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藝術家、山大美院資深教授臧新明

臧新明先生現為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的資深教授,他不僅在中國花鳥畫、書法、篆刻和日本巖彩畫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而且興趣廣泛,精研並創作詩詞歌賦等。與此同時,他還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和人文修養,並於2009年於日本廣島大學獲得了美學博士學位,其後做博士後研究,現繼續兼任廣島大學客座研究員。因此,臧新明教授不僅是一位專業素養優秀的畫家,而且是一位具有傳統“士人風骨”的“畫師”,更是一位兼具國際視野和人文關懷的“哲人”。然而,他所取得的成就及社會讚譽與其青少年時期的經歷、與人傑地靈的汾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汾陽藝術家、山大美院資深教授臧新明


一、汾陽——藝術啟蒙的搖籃

有言道:一個人青少年時期的影響會貫穿其一生。對於臧先生而言,無疑如此。他將“畫畫”的個人興趣轉變為人生的終極追求,這與他在汾陽時期的藝術啟蒙是分不開的。正是在汾陽,臧先生開啟了其藝術之路,並逐漸地呈現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不久便在繪畫上面流露出過人的才華。

臧先生自述他在七歲的時候隨父母工作的變動而遷至汾陽,自此便在汾河水的哺育下茁壯成長,而畫畫天賦的流露則顯現於“幻燈片”製作所需要的“玻璃圖像”。在他兒時的遊戲活動中,一項遊戲是製作並放映“幻燈片”——藉助於光的明暗將玻璃片上的圖像放映在白色的牆上。在這項遊戲中,玻璃上圖像的繪製是關鍵的一環。起初他並沒有主動請纓,而是觀看其他小朋友畫,後來在同伴的建議下畫出了人生的第一幅“繪畫作品”,並獲得了小朋友的肯定和讚揚。從此,這個繪製幻燈片所需“玻璃圖像”的光榮任務便落在他小小的肩膀上,彼時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如同盛開的鮮花,香溢滿懷。在這一“莊嚴任務”的完成過程中,他繪畫的興趣和天賦充分地顯露出來,在小朋友和家人的認可中播下了從事藝術的種子。

種子自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且主動向外生髮,其一旦被播下便會尋求一切的機會和可能無限生長。在這股強勁“生生之力”的推動下,臧先生懷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隻身前往汾陽文化館去尋找藝術之路上的“導師”。這便結下了其藝術之路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啟蒙之緣——王捷三和靳冠山老師。他們是當時汾陽繪畫界的頂樑柱。新明先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機會認真地跟隨他們學習繪畫技法和理論。通過面對面交流與傳授的傳統“教——學”模式,他認識了繪畫藝術世界的五彩斑斕,理解了眾多繪畫術語的內涵,領悟到了藝術生命的光彩。這整個學習過程中,王捷三老師生動的講解和示範“透視”觀念給臧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視法對於剛剛接觸繪畫的小孩子來講很難理解其確切的含義,王捷三先生便通過“墨水瓶”的實踐示範來具體展示,形象地解釋了“透視關係”。

經過老師們的提點和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臧先生在十六歲的時候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畫展”。這次畫展是汾陽文化館舉辦的“汾陽縣美術作品展”,王捷三老師看中臧先生的繪畫天賦及潛能,特闢了一個專欄來專門展示其繪畫作品,這些作品涉及十幾幅國畫人物小品的寫生作品。這次展出雖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畫展,但它是臧新明先生突破個人或者周圍熟悉的人的小圈子第一次在正式的公共場合進行公開展示。這是繼其人生第一次繪製幻燈片所需的“玻璃圖像”之後的又一次重大突破。這次突破使繪畫從個人興趣轉向了人生之路的選擇,朝著藝術的方向堅定地前行。在之後的人生中雖然也經歷了一些曲折,比如初中畢業之後進了呂梁技校學習化肥專業,畢業之後還進了化肥廠工作,但是他繪畫的熱情一直沒有消退,始終堅持著“繪畫的工作”。

