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可叹并非败于日军,而是毁在自己人手中。

说起来,甲午海战的那段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然而国人对于甲午似乎总是如此恋恋不忘,也许这是战败国大专利。曾经看过一部有关甲午的纪录片,名字已经记得不太清了,只记得里面记者曾问过十几位日本的青年是否知道甲午海战,只有寥寥数人回答知道,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洗涤,日本知道甲午海战的人会越来越少。不过,在中国甲午的确已经是全民皆知,甚至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在某个时候,还会写篇文章来祭奠甲午国殇。

甲午海战,可叹并非败于日军,而是毁在自己人手中。


甲午海战如此令国人记忆深刻,以至于甚至将它看作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的开始”,是因为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坦白来说,甲午海战的失利并不是败于清军的实力,而是败于清廷内部的矛盾和清朝体制的腐败。清朝的北洋水师创立之初,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七。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以后因为种种原因,北洋水师并未曾引进一艘新舰艇,也并未更换器械装备,然而清廷实力摆在那里,如若真的是殊死搏斗,甲午海战结局如何犹未可知。

当年甲午海战还未爆发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御前会议上就曾指出“保船自守“的主张,李鸿章的理由是北洋水师虽然速度,武器装备不及日本水师,但北洋水师也并非全然不能战,北洋水师胜在吨位大,火炮均为大炮口,有利于阵地战

。如果摒弃政见,仅仅站在客观立场评价李鸿章,我们不能不承认李鸿章的想法是有可行之处的。

甲午海战,可叹并非败于日军,而是毁在自己人手中。

然而李鸿章的这一想法始一提出就遭到了清廷内部的强烈反对,清廷内部以帝师翁同龢为代表的保守党指责李鸿章的保船自守是想保存实力,挟洋自重。仅此一条就引起了帝党和后党内部的各种猜忌,也逼得李鸿章不得不遣北洋各部出海寻歼灭,以壮中华之威,这正中了日本人的下怀。

其次清廷体制的腐败是甲午之败的导火索。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筹办的洋务运动是清廷内部的自强运动,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个运动是相互妥协下的运动,其本身就充满了封建阶级的腐朽,北洋水师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悲伤的结局。

甲午海战,可叹并非败于日军,而是毁在自己人手中。


举一个例子,甲午海战中日舰的头号功臣——吉野号本是清廷向英国订购的,后来慈禧太后要办六十大寿,海军衙门就把这笔预算转为了礼金。等到日本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进行全国总动员,日本天皇甚至从自己的内库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专用于购买吉野号,日本商人,农民无不踊跃捐款,最后所募集的钱财竟然达购买吉野号所需要之钱三倍还多。而反观清政府,好不容易弄了个”海防捐",最后还是假“海防”之名行“贺寿”之实。

战略上的失误也是北洋水师被击败的重要原因。海战中,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遭到日军炮击导致重伤,水师提督丁汝昌受伤,然而他并没有指定谁来代理指挥官,致使北洋各舰艇陷入各自为战,手足失措的境地。在甲午海战如此大规模,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海战的战斗过程中,这样的状况直接置北洋水师于死地。

甲午海战,可叹并非败于日军,而是毁在自己人手中。


同时北洋将领中还存在畏敌如虎,贪生怕死的情绪。海战之前,清朝水师缺乏训练,又无奋勇之精神,当时各舰艇上吸食鸦片,赌博,嫖娼各种问题都存在,滋生了他们懒惰,怕死的情绪。以至于日军偷袭威海卫的时候,竟然被有鱼雷艇直接“溜之大吉”,在激战中甚至有白旗挂起,严重的扰乱军心 。水师提督丁汝昌在给李鸿章最后的报告中痛心地说:

“自雷艇逃后,水陆兵心散乱。”

以上种种来看,甲午海战的失败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即使逃过了甲午,失败也必将在后面的某一天中等待着愚昧无知的清王朝,惊醒那一批“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痴聋翁。

《北洋舰队两次访日:激起日本海军极速发展》

《日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