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大保险公司保险到底该不该信?为什么?

神评者JohnWang


而中国各大保险公司,包括人保、太平洋、平安、甚至安邦等保险集团都是经过国家严格审批,持有各类相关经营牌照并依照保险相关规定经营的保险企业也没有什么可以去质疑的。

然而,现实中,为何总有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产品被质疑的情况发生呢?

其实关键出在了保险的销售环节,我们知道保险销售尤其是寿险产品的提成比例其实是比较高的,这也是因为保险业务员的薪酬结构决定的,很多销售的底薪很低,大多数都是靠销售提成,这就导致一部分销售人员在介绍产品时故意夸大产品的收益率或者理赔的好处,而刻意忽略或者隐瞒理赔的条件,而保险产品本身的设计又来自于专业精算师团队,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其实是一门非常好的生意。

但是,保险的理赔条款实际上又是非常严格,毕竟市场里还有很多可以骗取保险的人呢,所以,考虑问题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而要经常换位思考,大家其实可以想一想,如果保险理赔那么容易,投保人总是一本万利,那保险公司还能存在么?任何在商业上不可持续的产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那在选择保险产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如何规避来自保险的风险呢?

首先,我觉得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要刻意回避甚至憎恶保险,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不可取的,就每个个体来说,意外险、重疾险、个别财产险、社保都是非常好的险种,这肯定是需要的。

其次,要多学习一些基本的保险知识,什么样的保险应该买,什么样的保险适合我们,什么样的保险其实并不需要,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了解的,既然躲不开保险,那么就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才是正常的心态。

再次呢,最好有一位真正懂行的,保险专业的朋友。当然是家人也可以,毕竟每个专业都是每个专业的特点,有时候,我们即使再努力,一些行业的内部知识也是很难了解的。

最后,一定要学会自己研读保险产品的细节条款,不要怕麻烦,你付了钱,对方提供了服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何约定都在条款里,不懂就问,现在咨询的渠道也很多。

所以说,保险公司其实没什么可怀疑的,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买保险的方式而已。



投资和理财那些事儿


很高兴回答楼主中国各大保险公司能不能信?为什么这个问题?

首先楼主既然已经问了这个问题说明已经开始对保险不信任了,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当今的保险充斥着各种欺骗,但是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楼主保险公司一般不会欺骗消费者,但是保险业务员有可能会欺骗,目的就是卖保险,赚取佣金,所以我分几点说明。

1.保险业务员不是保险公司员工,是属于保险代理人,也就是说其实给我们卖保险人的人都是保险代理,他们有的全职,有的是兼职,都是为了赚取佣金去进行销售。经常是签合同说得一套,等到理赔时候又是一套。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自身能仔细审核保险合同,提高保险水平,对保险代理人欺骗说不。

2.从保险条款来说,各保险公司设置的保险一定是趋利的。保险公司是要赚钱的,所以能拿到保险理赔毕竟是少数人。所以保险条款有的时候设置不合理,这就需要我们张大双眼进行辨别,货比三家,如果真是保险条款设置有问题可以进行起诉,由法院进行裁决。

3.保险做为一种风险转嫁手段来说,一定是可信的,而且像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都是属于国有保险公司,但是在买保险的时候还是要进行综合选择和辨别。



致三十岁努力拼搏的你


从保险公司行动看保险的可靠程度

那些三问中国保险公司到底可信不可信的人,应该可以多了解下关于保险这个被人误解最深的东西。 作为中国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是世界上人误解最深也是关键时刻最有用的东西。

保险是社会、企业、每个人稳妥可靠保障、是一种可靠的科学保障机制。对于社会而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的支柱。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用来规划人生财务的一种工具。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1、2019年保险行业经营情况

(1)行业保费收入情况 2019年总保费42645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11649亿元,占总保费的27.3%。人身险保费30995亿元,占总保费的其中寿险72.7%,其中寿险保费22754亿元,健康险保费7066亿元,人身意外险保费1175亿元。

(2) 行业理赔款支出情况 2019年保险赔付支出总计12894亿元,简单赔付率30.24%。其中财产险赔款之支出总计6502亿元,简单赔付率55.82%。人身险理赔款支出总计6392亿元,简单赔付率为20.62%,健康险和人身意外险理赔款支出总计分别为:2351亿元和298亿元。

2、2020年新冠肺炎,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

(1)为疫情重灾地区武汉捐款 新冠肺炎的蔓延,中国平安、中国太平、中国人保等20余家保险巨头迅速行动,捐款捐物。截至2020年2月3日,保险行业协会及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再集团、中国平安、泰康保险等23家保险机构,累计捐款超3亿元。


(2)为一线人员赠送保险保障 这些保险巨头还向武汉市以及由全国各地赶赴武汉参与抗击肺炎疫情的疾控和医务人员及其家属、武警官兵、一线媒体工作人员、快递及物流人员等捐赠保额为20万元至100余万元不等的保险保障,如中国人寿合计捐赠900亿保额保险,阳光保险保额超过1000亿元等。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保险保障覆盖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

