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致富,抓住特色種植,如何做“互聯網+現代農業”?


“70後”的秦同軍,個子不高,模樣不帥,面堂黝黑,憨厚朴實,在幾年前還是錦山鎮錦山村一個貌不驚人、言不壓眾的普通農民。自從搭上了合作經營、創新發展的快車,短短几年時間,他就當上了富錦市同軍穀物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富錦市裕鑫水稻專業聯合社理事長、裕錦山農副產品協會會長,成為富錦市小有名氣的合作經營領頭雁、農民致富帶頭人。

農民致富,抓住特色種植,如何做“互聯網+現代農業”?


秦同軍堅持以特色種植為突破口,以“兩大平原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以產業發展為主線,以助民增收為目標,團結帶領合作社成員,整合優勢資源,走出一條特色加綠色的農業產業化道路。在他的帶領下,同軍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註冊資金達420萬元,成員140人,育苗小區大棚達到80棟,黏水稻種植面積1萬畝,五穀雜糧150畝,綠色蔬菜30畝。擁有“裕錦山”綠標品牌的黏水稻、五穀雜糧等15個品種,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取得了“雙豐收”。

水稻種植基地

秦同軍深知只有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社會事業與經濟發展才會朝氣蓬勃。錦山村屬農業大村,有耕地近3萬畝,村裡的青壯勞動力都選擇外出務工,留下來的都是埋頭苦幹的“老八板兒”,還在走著傳統的耕種模式,生產成本投入年年升高,低產量、低產出始終攆不上經濟增速的腳步。現在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可種植規模小的農戶始終不敢“摸著石頭過河”,他們選擇穩紮穩打,儘可能把種植風險降低,因為那是他們養家餬口的田地,不希望有絲毫差錯。

農民致富,抓住特色種植,如何做“互聯網+現代農業”?


秦同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積極引導農民轉變觀念。他多次組織當地的種植大戶,一起研究由普通種植模式向高效優質的模式發展的可行性。一方面他不斷奔波在佳木斯水稻研究所、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懇請農業專家到村裡給科普一下先進農業技術,另一方面自願出資一萬元,組織種植大戶和散戶外出學習,通過農業專家講授、自己搞試驗小區、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等方式,使科技的先導和支撐作用在廣大村民心中生根發芽。

大棚培育基地

藉助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不斷增加、科技推廣水平不斷提升,錦山村水田面積逐年增加,市場價格也在逐年上漲,農民的腰包“鼓起來”了。看到外市縣經營規模的合作社,在賣糧時候可以獲得價格主動權,他的心又癢癢了,為何不成立一個特色稻穀類合作社呢?他多次找到幾名種植能手研究種黏水稻特色作物,2012年成立了“同軍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了6名社員,入社水田750畝。幾年來他堅持“合作社促產業、產業聚帶頭人、帶頭人帶群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