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族小吃點評... ...

★ 寧夏小吃--燕面揉揉

燕面揉揉是一道民間小吃,開始時僅在固原地區行,現在寧夏各地都有製作和供應。燕面即莜麥面(固原人習慣將莜麥稱為燕麥),且成品吃時口感柔韌有筋,故名。現多用於涼菜上桌。

   特點:色澤白亮,條細不斷,口感柔韌,配料講究。

★ 寧夏小吃--燴小吃

  燴小吃是一道傳統著名小吃,寧夏各地均有製作。因為夾板(夾沙)和丸子是小吃的兩種主料,故又稱燴夾板丸子。

   特點:質地軟嫩,滋味鮮香。

★ 上海小吃--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曆史。上海市的曙光飲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鮮得來”點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鮮得來”的排骨年糕是將麵粉、菱粉、五香粉、雞蛋放在一起攪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這種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與紅醬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麵醬,澆上辣椒醬即可。入口糯中髮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 

★ 上海小吃--湯包

湯包:上海湯包的特點,做工精細,小巧玲瓏,皮薄,餡多、蝦肉、蟹肉,不論是哪一種餡,都鹹淡適度,口感極好。每一小籠內一般放湯包十個,用松針鋪底,不粘皮、又清香,端上桌後,觀其形、聞其味,食慾大增,咬開皮,包內有少許油水,故稱“湯包”。

★ 上海小吃--蟹殼黃

用發酵面加油酥製成皮加餡的酥餅。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成品呈褐黃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灶(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蟹殼黃香酥,生煎饅頭鮮嫩,深受茶客喜愛。

★ 江蘇小吃--千層油糕

據傳,揚州千層油糕系福建人高乃超創於清朝光緒年間,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廚師在長期操作實踐中,吸取了"千層饅頭"的"其白如雪,揭之千層"的傳統技藝,創制出綿軟甜潤的千層油糕,為揚州傳統名點之一。

產品特點:糕呈半透明狀,色彩美觀,綿軟甜潤,層次清晰 .

★ 江蘇小吃--三丁包

三丁包是揚州的名點,以麵粉發酵和餡心精細取勝。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雲:"揚州發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仍隆然而高"。發酵所用麵粉"潔白如雪",所發麵酵軟而帶韌,食不粘牙。

★ 江蘇小吃--藕粉圓子

已有200餘年歷史,如今已成為江蘇各地招待中外客人的特色菜餚。圓潤透明的藕粉圓子泡在濃湯之中,半浮半沉,看上去像一個個漂動的茶色圓球,夾在筷子上柔韌而富有彈性,吃在嘴裡細嫩爽口,餘香不絕。 該湯圓均勻圓滑,餡心甜潤爽口,湯有濃郁的桂花香味。

★ 山東小吃--糝

臨沂地區的風味小吃。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實為眾人所喜愛,早晨喝糝系臨沂傳統食俗。

   “糝”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相傳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種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營,當時叫“肉糊”,後來仿製者越來越多,明朝時期定為“糝”。

   喝糝有四大講究,即熱、辣、香、肥。一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糝有牛肉糝、羊肉糝、雞肉糝三種,以羊肉糝最為普遍,雞肉糝為珍。

★ 山東小吃--水煎包

魯西南名吃之一,其狀扁圓,上下呈金黃色,外酥裡鮮,口感甚佳,因其餡不同,分為羊肉、豬肉、素菜水煎包多種,其餡無論是葷素均加蔥、姜、五香粉、香油、細鹽調製,皮為小麥粉面發酵,將包子放入平底鍋 內 少許時間,再加面水,後澆香油,翻一遍出鍋即成,成為人民深受歡迎的食品。

★ 山東小吃--紅燒兔頭

金蒙紅燒兔頭是蒙陰地方小吃,深受食者的喜愛。該菜選用3-4個月齡肉食兔子頭和10餘種蒙山純天然中藥材,經過10餘種工序燒製而成。其特點是,口味麻辣鹹鮮、肉味獨特、色澤誘人,且具有滋補養顏,健腦明目之功效。

