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條件苛刻,光緒卻同意簽約,主因是考慮自身利益

1895年3月,隨著清軍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清政府只能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乞和。李鴻章雖然對於知道日本勢必獅子大開口勒索中國一番,不過在拿到日本的和約底稿時還是被裡面的苛刻條件嚇了一跳。

在將底稿發回國內時,李鴻章認為日本條件過於苛刻,致電國內認為“兩國惟有苦戰到底”。而光緒召見重臣商議,大家也是認為條件太苛,爭論不休,不少地方督撫也主張再戰。不過光緒最後還是拍板決定簽約。

光緒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從軍事、經濟、外交角度來說,此時對於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選擇餘地。

《馬關條約》條件苛刻,光緒卻同意簽約,主因是考慮自身利益

從軍事角度來說,清軍已經一敗塗地,無力再戰

甲午戰爭前,鑑於原有的八旗、綠營已經腐化不堪,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通過購買、自造西式武器,引進西式操典編練部隊。這些練軍加上地方上的勇營,成為清政府當時最主要的武裝力量。

這些練軍和勇營大約有近35萬人,單純從數量上來說已經不少了。不過因為分散在各地駐防,加上缺乏鐵路,調動困難,因此實際在戰爭期間內清政府實際能動用的部隊不過17萬左右,和日軍差不多。

但是清軍從本質上來說僅僅是裝備了西式武器的舊式軍隊,其指揮體系、組織、後勤等各方面都沒有任何進步,和已經完全西化的日軍相比差距甚遠。

《馬關條約》條件苛刻,光緒卻同意簽約,主因是考慮自身利益

因此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軍幾乎可以說是一觸即潰,在戰場上屢戰屢敗。日軍在整個甲午戰爭中僅被擊斃1132人,戰傷死285人,損失可微乎其微。而且清軍沒有什麼後備役的概念,部隊損失以後沒有相應的補充機制,都是臨時招募農民充數。這種缺乏訓練的部隊在戰場上毫無意義,因此隨著戰爭的進行,清軍原本就很糟糕的戰鬥力更是急劇下降。

戰場上的勝利極大的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日本大本營因此制訂了一個直接攻擊北京的作戰計劃,計劃抽調7個師團的龐大兵力,直接在山海關一線登陸,攻打北京。

在遼東、山東前線各軍被日軍擊敗以後,清政府短時間內無法抽調太多部隊來援,因此北京附近兵力空虛,加上雙方戰鬥力上的差距,勢必難以應對日軍如此大規模的攻擊,軍事上的威脅無疑是促成清政府決定投降最直接的原因。

《馬關條約》條件苛刻,光緒卻同意簽約,主因是考慮自身利益

從經濟角度來說,清政府也難以繼續維持戰爭

一些人把清政府在簽署《馬關條約》以後支付了2.3億兩賠款當做清政府財政寬裕的證據,這是不對的。在晚清時期,由於外敵入侵和內亂不止,清政府的財政一直非常緊張,不過勉強保持收支平衡,並沒有什麼結餘。

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因為戶部無銀可撥,清政府只能通過徵調各地庫銀、官員士紳報效、加收鹽茶釐稅、息借商款等方式籌措了3244萬兩白銀,充作軍費。因為軍費開支浩大,籌集的軍費不夠使用,後來清政府又不得不陸續向匯豐銀行借款2865萬兩。到戰爭結束時,清政府籌集的軍費僅剩餘1654萬兩。此後支付賠款,也是通過向國外舉債才能支付。

《馬關條約》條件苛刻,光緒卻同意簽約,主因是考慮自身利益

而日本政府則通過發行國債等方式籌集了22523萬日元的軍費,軍費總開支是20047.6萬日元,結餘2475.4萬日元。按照白銀和日元比價1:1.4計算,大約摺合1768萬兩白銀。單純從結餘數來對比,雙方差不多。但是實際上日本軍費開支是截止到1896年3月為止。這筆開支實際上包括了甲午戰爭、侵略臺灣、戰後士兵復原、安置等所有開支。

