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地方叫红川

“崇山峻岭,卧虎藏龙,云雾深处砺剑弯弓。我们是神圣的国宝卫士,我们是光荣的无名英雄,红川精神铸风骨,地下神宫写忠诚,精益求精确保安全,众志成城确保使用,我们永远听党指挥,时刻准备冲锋冲锋!”

一曲铿锵有力的《红川之歌》,唱出了红川官兵居深山、不畏艰苦寂寞,护国宝、责任重于生命,爱本职、崇尚科学严谨,壮国威、甘当无名英雄的豪迈情怀。

砺剑春秋 | 有个地方叫红川

头顶锅盖天,脚踩乱石滩;里面山连山,外边无人烟。

组建初期,老一辈红川官兵不畏驻地海拔高、温差大的恶劣环境,战胜野兽出没、毒虫肆虐等各种困难和威胁,在深山峡谷开山辟路,边创业边安家。

砺剑春秋 | 有个地方叫红川

那时道路艰险、车辆极少,交通十分不便,在荒芜的军事禁区内,官兵大都是徒步往返,步行几十公里也司空见惯。

1976年6月14日,从红川开通了到驻地县城家属区的班车。所谓班车,其实只是在卡车车厢上固定几排凳子而已,遇到雨季和风雪天,班车就只能停运。

在长达3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因为营区设施简陋、生活艰辛,一直没有女性官兵编制,这里就被称为“男儿沟”。

来到山沟的第一批官兵由此建造了“红川女神”雕塑,她曾经是山沟里唯一的女性,见证着红川的封闭与寂寞,寄托着红川官兵对艰苦、浪漫、亲情的特殊感悟,也解读着一代代官兵深山护国宝、潜心砺神剑的平凡故事。

砺剑春秋 | 有个地方叫红川

“极端严格、极端准确”“绝对安全、绝对可靠”的工作标准是红川官兵的毕生追求。有的新同志认为,搬搬抬抬的“粗活”没什么大不了的。

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一连六班班长刘建行就从纠正这些认识偏差做起,每次训练,在模拟训练箱上放一杯水,将一个简单搬运箱子的过程细化分解为“准备、起、前进、放、好”5个动作和口令,与大家一道边观察水面细微变化,边平稳呼吸、调整步幅、掌握力道。

半个月下来,新战友们的动作娴熟协调起来,杯中的水宛如固态一般,走个来回也洒不出半点。

这个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已成为必训课目。正是在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下,一代代红川官兵养成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练就了“一口清”“一摸准”的过硬本领。

砺剑春秋 | 有个地方叫红川

为什么大路不走走小路?为什么不恋闹市钻山沟?红川官兵以实际行动作出响亮的回答。

“我们单位赵医生看过了,说肯定有结石。”2012年7月一天,战士胡晓峰拿着赵林风“高尿酸血症、左肾结石”的诊断,笃定地告诉地方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当时赵林风建议小胡到大医院做外超声碎石治疗,可这里医生的诊断结果却是“无结石”。

听了小胡的话,医生半信半疑,又给他做进一步检查,果然发现其左肾结石。这就是赵林风的医术!他每次给官兵看病,都不曾有半点草率。官兵们说:“让赵医生看病就俩字,放心。”

其实赵林风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会在红川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成为红川官兵心目中的健康“守护神”。

砺剑春秋 | 有个地方叫红川

2017年6月,赵林风被诊断罹患甲状腺癌。一个月后,他做了第二次手术,十分成功。前来看望的单位领导一再叮嘱“好好休养”。刚拆完线的赵林风却坐直身体郑重地说:“我觉得身体恢复得还可以,就让我上班吧!”

那名领导怔怔地望着赵林风,没有再劝,转身出了病房,泪水夺眶而出……8月的一个午后,官兵们忽然欣喜地发现,赵林风又重新坐在卫生队二楼最顶头的办公室。赵医生瘦了,憔悴了,但眼神依旧明亮,依然让大家感觉那么踏实。

砺剑春秋 | 有个地方叫红川

红川官兵就是这样年复一年默默无闻,用铁血忠诚谱写着“国宝卫士”献身导弹事业的绚丽篇章。一代代官兵用青春、热血和汗水培植的红川精神,已成为火箭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更多的英雄传人扎根红川、恪尽职守,建功立业、无私奉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