   紅燒兔頭吃法講究:兔頭上桌先掰開,先吃舌頭後吃腮,稍後再食黑眼圈,最後兔腦挖出來。

★ 山西小吃--刀削麵

刀削麵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麵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它同北京的打滷麵、山東的伊府麵、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麵,同稱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譽。

   刀削而對和麵的技術要求較嚴,水、面的比例,要求準確,一般是一斤面三兩水,打 成面穗,再揉成麵糰,然後用溼布矇住,餳半小時後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如果揉麵功夫不到,削時容易粘刀、斷條。刀削麵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萊刀,要從特製的弧形削刀。操作時左手托住揉好的麵糰,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嚓、嚓、嚓,一刀趕一刀,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象銀魚戲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廚師,每分鐘能削二百刀左右,每個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麵前,能夠參觀廚師削麵,無異於欣賞一次藝術表演。

   刀削麵的調料(俗稱“澆頭”或“調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場、金針木耳雞蛋打滷等,並配上應時鮮菜,如黃瓜絲、韭菜花、綠豆芽、煮黃豆、青蒜末、辣椒麵等,再滴上點老陳醋,十分可口。

★ 山西小吃--油糕

   做糕一般採取撒蒸辦法,即把面放一大容器中,拌成略乾的面塊壘,蒸圈放在大鍋上,將縫隙封嚴,底籠先鋪一層面團蒸熟,然後揭開鍋,一邊加火,一邊往籠中撒溼面,哪裡冒氣往那裡撒。撒完只需蓋鍋十來分鐘,便成麵糰。麵糰出籠時廚師們手醮涼水(用鹼水),以極快的速度插入粘燙的糕面中,拖下一塊往抹了水的大案上一摔,再蘸一把涼水,揣揉成一光溜的麵糰後,擠成劑子,包上紅糖、棗泥等,入油鍋一炸,外脆裡軟,筋綿香甜的油糕便做成了。吃時撒少許白糖,外焦裡嫩,甜香可口。

★ 山西小吃--莜麵栲栳

莜麵的營養價值極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麥、大米、高粱、蕎麥、黃米這六種糧食的6倍,釋放的熱量等同豬肉或肥牛。

   莜麵栲栳栳的製做工序非常嚴格,和麵一般是由體力較好的小夥子負責,加以燒開的水,用擀麵棍攪拌成麵糰,必須趁熱將其揉精。接下來的活就可以交給雙手輕柔的女師傅了,但見她在光滑的石板上將小莜麵團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卷卷的莜麵栲栳栳。接著將薄片捲成空心卷,豎立在籠中,蒸約10分鐘後,揭去籠蓋,喧騰騰的莜麵栲栳栳就成功了

★ 天津小吃--狗不理包子

   製作工藝嚴格,實行獨特的"八步操作法"。選料精,操作細,半發麵皮,豬肉水餡,特點是肉餡鬆散,包褶均勻,肥而不膩,清香適口。狗不理包子已由傳統的豬肉包發展到珍珠包、龍鳳包、海鮮包等多個系列品種。

★ 天津小吃 --十八街麻花

它的創始人是範貴才、範貴林兄弟倆。其製作考究、料精貨實。先用熱油和麵,撒上桂花、閩姜、白糖、青梅、核桃仁、青紅絲等製成酥餡面,搓成酥餡條;用糖汁和麵後,搓成白條;把一部分白條蘸上芝麻,便成麻條。再把酥餡條、白條、麻條合股擰,對摺再擰,然後用花生油文火炸透,成金黃色出鍋,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和瓜條等,這才成為"十八街"麻花,這種麻花不僅酥脆香甜,而且存放幾個月也不綿軟、不變質、不走味。

