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控食活的好好的,打胰素的人却有很多并发症,胰岛素是不是骗局?

弘阳真人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

用这种说法来说明胰岛素是骗局,其实就相当于说我们国家五六十年代穷一些,没人欺负我们,现在国家富强了,谁都想来欺负一下,富强就不好一样道理。

不同的治疗方案是基于不同的血糖水平,如果为初发糖尿病,血糖不是很高,在10mmol/L左右,这种情况按照指南的要求采用饮食运动治疗,血糖确实是可以下降的,并且这样的血糖,患者的自己症状也不明显,没有相关的并发症出现,当然可以活得好好的。但是表面上好好的,并不能说明病情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各种并发症也会悄悄地出现。

对于应用胰岛素的那部分患者,一般来说血糖都是比较高,病史比较长,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患者,这样的患者在使用长时间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以后,血糖长期不能达标,不得不采用胰岛素治疗。因此这部分患者病情一般比较重,胰岛功能比较差。

这部分患者需要应用胰岛素,才能稳定病情。事实上,这部分病人就是使用了胰岛素,才能将病情基本保持稳定,减少多种口服降糖药物对胃、肝、肾的刺激,血糖尽可能的平稳,防止并发症的加重出现致残致死的可能。

有些人危言耸听,说出了看似正确的错误言论误导许多人,这也是医生对那些百度看病或者人说不能......等深恶痛绝的原因。

医患互信才能携手共同对待我们的敌人,维护我们的健康。


孙医生讲糖


我家有两位糖尿病病人,我奶奶86岁了,糖尿病几十年,仅仅口服降糖药物,配合控制饮食,几十年了不注射胰岛素,身体还算硬朗,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

另外一位糖尿病病人是我妈妈,她糖尿病十几年了,每天口服降糖药物,还要配合注射胰岛素。尽管如此,她还是出现了一些周围神经病变的并发症,住了一段时间的院。

为啥我奶奶糖尿病几十年,不打胰岛素照样好好的,而我妈妈明明还吃药还有注射胰岛素,却出现了并发症呢?难道胰岛素是骗局吗?

当然不是!首先,我奶奶的糖尿病发现的早,血糖也只是轻度升高。我奶奶平时啥也不干,生活安逸,天天就是溜达溜达,锻炼锻炼,所以可以控制的很好。

而我妈妈,发现糖尿病的时候,已经消瘦有一段时间,一直没有时间去检查,因为工作太累,总以为是累的了。当时去查,血糖已经到了20,服用一段时间降糖药物,效果不佳,于是采用注射胰岛素配合药物的方法。

我妈妈在妇产科三十年,每天上班非常紧张,晚上做手术不睡觉是经常事儿,神经总是高度紧张,因为妇产科不出事儿,只要出事肯定是大事儿。长期的休息不好,神经紧绷,她的血糖控制,经常不够理想。如果不是注射胰岛素,可能更严重的并发症早出现了!

所以,同样的糖尿病,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发病情况也不一样,自然治疗的效果也可能不一样。不能因为片面之词,而否定科学道理,这种不是思考,是抬杠。


妇产科女司机飒姐


你好,三诺讲糖很高兴为你解答!

有些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饮食控制就活的好好的,但打胰岛素就出现了一堆并发症?不是这样看待问题的,因为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个体的情况,而且,道听途说,不能就看到身边几个人的情况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也是一种代谢病,除了比较特殊的妊娠糖尿病及1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的发展一般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只是身体内部的变化,肉眼看不出来而已。任何一种疾病,很可能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医生会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不能简单下结论。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有些糖尿病通过运动饮食可以控制好血糖,看上去就正常人没什么区别,还有一些人却必须打胰岛素,其实这是因为这些人很可能患有的糖尿病类型不同、胰岛功能受损情况不同、患病年龄以及个体的身体情况等也不同。

1、为何有的人通过饮食运动就可以控制好血糖?

这种一般属于2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因为这两种情况很多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引发的。

而且,在患病初期,主要存在胰岛素抵抗,一般胰岛功能还没受到大的伤害,通过饮食运动等好好调理,血糖还是可以保持正常的,这时候可以停药,即很多人听到过的糖尿病“逆转”,但这并不代表糖尿病治愈,其实只是因为治疗得当,控制得比较好,人体暂时与胰岛“和谐”共存。

有些2型糖尿病人患病时间久,但常年坚持控糖,病情也控制得不错,前期及中期都可以通过饮食及运动控制好血糖,但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受损越来越严重,慢慢是无法阻止并发症的发生的,这时候就需要胰岛素来维持胰岛的正常运转。

2、为什么打胰岛素的人有很多并发症?

