询问身边人,结果重臣们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这就没法弄了。都因为平日里脾气太爆、人缘太差。


上将嗳福斯


引言:魏延是蜀汉继关张马黄赵外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他的死对于蜀汉来说也是一大损失。魏延的死一直是蜀汉的冤案,魏延没有谋反的迹象,却被冠上谋反的罪名被杀。细细看史书的记载,魏延的死是死于与长史杨仪的矛盾,这里面当然与魏延孤傲的脾气有关。

堪当大任的镇远将军 稳固镇守汉中近十年

魏延本是刘备部曲(私人武装)出身,在刘备入川过程中屡立战功。拿下汉中后,刘备破格提拔牙门将的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负责汉中的防线与安危。汉中是成都的北边门户,重要性不言而喻,刘备没有提拔选择张飞而是选择魏延,足见刘备对魏延的器重与信任。


魏延在汉中近十年,打造了坚固的汉中防线,通过错手诸围,在外围险要之地多设重兵,自己居中指挥救援。魏延死后负责镇守汉中的王平也是依据这个防线成功抵挡住了曹爽的十万大军,保证了汉中的安危。

魏延文武兼备,刘备善于识人、用人,魏延以自己的实力表明了刘备并没有看错自己。

魏延与杨仪水火不容 在诸葛亮死后矛盾激化

魏延在军中跟随诸葛亮数次北伐,作为先锋大将屡立战功,威望也是仅次于诸葛亮。但魏延作为武将,是有些瞧不起文人的,当时很多人对魏延都是敬而远之,唯有长史杨仪与魏延争锋相对,两个关系势同水火。

魏延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杨仪分管粮草后勤,诸葛亮生前吝惜两人的才能,也数次劝解两人,但都没什么用。两人的矛盾在诸葛亮死后彻底爆发。

诸葛亮临终安排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撤军的事情,并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军要按计划撤退回汉中。魏延素来在军中威望高,本来诸葛亮死后,军中大权应该由魏延接替,但诸葛亮死后,北伐也宣告失败,魏延是主张继续北伐的,所以诸葛亮并没有安排魏延参与退军的大事计划。

魏延得知后,表示诸葛亮死后丞相府的官员可以护送灵柩回蜀,但大军要听从他的安排,继续北伐。加上让费祎告知让魏延断后,魏延当场表示反对,我是军中主将,怎么可能受杨仪的指派,做断后的将军呢?这里魏延孤傲凌人的性格一展无遗,诸葛亮的遗命魏延也没有当回事,如果魏国司马懿趁机来攻打,这数万北伐大军不知还能不能回去。

这时杨仪不顾魏延护送灵柩往汉中撤退,魏延率先带领部将赶回汉中,并烧毁栈道,派兵阻挡杨仪而杨仪同样派王平去抵挡魏延,王平的一席话成功瓦解了魏延军队,魏延不得不带着数骑逃往汉中。两人互相向朝廷上表,指责对方谋反,但刘禅听从蒋琬、董允等大臣的意见,都相信杨仪而怀疑魏延,魏延在逃亡过程中马岱追上斩杀,事后,杨仪夷灭了魏延三族。

魏延与杨仪都是权利的牺牲品

据《三国志》记载,魏延逃亡的时候没有向北而是向南逃亡汉中,魏延的本意是杀杨仪,夺回军队的大权,如果魏延谋反可以直接去魏军军营,魏延在汉中镇守多年,对汉中一带了如指掌,估计司马懿当时直接拿下汉中都不会没有啥问题。

杨仪丑陋的小人嘴脸在魏延死后暴露无疑,指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安能作恶否”。杨仪以为自己资格老、能力强能接替诸葛亮的丞相位置,哪知诸葛亮早就安排了蒋琬。杨仪未受到重用后曾向费祎表达自己的怨恨,如果在诸葛亮死后投降魏国,早就高官厚禄了,怎么落到这个田地呢?因这种言行被贬为平民后,仍然不知悔改,上书抨击时政,言辞激烈,最终落到自杀的下场。

