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中發展的五代十國水軍

從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建立後梁,到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後周滅亡的54年,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黃河流域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長江和珠江流域建立了吳、南唐、吳越、閩、南漢、楚、荊南、前蜀、後蜀、河東的北漢共十國。此外,還有燕國、岐王(李茂貞)、渤海國、契丹國、大理國等,是一個多政權並存、戰爭頻繁、激烈動盪的年代。這一時期,水軍有一定發展,也發生過不少大規模水戰。


  五代十國時的水軍主要分佈在南方各國。北方水軍規模很小。貞明五年(公元919年),梁、晉雙方爭奪黃河中下游沿岸軍事據點德勝南城,梁軍以三層樓船10餘艘蒙上牛皮,懸板為木盾,橫置黃河中間,阻止晉兵渡河援救德勝南城。晉親兵將領王建急命兵士自黃河上游乘戰船而下,火燒後梁樓船,梁兵死傷甚多。這場戰爭是五代時期中原地區最大的一次水軍交戰。
  周世宗討伐南唐,交戰初期,主要靠步、騎兵渡淮河作戰。南唐大批戰船在淮河遊弋,後周缺乏水軍抵禦,作戰非常被動。周世宗指示:在大梁城西汴水側造戰船數百艘,挑選各州強壯兵士赴京師組成水軍,加強訓練,戰爭形勢迅速改觀。
  南方各國作戰,出動戰船和水軍人數大大超過了北方。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吳王楊渥出水軍3萬人進攻湖南,楚王命城都指揮使秦彥暉率水軍3萬人應戰,結果楚軍繳獲戰船800艘。開平3年,淮南軍隊攻打蘇州,有戰船200艘被吳越軍隊奪走。吳國這兩次戰役損失戰船1000艘。徐知誥建立南唐,經濟發展,兵力強盛。顯德四年(公元957年),周世宗進攻淮南,南唐濠州團練使郭廷謂屯戰船數百艘於濠州(今安徽風陽東北)城北,還有戰船數百艘在渙水東,準備援助濠州。沿淮河一帶壽州(今安徽壽縣)、泗州(今江蘇盱眙北)、楚州(今江蘇淮安東)都部署有戰船和強大的水軍隊伍。吳越國王錢傲為配合後周軍隊征討淮南,派邵可遷領戰船400艘、水軍1.7萬人電於通州(今江蘇南通),準備出擊南唐。

戰亂中發展的五代十國水軍

荊南高季興在境內荊州、歸州(今湖北秭歸)、峽州(今湖北宜昌)造戰船數百艘,訓練水軍,多次擊退吳、楚及中原政權的進攻。開平二年(公元908年),高季興親自迎戰,將吳國水軍1.5萬人擊退。
  後蜀孟知祥稱帝之前,擴充軍隊達7萬餘人,其中水軍有“左、右飛棹兵六營,凡六千人,分戍濱江諸州,習水戰以備夔(今奉節東)、峽”。孟知祥後來派遣張武、袁彥超、李仁罕率水軍攻佔渝州(今重慶)、瀘州、涪州(今涪陵)、忠州(今忠縣)、夔州,奪取西川東部沿長江流域不少州縣。
  南漢在楚天成三年(南漢大有元年,公元928年),一次出動戰船數百艘,擊退楚國水軍對封州的進犯。閩國王審知死後,子弟相爭,在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甌)等地動輒用水軍相攻。
  總之,南方吳、南唐、楚、吳越、荊南、後蜀、南漢、閩等國隨著造船工業技術的進步,所造戰船很多。多次出動戰船幾百艘、上千艘,水軍幾萬人作戰。他們和步、騎軍一樣,有自己獨立的指揮系統,如吳國樓船使、水軍指揮使,南唐戰棹指揮使,楚國水軍指揮使、戰棹指揮使,後蜀飛棹指揮使,閩國樓船指揮使等。
  五代十國時的水軍在戰術上也有發展。一是在水戰中使用“猛火油”(石油),晉軍和吳越軍水軍都曾用“猛火油”噴射敵方戰船;二是順風揚灰砂,吳越水軍就曾在狼山江戰中順風向吳水軍戰船揚灰砂,致使吳軍士卒視力迷茫,導致失敗。