并不是打胰岛素的人有很多并发症,而是这些人可能本身就是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不足,不靠外部补充,身体根本不能自发产生,如果不打胰岛素,连生命都不能得到保障。

还有一些2型糖尿病在进行强化治疗或存在肝肾功能受损、感染、外伤等特殊情况或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时,通过服用降糖药已经不能起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时,不得不注射胰岛素,这样才能控制好血糖。

所以,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打胰岛素会引起并发症,打胰岛素是为了避免病情恶化,建议糖尿病人最好听从医嘱,不要道听途说,耽误治疗,当然,注射胰岛素是会产生副作用,比如低血糖、体重增加、屈光不正、过敏反应等,但这些副作用,在生命面前,就微不足道了。


三诺讲糖


我是医者良言,是一名住院医师,专为普及医学知识造福人类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有疑问可留言,必回应!



首先,胰岛素绝对不是骗局,胰岛素的发现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甚至挽救了一部分人的生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用了胰岛素反而还不如不用?这几年藏着的问题不仅仅单纯是胰岛素的问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1.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

糖尿病我们常见的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常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一般偏瘦,是指身体的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这一类人最好打胰岛素,药物治疗效果差。2型糖尿病就是我们常常提到,口中常说的糖尿病,这一类病人大多数是中青年以后发病,体型偏胖,是指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说你身体分泌的胰岛素身体本身抵抗它就不能把血糖降下来。

2.了解一下常见的降糖的药物:

我们常见的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拜糖平)、瑞格列奈、格列酮类的等等。这些药物的降糖原理基本上是促进我们身体胰岛素的分泌(这个前提必须是身体的分泌胰岛素胰岛细胞功能好,还能产生胰岛素);要么是缓解葡萄糖的吸收,避免血糖升高。以上的降糖药物都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否则部分药物会导致顽固性低血糖,很难纠正,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

3.平常使用胰岛素是什么?

胰岛素是全身唯一一个可以降糖的物质,它可以促进糖、脂肪、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可能会出现发胖情况。对于1型糖尿病病人而言,无非是救命稻草一样存在,相当于缺啥补啥;对于2型糖尿病病人,如果胰岛素缺乏了一点,可以相对补充,如果对胰岛素产生抵抗,那么可以配合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一起应用。

胰岛素有一个副作用:低血糖。我们常常觉得低血糖不就是吃颗糖就解决的问题吗?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我们身体的运作一刻也离不开糖,如果出现低血糖,那么我们大脑的能量输入就断掉,出现缺氧,超过一定的时间就可能昏迷,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大脑损伤,有些老年人自己一个人在家,低血糖来临之后不能及时补充糖,可能送了性命。

在急诊科经常遇见一大家子人推个老太太或者老爷子过来说,刚刚家里发现昏迷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急诊测血糖都是低血糖,推入高糖后神志慢慢清楚,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发现得多么可怕。

4.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有什么?

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足等等。糖尿病肾病最终发展成为肾衰竭—尿毒症,是糖尿病病人常见死亡因素之一;酮症酸中毒是身体血糖叫高,酮体代谢不了,对身体产生毒性,可以使人昏迷、胡言乱语等;糖尿病病人神经末梢感觉会减退,跟全身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刺激有关;糖尿病足,就是我们以前见到的烂脚,是真的生蛆了都不会感觉到痛,通常会截肢。

我们知道了胰岛素,知道了降糖药,知道了糖尿病可怕的并发症,我们还要知道对于糖尿病病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饮食和运动,因为控制饮食可以减少经口摄入的糖,增加运动可以消耗身体内的糖,控制输入,增加输出,身体的糖分自然会减少。

5.那么怎么就用了胰岛素反而出现更多的并发症呢?

  • 1.如果一个人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好血糖,那么他的血糖值一定不是非常高:日常生活也比较有节制,最起码是个自律的人,基本上也不需要什么药物干预。这样的人血糖控制良好,并发症的出现可以很慢或者到老了也可能才有一点,并不危及生命。
  • 2.用胰岛素的病人,血糖水平高:经过饮食和运动血糖控制不理想,仍忽高忽低或者居高不下,甚至有些人还需要配合药物一起才能把血糖降下来,并且这一类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测血糖—打胰岛素—吃饭。一般是按照血糖水平打胰岛素,按照血糖水平分配吃饭的量,基本很少有人会这么做,她们都会有一个心理状态:反正我用的有胰岛素,吃多了胰岛素也会降下来;她们有一种依赖心理,因为打了胰岛素就不在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并不是因为用了胰岛素就不用控制饮食和运动,而是运动和控制饮食过后血糖扔不能降下来,这前后逻辑总是被浑浑噩噩的理解。
  • 3.用胰岛素的病人,只要能把血糖控制在安全水平,和那些通过饮食运动就能控制血糖的人在并发症的出现时间上没有差别:并发症的出现全部都是血糖水平在作怪,并不是胰岛素的问题,只能说用了胰岛素的人,他们对饮食和运动的重视程度降低了,导致用了胰岛素还不如那些没用胰岛素的人血糖控制的好。 那这些用胰岛素的人不用胰岛素不就好了吗? 我们想一下,配合着降血糖的胰岛素都没把血糖降低,这一类人如果不用胰岛素血糖水平得高成什么样子?并发症只能更快的找到他们而已。
  • 4.用了胰岛素就会上瘾,再也去不掉! 这句话是错误的:对于刚发现糖尿病的病人,我们一般建议先注射胰岛素,是因为我们外源的加入胰岛素,就可以让自身的胰岛细胞休息休息,等稳定以后再让他们工作,配合饮食跟运动,自身的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就够自身使用,并不是用了就上瘾,用了就撤不掉的人,血糖控制确实不好;还有就是,用胰岛素控制好的话,当然选胰岛素了,副作用少,比起药物会引起一些肝脏、肾脏的损害,胰岛素可以算是最佳选择。

