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民國豪紳顧萬肇先生的傳奇故事(下)

靖遠民國豪紳顧萬肇先生的傳奇故事(下)

(西部黃河文化走筆叢書·筆記雜談卷)

武 永 寶

顧萬肇先生一生富有傳奇色彩,傳說故事頗多,為了探尋清楚這些東西,筆者日前曾在摯友曾俊山、李錦權二先生的引薦下,拜訪了幾位村中耆老,如年近八十歲的顧萬肇先生的侄重孫顧靈國等。現將蒐集到的故事整理成篇,在此推薦給大家。

一是,文中所述有些東西很珍貴,為筆者獨家所發佈,乃是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推薦給讀者朋友。這與筆者的勤奮探索,及努力挖掘分不開。同時,也與有關朋友的積極、主動配合分不開。這些珍貴資料完全可以當做“信史”來看待。

二是,有些東西,尤其是故事傳說的細節部分,則有一定的演義和再創作的成分。而且,版本頗多,說法各異,所以,提醒讀者朋友們讀後不可較真。這部分內容權當有趣的“故事會”對待即可。若是為此掀起爭議風波,實在沒有意義。萬一有確鑿的新說法,不妨提供出來,大家可以再討論。

靖遠民國豪紳顧萬肇先生的傳奇故事(下)


故事一:一塊肉的故事。曾俊山的曾祖父,與顧萬肇有深交,也是遠方親戚。大約是民國二十年,即1931年,曾祖父帶著爺爺曾樹祿(後改名曾維),從條城逃荒來到響泉村(又名懷遠村)堡子,曾祖父在大門口對管家說:我們爺兒父子是顧家的親戚,從條城來,麻煩你通報一聲,我們要見東家。管家遂應聲而入。

顧萬肇聽有親戚來訪,立即招呼父子進門,知道二人餓得慌,吩咐廚房飯菜伺候。飯桌上居然有肉,這是貧寒人家日常生活少見的稀罕食物。父子遂大快朵頤。吃畢,年紀只有十歲的曾維,竟然做出一件出乎大人意料的舉動,只見他將一塊肉,小心翼翼地藏於自己的衣服口袋裡。

顧萬肇見此,好奇地問:娃,你藏這塊肉,為何?

曾維答:媽媽常年吃不到肉,想將這塊肉帶回去給媽媽嚐嚐。

顧萬肇聽此,大為感動,覺得這孩子至孝。遂對其留下極深的印象。

後來,曾維長到16歲,為人幹練、敏捷,顧萬肇遂讓其做了自己生意上的管家、主事人。曾維從此帶著顧家的駝隊,馱上棉花、大煙、鹽沫等,去往蘭州等地交易,正式開啟闖蕩江湖的人生之旅。

據曾俊山先生親述,上世紀六十年代,進入晚年的顧萬肇先生每每步行到他家,和他的爺爺喧慌一整夜,一整夜。回不去,就住在曾家。曾俊山的家在大水頭,彼此相距不遠。

可見,顧萬肇與曾維成為忘年的莫逆之交。

故事二:與紅軍的交往。民國二十五年,即1936年秋,具體時間是10月23日前後,彭德懷所屬紅軍73師,來到響泉村一帶徵集糧草。

據老人回憶說,紅軍初來,不擾民。晚上不進村民家門,時值深秋,天氣很冷,紅軍居於廢棄瓜房、廟宇等處。無屋子可居者,則在牆根放火數堆,大家背靠背睡覺。軍紀頗為嚴整。紅軍的先頭部隊衣衫襤褸,很是寒酸。後來,大部隊到來,衣著容貌整齊得多了……

紅軍最大的生存問題是缺乏糧草,常餓肚子。餓肚子,連生命都難以為繼,何談革命。於是,針對村子的大戶人家,紅軍要求借糧……顧萬肇家是方圓最大的富戶,自然首當其衝。但是,顧萬肇於此表現得相當慷慨,對紅軍說:我家東西,覺得有用,見到啥,拿啥,一概奉上……不打條。

