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嚐到改革的甜頭,結局卻叫苦不迭

張居正嚐到改革的甜頭,結局卻叫苦不迭

史學界對於張居正改革向來是不吝讚美的。萬曆元年11月,就任首輔不久的張居正就上疏實行“考成法”,以來整頓吏治。他以六科給事中來監督六部,再以內閣來控制六科給事中。讓六部和都察院把官員應辦之事定立限期,記錄在冊,存有三本副本,分別交給六部、六科以及內閣。六部和都察院要按照賬簿記錄,逐月對所屬官員承辦的事情進行檢查,每完成一件就須登出一件。而六科則有權力要求六部每半年上報一次官員執行的情況,對違者進行議處。而內閣則負責對六科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考成法”實施以來,大大的提升了國家機關的運行效率,有效的控制了官員瀆職的情況,裁減了朝廷冗員,節省國庫開支。就此,張居正嚐到了改革的甜頭,對於自己的政見越發自信。

張居正嚐到改革的甜頭,結局卻叫苦不迭

“考成法”後,張居正也一直沒有停下他的改革的步伐。在萬曆8年,張居正上疏請求重新清丈全國土地,打擊追查貴族豪強隱田漏稅,使國家的田賦大為增加。最終,在萬曆八年清丈出來的額田比隆慶五年時多了近三百萬頃。只是張居正的野心也不止於清丈田地。他知道國家賦役的政策不改,就不可能改變賦役不均、惡吏盤剝的問題。於是乎,他便決心要動一動朝中權宦功勳的權益了。

張居正嚐到改革的甜頭,結局卻叫苦不迭

張居正愛惜人才,重用戚繼光,而張居正死後,名將戚繼光也被貶廣東,隨後悽然回到故鄉,在清貧與寂寞中與世長辭。張居正實行考成法,嚴控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撤掉辦事效率低的官員,裁撤冗官。

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改善國家的財政狀況,推動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將田賦和各種諸多名目的徭役全部合併,攤派按田畝人丁數量來徵收賦役,統一折現收銀兩。由於賦役徵收方式統一,各級官吏就難以巧借名目來貪汙舞弊。再者,自從不以實物交稅之後,省去了糧食運輸、儲存的損耗,提高了徵稅的成本以及效率。此法施行,不僅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減少了人民的負擔。在隆慶元年時,太僕寺的存銀不過是23萬兩,只是到了此時,已是存有超過400萬兩的白銀了,近乎是隆慶元年時20倍。

張居正嚐到改革的甜頭,結局卻叫苦不迭

張居正吸取了王安石的教訓,他先從吏治下手,提高行政效率,撤換不支持變法的官員,然後再推行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所以張居正的改革進行的相對比較順利。

張居正的改革功在國家,只是卻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權貴,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