两人为争夺权力,都成了权利下的牺牲品,诸葛亮也深知两人的品性,所以不会把大任交于他们当中任何一人。

结语:魏延之死,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孤傲的性格,不仅与杨仪不和,与其他的将领和大臣也有不睦比如刘琰,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容忍和包容,诸葛亮死后魏延威望更高,就更加的目中无人了。杨仪本可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不去管魏延,却也趁机要除去魏延,诬陷魏延谋反,两支军队差点火拼起来,亏得王平的制止,杨仪是假公济私的真小人。所以说魏延既是死于自己的性格也是死于杨仪的阴谋。

我是紫气东来,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一起探讨。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说起魏延“谋反”,不少人是相当的熟悉,因为《三国演义》的这一段写得有声有色。但如果以为这就是历史,就不但冤枉了魏延,也冤枉了诸葛亮。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军中,病重时,召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姜维等人,交代自己时候的撤军部署,命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就不管他,部队自行出发。

诸葛亮死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派费祎去打探魏延的想法,魏延果然不听指挥,勃然大怒说,丞相虽然不在了,我魏延却还活着,还可以继续和魏军作战嘛,为什么要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耽误天下的大事呢。

于是魏延自说自话进行部署,杨仪是个书生,肯定不会违背将军的命令,魏延就让费祎 回大本营,费祎一出门,魏延后悔了,去追,没追上。后来杨仪等人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撤了下来,怒不可遏的魏延公开和杨仪等人翻脸。与此同时,参本说杨仪造反,杨仪被魏延抢了先,也状告魏延谋反。刘禅真假难辨,就去问董允、蒋琬等人,都说杨仪不会谋反,没有一个人同情魏延。

魏延在劫难逃,朝廷派军剿魏延。杨仪命王平追击,追上魏延,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样,魏延的手下听了,一哄而散。魏延没办法,带着儿子和少数亲信逃往汉中,最后被马岱杀了。

这是历史的记载,说魏延谋反,有点牵强,魏延当时的能力,想自立山头,怕是有难度。他要谋反,最快捷的是投奔曹魏,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撤退时,司马懿是追了的,这个时候,如果魏延叛变,

是最简单的,但魏延没有这么做,而是抢先南行。他被王平打败后,也没有悲伤,而是往更难辨的汉中跑,着说明魏延并不想降魏,不想降魏,又怎么会谋反?

所以对他的谋反,众人都是怀疑,并不肯定。从这样说,魏延不是死于脾气也不是死于阴谋,是死于他一心北伐的心,另外军中不听从号令,这是他结局的最后一根稻草。





米爸Derek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其仿效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算亲率五千精兵经子午谷速赶长安,一举突破长安和潼关,而另一路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军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出计如此,一向用兵谨小慎微的诸葛亮,以为此计凶险,不易成功,并未采用,后世之人认为诸葛亮疏于此计而错失良机,是失策之举。

作为“子午谷奇谋“的主角魏延,就其经历、性格、人际关系方面,来分析一下魏延之死的几大原因:

魏延说白了就是私兵,归入刘备部下,在入蜀过程中崭露头角,逐步走向名将行列。同关,张,赵一样都为刘备赴汤蹈火,一点点成长起来的,故魏延得到重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从牙门将军到汉中太守只花了七年时间(212-219)。足见刘备对其信任程度。

魏延智勇双全,才气过人,有成大事的气概与决心,做事一直也很卖力、很争气,其所镇守的汉中之地一直相安太平。至刘禅登基后,逐步加爵迁升为凉州刺史,丞相司马、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并进封为南郑侯。

丞相司马的位置可非同一般,乃是丞相诸葛孔明麾下最高武将,假节就等同于后世的尚方宝剑。从这可以看出,诸葛孔明也并非不器用魏延。可为何魏延终未为丞相,没有成为诸葛孔明的继承人呢?这便是他的性格所累,他虽善养士卒,勇猛善战,但自大矜高,搞得下属都不与他接触,高傲自负可见一斑。子午谷之谋未被采纳后,魏延自叹不已,还说诸葛亮胆怯怕事,自己生不逢时,才能难以实现,怨言不断。可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子午谷奇谋成功率很低,时机也不成熟,作为军人不服从命令。诸葛亮以其能力与威望,魏延都有怨言,那如果哪一天换个位置,作为远不如魏延的皇上刘禅,如果等到哪天魏延不服刘禅旨意时,谁来制衡他?会不会采用极端的手段?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诸葛亮为托付大臣,为刘禅的皇位考虑,要借机贬谪魏延。

二,在诸葛亮薨逝后,魏延却说的:“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意思就是,丞相殁了,但还有我呢,魏延意思是对的,但一军失主,诸葛亮又是蜀军之灵魂人物,对于全军上下该如何猜度?