(3)各大保险公司也开启绿色通道,迅速理赔 中国平安迅速完成6例赔付及4例预赔付,合计赔付金额近73万元。 泰康保险在向武汉市医护人员捐赠每人20万元保额特别保险后,也迅速完成首例武汉医护人员特别保险理赔,理赔金额20万元。 中国人保已根据前期制定的保险保障方案,为李文亮医生完成80万元的赔付。其中,人保财险赔付50万元,人保寿险赔付30万元,已于当日将80万赔款支付给其家人。 交银康联人寿第一时间启动了李文亮医生的理赔工作,践行该公司1月26日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做出的社会公开承诺,决定依约向其法定受益人赔付身故保险金共100万元。 其他保险公司也迅速启动了绿色通道理赔。


换我一世温柔


说实话,这个答案我已经写了好久了,赞也不算多,所以一直没有什么修改的想法,而且就我个人而言,现在已经不从事这个行业了,也没什么谈及它的必要,但是今天偶然看了眼评论,觉得很多人还是没明白这个答案究竟要说什么。

保险好与坏,没人去定义,它仅仅作为一个商品独立的存在于这个社会。

养老保险被多少人吐槽,你看有几个人不交。保险当然是个好东西,但它说的是保险意识和保险行为,而不是某样产品,所以不要总提什么内幕啊,专业啊,要不你就把道理说清,要不你就无法停止普通人对保险的质疑。

以前,我就是卖保险的,直到有一天

一个卖的很好的险种被下架了,我以为是有什么条款上的漏洞,或者是逻辑上有问题,

然而,并不是,仅仅是在核算的时候,发现这个险种对顾客有利,保费设计偏低了。很多顾客都慕名前来,指定买这个险种。公司赔钱了....

我才知道,原来不是我水平高,也不是我对保险理解的透彻,仅仅是因为这就是一个好东西,所以才有人来买,以前我们都说顾客不懂保险,可是又有几个人懂证券?懂房产?懂投资呢?

保险产品再吹的天花乱坠,它最终就是一件商品,是商品就有价值和价格,价格符合价值就是一件好商品。

可能会有保险大V质问我,哦,那合着保险公司就得赔钱赚吆喝呗?

我不是说保险公司就得赔钱,可是为什么那么多可能发生纠纷的条款你们不去解决,有那么多明显是骗人的险种你们不去下架,有那么多水平不过关的业务员你们不去清理,偏偏一个让你们赔钱的险种,你们就急不可耐的下架了?

想起那个笑话,一个ATM坏了,不吐钱的时候,银行说明天来修,多吐钱的时候,银行马上就来了

在商言商,我在这里对保险业并不做 好 坏的评价,

10年前就有人说买保险被骗了,当时的解释是被骗者没看明白保险条款,

10年后保险条款越来越详细,可是还是有人说自己被骗,为什么?

保险就是个商品,合适自然有人买,不合适就没人买,所以你们不用再解释保险有多重要,有多好了,我们都知道吃苹果有益健康,可是如果一个苹果卖100块钱的话,那不会有人买的。



债务整理才哥


其实很简单,你想购买的险种自己首先得弄清楚:一,你想购买医疗保险,就是平时的住院报销和每日补助;二,购买的重疾险,就是在发生重疾的视乎申请赔偿;三,意外险,就是平常发生意外的时候才赔偿的;四,理财险,就是把一部分钱用来理财获取更高的性价比;五,分红险,就是孩子入的上完高中和大学之后领的分红保险。六,防癌险,针对现在高频率发生的癌症保险;举个例子:我孩子的姨夫买了一份重疾险,他当时是开十轮给人家拉土,某一天不小心从车上摔下来了,住了医院,打了钢板,当时入院的时候问他报销从哪报?他说有农村合作医疗和一份商业险,所以保险起见先报合作医疗。之后出院的时候想报商业险,但是不给报?我跟他们解释了,你入的重疾险,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就是不能报啊,只有在发生重疾的时候才报。但是他们打心眼里就认为保险不靠谱。你说这不就是销售员在销售保险的时候没讲清楚吗

.个人觉得保险指的信赖!


快乐阿修罗


谢谢能有机会回答您的问题!非常碰巧,我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保险的作用是生有所备、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留、残有所靠。

那么问题来了,说的这么好为什么有部分人却对保险有所不信任呢?