一般情況下,紅軍借用大戶人家的糧草都是要打借條的,說好以後革命成功了,會加倍償還的。顧萬肇似乎是唯一不要打條的開明紳士,這倒難住了紅軍。

據說,顧萬肇曾資助紅軍白元數千,糧食無算……最後,紅軍要趕走他家的兩群羊,顧萬肇稍稍猶豫了一下。因為一群羊繁殖需要好多年……鑑於他有言在先,讓紅軍見到啥,拿啥,自己不好食言,遂又慨然相贈。

人們揣測顧萬肇本意,多多給紅軍奉上錢糧,心底裡其實是想留住那兩群羊。羊群一旦成群端了,培植、繁育成這般規模,有些不易。

靖遠民國豪紳顧萬肇先生的傳奇故事(下)


故事三:“挺鄰世德”的牌匾。話說靖遠大地經歷了民國十八年曆史罕見的大旱災,大饑荒,城鄉人民受創甚巨,死亡枕藉。

到了民國十九年後半年,老天爺終於普降甘霖,雨水突然增多,旱情立馬緩解。這個時候,乃是人們緊急補種秋糜子的好時節。大家誰都清楚,這麼好的時機,一旦錯過了,這年的糧食又將顆粒無收,來年,不知還要餓死多少人。

可是,擺在人們面前一個尖銳問題是:無種子下種。原來,經歷了連續好幾年的大旱,人們都吃光了種子,就連草根、樹皮都吃光了……眼看這麼好的墒情,無種子下種,村民們的眼裡一時急得快要出血。

有人找到顧萬肇商討對策,說是南鄉會寧關川一帶(一說寧夏中衛)有糜種子,可是,這會兒的糧食何等金貴啊,必須有鉅款去換,方可。恰好,顧萬肇手頭現金不夠,於是,由顧萬肇出面作保,將本村自家“大當子”百畝土地做抵押,借錢於周家。錢到手後,顧家的駝隊帶著這筆鉅款前往關川買回糜種子,遂十萬火急地分給周邊所有村民……這一問題算是得到妥善解決。

搶種如打仗啊,時間不等人,若是稍錯幾日,趕上寒露霜雪,秋糜子受凍,一季的莊稼就要泡湯。所以,必須十萬火急地搶時間……

當然,不止響泉本村村民分到了糜種子,周邊水泉、東灣、大灣一帶村民聞風也來討種子。顧萬肇一一滿足要求,大家都分得一小口袋寶貴的糜種子,興沖沖回家去了……

兩個多月過去,歇緩了好幾年的土地憋足了勁兒,給人們以意外驚喜般的回報。這就是本年的糜子長得竟然有一人高,糜子杆兒能趕上麻子杆兒啦。糜穗奇大無比,糜子獲得空前大豐收,足夠吃好幾年……這場罕見的大饑饉於此正式宣告結束。

人們吃飽了肚子,因此特別感念顧萬肇先生的恩德。待糧食收場,這個時候,人們敲鑼打鼓,抬著一塊巨匾,牛車拉著糧食,前來給顧萬肇家償還先前預借的糜種子。當然,那是加倍的償還了……

顧萬肇此等善舉,於災難之年,可謂活人無數啊,積德實在不淺。這事兒很值得大書、特書一筆的。

人們送給顧萬肇家一巨匾,上書四字:挺鄰世德。

這匾的內容可是有講究的。原來,顧萬肇為人頗有孝思,其父尚在,對其父之殷勤孝敬,為人所稱道。所以,匾額內容稱讚顧萬肇,在高堂尚在的情況下,那是不妥的。於是,匾額的內容遂改做稱頌其老父親。

顧萬肇的父親,叫做顧天德。天德是其號,正式名字為“鄰”字輩,叫做:顧X鄰。所以,便有了挺鄰世德四字的牌匾內容,其中鑲嵌進了其父的字、號。挺鄰世德也賦予了顧家善德世代相傳的寓意,意思頗好。

根據顧靈國先生講述,這一匾額內容還有一說,這就是顧氏從江蘇護衛肅王起初來蘭州之始祖,名字就叫:顧挺鄰。所以,匾額內容,有讚頌顧家善行世代相傳之意。

由於採訪匆忙,未能仔細查閱顧氏宗譜,所以,以上說法,只當做傳說故事對待。若有明顯舛誤,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靖遠民國豪紳顧萬肇先生的傳奇故事(下)

