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坚决不同意和日本谈判,那时的日本能把清朝灭了吗?

我想淹死在学海里


如果只凭日本一国,没有灭亡清朝的可能性,甲午海战是日本倾尽国力打的。

清朝的灭亡是必然的,就算甲午海战胜利了,也只不过让清廷多苟延残喘几年而已。因为当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人们生活困苦,只需一个恰当的时机的爆发,大厦必倾覆,必亡无疑!但绝不是当时的日本所能灭的。当时的日本,是动用了全部的国力在和清王朝打仗,可以说为了这场仗连裤衩都押上了。

日本为了筹集资金,发行的战争债券远远超出了日本政府的承受能力!战败,经济崩溃,万劫不复。甚至打赢了都没啥用,只要清王朝不签约,无限期拖延下去,日本也受不了,因为日本实在是拖不起。日本虽然赢得了甲午海战,但也已经是山穷水尽,弹尽粮绝。根本就有实力有进一步的动作,更别说灭亡清廷了,能给他们赔偿就已经谢天谢地。就是最后签约,也是日本撑不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战后最开始是清政府想要找日本签合约,但是日本摆架子不答应,其实就是吊胃口,想要更多的利益。后来国内频频爆发农民起义,伊藤博文不行了,开始找朝廷,要求签合约。如果当时日本一旦战败,后果就是政府垮台,因为公债,财政的问题就足以使其直接垮掉。没钱农民起义镇压不了,很可能会回到日本的战国时期,内乱,甚至列强瓜分日本。

而当时清廷虽然战败,可大清国有底子啊,人多有固定的财政收入,还是可以维持现有的局面。但日本此时的国力也已经严重透支,没有多少实力对清朝进行全面战争了。就算发生全面战争,那么清朝只需迁都,实现全民抗战,中国战略纵深这么广,托也把日本拖死了。再加上欧洲列强为了各自国家在中国的利益,也绝对不会日本这么做,日本根本赢不了。所以清廷一求和,日本扭捏了一番也就顺坡下驴,同意谈判,结果大家都知道,李中堂代表清廷签下《马关条约》。当然这其中还有好多故事,他家可以到查看下资料,了解下其中的曲折。李鸿章也着实不容易,也是个悲情之人。

但败了就是败了,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耻辱柱,时刻警示国人奋发图强,不可有一日之懈怠,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落落笑笑生


导语:甲午战争后期,清朝政府如果坚决不与日本和谈,把战争继续下去的话,日本不但不能灭了清朝,反而会被清朝拖垮的。

其实,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期,日本已经承受不住战争的巨大压力。

虽然日本军队在海上、陆上战场连战连捷,清军望风而逃,但是,战争对财力物力的庞大消耗,压得日本政府和日本民众喘不过气来。

战前,日本天皇一天少吃一顿饭,带头号召日本民众简衣缩食,积攒财力物资,来应对即将到来的侵华战争。而这些好不容易集聚起来的财物,在甲午战争的进行过程中,很快就消耗完毕;为了把战争进行下去,日本政府迫不得已,只能加重赋税,压榨日本国民,掠夺日本人民的血汗钱,来维持战争的开支。

日本人民已经无法承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当时日本各地纷纷爆发农民暴动,给日本政府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日本的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因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代表日本政府,首先开口,要求与清朝政府进行和谈。

此时,清政府如果洞察日本的国情,采取强硬的态度,必然能够在谈判桌上取得优势,签订不那么丧权辱国的和谈条约。

可惜的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主要统治者都是井底之蛙,毫无政治远见。战前,他们盲目自大,认为日本不过是弹丸小国,一定是不堪一击;而在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军队连连获胜之后,他们又惊慌失措,吓破了胆;一味想着赶紧割地赔款,结束中日之间的战争,以便自己继续去享受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

