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霸”後的鄭國直線下滑,到底經歷了什麼?

公元前701年,在位四十三年,將鄭國做大做強,被稱為春秋小霸的亂世梟雄鄭莊公去世了。鄭國經鄭武公、鄭莊公兩代英主,經濟軍事實力較強,已具備諸侯大國的氣勢。但從後世的發展來看,鄭莊公的去世可以稱作是鄭國國運的分水嶺:鄭國自此以後呈直線下滑,再未有復興抬頭之時,直至滅亡。那麼,鄭莊公死後,鄭國經歷了什麼?

事實上,鄭莊公死後的鄭國局勢,是真真正正的一地雞毛。

“春秋小霸”後的鄭國直線下滑,到底經歷了什麼?

鄭莊公死後,公子忽繼位,是為鄭昭公。可惜這位鄭昭公位子壓根沒坐穩,剛繼位不到半年,就被拽了下來。拽他下來的,是宋國。

鄭莊公為了鄭國的發展,對外用武針對的對象就是宋國。兩國開展的十幾年戰爭,最終以宋國內亂、在鄭國流亡的公子馮回國繼位結束。公子馮就是宋莊公,鄭莊公在世時,宋國一直和鄭國友好,宋國家臣雍氏的女兒嫁給鄭莊公為妻,生下公子突。但宋國做為傳統的中原大國,對於屈於鄭國之下的局面是必須打破的。

鄭莊公死了,宋國的機會就來了。宋莊公也在琢磨:當年他就是逃亡鄭國,被鄭國扶植上位,現在是不是也可以扶植一個鄭國公子上位?於是,宋莊公就用計威逼鄭國大夫祭仲,扶植公子突繼位,是為鄭厲公,而鄭昭公只得逃亡衛國。

可誰知鄭厲公卻是個吃幹抹淨不認賬的,之前為了獲取支持答應宋國的好處遲遲不兌現,而且不僅賴賬,還毆打債主。公元前699年,鄭國聯合紀國魯國對宋國開戰,擊敗了宋齊衛燕聯軍;公元前698年,宋國聯合齊衛陳蔡復仇鄭國,鄭都被攻破,太廟被拆毀。

“春秋小霸”後的鄭國直線下滑,到底經歷了什麼?

鄭厲公因為賴賬輸掉了戰爭,連宗廟都毀了。由於擔心自己的權威,他又想刺殺擁立國內的權臣祭仲,結果事情敗露,鄭厲公只好逃亡。而且這位還是個厚臉皮,他竟然又跑到宋國去了,乞求宋國的庇護。攝於宋國強大的實力,祭仲只好默認事實,將逃亡衛國的鄭昭公接回來繼位。

可鄭昭公真的是倒黴催的,之前王位坐了沒半年就被趕走,這次回來繼位不到兩年,又因為他和大夫高渠彌有舊怨,結果外出打獵被高渠彌抓住機會射殺了。

權臣祭仲明顯感覺到,鄭國已經不能繼續亂下去了。為了穩定,他沒有對弒君的高渠彌採取任何行動,而是繼續擁立新君。可惜鄭國的局勢並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這位新君是鄭昭公和鄭厲公的弟弟,史稱鄭子斖(wei)。他比他兩個哥哥還慘:繼位不足一年,就被殺了。原來他與齊襄公在年少時有矛盾,繼位後去齊國參與盟會,又沒有向齊襄公就以前的事情低頭,結果被齊襄公埋伏甲士直接殺死。

這是足以讓兩國從此成為世仇的嚴重外交事件。鄭子斖前往齊國時,祭仲曾勸他小心遭遇不測。但鄭子斖根本不相信齊國敢把他這個一國之君怎麼樣,其實這種想法並非毫無道理。但此時的鄭國,經歷了戰爭的慘敗和長期的內亂,國家不斷衰弱,別說春秋小霸了,連二流強國遠遠算不上了,哪裡還有一絲說硬話的底氣呢?齊襄公敢這樣做,壓根就沒把鄭國放在眼裡。而此時的鄭國,確實也衰弱到了不配齊國放在眼裡的地步。

“春秋小霸”後的鄭國直線下滑,到底經歷了什麼?

決定國際關係的根本,還是自身的實力。自家國君被殺,鄭國連屁都不敢放一個。祭仲不得不繼續他的擁立國君之路,因為鄭厲公是他親手趕走的,就只好擁立客居陳國的公子嬰了,史稱鄭子嬰。鄭子嬰在位期間由祭仲執政,鄭國總體還算平穩,但也乏善可陳。其實從公子斖和公子嬰的諡號鄭子斖和鄭子嬰也可以看出:鄭國是伯爵,國君去世後諡號往往尊稱為某某公,但這二位卻是“鄭子”,連“鄭伯”都不叫了。鄭國的衰弱可見一斑。

可憐這位鄭子嬰也沒能夠善終。公元前682年,執政鄭國的權臣祭仲去世,躲在宋國的鄭厲公看到了機會。公元前680年,在外流亡的鄭厲公在宋國幫助下,率兵進攻鄭國,要挾大夫傅瑕幫助復位。而鄭子嬰就死在大夫傅瑕之手。

“春秋小霸”後的鄭國直線下滑,到底經歷了什麼?

兜兜轉轉二十餘年,鄭國換了四個國君,鄭昭公和鄭厲公更是來來回回立了又廢,廢了又立,國內權臣弒君、把持國政,國外深受宋國齊國等大國壓迫,鄭國耗空了積攢的元氣,國勢已經衰弱到了底谷。

鄭厲公復位後,沒有了權臣的掣肘,還算是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國家總算恢復了一些。後來幫助周王室平定了王子頹的叛亂,還獲得了虎牢以東的土地賞賜。這對於混亂了二十餘年的鄭國來說,也算難得的復興吧。但這一切都太遲了,持續的混亂敗光了鄭武公鄭莊公積攢的家底,還錯過了最好的黃金髮展期。宿敵宋國高速發展並強大,東邊的齊桓公更是登上了稱霸的道路。之後的鄭國再也沒有登上歷史的主要舞臺,只能淪落為陪襯,受制於地緣因素,以及自身的積弱,不得不採取異常靈活的外交策略:俗稱牆頭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