顧靈國先生


故事之四:周家的感慨與遺憾。周廷和先生,與顧萬肇是同村鄰里,二人也是同時代的人。周廷和為響泉村周家戶族的大掌櫃,也是族長。先前主事借給顧萬肇鉅款者,正是此人。

當人們大豐收了,度過災難,活人無數,這般德行真是千古罕有。可是,周邊所有受惠的村民們卻只認顧萬肇,認為其功德無量,貢獻最大。而對周家所作出的貢獻,則有所忽視。周廷和等周家戶族的人認為,當初他家是實實在在出了錢的,顧萬肇沒有實際出錢,僅僅是保人而已,但盛德之事獨歸於顧家,所以,他們為此,曾大為不平。

這事兒細思起來還真是的,對於周家,似乎有些冤屈。據說,周家大掌櫃周廷和先生,曾在莊子上,見人就拍胸脯說:周家真出的錢,顧家空頭耍了人,行的善,積的德完全歸於顧家,我們老周家心裡咋過去呢……

其實,客觀地說,這事兒是由顧萬肇牽的頭,周家在這裡只是隨從,起協調配合的作用而已。再說,做保人、擔當大事,那是有風險的。假若,一旦這事兒有了閃失,或失敗了,顧萬肇家的百畝好地就要歸周家的。周家雖說出了鉅款,不假,但是,卻是躺在保險櫃裡的,不擔風險,裡外也是不受損失的。

那個時候,土匪橫行,半道上,糧食或鉅款被搶劫的意外事兒是否發生,是不可預測的。還有,秋糜子下種後,碰到災異天氣,收成不好,村民還不回來先前的種子,那麼,賠付鉅款的後果和責任同樣只有顧萬肇來承擔了……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論起,顧家功德實屬第一。挺鄰世德的牌匾歸於顧家,真是名至實歸。

故事之五:智慧脫身。前面已經敘及,顧萬肇其人腦子極好使,智慧超人,為常人所不及。

某日,顧萬肇從東灣一邊的家裡出發,騎著一健壯的“走驢子”,往響泉村這邊的家返回。驢背上除了騎著人,還橫搭一小口袋,裡面裝著兩個大笡蓮。途中,行之今高速路口附近,眼看馬上就要瞅見莊子了,在一土峴處,突然遇到險情……

所謂“走驢子”,是靖遠人對於快走如風的健壯“騸驢”的稱謂,這種牲口不適宜耕地,只適宜用來騎乘。走起路來一路小跑,故曰“走驢子”。走,在古漢語中,就是小跑的意思。古人所謂的行,才是今天慢騰騰走路的意思。

靖遠人還有這樣的口訣或諺語:不騎馬,不騎牛,騎上毛驢更自由。的確,顧萬肇這樣的大財主,不是騎不起高頭大馬,他之所以要以“走驢子”為坐騎,那完全是在追求最佳的騎乘舒適度而已。至於騎牛,那個慢騰騰的磨嘰勁兒,沒人能受得了。所以,以牛做乘騎者,幾乎沒有。

在舊社會,無論專座是駿馬,還是走驢子,有如此待遇者都只有財東家才能做得到。普通人家,上路只能靠“11號”了。“11號”什麼意思呢?就是自己的兩條腿啊。所以,顧萬肇當年能有“走驢子”乘騎,絕不亞於今天的老闆的座駕——寶馬車,那是值幾個錢的。

話說陡城魏家,時有一無賴,乳名:拾銀兒,有時,人們和他的姓聯繫在一起,也叫作:魏拾銀。此人不事生產,專幹歪事兒。這天,魏拾銀與顧萬肇驀然遭遇,顧萬肇心裡一驚。

顧萬肇騎驢正往家裡返,身後突然有魏拾銀氣喘吁吁追過來,眼睛死死地盯住顧萬肇搭在驢背上的口袋看……顧萬肇那是多聰明的人啊,一下子就明白這傢伙是見財起意,心生歹念了。這傢伙一定誤以為驢背上的口袋裡裝的是值錢的銀貨之類。看他的眼神有殺氣,手中似藏著暗器……