因此,当日本政府一提出和谈,清政府立刻受宠若惊,喜不自胜;当日本在谈判桌上提出了讹诈条件之后,清政府也满口答应,随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结语:就本题来讲,甲午战争时候的日本,实力远远不及二战时期的日本。如果清政府坚持不谈判,它一定会寻找借口,讹诈清政府一些赔款,然后就坡下驴,主动结束战争的。它根本就没有进攻中国腹地,消灭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品茗读史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坚决不同意和日本谈判,那么日本政府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日本当时的实力是不可能把清朝灭了的。甲午战争后的清朝如果不同意与日本谈判,那么清朝与日本也就只有僵持下去。为什么日本不能把清朝灭了?一是因为那时的日本并没有消灭清朝的强大国力,日本也并没有继续战争的能力,二是因为清朝拥有辽阔的领土和丰富的人力,三是因为西方列强为了在华利益不允许日本消灭清朝政府。当然,这是在西方列强没有得寸进尺的夺取更多利益的前提下才能用的办法。然而,清朝政府是一定会同意和日本谈判的。为什么呢?不仅是因为对东南沿海的保护,还是因为清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从表面上看,甲午中日战争是输在军事上,从实质上看,甲午战争是输在政治上。清朝腐朽的统治阶级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为什么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不同意谈判,日本也灭不了清朝?其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超过清朝,日本当时只是在发展模式上领先于清朝。甲午中日战争实际上是日本的一次赌博。

一个国家怎样才能消灭另一个国家?只有综合国力极其强大才能做到,只有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完全碾压另一个国家才能做到。当时的日本虽然进行了明治维新,当时的日本虽然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的日本虽然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当时日本的综合国力并没有完全超过清朝。所以,日本当时并没有消灭清朝的力量。

日本在发展模式上领先于清朝,日本发展的是资本主义模式,而清朝发展的则是封建主义模式。然而,发展模式的先进并不能快速的转变为强大的国力。先进的发展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对其他国家的领先。日本领先于中国吗?模式领先,实力上并没有,尤其是日本在海军方面并没有完全领先清朝。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想要侵略其他国家就只能依靠海军,但1894年的日本海军并不比清朝的北洋舰队强大。作为岛国的日本,既没有强大的国力也没有强大的海军,怎么灭亡清朝?!

第二,清朝应有辽阔的领土和丰富的人力,这意味着清朝有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和潜力。日本呢?节衣缩食且资源贫乏的日本有继续战争的能力吗?没有。

如果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不谈判,清政府不屈服,那么日本要取得利益就必须继续进行战争。然而,日本并没有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刚刚完成明治维新的日本,既没有丰富的战争资源,也没有充足的财政。日本的舰队还是靠天皇和日本人民的节衣缩食才造出来的,其固然反映了日本的进取精神,但也反映了日本在物质上的匮乏。

战争打的是什么?战争打的就是物资的消耗。日本有继续进行战争的物资吗?日本储备的物资能够支持另一次的对清朝的战争吗?当然是不能。生于地震频繁的环境中的日本人喜欢赌博,生死定于一掷之间。甲午战争就是日本人的一次掷骰子的行为。

清朝虽然发展模式落后,但清朝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人力。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清朝应有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和充足的兵员。清朝就是不谈判,那就能一直打下去,左右是亡不了国。

第三,西方列强不会允许日本消灭清朝。如果日本消灭了清朝,那么西方列强在华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毕竟,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是与清朝签订的。

西方列强大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需要的是利益。通过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的利益,这些利益是西方列强无法割舍的。如果哪一个国家损害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那么哪一个国家就有可能被西方列强打压。

日本虽然已经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日本的国力与西方列强相比差得很远。国力的悬殊,必然会让日本在清朝问题上束手束脚。既然日本不敢损害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那么日本也必然没有胆量消灭清朝。这不是日本敢不敢的问题,这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的悬殊的国力导致的。

日本不敢挑战强大的西方列强,日本也就不敢消灭清朝。如果清朝的甲午战争后不与日本谈判,日本也只能忍着。

令人无奈的是清朝一定会与日本谈判,清朝也一定会签订不平等的条约。为什么清朝一定会同日本谈判?因为清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因为腐朽的清朝统治者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第一,在统治者看来,国家利益丧失也就丧失了,个人权利却绝对不能丧失。