★ 天津小吃--耳朵眼兒炸糕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選料精,製作細,因店鋪緊靠耳朵眼衚衕,故名。耳朵眼炸糕選料需用優質糯米、黃米、紅小豆、赤砂糖、香油等。餡經漂、煮、燜、攪、炒糖、炒餡等工序,皮面經水泡、石磨、發酵、兌鹼成型,在滾油內炸成金黃色球冠狀成品,特點是口感外焦裡嫩、酥皮脆而不硬、餡鮮嫩而不幹、細甜爽口、香味芬芳。這炸糕不僅好吃,還有天津的民俗心理象徵意義。每年過節,人們借"糕"字的諧音,取步步登高之意,爭相購買,因此日銷數百斤。

★ 安徽特色小吃——徽州臭豆腐

俗名“大呆臭”,為王致和於清康熙年間創制,康熙皇帝品嚐後讚不絕口,特地御筆親書“青方:二字賜王致和,從此名聲大振。與浙江紹興的臭千張、安徽淮南的臭香乾呈鼎足三分之勢,享譽海內外。徽州大呆臭,表面為灰、蘭、黑綜合色,內裡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獨具一番風味,而由於大呆臭的製作工藝很複雜,所以這道風味小吃,恐怕只有來黃山的遊客才能吃到了。大呆臭在黃山市內很多小吃攤點上均可吃到。

★ 安徽小吃——老幼皆宜的五城茶幹

  五城茶幹是品茗之佐餐,下酒之佳餚,其味美爽口,老幼皆宜。過去因手工製作,市面上出售不多,現在休寧縣糧油食品總公司下屬廠採用先進技術,成批生產“龍灣牌五城茶幹”。 

★ 安徽小吃——伏嶺玫瑰酥

伏嶺玫瑰酥是久負盛名的傳統糕點,產於績溪縣伏嶺村,因其內有玫瑰花作為輔料,具有玫瑰花香而得名。

   製法:以細白糖、芝麻、麵粉、飴糖等為主料,輔以玫瑰花、青梅、桔餅、紅綠絲。芝麻手工脫殼,炒熟後碾細過篩拌上細白糖烘乾成麻屑,用小量的飴糖和拌有麻屑的上等麵粉分層卷疊起來,按一定規格切成塊後,表面再均勻地撒上細白糖、玫瑰花、切細的青梅、桔餅、紅綠絲等。把已製成切塊的玫瑰酥,按比例切成四塊,然後包裝,每盒10小包。製成的玫瑰酥,外觀潔白如玉,絲絲點點的玫瑰花、桔餅、青梅等若隱若現,宛如翡翠瑪瑙嵌於白玉之中。

   該產品始產於清代,經久不衰,1985年送京參加全國食品展覽會並獲獎。

★ 河北小吃--棋子燒餅

因狀如小鼓、個似棋子而得名,使用大油和香油合酥,包肉、糖、什錦、臘腸、火腿等多種餡心。色澤金黃,裡外烤制酥透,肉餡鮮香,酥脆適口不膩,便於保存。

★ 河北小吃--驢肉火燒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可見驢肉的地位。走在滄州的街頭經常見到的就是河間驢肉火燒,經過慢火細燉加上師傅們的配料,然後將燒餅一分為二,把驢肉切片和作料夾起來,您就慢慢享用吧。記得來滄州一定要品嚐。不用特意的找,走在任何地方您都會找到的。

★ 河北小吃--血餡餃

  保定府吃血餡餃,在抗日戰爭(1937年)以前還有。據說日本侵略軍佔據華北以後,他們禁止吃血類(日本國內現在還不吃動物血),這種點心,便不再有了。血餡餃是用雞血凝固以後(殺雞鴨時用半碗鹽水接盛血液,便自然結成血塊),切成細了,加上蝦米、白菜、胡蘿蔔、木耳、香菜等一齊調勻割爛,包成餃子上屜蒸,滋味不亞於肉餃或別種素餃,住家戶和勞動人民,這是一項最經濟的吃的享受。

★ 河南特色小吃--道口燒雞

   人們喜愛道口燒雞,是因為它香味濃郁、酥香軟爛、鹹淡適口、肥而不膩。這些特點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比較困難了。