三,对于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互争权位,举兵相攻,魏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魏延是何等的不理智,不顾及大国利益,自私自利,虎视眈眈的魏国司马懿岂是池中物,他选择这时候与杨仪起讧,若为司马懿所趁,后果将不得而知。

综上,魏延之死,他性格上的自负,导致上属不敢信任,脾气暴躁,使得同僚避之不及,职位高只源于他的功劳,但他的性格狭隘,情绪化严重,难以走得更远。

所以,一代虎将魏延的悲剧无可避免地产生了。





嘟嘟时光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误以为魏延有谋反之心,魏延是被蜀国的大臣武将们按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定下锦囊妙计给除掉的。但事实的真相完全不这么一回事。首先,在史书上找不到魏延谋反的证据,魏延也没有谋反之心。其次,诸葛亮也不认为魏延会谋反,他反而一直是魏延的保护伞。

准确来说魏延是陷于性格,毁于情绪失控,亡于杨仪的阴谋。性格缺陷、情绪失控、他人阴谋是魏延之死的三大原因,它们相互叠加、相互牵连的,单独说哪一个原因是充分条件都是不准确的。综合史书的记载,还原历史现场,其实魏延本可以有机会避免引来杀身之祸的,但由于人的局限性,悲剧往往有点宿命的味道。

一、魏延的升迁之路与性格特点

建安十三年(208年)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发兵攻南四郡,首站便是长沙。魏延当时在长沙太守韩玄做事。韩玄望风而降,后来继续担任长沙太守,受黄忠管辖,成为蜀汉的官员。因此魏延杀主投敌的事纯属《三国演义》里的情节,魏延加入蜀国时并没有什么污点,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在史书也是查无实据。

魏延剧照

刘备入川时,也是魏延开始发迹之时。建安十六年(211年)魏延率部曲助刘备入蜀,破刘璋军、定广汉郡,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何为牙门将军?牙门将军是刘备所设的军职,任这个职位的将领须是君主的心腹,因为需要常伴君主左右,为君主统领亲兵,可以说是君主的嫡系。也只有赵云和魏延俩人担任过这一职位。可见魏延一方面对刘备非常忠心,另一方面的军事能力是非常突出的。

刘备攻下汉中之后(219年),自称汉中王,想还治于成都,于是需要任命一位太守。众人认为这一位置非张飞莫属,没想到刘备升魏延为镇远将军,任汉中都督、汉中太守。由此可见魏延仅次于五虎上将的明星将领。

魏延可以说是一个豪气干云的人。刘备任魏延为汉中太守之后,有一次大会群臣,问魏延的就职感想。魏延豪爽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样一位英豪,性格类似关羽。《三国志》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和关二爷一样都是爱士卒,而不屑士大夫的人。几乎所有人都避魏延之锋芒,唯独杨仪对魏延不买账,俩人关系非常紧张,这也给后来杨仪对魏延痛下杀手埋下伏笔。

二、诸葛亮的偏爱

面对魏延对样容易得罪人的性格,诸葛亮也很头疼,他一方面让费祎充当和事佬,调和魏延与杨仪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诸葛亮对魏延的提拔可以说不遗余力。

公元227年,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公元230年,曹魏攻蜀,魏延大败费瑶和郭淮,后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可以说魏延在诸葛亮手上三年时间,就已经攀上了人生的巅峰。说诸葛亮偏爱有加一点也不为过。道理其实也很简单,魏延的打仗能力在当时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最关键他还是坚决的北伐派,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三、魏延之死不可能是诸葛亮的阴谋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为先锋。同年秋天,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之前,召集长史杨仪、丞相司马费祎、护军姜维讨论身后之事的安排。这次会议,诸葛亮没有让魏延参与,固然会让魏延大为不悦,但诸葛亮有自己的原因。这次北伐未果,诸葛亮深知蜀汉暂时失去了北伐的条件,国内的国策将会转为内政,休息养民才是关键。这一点可以从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的施政方针就知道了。此时如果让魏延提前知道要退兵,而且北伐的事会暂时搁置,以魏延的爆脾气,搞不好闹出什么动静,让魏军知道诸葛亮即将身故的信息,恐怕司马懿会前来攻击,于蜀军回师十分不利。

