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歷史評價卻很高?

三叔小記


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十七歲當太子,待位三十年,監國二十多年,卻只有十個月的皇帝命。

按說如此短命的皇帝在歷史上應該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才對,但朱高熾卻贏得了歷史的高評。究其原因,應該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個,朱高熾所處的時代很特殊,從世子到皇太子到皇帝,他不僅接受過靖難之役這場戰火的洗禮,而且在至關重要的京城保衛戰中曾力挽狂瀾,為他爹朱棣最終奪下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

燕王朱棣起兵奪江山,隨父征戰的一直是皇二子朱高煦。十六七歲的朱高熾因為身體肥胖笨拙不便隨軍作戰,加之他也不喜歡打仗,便受命留守京城,全權處理朝政。

歷史在這個時候給了朱高熾一次大放異彩的機會。

建文帝得知朱棣正在大寧戰場,後方空虛,便令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向燕京城直撲過來。大兵壓境之際,建文帝先給朱高熾寫了封信,讓他認清形勢,不要叛亂,脫離他父親燕王,歸順朝廷,還許以成功後,封他為王。

朱高熾接到書信後,原封不動地送到了父親朱棣面前,自己則獨自率領城中的老弱病殘來抵禦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

他先是制訂了一個異常靈活的禦敵計劃,令城中守軍分成小隊,出城偷襲李景隆大營,為堅守北平爭取時間。

還有一招更絕。當時北平時值冬月,寒風如刀,城內滴水成冰。朱高熾聽取老人意見,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命人趁夜往城牆上玩命地潑水,直把北平城潑成了一個冰城。

第二天早晨,志在必得的李景隆再來攻城,見到一座冰城擋在眼前,頓時就傻了,幾番猛攻不下後,只好引兵退去。

此戰對整個靖難之役意義十分重大,若那時北平城被攻破,靖難之役的歷史可能就將改寫。

這份定成祖江山的功勞,為朱高熾在歷史中留下了耀眼一筆。

第二個,朱高熾雖然大肚便便,看上去似乎沒有帝王風範,但內在他卻是個宅心仁厚、智慧大度,並且有著遠見卓識的有為皇帝。

一代雄武,二代寬仁,最早發現朱高熾仁厚並異常欣賞他這種仁厚的是朱元璋,在朱元璋眼中,朱高熾實為以文治國的好苗子,所以早早地就把他封為了燕世子。

然而崇尚雄武的朱棣對朱高熾的態度卻是不遠不近,不冷不熱。同為徐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朱高煦抓住朱棣的這個心理,屢進讒言,說東宮失德,想取代朱高熾,奪下太子之位。

然而,因為朱高煦野心太盛,揚言要學唐太宗,最終觸怒了朱棣。但就在朱棣將朱高煦召入皇城,當場削去冠服,囚於西華門,正要下令貶其為庶人的關鍵時刻,朱高熾卻拿出了讓人佩服的仁厚。

他跪求朱棣:“父皇,還念骨肉之情,放過漢王(朱高煦)”。

朱棣正在氣頭上,厲聲斥道:“我是為了你,才割去私愛。”

朱高熾哭訴:“兄弟手足,從小到大,血肉相連,不能相殘。”

朱棣問:“你難道要養虎為患,貽害自己嗎?”

朱高熾說:“寧願不做太子,換漢王性命。”

這還不算完了,不念舊惡,胸懷寬廣的朱高熾登基後便給這個屢次要害自己的弟弟加俸祿,並授予他幾個兒子爵位。

同為徐皇后所生的皇三子朱高燧也不是省油燈,對大哥的仁義,他覺得是窩囊軟弱;對二哥的外露張揚,他又覺得是愚蠢。在朱棣得病期間,他曾陰謀殺死朱棣,矯詔即位。朱棣發覺後,盛怒之下要殺朱高燧。

生死一線間,朱高熾又站出來為三弟求情,朱棣質問他:“你三弟要殺我,你還給他求情。照你這樣仁慈,你我兩個人早就沒命了。我要被他殺了,你還會活著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朱高熾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將這些事聚在一起看,朱高熾的仁義厚道不是做戲,而是本性使然,這無疑讓他贏得了歷史的尊重。

第三個,朱高熾的仁慈厚道絕不像朱高燧說的那樣,是窩囊軟弱,他的這份德里包涵著為君之明,為君之智。

朱高熾在位短短十個月,他以儒家思想統治朝廷,改革弊病鞏固文官集團,廣開言路,任人唯賢,注重農本,平反前朝冤假錯案,做了許多深得民心的好事。此外,他始終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從而使洪熙一朝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明朝因此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為“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基礎。

朱元璋、朱棣都是殺伐果斷的雄主,他們之後,大明確實需要朱高熾這樣的仁主。

他在位時間雖短,但德政澤被蒼生,他得後世好評,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