   就拿香味濃郁這一點來說,道口燒雞需要用陳皮、肉桂、豆營、白芷、丁香、草果、砂仁和良姜八味佐料,缺一不可。 酥香軟爛是道口最受人歡迎的原因之一,光是煮雞這一道程序,就需要花上3至5個小時,再加上火候的調整,製作技術要求很高。

  做好的燒雞不需刀切,用手輕輕一抖,骨和雞肉自動分離。不用說是飢腸轆轆之時,就是酒足飯飽之後,它也會令人饞涎欲滴。

★ 河南特色小吃--老廟牛肉

滑縣老爺廟北小寨村張廣美以屠宰為業,加工牛肉,至清朝中期,村民戶戶宰牛煮肉,煮燒技術不斷改進。老廟牛肉用十五種佐料和陳年老湯,以木炭火煮制而成。 它選料嚴格,配料、佐料多而講究,製作精細。風味特色:形體完整大方,花色悅目美觀,魚鮮嫩,汁鮮美,營養豐富 。

★ 河南特色小吃--馬豫興桶子雞

馬豫興桶子雞是開封歷史上獨具一格的回族食品,久負盛名。據考,在北宋時期就有一家灑樓擅長烹製桶子雞,後隨宋室南遷,遂在南京開業,歷數百年而不衰。清咸豐五年(1955年),桶子雞創始人的後裔馬有仁,重返故里開封,並帶回一桶"陳年老湯"隨在開封辦起馬豫興桶子雞店。 馬豫興桶子雞的製作十分講究,原料採用三年以下,肉胰飽滿,胸脯掛油、形體園美的優等肥嫩活母雞。宰燙褪毛,配以五味佐料,用文火煨制而成。使蒸熟的桶子雞,不迸口、不破皮、體形完美、色澤誘人、猶如生態。其味荷香撲鼻,食之鹹香質脆,肥而不膩,愈嚼愈香、回味綿長。

★ 廣西小吃--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在歷史上就獨享盛名。其特點不在米粉本身,而在調料和配菜的講究。配菜是將滷好的豬肉、牛肉、馬肉等過油稍炸,使其甘香韌脆;調料則是肉類滷後的湯加上數十種中藥、香料熬製所得的滷水。一碗熱騰騰的米粉,鋪上一層滷萊,加些酥脆的黃豆或花生米,撒點蔥花、香菜 ,淋上熟油、滷水,端上來香氣四溢,鮮美可人。所以,滷菜甘香和滷水鮮甜才是桂林米粉的特色。

   馬肉米粉在桂林獨樹一幟,為其它地方所沒有的,其名氣比滷味米粉更加響亮,吃法也更特殊。馬肉米粉以馬骨和馬肉熬湯至極濃,呈乳白色,再用比蓋碗茶杯大小的碗,燙好只夠成年人吃一口的米粉,上鋪熟馬肉和 臘馬肉各三幾片,撤上香菜、加上一瓢滾熱的湯。吃馬肉米粉,先一口米粉下肚,再喝兩口熱湯,嘴裡咀嚼香甜 的馬肉,第二碗立即又端了上來,味鮮滾熱,甚能得到人們的推崇和愛好。一般食二十碗很平常,能吃的人吃上三、五十碗,也不算稀奇。如今桂林馬肉米粉店僅存一兩家,但已改成大碗盛粉了。

★ 廣西小吃--老友面

這是有著百年曆史的麵食。據說,一老翁每天都光顧週記茶館喝茶,有一天因感冒沒有去茶館,週記老闆便以精製麵條,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熱麵條一碗,送予這位老友吃。老翁吃後出了一身汗,病狀減輕,故由此而得"老友面"之名。老友麵食之開胃驅寒,深受食客歡迎而經久不衰。

★ 廣西小吃--吉列粟子卷

   特點:色淺黃、味清香,鮮甜,質鬆脆軟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