夔州、江陵之戰

   高季興曾是唐末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的牙將,後升為宋州刺史。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後梁拜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並派5000兵士充當荊南牙兵,以防止高季興的不軌行為。唐末荊南節度使管轄10州,後被他國侵奪,只剩下江陵一城,殘破不堪。高季興招撫流亡人士,又用倪可福為將帥,梁震、司空薰、王保義為謀士,並修治城隍,設置樓櫓,建造戰船,暗中準備割據。後唐莊宗滅後梁,高季興親自入洛陽朝貢,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被封為南平王。後來奪取前蜀的歸州、峽州,加荊州共有3州,是南方諸國中最小的國家,地狹兵少,難以自立,江陵又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所以高季興及其後的南平國統治者先後向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南漢、閩、楚、後蜀、吳周等國稱臣,希望得到一些賞賜,並在江陵攔劫各國使者的財物。
  長江上游的夔(今奉節東)、萬(今萬州)、忠(今忠縣)、溶(今涪陵)四州,原屬於唐朝荊南節度使,唐末為王建所佔。高季興企圖收復這些州,在乾化四年(公元914年)領水軍攻打夔州,前蜀夔州刺史王成先迎戰。荊南水軍縱火焚燒前蜀浮橋。前蜀招討副使張武預先將鐵鏈沉人江中,荊南戰船臨近時,突然將鐵鏈拖出水面,鎖住長江,阻擋船隻通過。恰巧這時風向突變,前蜀軍放火焚燒,荊南水兵死傷甚多,約5000人被俘,高季興換乘小船逃走。高季興再不敢輕舉妄動,只好等待有利時機。

戰亂中發展的五代十國水軍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高季興利用後唐討伐前蜀之機,連忙請求用自己的軍隊攻取夔、忠、萬、歸、峽等州,並隸屬荊南。唐莊宗同意,命高季興為東南而行營招討使。但高季興害怕前蜀,不敢直接進攻夔、忠、萬等州,於是率領水軍沿長江西上,攻取施州(今湖北恩施)。前蜀張武又用鐵鎖封江,高季興派勇士乘船砍鎖。適值大風驟起,船被鐵鏈掛上,難以進退。前蜀軍隊矢石齊發,高季興戰船損失嚴重,敗歸江陵。後府大軍自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南下,一路挺進,前蜀軍紛紛不戰而降。張武以夔、忠、萬三州降於後唐魏王李繼岌。高季興雖連吃敗仗,仍然以後唐朝廷曾經答應為由,再次要求將夔、忠、萬、峽、歸五州劃為荊南屬郡。唐莊宗雖然予以答應,但要求由後唐朝廷任命五州的刺史。夔州之戰暫告結柬。
  高季興得到夔、忠、萬、歸、峽州後,請後唐不再任命各州刺史,改由高氏子弟充當。後唐不許。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夔州刺史潘炕罷官,高季興擅自領兵攻人城內,拒不接受後唐新授命的夔州刺史西方鄴,還出兵襲擊了涪州。後唐魏王李繼岌滅前蜀後,派牙將韓珙押運珍貨金帛40萬浮江而下,高季興殺死韓珙,搶走全部財貨。雙方關係更加惡化。2月20日,後唐朝廷以劉訓為南面招討使,領步騎軍4萬人出征荊南,又命董璋為東南面招討儀,西方鄴為副招討使,會同楚王馬殷軍隊一起進討。表面看來,後唐進攻的陣營龐大,但諸軍將領各有打算。