慈禧太后可以忍受国家领土和国家财富的大量丧失,但慈禧太后绝对不能忍受其权利被光绪皇帝夺走。如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胜了,那么光绪皇帝的权威就有可能凌驾于慈禧太后的权威之上,那么慈禧太后就有可能失去权力。这如何能忍?这坚决不能忍。

第二,中国的精华在于东南沿海,如果清朝不与日本谈判,那么日本就有可能摧毁中国东南沿海的近代化的成果。

清朝的损失会同样惨重,而且中国会失去应对其他西方列强的资本。西方列强的确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利益,但清朝不得不防御西方列强的贪婪。当时的清朝也是内外交困,左右为难。虽是有不得已的成分在内,但仍不能作为妥协的借口。

第三,清朝的民族政策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慈禧太后说:宁赠友邦,勿与家奴。在这种民族政策下,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清朝政府宁愿出卖国家利益,也不愿意给予其他民族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如此反动的清朝,才会做出以出卖国家利益而苟延残喘的举动。

总而言之,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坚决不与日本谈判,那么清朝也会受到巨大损失,但不会如《马关条约》中损失那么大。清朝在甲午战争后的妥协失去的是民心!无论是清朝雄厚的潜力还是日本的难以持续,甚或是西方列强的利益存在都能保证清朝的统治。然而,清朝还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虽然有保存东南沿海的长远考虑在内,但仍然预示了清朝的灭亡。清朝对日本的妥协不仅反映出了清朝的腐朽,也反映出了家国观念的没落,更反映出了个人利益对国家利益的侵害。先有国后有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历史纬度


日本不能灭了大清。但再打下去,大清会提前灭亡。

大清的战争潜力:只能以单纯的军事战力和财政能力来衡量

大清,是一个古代政权。

彼时,民族意识尚未完全觉醒。即使是陈独秀这样的人物,也是在甲午后,才开始认识到有“国家”这个概念。

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原来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陈独秀《说中国》。

时人眼中:大清的天下,不过就是大清天子的天下。

因此,大清不可能做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抗战守土之责”。

相反,以古代历史的逻辑看:一旦大清的力量虚弱,更可能出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

因此:大清对外战争的承受能力,不可能以“全民动员潜力”来衡量,而只能以军队的战斗力和单纯的财政角度来衡量。

晚清的军事战力就不说了,丢人丢到家了。

拼财政呢?

拼财政,大清已拼不过日本

就经济总量而言,大清远胜日本。

但由于日本已完成经济转型,战前两国财政收入旗鼓相当。

1893年,日本财政年收入折合白银7585万两。而大清,是8867万两白银。

总体差距不大。

虽然大清财政收入多一些,但别忘了,大清开销的地方多呀,比如:修园子。

所以,开战后,大清先没钱了。

战事不利后,大清开始四处筹钱。

通过搜集各库存款、捐举人、富商借款、向汇丰银行借款等各种途径,筹得6000多万两白银!

日本呢?

光在1894年10月(黄海大战已结束),就通过了2.5亿日元(折合1.78亿两白银)的预算方案。

此时,日本尚未借外债(《货币战争3》中所说借英国1.2亿两白银并不存在,相反,是大清为了赔款找英国借钱)。

换句话说,日本通过国内所筹得的款项,已接近大清通过各种手段筹措费用的3倍。

更重要的是:日本还没有借钱,而大清已经借不到钱了。

由于各国不再看好大清的战争前景,大清贷款已十分困难。

因此,再打下去,拼财政,先扛不住的是大清!

无外援可依

抗战时,国民政府在外交上做得相当不错。

1937年的德国、1939年的苏联、1940年以后的美国,各曾以大量物资支援国民政府支撑下去。

至于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就更多了。

但是彼时的大清,却得不到外来支持。

大清先找俄国。俄国只说:战后如果日本对朝鲜有野心,我们帮你管。

其实,无非是指望清日两败俱伤,他收渔翁之利而已。(后遂有日俄战争)

英国,在得到日本“不将战火烧到上海附近海面”的承诺后,已不再支持大清(明治时期日本外交人员比二战时要厉害得多)。

其他美德法俄诸国,当时在远东影响力有限,利益关联不强,更没心思插手了。

如此,大清“以夷治夷”之策已不可能奏效了。

战场上打不过人家,国内不敢动员群众,国际上又无外援可依。

大清是真没辙了!

