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反面:让你加班到哭泣的不是忙碌,而是“肤浅工作”

朋友李李在公司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早上8点到公司,

首先,要查看和回复各种邮件,耗时2小时;

接着,要参加公司例会,持续1.5小时;

会后和同事沟通一下,用时0.5小时;

午休时间,要把策划主题分发到各个微信群里,耗时0.5小时;

下午1点半开始要回复各种微信群里的消息,持续2小时,

接下来还要用于整理客户资料、各种新媒体对接等琐事,用时1-2小时;

一直到下班时间,才能静下来找找灵感,策划一下第二天的选题。

陀螺般的一整天,主要工作职责内容还没来得及完成,不得不加班,领导也是三番五次的和她谈话,提醒她要提高效率。

《深度工作》反面:让你加班到哭泣的不是忙碌,而是“肤浅工作”

李李自己也很苦恼,明明自己每天都很忙,而且也做了那么多工作,还哪有空间提高效率了呀。

其实,当局者迷的李李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深陷“肤浅工作”综合征的困境当中了。

01 从单位时间内产出的工作质量出发,了解什么是肤浅工作?

想了解什么是肤浅工作,我们要先认识一下什么是深度工作。

根据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的说法,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能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比如,不受干扰地用两个小时写完一篇2000字的文章;

总之,当你在进行深度工作时,你会发现,自己专心致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工作上,即便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也能够快速、高质量完成。

《深度工作》反面:让你加班到哭泣的不是忙碌,而是“肤浅工作”

而与深度工作相反的,则是浮浅工作,指的是浮在表面上的、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而且因为实际产出无法衡量,它们还会给人一种幻觉:只要时间被填满,自己处于忙碌状态,我们就误以为这些工作很有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肤浅工作时间?

工作一般由主要职责部分和次要辅助部分共同组成。主要职责部分,需要较高专注力和较强专业能力来完成,而次要辅助部分则是为了配合而存在,虽也是必不可少,但可以通过委托分配等方式,交由他人协助完成。

而有些王者因为责任心太大,事必躬亲,分不出来工作的边界,错把自己当成青铜来用,比如一位资深咨询顾问做一个相对简单的调查问卷报告,对于他来讲,就属于浮浅工作了。

《深度工作》反面:让你加班到哭泣的不是忙碌,而是“肤浅工作”

正如身为网站主编的朋友李李,作为编辑工作的决策人,门户网站的主要负责人,她应该履行的是各项编辑工作的指挥者,网站方向的把握者与选题的总策划,编辑责任制度的负责人等职责。

而不是每天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打电话、回邮件、群聊沟通等“浮浅工作”上,看似忙忙碌碌,实则不出成效。

02 一旦陷入“肤浅工作”漩涡,会有什么后果呢?

(1)辨别不出工作的轻重缓急,错把假忙碌当成真效率

卡尔·纽波特认为,高质量工作产出=专注度 x 时间。你的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就会在哪里。

职场上,很多人想证明自己在团队中的能力,但又没有明确的指标可以证明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于是他们就会像李李那样,做许多显而易见的事情,比如,随时收发邮件、在各类会议中穿梭,在微信等社交软件上频频回复消息,以期让所有人都觉得你很忙。

有时,就是因为要做这些浮在表面上的工作,而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专业能力得不到提升不说,还会耽误一些重要的事情,错把假忙碌当成真效率。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起来很忙、每天加班到深夜,也可能没有什么产出。

(2)在你低头拿手机的一瞬间,注意力已经被侵犯

《华为高效工作法》中引用了一组数据:“人们一般每8分钟会收到1次打扰,每小时大约7次,或者说每天50-60次。平均每次打扰大约是5分钟,总共每天大约4小时,也就是约50%的工作时间(按每日工作8小时计)。

其中80%(约3小时)的打扰是没有意义或者极少有价值的。同时人被打扰后重拾起原来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钟,总共每天大约就是2.5小时。

也就是说,每天因打扰而产生的时间损失约为5.5小时,按8小时工作制算,这占了工作时间的 68.7%。

《深度工作》反面:让你加班到哭泣的不是忙碌,而是“肤浅工作”

身处时间碎片化的今天,我们都知道,注意力是我们的稀缺资源,被大量占用到别处,无法集中精力做特别是那些需要脑力劳动的工作,没有效率,自然就不会产出好结果,时间长了,又是另一个恶性循环。

(3)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易引发焦虑情绪不稳定

雷军说过一句话“你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你明明那么努力了,付出的时间比任何一个人都多,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很难不产生自我怀疑,但是你要明白,是因为你的肤浅工作习惯,学习和办公效率大幅度降低,成为低效员工,岗位职责难胜任,甚至被调岗降薪。

要知道,身在职场,有限的时间里做成功一件事比做N件失败的事情有意义多了。


03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驾驭“肤浅时间”,为工作增添羽翼

虽然我们每一天忙于琐事,但日常琐事都是维护我们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不得不去做。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轻松驾驭“肤浅时间”,从根本提高工作效率?这里四大方法,为你所用:

