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日本為何曾自稱小中華,日本承認現在的中國是中華文明嗎?

渾水龍


根據中日兩國的歷史記載,確實在秦朝時,秦始皇派徐福,帶著五百童男童女東渡東海找仙藥去了!而且是一去不復返!至於是不是在日本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歷史沒有記錄,據說日本國名倒是中國皇帝起的!聽說是唐朝時唐明皇起的!日本國也年年朝貢,歲歲來朝一直到明朝!中日兩國一直都保持著官方往來,民間接觸的親戚關係,從清朝開始,日本人說中華民族不純了,真正的正宗大漢民族是日本,所以在日本就有一個地名叫中國。所以日本人乘著清朝政府的無能,國體脆弱的情況下,大舉侵入我國的領海,暴發中日甲午海戰,以清庭失敗而告終,日本又夥同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火燒圓明園,20世紀日本帝國主義又叫囂大東亞共榮圈,侵犯我國領土,使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家遭受損失,我們祖輩的生命遭受犧牲。抗戰了十四年之久。如果日本人說他們的祖宗是中華民族!試問?他為什麼對待他們的祖宗做了那麼多的傷天害理的事又不懺悔,真是不肖子孫啊。


十方紫麼妙音


想看唐朝去日本,想看明朝去朝鮮。

東亞圈中的這幾個國家、地區,都已經深深的烙上了中華文化的印記。

說說日本這個國家吧。

從盛唐時期的遣唐使,能夠操著一口流利的長安話(西安話)和商販討價還價。而從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來華學習,少則100人,多則500人。

而日本國內,哪個貴族要是不會寫幾句唐詩,那就會被貼上沒文化的標籤,受到大家的一至鄙視。

這次日本歷史的大學習(唐化改革),徹底改變了日本從落後的農耕狩獵文明,一躍成為東亞乃至世界上數得上名次的國家。

這種思想,是帶到日本人骨子裡的東西,直到中日甲午戰爭。

要知道,甲午戰爭前(1891年的7月5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六艘戰艦,抵達濱港,當時把日本舉國上下震驚的一塌糊塗。

也正是那一次的威懾,讓日本人痛下決心,發展海軍,所以……

翻開日本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大和民族的內核簡單而又實用:

誰強,就跟誰;

誰慫,就搶誰。

這種思維也很好理解,島國居民由於國土狹窄、資源有限,危機意識(抱大腿意識)很強,尤其是夾在老牌大國中國和老牌打手俄羅斯之間,每天做夢都會醒來好幾次。

在過去的200年裡,中國走完了歷史最低谷,華麗的轉身,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依照日本長期以來(或者說與身俱來)的意識,該尊敬還是要尊敬,該承認還是要承認。

這民族的特性很有一點二桿子精神,就是:

彎下腰的時候,那是真服。

翻起臉的時候,那是死扛。

日本承認現在的中國是中華文明嗎?

毫無疑問,不僅承認。

而且引以為豪。


束髮


在秦朝,始皇帝做了個春秋大夢,夢想著長生不老,尋求不老仙丹。

很多方士給他找仙藥,中間有一位叫徐福,跟始皇帝進諫,說他可以找到長生不老藥,始皇帝很高興,給他配備了大船,水手和生活物資,讓徐福出海到蓬萊仙島尋求長生不老藥。

徐福去而復返,皇帝問,找到仙人了嗎?徐福答:仙人說您我帶的禮品不夠,只能看不能拿。

秦始皇又命手下拿來很多的珠寶叫徐福帶再出發,徐福回來後,皇帝問:找到仙人了嗎?徐福答:碰到一條大蛟,船過不去。始皇帝聽後親自出海,在東海射殺了一條蛟魚,給徐福蕩平了求仙問藥的大道。

公元前210年,徐福帶了三千童男童女,手工匠人,瓜果蔬菜種子和射手,出海東渡。

這一次始皇望眼欲穿,直到死,都沒登到徐福回來。

過了幾百年,從漢代的文獻當中發現,有記載徐福去了扶桑國,就是現在的日本,再到明代,有從日本來的和尚拜見朱元璋,告訴他徐福是到了日本,並把富士山命名為蓬萊山。說現在那裡生活的人們都說自己是秦人。