  3月,劉訓軍隊到達江陵。高季興堅壁清野,守城不準出戰,同時向吳國求援。三、四月間,荊南地區久雨不晴,氣候潮溼,軍糧運輸困難。後唐將士患病增多,攻城毫無進展。4月23日。唐明宗派樞密使孔循前往江陵督戰,也未能攻入江陵城。後唐朝廷賜楚王馬殷鞍馬、玉帶,又送將士夏農萬套,指望馬殷向江陵前線運送軍糧,並出兵觀戰。馬殷不肯發運糧餉,都指揮使許德勳領湖南水軍屯駐嶽州,觀望不進。東川董璋也未派蜀軍沿長江東下。5月20日,後唐朝廷因師出無功,命劉訓班師。
  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三月,楚王馬殷來到嶽州,指使六軍使袁詮、副使王環、監軍馬希贍進攻荊南。楚軍到達石首縣(今屬湖北),趁黑夜將幾十艘戰船藏在港中,次日天明交戰,馬希贍突然出戰船攔擊,荊南水軍大敗,傷亡很多。楚軍乘勝進逼江陵。高季興見情勢危急,連忙歸還楚國中軍使史光憲,楚軍撤退。
  荊南高季興一再遭到唐、楚雙方的夾擊,天成三年臣附於吳國,被賜爵秦王。後唐邀楚王馬殷討伐。馬殷派都指揮使許德勳再攻荊南,以子希範為監軍。楚軍抵達沙頭(今湖北沙市),殺死高季興的指揮使高從嗣。高季興請和,許德勳退兵。
  9月27日,後唐命武寧節度使房知溫兼荊南行營招討使、知荊南行事府事,督促軍隊會合襄陽(今屬湖北)軍一起出討荊南。12月,高季興死,其子從誨繼立。高從誨鑑於荊南靠近後唐,又通過楚王馬殷向唐明宗請罪,被後唐授予荊南節度使。唐、楚夾擊荊南之戰遂告結束。

戰亂中發展的五代十國水軍

後周三徵南唐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周世宗任命李谷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兼知廬、壽州行府事出兵徵南唐,兵指壽州。南唐以劉彥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領兵增援壽州,進行抵禦。
  次年正月,周世宗決定親征。後周軍雖在壽州一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壽州未能攻克。劉彥貞派水軍戰船數百艘沿淮河出擊正陽,企圖破壞河上浮橋,切斷後周軍。李谷撤出對壽州的包圍,集中兵力守正陽。劉彥貞不聽他人勸阻,率兵追擊。在正陽遇到後周軍後,劉彥貞不敢交戰,下令佈設拒馬、鐵蒺藜進行防守。後周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見南唐軍懼戰,率軍大舉進攻,殺死劉彥貞。殲南唐軍10萬人。


  後周軍在周世宗的親自指揮下,重新進攻壽州,並讓李重進擔任主帥。
  南唐水軍萬人從塗山試圖沿淮河而上,襲擊後周軍新架的下蔡浮橋。周世宗令趙匡胤出擊,在渦口擊敗南唐水軍,繳獲戰船50餘艘。接著,後周將領何超又在盛唐(今安徽六安)擊敗南唐軍,繳船40艘。
  此時,應後周要求。楚、吳越也出兵協攻南唐。吳越上直都指揮使路彥銖進攻宣城,羅晟率水軍進逼江陰。南唐靜海制置使姚彥洪率萬人投降。後周軍橫掃江北的揚州、光州、泰州、和州、舒州、蘄州,惟壽州難克。
  5月後,連日大雨,後周軍從壽州撤兵,南唐軍反攻,收復舒州、和州、蘄州、泰州、光州、滁州和揚州。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七月,後周再次南征,集中兵力進攻壽州。南唐將領林仁肇率千餘人援壽州,用數船裝滿柴草,乘風向前,直指下蔡浮橋。但因風向突轉,只得退卻。
  幾日後,林仁肇再次領戰船進攻下蔡浮橋。後周軍殿前指揮使張永德派善泳水兵潛水至南唐船底,鑿穿底板,並繳獲幾十艘南唐戰船。張永德又用鐵索繫上巨木,橫跨淮河以保浮橋,致使南唐水軍無法通行。
  鑑於第一次南征時缺少水軍而導致作戰不利,周世宗下令在汴水畔造戰船數百艘,讓投降的南唐水軍官兵教後周將士演練水戰。幾個月後,後周也有了一支較強的水軍,並投入了二次徵唐作戰。