(1)借助四象限分出轻重缓急,高效运用工作时间

四象限法则指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分为四个象限:重要而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法则的核心理念是,应有重点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事项处理优先顺序为:重要而且紧急 > 重要但不紧急 > 不重要但紧急 > 不重要也不紧急。

《深度工作》反面:让你加班到哭泣的不是忙碌,而是“肤浅工作”


我们判断工作重要与否的依据是:这项工作是否对你实现目标有益?李李是一个网站主编,假设现在李李手头有这么几件事:一周内要策划选题,一个小时内要发完的客户邮件、部门会议时间和地点协调、朋友拜托帮忙看个手表等。

l 重要又紧急的马上做:一小时内要发完的客户邮件,马上去做。

l 重要但不紧急的计划做:一星期内要完成的策划选题、计划一个时间点去做。

l 紧急但不重要的授权做:部门会议时间地点协调这类工作,可以交给别人去做。

l 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休息做:朋友拜托帮忙看个手表,可以等到下班一会再做。

重新估梳理一下你的工作,按照重要程度,分批分时解决,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加班的时间和次数。

运用“可视化”,将工作内容逐项展现出来

在《深度思维》这本书里,作者叶修给出了可视化的定义:

“可视化,是指将各种信息将各种信息(包括任务的原始信息、你推演出的临时信息、你大脑中已有的信息)以看得见的形式集中存储在某个平面上——纸张、黑板、电脑屏幕等,储存的信息往往是文字和图形的混合体。”

因为大脑的结构,天生就擅长处理视觉信息,并且,通过可视化,帮助我们更快更清晰的梳理工作内容。

想必这样做过的人能够明白,将工作内容写出来加以比较,写在纸上比起单纯在头脑中要清晰的多,具有可操作性。

《深度工作》反面:让你加班到哭泣的不是忙碌,而是“肤浅工作”


比如,李李可以每天讲一天所要做的事情先列一个清单,将四象限法则分出的四类工作,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或笔标记出来,清晰明了。

(2)实行PDCA循环法,将工作进行逐步分解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

比如,李李打算策划一个疫情后复工的专题报道选题,

借用PDCA循环规则:

Plan:制定目标与计划,先制定关于这个选题的目标人群,是针对企业,还是针对上班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宣传企业形象还是为上班族多争取一些面试或者加薪的机会?这个计划谁来做?你只需做哪一部分?

Do:任务展开,组织实施;任务进行如何分配,需要几个责编,几个小编,几个摄像?每个人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任务开展后是否可以完全放手?

Check:对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最终结果进行检查;结束后检查一下这个选题最终呈现的效果,也要检查一下,你在这过程中有有多少工作是肤浅工作?

Action:纠正偏差,对成果进行标准化,并确定新的目标,制定下一轮计划。针对选题查漏补缺,争取下次更优化。根据检查的结果,有针对性的减少肤浅工作,比如没必要的交流等。

《深度工作》反面:让你加班到哭泣的不是忙碌,而是“肤浅工作”


每一次分派任务,都是一次自我修正的机会,要根据PDCA循环,从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并进一步进行改进,同时进入下一个循环,不断自我完善,才能学会慢慢驾驭“肤浅工作”时间,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

(3)巧用激励机制理论,小奖励以谋大精进

美国著名领导力大家,詹姆斯·M·库泽斯和他的搭档巴 里·Z·波斯纳在《领导力-如何在组织中成就卓越》一书中,提出一个经典激励理论“赢取小小成功”,学会从小小成功中获益。给自己创造积极正面的感受。

书中讲了作者朋友唐·本尼特一件真实的故事,这位朋友凭一条腿和两只拐杖,登上了海拔43900米高的雷尼尔火山顶峰。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本尼特告诉作者,登山过程中走到最艰难的地方,筋疲力尽的时候,他就盯着远方的山路告诉自己,只需要再迈出一步。迈出一步,任何人都能做到,自己也行。

《深度工作》反面:让你加班到哭泣的不是忙碌,而是“肤浅工作”

就拿朋友李李来说,她可以把每一天当成一个小挑战,按照以前每天夜里12点下班为起点,倒推时间,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每天节约出来的时间就属于她的小小成功,可以拿来看自己以前没时间看的书,没时间煲的剧。节约多少就奖励多少,按照21天形成一个习惯来说,应该要不了太久,就可以慢慢学会驾驭肤浅工作时间。

从这一步一步的“小小成功”中获得动力,最终实现解救自己的大成功。


04 总结

神经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你所做之事,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流连于肤浅工作会让你自己的大脑形成固定印象,以为自己只要不停止就是在进步。

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我催眠“忙碌代表生产力”,低质量的勤奋,让我们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每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更没时间思考每项工作对自己长期目标的意义。

所以说,要想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拥有一种本领,那就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要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要想拥有这项核心技能,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如何驾驭“肤浅工作”:

(1)借助四象限分出轻重缓急,高效运用工作时间

(2)实行PDCA循环法,将工作进行逐步分解

(3)巧用激励机制理论,小奖励以谋大精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