杨仪

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杨仪让费祎前去魏延的驻地探听魏延的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是还有我在呢,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许人也,怎么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诸葛亮处处为魏延着想,可惜魏延的政治智慧太低,完全不懂得诸葛亮的所思所虑。

诸葛亮是一个爱才、爱兵、爱惜民力的人,断后工作才是这次撤退的关键所在。因为蜀军退兵,司马懿很可能追击,要想将损失最小化,非一位大将处理断后不可。同时诸葛亮也深知魏延不一定愿意,因此断后工作是姜维“次之”,保证如果魏延不愿意配合,姜维能顶上。果然,司马懿追来,姜维擂谷整军,做出要打击司马懿的样子,才让司马懿停止了追击。

有人说,魏延之死是诸葛亮的阴谋,因为诸葛亮不信任魏延,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激怒魏延,然后密令杨仪除掉了魏延。但其实如诸葛亮想除掉魏延的话,何必这么大费周章?诸葛亮只要将魏延召来入到帐内也只是有进无出的事,而且这样做的代价是最低的。须知道让魏延断后,魏延如果投降魏国的话,这样的损失是巨大。一方面魏延做了十年汉中太守,很多防御设施都是他令人建造的,对蜀国地形又熟,如果他投降魏国,蜀国恐怕就离灭国不远了。另一方面,魏延手下少说也有几千人马,对于兵力不足的蜀国来说是雪上加霜的事。只有对魏延有十足的信任,不然诸葛亮断然不会如此安排。

诸葛亮知道魏延可能不愿意断后,所以说过“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意思是如果魏延不愿意,你们就别管他,自行出发就好了。估计诸葛亮的本意是,大军撤退,魏延不断后也行,做前锋也行,呆一会冷静后,想起光靠自己无力北伐后再回去也行,但他万万没想到魏延后来竟然做出了非常低智的事情。

四、毁于情绪失控,亡于杨仪阴谋

诸葛亮死后,魏延可以说是位置最高的人了。诸葛亮不把军权交给他,也不交给管军事的费祎而交给自己的死对头杨仪,魏延估计气炸了,完全不可能静下心来思考诸葛亮这样安排的用意。诸葛亮知道如果把军权交给魏延,魏延肯定是继续北伐的,而魏延风格激进,爱冒险,他担心蜀国的精锐就此断送在魏延手里。另一方面诸葛亮也不好把军权交到费祎手里,因为这样魏延势必和费祎起矛盾,以后就没法做魏延与杨仪之间的和事佬了,也没有人能驾驭得了魏延。魏延离灭亡恐怕也不远了。而当时姜维资历尚浅,不能服众,所以不能承担最高权利。把军权交到杨仪手里,如果魏延能忍气回到汉中,继续守好汉中那就是最理想的结局了。

可惜的是诸葛亮打着最好的算盘,他算准了人心,却没有算准人性。一方面自己希望魏延断后,但如果他不愿意也不勉强。但事情到了杨仪手里,就变成非要魏延断后不可了,估计就是以自己的名义命令下令魏延断后。因为这对魏延是极大的羞辱,杨仪肯定不会放过的。从魏延之前说的话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魏延本来还想让费祎留一部分人马让他继续北伐,没想到费祎忽悠他之后和主力部队“相次引军还”。诸葛亮无视自己,杨仪羞辱自己,费祎忽悠自己,北伐梦碎,此时魏延的愤怒已经不可遏制了,彻底爆发了,后果相当严重,这让魏延的的智力急剧下降,做出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神操作。