动员能力,是胜负的关键。

无论对手是外敌还是病毒,看一个国家承受力的不仅仅是经济总量。

更重要的是:动员能力。

大清经济总量不小,但其动员能力却与近代国家相去甚远。故无论面对英法舰队,还是面对东夷,均无力抵抗!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好时代。

今天,无论对手是病毒,还是外敌,我们都能充分动员,众志成城,赢得胜利!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甲午之战是1894年。

朝鲜称之为清日战争,西方史学界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之战是1894年。

朝鲜称之为清日战争,西方史学界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后,如果清朝坚决不同意和日本谈判,那时日本就能把清朝灭了吗?

我的答案是可以的。

甲午战争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并在丰岛海战中恶意击毁清军船舰,造成清军死伤1100余人,而日方无一人伤亡。

我们要问,为什么日本有底气去随意凌辱清朝。

第一: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打击清朝一直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的国策。这时候的日本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先后经历了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内外交困。

第二:军事上日本已经建立近代化军队,进行武士道教育。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

而清军军事方面几乎一败涂地。领导层并不统一,几乎处于各自为战的程度。朝堂之上,李鸿章和左宗棠针对海防和陆防争辩不休。军队管理一塌糊涂,北洋舰队去日本时被日本人发现在炮筒上晾晒衣物。军事疲惫,几乎无法进行全国军事力量的统一调度、统一动员、统一指挥。

综上所述,我觉得如果当时清朝统治者在外无强援、内无有力抵抗下坚决不同意和谈。极有可能大清政权会被日本人消灭掉。当然,无论清廷是否存在。中国都不会亡。


田子长


甲午战争,如果清朝坚决不与日本谈判,日本能把清朝灭了吗?

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与清朝在陆上已经从朝鲜打到了东北,在海上已经歼灭了北洋海军,正在准备进攻北京,开展直隶大决战。接着打下去,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局面将提前上演,天津和北京肯定无法守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可能逃亡山西或者蒙古。

但日本也不能灭掉清朝,日本兵力已经用尽,无力扩大战果,经济也面临崩溃,再打下去,日本也会难以为继。所以日本会主动收缩战线,巩固日占区,极大可能会在东北华北扶植成立自治政府,而且政府将以汉人为主体。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还有人主动欢迎跪拜新主子,中国从来不缺仰仗侵略者作福作威的汉奸,汪精卫式的政府会提前成立。

在这个过程中,光绪皇帝将取得真正的权力,慈禧将彻底失势。但接下去,由于清政府撤到汉族核心区域,远离东北龙兴之地,汉族官僚将逐渐掌握主动,袁世凯式的人物将提前出现,要么清政府彻底汉化,要么主动退位或者被推翻。

而在南方,由于汉族官僚已经牢固的掌握了地方实权,数年后敢于组织东南互保,当时也很有可能会组织成立汉人为主体的自治政府。这样,中国有可能分裂为至少三个实体政权,即日本人扶植的傀儡政权、清政府、南方政府,这样真的是“国将不国”了。

所以,作为清政府,能够割地赔钱搞定的事情,一定不能再打下去。再打下去即使能救中国,大清却要先完了。

甲午战争,充分暴露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既昧于世界大势,不知己也不知陂,战前盲目乐观,狂妄自大,战中举止失措,一溃千里,和谈则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自以为办洋务经济发展颇有成就,可思想政治制度不变革,经济发展再好也是枉然!