1977年高考恢復之後便通過自己的努力於1983年考入了山西大學藝術系國畫專業深造學習。在畢業時,臧先生的專業成績從入學時的後三名進入到前三名。畢業之後,他被分配在晉中師專任教,於任教期間在太谷師範支教期間舉辦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畫展。之後他又去中央美術學院進修,且於1991年在北京舉行了自己的第一次重大意義上的畫展。此次畫展受到了眾多繪畫大家的認可和賞識。時任文化部長的賀敬之親臨畫展;著名詩人艾青兩次去了畫展;中央美院的老師及書畫名家(黃胄、何海霞、吳冠中、廬沉等)也去觀覽畫展並從專業視角給予肯定和讚揚;很多展品被收藏家買走並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畫展之後便留學日本繼續其藝術之路,考上了日本著名的美術大學——多摩美術大學並以“9A”的優異成績畢業取得碩士學位,畢業之後以國際交流員的身份入住野呂山藝術村並在全國各地舉辦了個人畫展。2003年臧先生又考入了日本廣島大學攻讀美學博士學位以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2009年畢業並於同年進入該大學任客座研究員。也於同年,他回到山西大學執教,回報母校、回報祖國。可以說,臧先生從大學開始其藝術之路幾乎可以用“一路開掛”來形容。

臧先生從汾陽走到了太原,從太原走到了北京,從北京走到了日本,從日本走到了國際藝術的前沿,擁有了國際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成為了一名藝術素養極高的優秀畫家。2009年又從日本毅然地走回了中國、走回了山西、走回了汾陽。他任汾陽市政府的藝術顧問,積極參與汾陽的活動而服務汾陽、回報汾陽。

二、鄉愁——藝術表現的底色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人世間的離愁別緒總是充滿傷感,但是在傷感的背後卻蘊含著深深的眷戀和期盼,其作為人生的希望之光始終在心中作為底色而存在。試想內心無望無依的傷感會留下什麼?可能會只剩下深深的虛無感而不知所措,可能會墜入自己的虛幻中而陷入迷惘,可能會深陷黑暗而被其左右進而吞噬。所以,鄉愁雖說是一種離別感傷,但是這感傷正是有情,正是有所依、有所歸的希望之心。常年漂泊在外的寄旅生涯成就了臧先生的藝術之路,促成了其藝術家夢想的實現。但是,這種“國門之外”的異域苦旅也使其更加深切地體會到鄉情的意義、鄉愁的內涵以及故鄉的價值。這些人生體悟化成了其詩畫藝術的靈魂而灌注在其藝術作品中。因此臧先生通過書畫和詩歌不同的藝術形式在傳遞著這種價值及人生體悟:鄉愁是傷感的、鄉愁是希望的、鄉愁是光亮的、鄉愁是本根的、鄉愁是甜蜜的感傷、鄉愁是阿拉丁神燈、鄉愁是還有家的歸屬……或者可以將鄉愁歸納為“愁”和“戀”兩個層面。

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這雙重結構的鄉愁便是臧先生藝術表現的生活底色和情感歸屬。他通過詩歌和書畫各自不同藝術特性將鄉愁的兩面得以圓滿地表達。他運用詩歌的藝術形式將故土離別、月圓思親、靜夜念友、異鄉寂旅等濃濃的“離愁別恨”深情、婉轉、一唱三嘆地款款道來,使人感同身受地體悟到“怎一個‘愁’字了得”;運用書法、篆刻、繪畫的藝術形式將這濃濃“愁情”背後蘊含的“戀念”表現出來。淳樸、鮮亮、澄澈、溫暖、靜謐、單純等故鄉所賦予的生命歸屬感通過有形的圖像得以傳達,使人們透過對視覺形象的觀賞而體味到“故鄉”的“美和媚”,感悟到生命歸屬和精神安放的寧靜與安然,領會到“愁”字之上的“戀”。也正是基於此,臧先生不僅是一位藝術造詣頗高的“畫家”,而更是一位具有傳統“士人風骨”的“畫師”,更是一位參悟深刻哲理的“哲人”。他不但追求詩畫意象的純粹與完美,而且更加強調意境的深邃與人間摯情的結合。這意境傳遞出的不是荒寒、蕭瑟、悽苦、無明,而是溫暖、陽光、明淨、鮮活,是指向個人人生、甚至整個人類的至善之情,為現實人生的超越和努力提供精神指引。詩與畫的互補給“鄉愁”做出完美的詮釋,在苦樂、意象、情色、愁戀、時空等的巨大情感張力履行著自身的使命、傳遞著生命的真理,使得鄉愁變得迷幻而唯美,使人們時而笑著就哭了,時而哭著就笑了。