首先,他率领部众,超越主力部队径直先南归,所行之处,将栈道烧绝,这种赌气的做法既让蜀军怨声载道又暴露了自己的虚弱,让自己的威信扫地,形同造反。魏延和杨仪各自上表后主,说对方要谋逆。后主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意见,蒋琬和董允都认为杨仪可信而怀疑魏延。魏延是个大老粗,写信估计也写得不会太明白,自己又不喜欢儒士,估计身边也没有个文化高人,而杨仪能言巧变,这方面魏延肯定吃了大亏。而且魏延平时和大臣们的关系并不好,要想别人在情况未明时替自己说话更是难上加难。

后来魏延先到达南谷口,遣兵攻打杨仪。魏延竟然完全没有觉察到自己这种行为实为造反了。王平对着魏延的部众大声说:“丞相刚死,身尚未寒,你们竟敢做出这种行径!”魏延的亲兵都觉得魏延理亏,四散而去。魏延只好与自己的儿子及亲信几个人逃亡,逃到汉中时被马岱追上,斩于马。马岱把头颅交给杨仪后,杨仪脚踏魏延头颅,说:“庸奴,看你还能不能作恶?”

最后,魏延还被灭了三族。作为一个明星将领,蜀汉高层,平时骄傲行事,不注重同事关系,临事意气用事,被政敌牵着走,将自己慢慢逼入绝境,最后还连累了族人。可以说魏延之死是一个十足的悲剧。


江心倒影


关于魏延死于脾气还是阴谋,如果单纯从《三国演义》分析,是死于魏延本人的个性上,脾气如果泛指秉性,就是死于脾气。三国之中,诸葛亮根据人物性格中的缺陷推算并给予致命一击的人又不单单魏延一人。举几个栗子:

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骂死王朗,这里应该加个诸葛亮遗谋除魏延。周瑜总因妒忌诸葛亮而生气,诸葛亮故意气周瑜,故意表现出比周瑜强,周瑜被气绝身亡。王朗自觉才贯古今,举士无双,一直以贤德圣人自居,十分好名声,诸葛亮见了王朗直指其卖主求荣,认贼为主,猪狗不如,将来下地狱祖宗都不认,即不能认祖归宗,王朗年龄太大,一口气上不来,当场气绝身亡。魏延慢讲吧!

诸葛亮根据关羽性格缺点:傲气凌神,一生只服刘备,只护短张飞。关羽驻守荆州时,诸葛亮视探问关二爷:曹操来犯,如何?孙权来犯,如何?曹操孙权同来犯,如何?关二爷;拒之,拒之,还是拒之!诸葛亮叹了口气,写下驻守荆州方略:北据曹操,南联孙权,让关羽严格执行,后来,荆州丢了,因为南联孙权方面出了岔子,关羽拒绝与孙权联姻:犬子安能配虎女,后来吕蒙白衣渡江,逼关羽走麦城!

张飞呢,诸葛亮也叹气了,希望张三爷戒酒,因为张飞一喝酒就犯浑,一犯浑就打手下士卒,最后招来杀身之祸!

可见,诸葛亮识人性格方面,如果往坏处看,是不会错的。一生太爱马谡,大概爱吾及屋,忘了他也犯浑吧!

接下来展开说魏延,魏延本来在襄阳守城刘琮处效力,因私开城门欲迎刘备及百姓入城,受文聘阻之未能成功,魏延反而受到牵连逃往长沙太守韩玄处暂时听命!

应该说魏延赤心一直向刘备,刘备入川之后,与刘璋决裂,关羽起兵攻打长沙,因韩玄怀疑黄忠通敌又轻视魏延,魏延投刘备心切,救黄忠而杀韩玄,速投刘备。

古时候有投名状一说,魏延两次叛主投刘,从刘备来讲,魏延此人是下决心投自己了,不惜牺牲了自己拥有的一切,况且我刘备又不是拥兵百万,富国一方。魏延投我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小粉丝,我魅力大呀!关、张、赵不都是我的小粉丝嘛,所以,刘备十分认可魏延,多委以重任。刘备恰不看好马谡,认为他图有其表,纸上谈兵,果不其然!可见,在识人上刘备似乎更高明。