顧萬肇與魏拾銀彼此相識,只是沒有搭過話而已。此刻,顧萬肇靈機一動,說:拾銀兒,看你一路跑得這般累,我的這頭走驢子就送給你騎吧。說完這話,顧萬肇迅速下驢,棄驢揚長而去……

魏拾銀得到驢子,急忙打開驢背上的口袋看,結果發現是兩隻笡蓮,有些失望。遂將驢子弄到靖遠城變賣,換了幾多錢……這事兒就這麼不了了之。據說,顧萬肇的走驢子到了靖遠縣城的市場,人們聞到驢子叫喚,都認識這驢子,只是發現主人變了。

後來,人們知悉了這故事,都感嘆顧萬肇“眼色”好,急中生智,舍財保命。要是一味和無賴死磕,那麼可能就會有危及生命的不測事發生。舍一頭驢,換得人的生命安全,這買賣真值。

故事之六:只能走,不能守。1949年秋,靖遠宣告解放,新社會不可拒絕地來臨了,形勢一時變得越來越對顧萬肇這類大地主不利。到了1952年土改,鎮反運動也伴隨著興起,靖遠開始鎮壓、槍斃地主、惡霸和反革命之類……顧萬肇因此變得惶惶不安,一日數驚。

位於今五合鄉的蒼龍山廟,顧萬肇是這裡的會長,也是廟宇建設的出資人。某日,感到前途莫測的他,請示神靈:是走,還是不走?據說,神靈給他訓示六字:只能走,不能守。

顧萬肇得此訓示,遂緊急收拾細軟外逃出走……先逃到李家溝土窯躲藏。此刻,這裡居然還有其他幾個小地主也躲藏於此。顧萬肇感覺不妥,遂又逃到小紅溝張氏親戚家中,因為他的大老婆娘家在此。可是,時間稍久,發現親戚們私下竊竊私語,眼神不對,似有出賣之意。顧萬肇察覺不妙,決計遠走綏遠河套……

這中間也有一說,說是顧萬肇從丈人家潛逃後,邂逅小紅溝王四,受邀去王四家又躲過好一陣子,最後,才去的蒙綏河套地區潛伏。

河套,也叫後套,與家鄉靖遠遠隔千里。顧萬肇在這裡早先置有地產、作坊等。這一去,就悄無聲息地在此隱伏了好多年。再後來,據說與在北京就業的某兒子取得聯繫,又去北京居住隱藏好多年……顧萬肇回到響泉村那是1960年代以後的事了。這時他已年屆七旬,垂垂老矣。文革中,由於他曾有善德,竟然沒有被紅衛兵和街坊鄰居們揪鬥。

按村中耆老所言,顧萬肇由於出逃及時,躲過了運動風頭正緊的關鍵期,有幸保得一命。當年,靖遠城裡鬥地主,鬥爭會場甚是激烈。那時候正規術語叫做:公審公斗。農村裡的地主、惡霸,被整到城裡箭道廣場(今鹿鳴苑)集中批鬥、公審。有東灣三合村逛灘子的地主陳德秉,在批鬥完後,不知誰忽然高呼:槍斃陳德秉!槍斃陳德秉……隨手,陳德秉真的就被槍斃了……這是一件百分百的真事兒,有興趣者可詳查之。

那個時候,被髮動起來的群眾群情激奮,缺乏理性,地主、惡霸們稍不小心,就會被搞掉小命,這是常有的事。

再舉一例,武唯一先生,是我的四曾祖父,系舊社會縣政府的官員,加土豪,其情形和顧萬肇有些相似。四曾祖父曾為走,還是守,糾結好久。最後,沒有走,守下來,結果被槍斃,丟了命。若果,當時和顧萬肇一樣,遠走他鄉,躲個十頭八年,風頭過去,或許保住一命。

據顧靈國先生說,當時靖遠地界有名的大地主、惡霸有七人,顧萬肇名列第一,其他六人都被槍斃了,獨顧萬肇倖存……由此可見,顧萬肇之所以能善終,這與他過人的智慧,以及平日裡久久積德行善有很大關係。

