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於課本教材,熟練運用賞析技巧分析古詩詞?

相信大家在學習古典詩詞和進行古詩詞鑑賞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困惑——為什麼看似很粗淺的詞句和內容在賞析的時候總是找不到頭緒,在賞析的時候走到一條死衚衕的時候怎樣才能去偽存真,尋找到真正的方向。

以上這些困惑的產生歸根結底有兩方面的因素來制約。一方面是因為閱讀者的語文基本功不紮實,對於一些基礎的文言句式和文言知識不瞭解,導致自己對於最直白的詞句內涵都無法瞭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鑑賞時不能夠準確運用適當的賞析方法,鑑賞的角度出現了偏差,進而影響了自己對詩歌主旨立意的判斷。

對於前者,除了擴大自己的閱讀量,積累豐富的文言句式和文言知識以外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但是,對於後者而言,如果能夠掌握正確的賞析方法就能夠快速地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基於課本教材,熟練運用賞析技巧分析古詩詞?

今天,我們就將從宏觀感悟和微觀賞析兩個角度對古詩詞鑑賞的具體操作環節進行探討。從宏觀感悟角度出發,則需要我們瞭解古詩詞的創作者的基本情況,聯繫當時作者在創作時的歷史背景,從而在整體上對詩歌的主旨有一個前期的判斷。從微觀賞析角度則需要我們瞭解古詩詞中的固定意象的指代內容並且能夠在宏觀判斷下分析字句。

我們以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為例來談一下具體怎樣進行古詩詞賞析。

首先,我們要對作者辛棄疾又一個簡單的瞭解。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詞人,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反金將領,但是他卻出生在已經被金佔領的北方,從小便立下了抗金報國,北復中原的願望,二十歲剛出頭的辛棄疾組織義軍起義抗金,並孤身犯險率領五十餘人獨闖敵營將叛徒擒拿,迴歸南方朝廷。但是他作為一個打小在北方長大的漢人,被南方朝廷的官吏排擠,一直鬱郁不得志,又因為生性耿直,常常被貶。雖然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重新被朝廷重視,但是久病纏身的他卻沒有辦法繼續為國效力,最後鬱鬱而終。

如何基於課本教材,熟練運用賞析技巧分析古詩詞?

通過分析作者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辛棄疾是一個包含愛國熱情卻壯志難酬的文人。有了這一點認識,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分析這首詞了。

其次,我們繼續瞭解當時的詩歌創作背景。這首詞是辛棄疾在晚年被同僚排擠、彈劾,進而被皇帝貶職,有一段時間生活在江西帶湖附近,這個時候的辛棄疾已經有50歲左右,已經過了意氣風發的少年時代,對周遭事物的看法已經不再是年輕氣盛的想法了。其間他經常在博山附近遊玩散心,但是與常見的遊山玩水、借景抒情的文人不同,他因為心中還有國仇家恨,無法全心全意地寄情山水,所以他只能夠看到國家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己卻無能為力,自己心中的滿腹憂愁無法消除,只能夠將自己心中的無奈與感傷寫在了博山道上的一面山壁上。

通過對這首詞的作者生平的瞭解和對當時作者在創作這首詞的時候所經歷的時代背景,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判斷出辛棄疾是要通過這種不同的時期的人生感悟表達出自己雖有報國之志,但是飽受迫害與排擠,無法真正地為國出力。整首詞都是

圍繞著一個“愁”字來寫的,作者將自己從年輕時的不知愁滋味到人到中年後的有愁卻無處訴說的困境描繪得十分到位。

如何基於課本教材,熟練運用賞析技巧分析古詩詞?

以上就是我們通過宏觀感悟對《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這首詞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們再從微觀上系的角度進行深層次的賞析。

首先,我們需要對這首詞裡面的固定意象進行分析。

第一個要講的便是登樓這個意象。什麼是登樓呢?我們可以從它最早的出處尋找答案。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他的名作《登樓賦》中第一次將登樓當作一種意象來用,當時正值東漢末年,天下紛亂不堪,當時的王粲到荊州來躲避戰亂,寫下了著名的《登樓賦》,其中第一句“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就表明了作者登樓的目的就是用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憂愁之感。作者通過寫登樓抒發了自己因戰亂無法無發回到家鄉,抒發了一種流落他鄉之後感傷懷鄉之情,後世文人就經常使用“登樓”這個意象來抒發因為戰亂無發回到故鄉的思想之情,和辛棄疾年幼時所處的環境相同,所以辛棄疾在這首詞裡寫自己幼年“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時候就是用的“愛上層樓”這樣一個固定意象。

第二個要講的就是“秋”這個固定意象。秋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同樣是一個萬物凋零的季節,這樣的一個大環境給人帶來的往往就是一種悲傷的心境。比如說在曹操的《觀滄海》中就有“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句子,寫出了秋天的肅殺、冷清的氛圍。而唐代詩人杜甫則特別喜歡在詩歌中寫秋,他的《登高》一詩中就有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句子,點名了登高的時間就是在秋季的重陽佳節,而這個時候給他的感覺又是什麼呢?他用十個的尾聯做出了回答——“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個在落葉紛紛的秋季獨自登高的孤獨老頭形象就躍然紙上了。同樣是杜甫的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起始句便寫到了“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簡單的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個為秋風所困擾的窮困潦倒的老頭形象,秋天所給人帶來的這種悲涼也就一目瞭然了。

如何基於課本教材,熟練運用賞析技巧分析古詩詞?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辛棄疾在《《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所寫的最後一句“卻道天涼好個秋”,其實所寫的也是一種無奈的愁苦,心中因為國家戰事、民族仇恨而愁,因為自己被無端貶謫,無法為國效力而愁。這些愁苦無法說出口,用詩中的原話講就是“欲說還休”,講不出來怎麼辦呢?便用一個所有人都懂得的可以用來代表愁苦的固定意象——“秋”來收束全文,委婉的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憤懣之情。

其次,從微觀的角度我們還要學會分析關鍵字句,這在古詩詞的鑑賞環節中叫做“煉字煉句”,就是提取關鍵字句來分析。這首詞中我們重點來分析一下“而今識盡愁滋味”中的“盡”字。這個字的本意就有“完全、窮盡”的意思,放在這一句當中就是在說詩人到了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將天下所有的愁苦都嚐了個遍了。當然,這一句有誇張的成分,但是更關鍵的是,作者在這一句中要表達的其實是自己僅過了人世間的浮浮沉沉,看透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一顆為國為民的熱心逐漸變得麻木,這種種的一切都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所帶來的。

理解這個句子就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詩歌內容。

如何基於課本教材,熟練運用賞析技巧分析古詩詞?

以上就是我們從宏觀感悟和微觀賞析兩個角度帶領大家一起分析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分析,但是大家可以從中學到鑑賞詩歌的方法,並能夠在日後的學習生活中運用到相對應的試題當中去,做到舉一反三,熟練掌握,這樣就能夠更加準確高效地完成詩歌的鑑賞與賞析,在提高成績的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