其一是因为个别案例在理赔或者返保时与投保人想象的不太一样,有时候还会出现拒赔的情况。是保险公司说了不算吗?肯定不是,做为一个正规合法的公司,在法制社会的今天,白纸黑字的合同面前,保险公司不会也不能这么做。问题就出在我们投保前没有详细了解保险条例。

其二呢就是有部分人没有忧患意识,觉得意外或者疾病从来都是别人的事,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止是我,应该是大家都会希望所有人都平安健康,快快乐乐的。但事实却是事故每天都在上演,医院每天都会接纳新的病人。

由此看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给自己和家人准备一份适当的保险尤为必要,用不到我们平平安安皆大欢喜,万一遇事了,也有个保障。重要的是投保时必须弄明白合同条例,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健康告知等。


说市拉李


没有任何行业是完全没有任何纠纷的,哪怕是国家社保,也会有纠纷,所以与其问保险该不该信,不如想想,自己有没有更为可靠的其它方法。如果没有,那么保险也不失为最佳选项。

其实关于保险套路、保险理赔纠纷等,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在网络渲染有些过了。任何行业,任何产品,都是有自己的规则的,保险也同样。虽然有些时候,保险公司的拒赔确实有违契约精神,但是那也是少数,绝大部分的保险纠纷都是有依据的,比如没过犹豫期、保险失效、没有履行诚信如实告知义务、超出保险责任等等。

当然,保险条款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还是过于复杂了,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逆水行舟”,而是“顺势而为”。既然现在没有比保险更好的风险解决方案,我们与其跟保险“死磕”,不如好好了解一些保险知识,或者找专业的人好好合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就好像国内刚刚开始有电视机的时候,你说电视机坏了该怎么办,可能刚开始没多少人懂,花大价钱买了电视,万一弄坏了连修的人都没有。即便到了现在,家电市场这么成熟,但是质保售后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哪怕就算格力、华为这些国内的顶级公司,同样不能做到100%令客户满意。

所以,保险市场有问题,咱们得承认。但是你说保险真的一无是处,那就有点过了。该不该信保险,你看着办。有时候,选对卖保险的业务员,可能比保险更重要。


老萌有个存钱罐


保险公司和产品都是可信的,保险公司的设立、经营,保险产品的开发,定价,都有银保监会在监管,可以说,在监管层面来看,保险的可信度就如同药品一样,至少比食品是可信的。因为食品有很多的小作坊和劣质产品,而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的成立一家保险公司,又随随便便的上市一个保险产品。

当然,用食品和保险来做对比是不恰当的,我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他们都很重要,同时也是为了通俗一点。

那么当下的社会又为什么会对保险有这么多的质疑呢?首先我个人认为,消费者是没有大错的,重要的问题出现在保险公司和保险公司招聘的业务员身上。中国的保险公司其实发展的都没有多少年,而且过去的几十年都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初期,那个时候人们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而哪里有那么多的钱买保险。同时,因为那个时候的人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现象:保险公司为了业绩发展,给业务员销售压力。业务员为了业绩夸大产品条款,或者他自己都还压根不懂。客户看不懂条款而轻易的相信那个所谓的“熟人”。最后,发生理赔时,出现问题,找业务员,我都相信你,为什么没得赔?业务员说我不干了你去找公司,保险公司说不符合条款不能理赔。

所以,结果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经济发展了,全社会的教育水平也提高了,保险公司也认识到了以前存在的问题。那么,现在的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普遍比以前高,消费者也更加理想,不会去听信业务员的一面之词。保险公司也在加强对业务员的监管和培训。

而为什么我上面会说消费者没有大错呢?因为很多人都抱着相信熟人的心态,自己完全不看合同,如果这个熟人是诚信的还好,不诚信的呢?所以这就是我说的小问题。在当下这个社会环境下,自己多学习一下保险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不会被某些无良业务员欺骗。就如同上面的比喻:当食品出现问题时,我们的“专家”们更多的是说教会大家辨别的方法,因为他们在短期之内没办法去规范所有的食品制作者,而吃的东西又是每天所必须的。现实如此,所以我们要学会基本的保险知识,学会怎么看保险合同,因为保险也是必须的,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身边的人被某些业务员骗了而拒绝整个保险行业,因为当发生风险的时候,如果没有保险,那么受苦受累的还是自己的家人。


理财师吴强


保险可信,但保险业务员别轻信!

银保监会对整个保险行业的监管是一视同仁的,监管包括保险公司的安全合规经营,产品的精算设计等……

而《保险法》同时明确了保险人(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处理保险纠纷,一直是比较偏向“投保一方利益”的。

为什么业务员的话别轻信,一直以来,保险公司的绝大多数培训都是出于销售的目的,更多的是销售技巧而非专业知识,很多的业务员“讲公司,讲产品,讲自己”做的很好,但一问他条款相关问题,大多是一问三不知,对于条款把握不准。误导宣传,误导销售,夸大收益的违规现象屡见不鲜。



保而易见


相信保险,别轻信保险公司业务员。由于我们国家保险业务员文化参差不齐,保险公司为了业绩什么样的花招都能使出来。业务员本身没有五险一金,为了挣钱就捡好的说,对客户不利的尽量不去说,所以容易误导客户。尤其客户在保险合同上是门外汉,好多章程看不懂,看不明白,听业务员说这也好,那也好,于是在冲动之下当理财产品一样去购买,出险了,反而得不到保障。所以买保险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免责条款,感觉到不适合自己的千万不要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