詩之愁,處處錐心,歲月空色不自言,唯有晴雨點雲霞。鄉愁入心,深沉綿長;鄉愁入肺,泣淚成傷;鄉愁入詩,境深情彰。

現摘取臧先生幾首詞以感受這鄉愁悽悽……


唐多令★畫鄉愁

攜夢世間遊,蒼桑筆墨留。望彩雲、濃淡悠悠。歲月不言空色度,風雨借、洗春秋。

詩韻自然流,境中詞曲酬。繪山河、長卷無休。暗恨夜沉藏碧月,心靜寂,畫鄉愁。

巫山一段雲★裝月一杯酒

玉鏡中秋夜,痴瞧照靜明。寫詩言墨故鄉凝,韻追三晉情。

黃土杏花承俸,染境太行醉夢。孤身汾酒一杯斟,裝月更心沉。

踏莎行★相逢賦

夢畫心君,情追故土,春秋寫境時空住。寂夢無緒畫悠雲,時而落淚悽悽雨。

筆墨思留,詩詞雅旅,蟲鳴殘暑傷悲處。紅霞染葉過秋風,夕陽幾度相逢賦。

菩薩蠻★遊子吟

夢遊故土心晴好,朝陽望斷紅霞早。國慶笑聲多,盡聽祝酒歌。異鄉遊子寂,願念乘雲去。君耳細風生,柔柔言我情。

畫之戀,幅幅光灑,春秋寒暑甜苦度,真純平淡心中悟。鄉戀入筆,氣定神閒;鄉戀入墨,形純影明;鄉戀入畫,韻遠味清。現摘取臧先生繪畫、書法、篆刻作品以體悟這鄉戀馨馨……

臧先生之畫多取春華秋實之象,因此其畫幅中常常以桃子、南瓜、向日葵、石榴、葫蘆、柿子等基於鄉土社會而形成的傳統吉祥物作為表現載體,並通過對其適度變形而賦以時間的印痕和歲月的磨礪,同時將情感定格在真、純、鮮、明的那一刻,進而傳遞出返璞歸真的愉悅感。這愉悅不是細雨和風的歡娛,而是歷經風雨之後的心靈澄澈——濾去俗念和私慾而進入永恆的純真之心、光明之眼。通過這去欲的、歷史的、旺盛生命力的圖像表徵而為個人及人類的發展和延續提供希望和承諾,恰如司湯達所認為的:藝術是對幸福的承諾。

汾陽藝術家、山大美院資深教授臧新明

臧先生之書多取活潑、天真、古拙之趣,故其書法作品幾乎少見精巧設計、人工雕琢、求全求備的痕跡。現代都市文明孕育了城市的繁華、科技的發達、人情世故的駁雜、自然的消逝等時代景象。“亂花漸欲迷人眼”,都市的絢爛使人們迷失在絢爛的“物慾世界”中而迷失自我,慾望的膨脹使生命成了飛馳的車輪,在不斷的追逐中被一個一個外物所累,名韁利鎖,精疲力竭。臧先生書法正是一反這種工具性的生命價值,追求生命的本真,這本真即是簡淡、純真。這簡淡、純真正是汾陽記憶和情感在其人生上的投射,也是他對人生領悟的精華在書法上的顯現。

臧先生之印多呈拙樸、雄渾之姿;瀟灑、率真之貌。明代楊士修在《印母》中曾言:“刀筆蒼老者,如千年古樹,形狀蕭疏;嬌嫩者落筆纖媚,運筆清淺,素則如西子淡妝,豔則似楊妃醉舞。”臧先生從漢印基礎入手,通過學習近代篆刻大家吳昌碩、齊白石、鄧散木等人的風格和體貌,再結合自己的性情、藝術修養和人生歷練進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姿神貌。在其篆刻作品中,可見筆力遒勁,神姿沉穩,又於雄渾中見巧致;構圖疏密有致,布白大膽心細,邊框突出自然;刀法多以短程碎刀連續切成,拙樸中見風骨。其力求在紅白相間的方寸之間通過節奏長短、韻律起伏、情致深淺的和諧來展現“無為多姿”的大千世界和“深沉純淨”的精神世界。

