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郵票中華史」第五篇,魏晉風度

人的主題

(魏晉)代而興之的是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它實質上標誌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

內在追求是否與外的否定聯繫在一起,人的覺醒是在對舊傳統舊信仰舊價值舊風習的破壞、對抗和懷疑中取得的。……這些人物既無顯赫的功勳,又不具無邊的法力,更無可稱道的節操,卻以其個體人格本身,居然可以成為人們的理想和榜樣,這不能不是這種新世界觀人生觀的勝利表現。……主要以其內在的思辨風神和精神狀態,受到了尊敬和頂禮。

當然,這裡講的“人”仍是有具體社會性的,他們即是門閥士族。……又由於它不再停留在東漢時代的道德、操守、儒學、氣節的品評,於是人的才情、氣質、格調、風貌、性分、能力便成了重點所在。……完全適應著門閥士族們的貴族氣派,講求脫俗的風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

無為而無不為,茂於神明而同有哀樂,不是外在的有限的表面的功業、活動,而是具有無限可能潛在性的精神、格調、風貌,成了這一時期哲學中的無的主題和藝術中的美的典範。……正如在哲學中,玄學代替經學,本體論(內在實體的追求)取代了自然觀(外在世界的探索)一樣。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王弼:《周易略例》)......後來這種理想就以佛像雕塑作為最合適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了。


「美的歷程,郵票中華史」第五篇,魏晉風度


「美的歷程,郵票中華史」第五篇,魏晉風度


「美的歷程,郵票中華史」第五篇,魏晉風度


「美的歷程,郵票中華史」第五篇,魏晉風度


「美的歷程,郵票中華史」第五篇,魏晉風度


「美的歷程,郵票中華史」第五篇,魏晉風度

文的自覺

如果說,人的主題是封建前期的文藝新內容,那麼,文的自覺則是它的新形式。兩者的密切適應和結合,形成這一歷史時期各種藝術形式的準則。以曹丕為最早標誌,它們確乎是魏晉新風。

自魏晉到南朝,講求文辭的華美,文體的劃分,文筆的區別,文思的過程,文作的評義,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彙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現象。……把詩文的源起聯繫到周孔六經,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學高度,可以代表這一歷史時期對文的自覺的美學概括。

例如五言詩體,便是從建安、正始通由玄言詩、山水詩而確立和成熟的。……當時正是“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的時代。它從一個極端,把追求“華麗好看”的“文的自覺”這一特徵表現出來了。可見,藥、酒、姿容、神韻,還必須加上“華麗好看”的文采詞章,才構成魏晉風度。

所謂“文的自覺”,是一個美學概念,非單指文學而已。其他藝術,特別是繪畫與書法,同樣從魏晉起,表現著這個自覺。它們同樣展現為講究、研討、注意自身創作規律和審美形式。


「美的歷程,郵票中華史」第五篇,魏晉風度


「美的歷程,郵票中華史」第五篇,魏晉風度


阮籍與陶潛

藝術與經濟、政治經常不平衡。如此瀟灑不群飄逸自得的魏晉風度卻產生在充滿動盪、混亂、災難、血汙的社會和時代。因此,有相當多的情況是,表面看來瀟灑風流,骨子裡卻潛藏深埋著巨大的苦惱、恐懼和煩擾。這一點魯迅也早提示過。

阮籍的詩所以那麼隱而不顯,實際包含了欲寫又不能寫的巨大矛盾和苦痛。魯迅說向秀的《思舊賦》是剛開頭就煞了尾,指的也是這同一問題。……把受殘酷政治迫害的痛楚哀傷曲折而強烈地抒發出來,大概從來沒有人像阮籍寫得這樣深沉美麗。正是這一點,使所謂魏晉風度和人的主題具有了真正深刻的內容,也只有從這一角度去了解,才能更多地發現魏晉風度的積極意義和美學力量之所在。

陶潛的超脫塵世與阮籍的沉湎酒中一樣,只是一種外在現象。超脫人世的陶潛是宋代蘇軾塑造出來的形象。實際的陶潛,與阮籍一樣,是政治鬥爭的迴避者。

陶潛與阮籍在魏晉時代分別創造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境界,一超然事外,平淡沖和;一憂憤無端,慷慨任氣。……他們兩個人,才真正是魏晉風度的最高優秀代表。

「美的歷程,郵票中華史」第五篇,魏晉風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