郑说豫见


如果其他列强不干涉,真的能,而且还是非常轻松愉快的那种。

通过对比一鸦、二鸦,以及后面的八国联军侵华,非常容易就能得出这个结果。甲午战争中的日军,可以把十个清朝加一起灭了。

比如说一鸦,英军7000人在江浙登陆,清朝想尽了一切办法,各省联军,地方部队,八旗全都不要命的往上填,愣是拿对面一点办法没有。最后英军一路打到南京,不说灭掉清朝吧,起码肢解没问题。

后面的二鸦就更不得了了,英法联军两万人,直接打到了北京。八里桥之战,法军撇下英军单独击溃了僧格林沁的满蒙联军。哪有什么还手之力?

后面的八国联军侵华,联军真正参战打入北京的部队也就16000人,其中8000人是日本人。直接把首都都占了,慈禧和光绪伪装成苦力从东华门出逃。

甲午战争的时候,清朝还没学习德、日进行陆军改革(所以说袁世凯真的很厉害,近中国近代陆军之父),陆军的战斗力说是“东亚病夫”都是在夸他。和列强的军队交战,哪怕人数是对面的十倍,战争局势依然是一边倒。不,那都不能算是战争,可以形容为单方面的屠杀。可以去看一下清法战争,冯子材三万多人的部队,依托着防御工事,在两千多法军面前照样只能被动挨打。

封建军队,哪怕拿着火枪他依旧是封建军队,在近代军队面前不具备任何抵抗能力。可以了解一下一鸦中英国人的刺刀战,清军可以冒着火炮冲锋,但只要英军拿出刺刀前进,清军立刻崩溃。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陆军,足足有二十多万。武器就不说了,各有千秋。但日军战术、机动能力、作战意志都远远超过清军。所以当时清朝最精锐的淮军在朝鲜一路溃退,跑到了鸭绿江边上才算完。中间光绪还派了他舅舅带兵去救援,刚到山海关,就集体开溜了。

北洋舰队覆灭后,日军完全可以走当初英法联军走过的老路。带上两万人从北塘登陆,进攻大沽炮台,拿下天津。天津没了,还想守北京?开玩笑呢?事实上,日本当年也是这么威胁清政府的。

清政府不是傻子,两亿两白银做点啥不香?好端端的能赔给昔日看不上的小国,完全是因为不赔的后果承担不起。政权在,钱迟早能再从底下捞回来。政权没了,那真的是什么都没了。

至于说列强的态度,甲午战争的时候光绪低三下四的召见在北京的各国使节,没用。清朝狂妄自大惯了,临时抱佛脚,想什么呢?但是呢,列强可以允许日本从清朝身上割肉,却绝不会允许他覆灭清朝。沙俄的三国还辽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还有,不要以为日本在二战时是轴心国国就很厉害。在当时资本主义的主要强国里,日本依旧是弟中弟,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都领先他一大截。真正坐庄的还是英法美俄德,都有各自的小心思,清朝站队自保还是很容易的。比如说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法战争,清朝都是站英国这边,损失都是微乎其微。甲午战争之后又站队沙俄(这个保护伞明显不靠谱,居然想黑吃黑)......永远有队伍站,无非就是割肉而已。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先要清楚甲午战争的背景,甲午战争的背景是中国进行洋务运动近三十年,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刚好近三十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本质是日本资本主义化道路之后想入侵中国进行的一次试探性战争,当时日本并没有直接威胁中国,而是通过入侵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向中国进行挑衅。

所以通过背景分析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很强大,毕竟它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过不到三十年,所以在这场战争之初日本是没有信心的,它们没有敢直接入侵中国,而是通过入侵朝鲜对中国进行试探性的挑衅。

以当时双方的军事实力来说,其实清政府已经进行洋务运动三十几年了,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化进程差不多,但是日本是从本质上进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革新化,而清政府只是重金购买的西方淘汰装备和战舰,清政府愚昧的认为购买西方武器就可以革新除弊,实际上就是因为请政府的本质观念没有改变,所以造成了同样是三十年的发展之路,清政府只是买到了西方先进装备的皮毛,而日本是从本质上进行了改变,通过新制度革新了科技和装备技术。