最后小结:希望从专业角度能让大家明白,胰岛素并不可怕,它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降糖药物,它的问世拯救了千千万万的生命,得了糖尿病一定要坚持检测血糖,找专业医生调整药物,不要随便到药店买降糖药,如果不适合自己很有可能带来其他的麻烦。

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医者良言


这个问题可以用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

一个人患了膝关节炎,平时走路还行,但一遇天气变化,就痛得下不了地。于是,他接受了一位医生的建议,买了一架轮椅,天天坐在轮椅上。常此下去,腿虽然不是很痛了,但双下肢却萎缩了,不能象正常人走路了。

按西医的说法,糖尿病人是因为胰岛功能障碍,分泌的胰岛素过少,造成糖分不能分解利用。于是某些医生就一个劲地建议病人打胰岛素,这样,血糖确实下降了,但自身胰岛分泌功能也慢慢地减退了!这与饮鸠止渴有什么区别?


整容再次失败


看到这问题,真TM的光火。

问这问题的人,并不是真的无知,而是有目的散布反医学科学言论,就是要让不明真相的人放弃正规医学治疗,而去服用他们的保健品或接受他们的疗法,只是不敢明说而已。

中国有糖尿病患者七千多万人,只要1000个人中有一个人信了,受害人群也是庞大的。所以对这种反医学科学,危害他人健康的言论,必须无情的揭露批判。

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因果关系,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先有因后有果。题目把糖尿病的并发症归咎于胰岛素治疗,就是故意搞混因果关系。

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的疾病,其本身就可引起全身组织器官多发性病变,眼、脑、心、肾、外周神经,四肢血管都可受损害。在这里,糖尿病是因,糖尿病的并发症是果,糖尿病出现并发症是必然的。

不接受正规治疗,血糖越高,这种损害的进展会更快,损害的程度越严重。而接受正规的治疗,把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的水平,可以大大的减轻糖尿病的并发症程度,延缓并发症出现的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把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归咎于胰岛素,就是故意否定和抹黑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目的是险恶的。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但不是唯一的药物,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用胰岛素治疗,问题的人连这个基本常识都不懂,得出的自然是可笑的反科学结论。

(1)16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不论何种类型糖尿病,都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因为他们的身体还在发育,在在长个子的阶段,而身体发育长身高离不开胰岛素的重要作用。

(2)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身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必须注射胰岛素给身体补充,不使用胰岛素治疗,必然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后死亡。

(3)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好,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此种情况下,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注射治疗,以达到更好的降血糖结果。

(4)严重感染创伤和手术。使用胰岛素治疗,预防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促进疾病痊愈,伤口愈合。

(5)出现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以上这些患者,不用胰岛素治疗治疗,后果是严重的。对这些人,反科学的人若主张放弃胰岛素治疗,就是害命!

除以上之外的2型糖尿病病人,在运动和饮食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可以口服1种或2种降糖药物。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即可达到很好的控制血糖作用,根本不需要一上来就使用胰岛素。所以,反对胰岛素治疗的人,哪里有理由来反对,纯粹信口雌黄。

运动和饮食控制,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增强药物包括胰岛素的作用。少数2型糖尿病患者,只靠运动和饮食控制,就可达到很好的控制血糖目的,但注意,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多数人还是需要药物治疗。

糖尿病是慢性病,不正规治疗,短期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并发症一来,40~50岁就中风瘫痪、眼瞎、足部溃疡坏死截肢,还能不能活得好,自己清楚。


木棉花开15609


首先有些糖尿病前期或部分轻度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先不用药,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把血糖控制好的。

关于打胰岛素出现合并症,不是胰岛素的问题,是你没有控制好,与胰岛素无关。首先胰岛素如果使用过量会引起低血糖的!低血糖会损伤人的脑细胞,使人的大脑产生不可逆的伤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另一方面有些糖友会产生一些错误观念,比如认为打胰岛素就可以不控制饮食,可以随便吃,再或者有的糖友虽然积极控制了,但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一路盲目的调整,结果血糖越调越乱,难于控制。

另外,你还要明白,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在我们控糖的同时,还要限盐限油,保持一个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否则,即使血糖正常也有可能出现病发症的。

最后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多与大夫交流,积极控制血糖!


