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漢服蝴蝶”背後的故事

大英博物館中國館歷經18個月的內部裝修後於2017年11月重新開放,英國女王陛下親臨剪綵給中國館的重新開放增添了更為濃厚的喜慶色彩。在新開放的中國館,很多人注意到與舊館相比增添了一些現代藝術收藏品,尤其是一件“漢服蝴蝶”的作品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漢服蝴蝶”背後的故事


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漢服蝴蝶”背後的故事


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漢服蝴蝶”背後的故事


作品旁邊的說明顯示:這是一位當代藝術家Caroline Yi Cheng的作品。作者是出生於英國劍橋的華裔後代,這件展品是她的“漢服蝴蝶系列”作品之一,作品以粗麻布為內襯,外表面鑲了上萬枚瓷制的蝴蝶,蝴蝶在中國景德鎮燒製,作品最後由當地工匠根據鄭的設計手工精心製作而成。蝴蝶寓意吉祥和長久,而且與道家思想有關。本作品創意來自於中國成語“莊周夢蝶”,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究竟是莊子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莊子,實在難以分辨。後遂以“莊周夢蝶”寓意虛幻、睡夢狀態。實際上是老子的一個哲學命題。


Caroline Yi Cheng是誰?



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漢服蝴蝶”背後的故事


樂天陶社的總部位於香港中環,創立於1985年,今天的樂天陶社已經成為香港最大的陶藝中心。1998年,鄭禕把樂天陶社帶進了中國上海,之後又帶進了中國瓷都景德鎮。


靈感


在景德鎮鄭禕找到了創作的靈感。如今走進她的工作室會看到鋪天蓋地、成千上萬的粉色、藍色陶土小蝴蝶,她找到了屬於當下的新符號。蝴蝶有好多意義,中國人外國人都喜歡。蝴蝶的靈感來自某日鄭禕在景德鎮閒逛,看到村婦售賣玲瓏蝴蝶,她心思一動,何不加個小鉤子縫在衣服上?接著,唐宋時期的漢服躍現到她的腦海中,這無疑是十年紮根國內生活後的深思熟慮所引發的自然聯想,她決定把這些不足指甲蓋大的迷你蝴蝶縫製在漢服上,兩萬只、三萬只小蝴蝶凸顯在闊袖連裳長襟上,宛如衣服裡的魂兒飛出來,凝形化做夢蝶。蝴蝶之服,服=福,一音貫之,詮釋空間陡增數倍。


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漢服蝴蝶”背後的故事


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漢服蝴蝶”背後的故事


鄭禕以FU系列作品完成了身為藝術家的一次騰躍。後來她還辦了一場陶藝時裝秀,所有參與的陶藝家都披上華彩雲霓般的漢服,走了一圈T臺;而後,這些蝴蝶漢服不但走進了博物館,更受到國際收藏家的青睞,一件的售價達到3.5萬美元。


作品


福系列作品均是在長袍形狀的麻衣縫上數以萬計的手製陶瓷蝴蝶,組成不同顏色、圖案組合的長袍作品。“我以前嘗試過去做蜜蜂、蜻蜓這些,但後來發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蝴蝶可以象徵一種浪漫的感覺。”鄭禕說。


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漢服蝴蝶”背後的故事


以前主修動物學的鄭禕,在創作中受到許多自然界動物的啟迪,她將蝴蝶視為中國的化身,外人看來或許千人一面、步調一致,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個國家的多元文化和豐富背景。這種微小的陶蝶是景德鎮民間藝人完全手工捏成的,細細看還有彎曲指紋留印其上,每隻都是獨一無二的。蝴蝶組件在景德鎮燒製,最後再將它們運往上海由人工縫製。其中最大一件作品用了將近三萬多隻蝴蝶。


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漢服蝴蝶”背後的故事


2012年,鄭禕帶著這十幾萬、幾十萬只小蝴蝶前往十幾個國家展覽。之後的2013年,大英博物館收藏了福系列蝴蝶衣作品中的一件,這件作品由35000只孔雀藍瓷蝶綴成。小蝴蝶由景德鎮捏雕藝人胡雪藕逐隻手捏而成,經燒造成瓷後,手工逐隻手縫上麻衣。


歡顏


鄭禕常常露出一臉天真爛漫、無遮無攔的笑容,她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孩子們,才是母親最有創意的作品。1990年,老大剛出生時,她學拉坯正起勁,決定孩子每年過生日時都送他一個陶藝手作,直到今年仍在繼續。無奈老二老三出生後,她已是樂天陶社的統籌者,兼顧個人創造以及名下的設備貿易公司,忙得不可開交,據說,他們因為沒有收到過媽媽的生日陶品而表示“吃醋”。如今,小女兒都會在自己房間裡默默寫歌,30首歌傳上網絡,讓鄭禕大為歎服。


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漢服蝴蝶”背後的故事

她亦深知教育和推廣的重要,視其為己任。如今,鄭禕不僅是樂天陶社的社長、總經理,還是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