  在虎捷左廂都指揮使趙晁率領下,後周水軍順淮河東下,追擊南唐軍。後周龍武統軍趙匡贊在渦口伏擊,擊敗了企圖破襲浮橋的南唐水軍郭廷謂部。此後,周世宗領重兵將壽州重重包圍。
  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經過一年半的圍攻,壽州終於陷落。周世宗凱旋迴師。濠州位於淮河以南,倚山帶水,東鄰楚、泗二州。西近壽州,是南唐控扼淮河的軍事重鎮。5月,郭廷謂領輕舟溯淮河而上,舟兵2000,直奔渦口,放火焚燒了浮橋。後周兵士傷亡頗多,儲存軍糧全部被焚。後周南征,曾在正陽、下蔡搭起浮橋。一直未被南唐破壞,為後周向淮南前線運輸軍隊及軍需兵器起了重要的作用。渦口浮橋被破壞對後周朝廷震動很大。
  後周軍隊在渦口失敗後,武寧節度使武行德退保濠州以南的定遠縣。距濠州僅90裡。郭廷謂選派壯士化裝成商販混入定遠城內,偵察後周軍情。然後徵集鄉兵萬餘人,軍卒5000人,日夜訓練,依山埋設伏兵,大破後周軍,守將武行德單騎逃走。郭廷謂雖先後在渦口、定遠作戰取勝,但南唐朝廷沒有增兵聲援,郭廷謂孤軍奮戰,很難進一步擴大戰果,不得不回師濠州城內。

戰亂中發展的五代十國水軍

  7月,周世宗為嚴懲定遠作戰失敗兵將,將武寧節度使武行德貶為左衛上將軍。10月19日,世宗第三次親征,離開大梁南下。11月4日到達渦口,5日到達濠州城西。南唐在濠州東北18裡的灘上設置木柵,環水自固,阻擋後周軍過淮河。6日,世宗命內殿直康保裔率兵士數百人,乘駱駝涉水過淮河,趙匡胤領騎兵緊緊跟上,很快攻佔了濠州東面的一個灘頭陣地。李重進又大破濠州南關城。11日,世宗親率諸軍攻濠州,破其水寨。南唐屯戰船數百艘予濂州城北,還置巨木於淮河水中攔阻周軍。世宗命水軍進攻,拔掉巨術,燒燬南唐戰船70餘艘,殺敵2000餘人,隨即攻打濠州羊馬城,城中驚恐。14日夜裡,郭廷渭上表周世宗日:臣家在江南,倘現在立即投降,恐全家人生命難保,請允我報告唐元宗。等批准後隨即山降。周世宗同意暫緩進攻濠州,同時嚴密注視附近地區敵人的動靜。19日,世宗得知南唐戰船數百艘在渙水東(安徽五河縣境內流人淮水),打算救援濠州,於是當夜發兵水陸並進,大敗南唐軍於洞口(今安徽風陽東北),殺南唐軍5000餘人,俘2000餘人,奪戰船300艘。周軍接著鼓行而東,晝夜不息,沿淮河附近城柵所至皆下。12月上旬,南唐濠州使者自金陵返回,郭廷謂得知朝廷不能發兵前來救援,乃領兵萬人、糧數萬斛降後周。