再有就是清政府对日本海军不够重视,其实在甲午海战之前,台湾巡抚刘铭传、两江总督沈葆桢等有识之士就已经上书朝廷,希望清政府重视日本海军力量,而刘铭传和沈葆桢上书清政府之时,日本是在举全国之力发展军备,当时的日本着重发展军备尤其是海军力量难道真的只是为了侵略小小的朝鲜半岛吗?很明显那是不可能的,日本的野心和胃口就是想吃掉中国,但是愚昧的清政府和败家老娘们慈禧却不把刘铭传和沈葆桢等人的话放在心上,反而借口经费开支紧张削减了军费支出,而在经费紧张期间,败家老娘们过大寿可从来没简朴过,都是从奢侈为主。

所以在日本一心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力量的时候,清政府还不重视日本的发展,反而还削减了军费支出,这样一来一往,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实力如何能和日本海军相比?

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不重视日本的海军力量,清政府中央权力阶层腐朽堕落,虽然洋务运动搞了近三十年,但是军费开支的重要性总会排在老佛爷等王公贵族享受比如过大寿后面,导致清政府的战舰和装备比日本海军力量差了很多;

其二就是清政府中央内部权力派系纷争,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对洋务派为首的李鸿章进行攻击,施加压力,由于翁同龢是光绪帝老师,所以光绪帝是力挺翁同龢,甲午战争很多战略失误都是由中央混乱的指挥所构成,而这些战略失误可以说都是党派争端而带来的;

其三就是清政府没有从本质上进行革新变法,洋务运动只是徒有其表,学的西方的皮毛,没有在本质上进行改变,所以战败。

分析完甲午海战,再来看看如果甲午海战清政府拒绝赔款的话,那么日本能灭掉清政府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可能。

你可以想象一下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军事力量要比甲午海战时期厉害得多,但是它灭掉了民国政府了吗?同样道理,中国幅员辽阔,日本军队真想灭亡清政府,它需要很长的补给线和很多的兵力,日本没有这个力量。

如果清政府拒绝赔款,继续硬挺着,日本真拿它没办法,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一旦日本军队登陆的话涉及到补给和兵员问题,日本是很难彻底灭掉清政府的,所以清政府真拒绝赔款的话日本顶多继续侵占中国制海权,然后入侵中国的港口城市。

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权力阶层对列强已经是害怕极了,本来只怕西方列强,这回发现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在日本面前不堪一击,所以他们又开始害怕这个东方列强,他们只想求破财免灾,息事宁人。

说白了甲午战争赔款完全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成就了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列强,要知道在甲午战争三十多年以前日本也是和中国一样饱受西方列强侵略,日本险些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果不是出现了明治天皇,那日本可能比朝鲜还惨。

而清政府懦弱无能让同样备受西方欺凌的日本一跃翻身,在甲午海战之后西方列强终于认可了日本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军事强国的地位,其实西方列强很好奇同样学习三十多年的中国和日本谁究竟能成为下一个列强,很可惜无能的清政府只需到了皮毛,也正是因为甲午海战以后西方列强越来越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对中国的侵略和勒索更加的肆无忌惮。这就是人必自侮而后被人侮之,自己都不图振作自强,那么别人还会对你手软吗?

即使战败后清政府的权力阶层也从来没有反思过为何洋务运动三十年打不过同样资本主义化三十年的日本,因为他们是不想像日本一样从根本上改变本质,历史不是没给过中国人和清政府自强的机会,而是当权的清政府根本没有去珍惜,所以在甲午海战之后就注定了清政府必将走向败亡之路。


小岛知风


1894年,在日本蓄谋已久的策划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经过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数次惨败后,清朝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海军力量损失惨重。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的谈判代表李鸿章一行人,最终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朝割让众多岛屿给日本,对日开放众多商埠,并且要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条约之不公,让人痛心疾首。

而许多读者会问,清政府虽然海战惨败,但是还有大量的陆军,如果清朝当时的实际掌权人慈禧,坚决不同意谈判,拒签《马关条约》,以日本当时的力量还能灭掉清朝不成吗?让我们分析下当时的情况吧。

日本灭亡的了清朝吗?

首先,如果清政府坚持和日本打到底,日本肯定是灭亡不了清朝的。以日本当时的国力和清朝的体量来看,日本想灭亡清朝无疑要打一场持久战,然而日本真的打得起持久战吗?