故事之七:蒲應蓮點穴看墳。據說,蒲應蓮曾是一方大陰陽,傑出的風水先生。顧萬肇和楊梢溝的大地主楊洲是好友,二人一起請蒲應蓮為顧萬肇的母親看墳塋、點墓穴。他們共同看中了馮家園子山場某地,認為此處是絕好的一塊風水寶地,老人埋在這裡,後人一定會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並財源滾滾的。

據說,顧萬肇本人就是一個手段高超的大陰陽,逃到後套一帶時,他就憑這手藝討生活。這塊墓地,他早就看中了,只是讓蒲應蓮應個聲,出面來做而已。

時有放羊人關八,是馮家園子本村人,家中貧寒,一直在這一帶放羊。這塊地方本是他早看好的,他也略懂風水,暗中一直惦記著要將這塊地方給自己母親佔下來。關八在這裡還做了一座假墳……可是,這天看到顧萬肇、楊洲二人帶領一幫人鏟去假墳,將這塊地方據為己有,一時心急火燎找到顧萬肇論理。

顧萬肇說:你做的是假墳,不算數的。

關八說:假的,也是我先佔下的呀,應該有個先來後到吧。

顧萬肇拿出一張契約說:這塊地方是我出錢跟人家買的,現在屬於我了。你我相爭沒意思,那我原價讓給你,行不?

關八見此,理屈。因為這塊地方確實是別人的,既然顧萬肇出錢買下了,就屬於他了。既就是原價讓給他,他也拿不出這錢啊。

自己多年看好的這麼一塊風水寶地,眼睜睜被人佔去,關八急火攻心,一下子,竟然急成啞子,此後,再也說不出話來……

再後來,顧萬肇得悉這個消息後,心裡頗有歉意。遂暗中給關八送去一筆不菲的錢,對其予以賙濟幫襯。

故事之八:顧萬肇大老婆,著名的善奶奶。據顧靈國先生講述,顧萬肇有兩房老婆,即大婆子張氏,小婆子蘇氏。其中大婆子在家中是主事的,孃家在小紅溝,為人頗賢惠,也是最善良的。附近人皆稱:善奶奶。

善奶奶原來不生養,由於積德行善,後來開懷養育三子。關於善奶奶之善,有多少個故事可以佐證。

1.顧家地多糧食多,有時候在泉水口子淘麥子、曬糧食之類,有窮人自發上前幫忙,事後,善奶奶都要適當地以一小口袋糧食相贈,予以補濟。

2.逢年過節,家中屠宰豬羊,善奶奶會暗中藏一些肉在案板底下,或夾牆子裡,瞅空子贈與長工夥計們,拿回家去,與家人分享。

3.李錦權先生的奶奶,家貧,多年來一直給顧萬肇家幫灶做飯。事畢,善奶奶每每會偷偷送一碗飯糰、饃饃之類,夾於衣襟之下,回家哺育家小。

由上面幾個小故事可以看出,善奶奶為人心底至善至美,人們贈與她善奶奶的稱號,真是名實相副。善奶奶很同情貧窮弱勢之輩,對於莊鄰鄉親,也有切實地扶弱濟困的實際行動。

故事之九:善奶奶的善行感動土匪。俗話說:妻賢夫禍少。這是至理名言。善奶奶不僅維護鄉鄰,稱善鄉里,在莊鄰間威信頗高。奇特的是,就連遠近的土匪,都被其善行所感化。聞得她的大名,無不翹指稱讚。正由於這一點,使得自己的夫君顧萬肇躲過一劫。

話說響泉村通往後北山東昇、五合一帶的山溝便道,有一處險絕地,叫做:虎狼洞。這裡常年有土匪出沒。行人在此,一旦碰到土匪,插翅難逃,非要被土匪放血不可。重者還有可能丟命。

顧萬肇一次從蒼龍山廟上回家,途徑虎狼洞,突然被埋伏於此的一夥土匪截獲,一行人被綁了起來,等待家人拿錢來贖人。

審訊中,土匪們對被劫者,挨個上刑毒打,一時慘叫聲陰森森在山溝不絕於耳。此景此景,好似人間地獄。當輪到顧萬肇時,土匪問其姓名。

土匪說:報上你的姓名,家住哪裡?說出來我們好給你家裡送信,來贖人。不許編謊,編謊可沒好下場。

顧萬肇說:不編謊,我是顧萬肇。

土匪說,那達的顧萬肇?