  當濠州作戰已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尚未最後結束時,周世宗不讓敵人有任何喘息機會。及時揮軍東進,奪取淮河沿線諸州,進一步擴大戰果。
  顯德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世宗來到泗州城下,禁止割柴草的兵士踐踏民田,當地百姓熱烈擁護,紛紛獻送糧草。趙匡胤率先攻打泗州城南,焚燒城門,破泗州水寨和月城。世宗親自登上城樓,督促將士攻城。12月3日,南唐泗州守將範再遇開城投降。
  這時,南唐戰船數百艘退保清河口(今江蘇淮安泗水入淮之口)。6日,周世宗領親軍沿淮河北岸、趙匡胤將步騎自淮河南岸、諸將率水軍沿淮河東進,三路兵馬同時追趕南唐軍。淮河兩岸附近久無行人,蘆葦如織,泥爛溝深,兵士們不顧疲勞,一鼓作氣,奮勇爭先。8日,追上南唐軍,並乘勝進攻。9日,在楚州西北大敗南唐軍。這時,還有部分南唐水師沿淮河東逃,世宗再次乘勝追擊,以趙匡胤為前鋒,活捉南唐濠、泗、楚、海州應援使陳承昭,奪戰船300餘艘,俘敵7000餘人,南唐在淮河的戰船已喪失殆盡。世宗渡過淮河,紮營於楚州城西北,又發起了奪取楚州的戰鬥。
  周世宗將後周在淮河上的戰船駛入長江,迫使南唐早日臣服,但由於楚州城北的北神堰水位較高,無法通行。世宗視察楚州西北鸛水,親授規劃,徵發民工開鑿,幾百艘戰船通過大運河可南入長江。南唐軍民第一次見到後周戰船在大江遊弋時,驚歎不止。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一月十日,後周軍攻佔靜海軍(今江蘇南通),直接與吳越領土接壤,有利於後周與吳越雙方協同對南唐作戰。
  楚州之戰是淮河沿線作戰的最後一幕。儘管楚州月城已失陷,周圍各地也被後周佔有,但南唐楚州防禦使張彥卿頑強抗擊40天,城內官兵千餘人全部戰死,後周軍隊也有重大傷亡。1月23日,世宗督諸將發起猛攻。25日,後周軍攻人城內,全城一片廢墟。
  到顯德五年二月止,南唐淮河沿線光、壽、濠、泗、楚及楚州北面的海州,已全部為後周所有。淮河南北開始連成一片,後周軍進一步攻佔南唐江北諸州已迫在眉睫。
  在後周步步緊逼的嚴峻形勢下,南唐君臣萬分恐懼。
  南唐東西兩側的吳越國和荊南政權,見南唐已岌岌可危,趁機出兵參戰。顯德五年(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正月,荊南節度使高保融派遣指揮使魏磷率兵3000、戰船100艘逼近鄂州。3月。吳越國遣上直指揮使邵可遷、秀州刺史路彥銖以戰船400艘、兵士1.7萬人屯兵通州(今江蘇南通)江岸,要求周世宗發佈出師令。楚國舊將周行逢也派軍隊參戰。南唐不僅在江北戰場連連失敗,而且又遭到毗鄰各國趁火打劫,陷於四面楚歌的境地。
  3月10日,周世宗抵揚州以西的迎鑾鎮(今江蘇儀徵),多次來到長江北岸,遣水軍攻擊南唐軍。12日,世宗在長江北岸望見南唐戰船數十艘,命趙匡胤率水軍追擊,直抵長江南岸,焚燒南唐營柵後班師回營。13日,世宗得知南唐戰船數百艘泊於東沛州後,派幕容延釗將步騎、宋延渥將水軍循江而下,大破南唐軍於東沛州;與此同時,又派李重進率兵直趨廬州。南唐元宗深恐後周大軍渡江,命兵部侍郎陳覺出使後周,表示將傳位給太子弘冀,今後要聽命於周朝。陳覺來到迎鑾鎮,見後周大批戰船停泊在江邊,大為驚恐。他向周世宗表示,即將派人返回金陵,取來南唐政府文書,奉獻江北廬、蘄、舒、黃四州,並懇請周、唐兩國以長江為界,停戰罷兵。世宗回答:“朕本興師止取江北,爾主能舉國內附,朕復何求!”18日,南唐元宗以國主身份上表周世宗,正式割讓江北四州,每年貢物數十萬,再次請求劃江為界。周世宗見出兵江北的戰略目的已全部實現,當即指示撤走後周沿江及吳越、荊南、楚國的軍隊,停止對廬、蘄、黃等州的進攻,減免淮南諸州顯德四年(公元957年)所欠秋夏稅物,遣返所俘江南士卒,每年賜鹽30萬斛。三徵南唐之戰宣告結束。4月,世宗自揚州返回大梁。

  後周對南唐作戰,自顯德二年(南唐保大13年,公元955年)十二月開始,到五年(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三月結束,歷經2年4個月,奪取了南唐江北14州、60縣,實現了預定的戰略目標。後周水軍從無到有,並發展成為一支勁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