玻璃樽190601


太扯!

看来“五驾马车”中的“糖尿病教育”,得加大普及力度深入人心!

这里有几点需要澄清:

第一,题主将两类不同的糖尿病人,混为一谈。

通过运动、控食活得好好的人,是身体健康基础较好、自律性很强、执行能力强的人,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的病情,处在疾病进展的中轻度阶段,胰腺功能较好,胰岛素的分泌完善、数量较多及降血糖能力良好。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高血糖人士(10mmol/L以下)和健康人群,用来预防和减缓糖尿病疾病进展。

否则,单靠运动和控食,没有基本正常的身体,血糖是控制不住的!

反过来,如果一位身体十分健康的人士,常年大吃大喝不运动,抽烟酗酒作息不规律,血糖必定会受损,没病也会变有病!

而注射胰岛素的群体,一般是糖尿病患者中的中重度病人。

这个群体包括——16岁以下青少年(长个子期间,不能节食),一型糖尿病患者,口服多种药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本脲、达格列净等),而血糖不达标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感染创伤和并发症的患者。

看看,这两类人群,拿到一块儿比较,合适吗?

第二,胰岛素不是骗局。

胰岛素,是非常有效的降血糖药物!

如果药错了,那一定是人出了问题。

之所以会发生使用胰岛素,而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情况,那是疾病控制不住、不断恶化的结果,非胰岛素之罪也!

因为胰岛素能否达到预期降血糖的效果,需要身体的配合——到了糖尿病晚期,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相当多糖友,看到胰岛素的功效立竿见影,十分可靠。便开始不忌口、不运动,生活方式恢复了老样子。

糖友的正确姿势是:无论是否使用药物,只有身体状况允许,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和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是生活必不可少的科目!

抛弃对医学、营养学的偏见,做一个合格的糖友,早日把血糖降下来,才是正理!


跃水营养


这个问题属于典型的逻辑错误,逻辑关系没有搞清楚,这是两件事,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推导不出这样的结论。就好比如说,有的人天天宅在家里,不爱运动,但是身材一样很好,有的人却天天去运动,但还是很胖,所以得出结论,运动没有用,根本不可以减肥。大家可能一眼就看出来了,不能这样猜测。

首先,运动和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必须这样做。如果单纯依靠饮食和运动可以控制血糖, 说明他的糖尿病不严重,属于非常早期的,这样治疗是可以的。但是,很多患者,光靠饮食和运动,是无法控制的,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等,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其次,胰岛素不是骗局。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正常激素,不论你是否注射胰岛素,你的体内每天自己也在不断的产生胰岛素。对于一型糖尿病的患者,胰岛素是目前为止,唯一的治疗办法。对于二型糖尿病,部分患者可以通过运动饮食加上药物控制,还有一部分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的副作用非常小,大家不要讳疾忌医,更有部分患者拒绝胰岛素,他们的理由是,一旦打上胰岛素,就不能停药,需要终生注射。这是很正常的,你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就是需要终生用药,一点也不奇怪。


普外科曾医生


即使目前医学科技发展如此迅速,但依然无法明确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所以我们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措施还是以降糖为主,并通过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在治疗的过程中,疗效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主要源自治疗方式的选择。

对于发病时间短、胰岛功能尚可的患者,尤其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建议积通过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因为生活方式的干预是治疗糖尿病的的基础,也是最稳定安全的治疗措施,经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大多数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可以好转甚至恢复正常。这里所谓的生活方式干预一般指的是控制饮食、合理运动、稳定情绪、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心态乐观、作息规律等。

对于良好生活方式下血糖水平却仍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建议加用口服药物治疗,比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吡格列酮等药物;另外,对于长期使用胰岛素促泌剂的患者还应该密切注意血糖水平的变化,因为该药物的效用源自于患者尚存的胰岛功能,实际上,每年都有1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因为胰岛功能的持续丧失而导致该类药物失效。

对于胰岛功能微弱甚至丧失的、有严重并发症或药物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积极应用胰岛素是此时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它可以为我们补充自身分泌不足的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异常波动,进而减少各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其预期寿命,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胰岛素的副作用相对于口服药物而言要少的多。所以,建议适合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要尽早使用,以提前受益。

糖尿病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以患者的病情现状为依据,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后再考虑具体的治疗方案,不能因为外界的一些谣传而擅自更改医生为您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