诸葛亮与魏延的第一次正面接触诸葛亮就责问为何杀旧主,并且用欲杀魏延来恐吓他,魏延惊出一身冷汗,从此见诸葛亮就心生畏惧。因为魏延两次叛主,诚信将受到极大影响,况且又杀了一旧主就是诚信最大的影响!比如吕布杀何进、杀董卓诚信出了很大问题,被嘲三姓家奴,之后无人再敢重用,虽说吕布有万夫不挡之勇!魏延此次投降的心是真诚的,但是魏延性格的原因,一个急脾气,又恃才傲物,两次叛变都是瞬间起意,目无法纪朝纲,一意孤行,即我想反就反了,看你乍得!为刘备开城门,守城众将猝不及防,杀韩玄,连个罪状都不拟,就觉得如此鸟人,杀之而后快,全忘了收留之情。连黄忠都看不下去,虽说韩玄不是好鸟,但对你魏延是有收留之恩,虽说轻漫你,那你魏延也并没有真心归顺之意啊?所以,魏延归顺刘备的诚信考察没有过关。

诸葛亮拿他与赵云一比较,魏延的一份诚心那真的被埋汰了。

刘备在世之时魏延应该是位列关、张、赵、马、黄之后最强,从能力上也应该在众英雄之后,毕竟诚信是个坎,但从中可以看出刘备给了魏延充分的发展空间,一直坐到汉中太守、镇远将军的位置,汉中军政权独揽。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孱弱,诸葛亮加强了对魏延的束缚,让其尽其才而限其行,在每次对魏延的安排上都有制衡的队伍,赵云在世时,魏延虽觉不出味来,但这就是制衡魏延的最大武器,赵云死后,诸葛亮极力培养关兴、张苞,甚至启用廖化,不得以招降姜维,对魏延的安排上颇为谨慎,让魏延十分的憋屈,但由于诸葛亮当年那一记下马威,让魏延欲抗争又按耐着,因为诸葛亮杀他之心不是一天两天了,他非常谨慎从事,魏延就像诸葛亮拉在手中的风筝,这工作干的十分不舒坦。

我认为魏延夜闯七星灯这也许冥冥之中在告诉我们一种人生哲学,因果终有报,天命不可为,诸葛亮想续命,可惜天道不允。

诸葛亮对于魏延的猜忌是一厢情愿的,甚至他认为他防着并用着魏延是为了蜀汉江山计,其实,我觉得是魏延的行事作派不被诸葛亮所接受,诸葛亮对于魏延是疑罪从有,可诸葛亮通过玄学,仅兜魏延脑后长反骨,就认定魏延一生必在叛变或在叛变的路上,例如,现在的麻衣相学,就是凭长相识人,有些人很冤,应验了一句匹夫无罪,怀玉其罪。魏延身上的玉就是诚信没建立好,可惜人一生难改的就是个性,魏延日后也没有向诸葛亮证明自己的清白,其实魏延有一次降曹的机会,但他并没有降。魏延耿直的性子又怎么会迎合诸葛亮呢?所以诸葛亮心中对魏延的芥蒂一生未曾放下,一直到死后都不肯。

有人说诸葛亮不用魏延奇袭子午谷妙计,怎么会?有人说诸葛亮不应该用马谡,怎么会?谁会用一个不放心的而放着放心人不用!

至于,魏延是被诸葛亮所杀,还是杨仪所杀,考证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延的忠诚度一直饱受质疑,高层一直没有放下对他的提防,甚至怎么防他高层一直在预设对策,魏延怎么会知道!一个直性子人不会明白,可惜的是直性子的魏延,想反就又反了,只要有人说我反,没人制衡我了,那我就反了,大家防我,好,我反了。他的脑子就不会转弯,这就无罪也成有罪了,应证了诸葛亮的正确,蜀汉不容,多少年了,他还是又反了一次,依然是饱受叛变诟病的话题将军。据公安局朋友说,很多被关押过的犯人又成了惯犯,而且数目很大,魏延的这种叛变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许是一种渴望被重视的心理反弹,可是谁又能照顾你嫌疑人的心理呢?防着你才是普遍人的选择!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人物基本客观,讲到魏延,也批评他的性格,对于他的死,也认为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有才能不代表一定要给予莫大的肯定,一定要惋惜他的遭遇,就像一句俗语:可怜之人必然有可恨之处,从魏延身上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别有点才华就任性为之,世间有孙猴子的地方就有如来佛的五指山不一定等你的就是花果山,有白娘子的地方就有雷峰塔,不一定就是许仙的保和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