另一方面,隨著前線不斷失敗,大量武器被日軍繳獲。對於清政府來說此時如果要繼續抵抗,勢必要花費大量的資金重新購買武器。而日本在戰爭中掠奪了價值8982.2萬日元的武器、糧食等各類物資和摺合3000萬日元的現金。

因此實際上到簽訂《馬關條約》時,日本結餘的軍費開支遠遠超過了清政府,接下去的開支也會更少。對清政府來說,要繼續打下去只有借外債一條路。但是此時清政府在戰場上一再失敗,想借款也沒這麼容易。各國勢必會趁機提出各種苛刻條件,甚至可能附加政治條件,因此對於清政府來說,繼續打下去從經濟上來說也很困難。

《馬關條約》條件苛刻,光緒卻同意簽約,主因是考慮自身利益

日軍繳獲的武器

從外交角度來說,清政府也無法獲得列強的支持

甲午戰爭時期,在遠東影響力最大的是英國。李鴻章一度也有意讓英國調停,然而英國卻態度冷淡,對李鴻章採取了敷衍搪塞的態度,明顯偏向日本。

英國採取這種態度是因為此前英俄兩國在中亞、遠東的矛盾日益激化時,英國原本有意和清結盟。但是清政府始終對於西方國家抱有戒心,對於英國的暗示沒有做出回應。而日本卻主動向英國靠攏,以爭取英國的支持。

因此在甲午戰爭前夕,英國國內已經決定支持日本,以利用其在遠東牽制俄國,偏向日本也就不奇怪了。


《馬關條約》條件苛刻,光緒卻同意簽約,主因是考慮自身利益

而俄國雖然在《馬關條約》之後糾集了德國和法國迫使日本放棄割讓遼東半島的計劃,貌似支持中國。但是在甲午戰爭期間,俄國一樣採取了敷衍態度,不願意出面調停。俄國的打算也很現實,他們有意在遠東奪取一個不凍港,並試圖在東北修建一條西伯利亞鐵路支線。但是清政府顯然不可能同意這兩個要求,因此通過日本削弱中國成了必然的選擇。只是日本胃口太大,影響了俄國的侵略步伐,所以才會有之後的三國干涉還遼。在戰爭期間,俄國也是指望不上。

其他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在中國的利益有限,無意過多捲入中日之間的戰爭,採取了中立態度,顯然也不可能幫助清政府。

因此在外交上,清政府此時也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


《馬關條約》條件苛刻,光緒卻同意簽約,主因是考慮自身利益

對於慈禧和光緒來說,威脅最大的並非日本,妥協是必然的結果

當然,雖然清政府此時面對的困難不少,不過要堅持打下去也並非沒有可能。如果慈禧和光緒下定決心放棄北京遷都內陸,放權給地方督撫組織部隊抵抗。那麼日本畢竟只是一個小國,一旦陷入長期戰爭國力勢必難以支持,還是有一定可能翻盤。

然而對於慈禧和光緒來說,國家的利益無法和皇權的利益相比。當年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由於國庫沒錢,清政府不得不讓地方督撫自籌軍餉自己組建練勇和太平軍作戰。結果造成戰後督撫權力大增,朝廷難以控制的局面。

在作為朝廷直屬武力的淮軍、直隸練軍、東北練軍在戰爭中都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如果為了抵抗日軍再次放權給督撫,那麼清政府對地方督撫的控制能力勢必進一步下降,這對於清政府來說威脅和隱患遠大於日本。

因此慈禧和光緒雖然因為權力問題矛盾重重,但是在局面已經明顯不利的情況下,在對日妥協上很快就達成了一致,不願意打下去,最終同意了日本提出的苛刻條件,下旨命李鴻章簽約。

《馬關條約》條件苛刻,光緒卻同意簽約,主因是考慮自身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