三、創造——藝術生命的根祉

臧先生常常說到,藝術是一種“術”,是人為的東西而非自然的存在,因此藝術本就是創造自然中所沒有的東西。其常常以荷花微風示例,認為荷花畫的再逼真、再如自然一般,也不可能如自然般生動靈秀,使人能夠全方位切身地感受荷花,嗅到荷花的清香,感受到微風的和煦……因此藝術不是自然的模仿,藝術是創造。因此,其一直以“創造”作為藝術的精神,在“創造”的藝術之路上一路馳行。其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在其繪畫上突破了“模仿”的藝術標準而走向“表現”。其在《新明畫集》的扉頁上就曾鮮明地說到:“畫不必去言,需用身心悟。因為畫中溶著畫家創造之匠心,定會在體悟中溝通理解。我崇尚創造。藝術家的天職即創造,去創造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一種新的美的秩序。”

汾陽藝術家、山大美院資深教授臧新明

從某種程度上說,作為整體性存在的自然是無法模仿的,因為自然是眾多關係聯結無分的整體,而藝術是就時空中有限存在的自然的某一面進行個別顯現,因此藝術是無法超越自然的,其只能模仿自然的呈現物,如外在客觀存在的人、物、事等。但是,拋開形而上意義的整一性的自然來講,作為常規意義上理解的自然——與主觀相對應的外在的客觀存在,其是可以作為模仿的藍本的,但是這呈現為一種“人為物役”的情態而消解了人的自由,使得藝術淪為政治、宗教的婢女,使藝術家犧牲了自己的個人自由而服從於某種外在的權威,曲解了藝術的存在獨立性及其自身價值。基於此,這個意義上的“模仿”在今天的時代語境下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精神需求。世界,只有作為人的世界才進入人的視野,才成為人的生命活動的真實呈現,因此只有經過主體感知、受到主體認同、通過主體實踐創造的世界才是人的真正世界。藝術就是要創造這樣一個自由的世界,一個本真的世界,在現實的功利世界和慾望世界中保留個人/人類的尊嚴和前行的動力,提供人類獲取幸福的可能。但是,這“創造”不是“無中生有”、“主觀臆造”,而是通過外在客觀的存在(自然物)揭示出自然(形而上意義的)的永恆和無限,於現世中求永生,與自然中求幸福。這永恆、幸福便是一、純、和而不同、生生不息。臧先生正是通過年輪中的自然物而表現這一終極人生關懷和生命價值的歸屬,在水蜜桃、柿子、向日葵、葫蘆等意象中表現“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自由境界和豁達心境,使畫面透出一種“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的透徹和澄明。

汾陽藝術家、山大美院資深教授臧新明

臧先生在藝術創造的道路上不斷摸索,不斷地在錘鍊著自己獨特的書畫語言並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貌。其集自己創作的詩書畫印於一體,使得畫面整體呈現出濃濃的文人氣息和哲理意蘊,在文字與圖像相互襯托的廣闊張力中形成一個獨立自主、意蘊深遠的純一世界;其畫面氣定神閒、韻味清遠,用筆沉著穩健,於拙樸中又見巧致,構圖疏密得宜,設色鮮亮、用色純粹,取像自然,兼以人事,虛實相參,空色相全;其畫意融入了時間和歷史的意識,於時間的流動和歷史的駁雜中融合過去現在於一身而開啟未來,在歲月的洗練和沉澱下尋得生命不懈的動力和原初的純粹,以此獲得生命價值的安放和現世的超越;其繪畫、書法、篆刻和詩詞作品整體都流露著鄉土情懷中淳樸的風神,都鐫刻著鄉愁與鄉戀的印記,其作為無形的精神靈魂一直伴隨著一筆一畫、一靜一動。

(趙志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