顧萬肇說:就是響泉口子大堡子裡的顧萬肇……

土匪們聽此,大感驚訝,說:原來是善奶奶的掌櫃的(丈夫)啊,這麼巧,這回碰到我們的手上了……

土匪們聚在一起,緊急一商量,決定立馬放人。土匪頭子對顧萬肇說:快走吧,我們不為難你,放了你,快快離去吧。

放人?就這般放了我?真的嗎……顧萬肇問道。

當然是真的,還不快走?不許多問……土匪說。

顧萬肇於此,感覺一頭霧水,不明就裡。既然土匪要放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撒腿逃走再說吧。

一路上,顧萬肇心裡直犯嘀咕:自己是方圓有名的大財主,這回落在土匪手中,本以為毒打拷問是難免的,被狠狠地敲一筆錢,那更是少不了的。沒想到土匪竟然這麼輕鬆地將自己給釋放了……

其實,一切皆有因果。顧萬肇獲得土匪善待,這都是善奶奶積善給夫君帶來的福音。原來在這之前,這夥兒土匪曾屢次闖入顧萬肇家進行搶劫,顧萬肇不在家,善奶奶出面妥善周旋之。還是那句話,讓土匪看上的明財,想拿啥,就拿啥……同時殷勤地伺候、招待吃喝,並好言攀談,勸化之。這般禮數,最後弄得土匪們都有些不好意思起來。土匪們泯滅的人性,竟然被善奶奶之善喚醒。

此後,對於顧家,土匪繞著走,不再光顧搶劫。用鄉鄰們的話說:善奶奶為人之善,能將土匪維護下,何況常人!

土匪們曾受到善奶奶的恩惠好處,當聽到眼前被綁者就是善奶奶的夫君時,土匪們的獸性頃刻退去,人性迴歸,遂立即釋放了顧萬肇。

後來土匪傳出話說:這是善奶奶的掌櫃的(丈夫),不放人說不過去,云云。

故事之十:顧家的財富之謎。前面說過,顧萬肇家的資產,富可敵縣。這雖然有些誇張,但說明顧家財富之巨。

顧萬肇家不僅有無數的糧食、棉花,主要還有不可勝數的大煙、黃金、白銀、珍寶,等等。根據鄉鄰老人說,這些真金白銀的硬通貨,其數量之多,不可估算。

可是,解放後,一夜之間,顧家這麼多的財富竟然煙消雲散,不知去向。人們感到不解。關於這些財富的去向,向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說,解放後被公家(政府)悉數沒收。一說轉移到河套,丟掉了。一說,埋於響泉溝深處某祖墳地。一說,顧家原來多處老宅子底下,甚至田地深處,都有埋藏。一說,改革開放之初,某處挖出一缸金銀財寶,被子孫們偷偷分掉……云云。

在舊社會,沒有銀行存款之說,人們的黃金白銀之類硬通貨的錢財,積累多了,只有裝缸埋存。財富漏白,置放明處,被人洞悉,難免惹上禍事。古語云:人為財死。謀財害命的事,常常發生……所以,財富裝缸隱藏於絕密地下,是唯一的好辦法。瞧瞧,大地,在那個時候,就成了富人們存款的銀行。

至於財富埋存何處,那是很有講究的,也是頂級絕密的事兒。有時候狡兔三窟,會分佈於無數個點。“雞蛋”不可完全裝在一個籃子裡,古人也明白這個理。埋藏地點往往很絕,常常在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知事者,也是家族一二人而已。這一來,若是當事去世,就會永遠成迷。

解放後,貧下中農鬥爭地主,曾拷問地主說:你們家“底財”何在?這底財,就是指埋藏於地下的那些寶貝。

顧家財富的去向,隨著相關人去世,已經成為一個謎了。坊間只是當做有趣的故事,大家彼此戲說一番而已,沒有誰會當真的。不過,也不乏極個別的人對此懷有強烈的興趣,那麼,建議這類人不妨繼續深挖、探討下去,看看能否探尋出什麼結果來。

2020年1月3日寫於隴上平川陋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