1894年距离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只有20多年,当时日本的日本虽然制度比清朝先进,但财力、物力和军力上并不具备一举灭亡清朝的条件。事实上,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期,后方已经非常吃紧,日本天皇每天少吃一顿饭,皇室捐款捐物,号召日本国民支持前方作战。

尽管如此,庞大的战争机器还是将日本财政和平民压得喘不过气来,日本国内许多地方发生农民起义。所以说日本当时根本打不了持久战,想要一举灭亡清朝的话,实力上不会允许,列强也不会允许。所以才会在赢得了甲午战争后,见好就收。

双方为什么谈判而不再战

从日本的角度看,上文已经提到,日本当时的国力打不了持久战,而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在当时已经打赢甲午战争的情况下,选择谈判无疑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而从清政府的角度看,如果继续打下去的话,北洋海军已经全军覆没,日本肯定会向北京进攻。那么清政府能在北京,天津地区打赢日军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黄海海战惨败后,李鸿章提出“唯有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然后厚集兵力,再图大举,以为规复朝鲜之地”的意见,因此清军的防御重心在辽东地区,在京师附近只有少量练军和防军,还有驻守北京的部分部队,其中还有不少八旗部队,且总兵力不过数万人。

与此同时,日本大本营组建了征清大总督府,计划在旅顺登录7个师团(约10万兵力),沿山海关进攻北京,大有谈判不成,即决一死战的架势。所以综合来看,日本虽然灭亡不了清朝,但像英法联军一样打入北京城的实力还是有的,到了那时候,老佛爷只有带上光绪皇帝脚底开溜,一路向西。

而且如果真要继续开战的话,清廷内部的种种矛盾势必会激化,说不定又会出来一个“太平天国”,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农民起义的威胁要远远大于列强勒索。因此,在伊藤博文政府提出谈判后,清朝很快派出了谈判代表,面对2亿两白银的天价赔偿和土地割让,清朝竟然很爽快地签下了《马关条约》。

当然,这些巨额赔偿肯定不是从慈禧的私人府库里出,而是又转嫁到贫苦百姓身上。虽然当时的日本灭亡不了清朝,但这样的清政府统治势必是不会长久的。


历史中简堂观点君


抗战时,中日差距达到了历史最大,结果,日本也没赢。

抗战时期,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国,能生产航母、飞机、汽车、以及先进的大口径火炮。而那时候的中国,上面那些都要靠进口,航母更是做梦都不敢想。而且,基础工业生产能力也有天壤之别。日本钢产量是我们的145倍,石油是我们的129倍!

然而,我军就是在连最基础的制式步枪都配不起的前提下,顶住了日本人的进攻!

甲午战争时,日本没有能力吃掉中国。

甲午战争时,中日差距其实不太大。日本人有的武器,我们也有。只是,满清腐败内斗,才有了甲午战争的惨败。不过,日军的损失也不小。

当时,日军全国也就24万兵力,发动了17万人打仗,死伤1.3万来人(日本人耍流氓,说有一万人是病死的。。。)。

清廷在每场战斗中的兵力都不占优:平壤之战,日军15000人,清军16000人;鸭绿江之战,日军30000人,清军28000人。清军最后死伤约2.5万人。

日本和清廷的交换比为:1比2!抗战时,1比6,日军都没赢。所以,甲午战争时,日军真要坚持打下去,肯定也赢不了。

不过,我说的是中国不会亡。至于大清,肯定会被日本人灭掉的!

在议和前,日军已经开进辽西走廊、兵临山海关、占领山东威海卫了!按照之后八国联军进北京,和之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势头,日军打进北京城不是难事。

而且,清廷早就不得民心了,肯定不会得到老百姓支持的。日本人只要赖着不走,跟抗战时表现一样,大清国肯定会灭亡的。之后,老百姓在汉族地主和进步人士的率领下,会继续跟日本人战斗到底的。不久之后,中国会再次由南向北展开统一全国的战争。

总之,清廷会亡,中国不会亡!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