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曾經是一個天使,他們趴在雲朵上,認認真真地挑選媽媽,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多愛你。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
我答:我在天上選媽媽!看見你,覺得你特別好,想做你的孩子,又覺得自己沒有那個福氣。
沒想到第二天早上,我已經在你的肚子裡了。
有多少父母知道,嬰兒剛出生時喜歡看黑白相間的地方,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綵球?他為什麼愛吃手?為什麼有時喜歡摳微小的東西?他為什麼不斷扔掉手裡的東西,你撿起來遞給他,他會再扔掉?他為什麼喜歡反覆把積木壘高再推倒,樂此不疲?......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提出,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情景一:
天天小朋友,出生後一百多天的時候,開始頻繁吃手指,有時甚至把整個拳頭塞進嘴裡。
然後開始咬東西,見什麼咬什麼,不管能不能吃。
這是孩子“用口的敏感期”,孩子用口認識各種事物、認識世界,也用口喚醒自己的身體。
孩子初始是用口來感知世界的。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是允許他吃手,給他提供乾淨的可以咬的玩具。
隨著其他敏感期的到來,通過口認識世界的方式就悄悄退居二線了。
情景二:
樂樂小朋友,3歲,和爸爸媽媽一起堆積木,堆得特別高時手舞足蹈,然後一下子推倒,特別高興、特別興奮。
此刻爸爸媽媽感覺很煩,搭了那麼多次,為什麼還推倒?真的不想再陪孩子搭了。
其實,這是兒童“空間敏感期”到來了。把東西拿到高處,扒拉下來;鑽進衣櫃、桌底下;把豆子扔一地等都是孩子對空間的感受過程。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給孩子愛和自由。面對灑在一地的大米不要怒吼,他把家裡的椅子推來推去不要煩躁,要知道這是孩子在建立空間感,對他以後的成長至關重要,沒準他就成了數學家。
情景三:
寶寶小朋友,2歲,和媽媽走路時總是低頭看地上,他媽媽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顆綠豆,寶寶撿起綠豆,還用眼睛向四處尋找。
這是兒童“對細小事物的敏感期”。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兒童在1歲半到2歲時,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
這時,家長應陪孩子一起尋找“綠豆”,幫他一起完成這個敏感期的度過,平穩地度過這個敏感期,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是個做事認真,心思細膩的人。
情景四:
果果小朋友,4歲,幼兒園午休起床時,必須先穿襪子、再穿褲子,然後扎頭髮。順序錯了,便會哭鬧。
這是兒童“秩序的敏感期”。
不要把他的哭鬧當成無理取鬧,兒童順利度過這一敏感期,日後他才能是一個遵守規則,遵守社會秩序的人。
“秩序的敏感期”淡了之後,會迎來下一個其他的敏感期。孩子是不會一直處於一個敏感期的,除非這一敏感期被抑制了。
另外,兒童還會有“追求完美敏感期”、“顏色的敏感期”、“音樂的敏感期”、“識字敏感期”、“愛美的敏感期”、“婚姻的敏感期”等。
0-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是前提是,6-12歲期間,孩子必須處於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願我們可以用愛來滋養孩子,真正的教育不是“教”,而是“愛”!
作者簡介:趙暖暖,90後,熱愛生活,充滿正能量,願我的文字可以陪伴你、溫暖你。
閱讀更多 趙暖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