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谦之人不可交,闲说孔子的交友学问之三种不可交的人

在《论语》一书中,记录着些许孔子关于交友的议论,这也侧面说明,朋友是我们的情感需要。但是,最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也看到许多人诉说着自己的独居生活。为何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愿意交友,选择独处呢?是自己不够好?还是对方太差劲?差劲的人总是有的,有时候,这个差劲的存在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但是,让人失去交友兴趣的,想必大多是在交友上吃过亏的,可能真的交到了不那么好的朋友。

过谦之人不可交,闲说孔子的交友学问之三种不可交的人


所以,总有人说交友是门学问。那么什么样的朋友不可交呢?在《论语》一书中记录着孔子的一段话,里面有三种不可交的人。

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左丘明以“巧言、令色、足恭”为耻,孔子也是以“巧言、令色、足恭”为耻。既然以此为耻,那么有这三种特色的人,自然也不可深交。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巧言、令色、足恭”是何意,有这三种性格特色的人为何不可交。

过谦之人不可交,闲说孔子的交友学问之三种不可交的人


首先,巧言之人不可交。所谓“巧言”,就是说话很好听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花言巧语。有人说,说话是门艺术,这更多是在指怎么样说话可以让对方舒服,如果是在化解尴尬的时候运用这种艺术,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出于“利”,而用好听的语言麻痹对方的视听,以此博得对方的信任感,这就缺了“诚”。有时候,花言巧语的背后,不是真挚的情感,而是不“诚”。面对不“诚”的人,即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也不会收这种人做学生,更别说交友了。

过谦之人不可交,闲说孔子的交友学问之三种不可交的人


其次,令色之人不可交。这里的令色,我们大抵可以理解为对伪善之人的形容。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获得我们的信任,当然是善良的人。因为善良的人心中怀“仁”,属“爱人”的存在。但是,为了获得别人的信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便通过伪装,让自己看起来很“善良”,这种“伪善”,实则最伤人心。

过谦之人不可交,闲说孔子的交友学问之三种不可交的人


有人说,“伪善”不好分辨?其实,我们看看被孔子称为“乡愿”的“德之贼”,就能多少把握一点分辨“伪善”的办法了。“乡愿”属于典型的两边不得罪之老好人,如果一个人可以让周围各种价值观的人都喜欢,那么要警惕了,这种人皆可亲的面相可能是“伪装”出来的。不同价值观下往往会有不同的是非观,如果能够让各种价值观都满意,那么这种人大抵属于心中无大是大非的人,一定要远离。但是还是得提醒一句,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僵化套用。

过谦之人不可交,闲说孔子的交友学问之三种不可交的人


最后,足恭之人不可交。什么是“足恭”?就是过度谦逊的人。凡事都得有个度,即便是代表美德的谦逊也是一样。真正的谦逊,何来过谦一说?过度的谦虚,看起来倒更像是显摆,反而更能引起人之不快。

过谦之人不可交,闲说孔子的交友学问之三种不可交的人


如果一个人取得了让旁人瞩目的成就,却一味地贬低这个“成就”,或者说贬低“自己”,这让旁人怎么想?谁还没个自尊心和好胜心呢?人总是不自觉将自己与别人对比,过谦之人的过度谦逊,一来让人觉得“虚伪”,二来总会让人觉得其在影射不如自己的人更差。有时候,实事求是,总是比“过犹不及”更能显示一个人的真诚与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