後來又有臺灣學者去日本考證數年,提出日本的神武天皇是徐福的說法。

徐福到達時,扶桑國還是新石器時代,非常落後,徐福用大秦的技術把日本的文明迅速的推動起來。學者日本還把徐福稱為“醫藥之神”。

1994年在位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聲稱自己是徐福的後裔。

由此可見,日本自稱為小中華,是有根據的。文化的起源就是徐福,應該說日本的發展有很大一部分功勞應該歸屬徐福。

現在的中國是中華文明,不管日本承認不承認,這都是無法辯駁的事實。


米爸Derek


最近幾年,有不少的人到日本去購物,還有不少人到日本留學,其實日本的很多東西都來自中國,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看吧。

一. 日文

日本古代是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到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朝鮮,繼而傳入到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的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

二. 榻榻米

今天的日本還在用榻榻米,其實這種東西早在漢朝時就有了。只不過宋朝時期,椅子傳入中國,中國人才開始座椅子。

三. 茶道

唐朝的時候,中國人就開始品茶了。日本人比較虛心就開始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其中就把茶道技術帶到了日本。

四. 和服

日本人今天穿的和服其實來自於中國的吳服,在明治維新時期,把和服店叫做吳服店。漢服和和服的區別就是和服比較小,再加上日本女人的和服背後有個包。

但據現在來看,日本的小中華思想不強了,變得更歐美化了。再加上日本被殖民者打開了海關,所以提前走向了工業以及資本的道路。

總的來說因為自唐朝以來對中國儒道等文化的薰陶,自認為是中華文明傳承人的思想。日本的建築等特色文化都保留了唐朝的遺風。






MsTer靠譜


“中國”這個詞,在古代並不是國號,而是特指夏商周三代的主要政治範圍,河南、陝西一帶,中國之外,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是文明不發達的未開化之地。因此,中國在古代指的是文明中心。

古代日本對於“中國”一詞的理解也是如此,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國力明顯強於日本,因此日本心服口服,但鴉片戰爭讓日本看到了大清已不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於是他們開始崇拜西方,明治維新後,日本成為一個現代國家,甲午海戰更是戰勝了北洋水師,於是他們就認為,他們自己才是中國,是文化中心。

後來辛亥革命後,國號被定為“中華民國”,中華或中國,才正式成為我國的國名。


懷念夏天


日本這麼自稱是有歷史原因的。古代時候,中國是大國,而日本是中國的鄰國。

中日友好建交,唐朝時曾有過頻繁的往來。導致日本很多東西都能看到中國的影子。

中國對日本的文化、建築、語言等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首先說文字,這個不用多說,可以看到,日文裡有很多是我們漢子的偏旁部首和本字。日本是在中國的漢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

其次,茶道。日本以茶道文明與世界。但是你可曾想過,茶葉是唐朝時期遣唐使傳入日本的,在當時,能喝得起茶的日本人非官即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後來中日停止往來,日本不能繼續從中國學習茶文化,便開始傳承和創新。

在來說建築,眾所周知,佛教是唐朝時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隨之而傳入的還有中國的寺廟建築,去日本旅遊額人會發現,日本很多宗教建築有能看到唐朝古建築的影子。

因為日本太多東西受中國影響,所以才會稱為小中華。



鄉村愛國愛家


歷史上,不僅僅只有日本自稱過小中華,朝鮮、越南也有過。更是有一段時間,這三個國家還稱自己才是華夏正統,視中國為夷狄。先不說這想法有多荒謬,“中國”乃“中心之國”的意思,他們那點土地,有什麼資格自稱自己為中心呢?

說到日本,他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都是屬於華夏民族的“藩屬國”,一直以來都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

先是在秦朝時期,秦始皇為尋找長生藥而派徐福東渡日本,再到漢朝的時候從中國皇帝那裡獲得了“倭國”的國名,然後到了唐朝時期和大唐來往甚密,武則天將“倭國”改名為“日本”,一直到明朝時期,日本仍然以中文文化為追隨的腳步。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日本現如今大部分地東西,都是傳承自中國。在清朝之前,日本都是陳心臣服於中國的,不管是學習還是啥的,都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主要還是唐朝時日本傾心學習和在歷次戰爭中都被中國軍隊打敗。

日本自稱“小中華”,是從清朝開始的。

那時滿清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日本認為明朝亡了,中華文化從此絕跡,而自己經過多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中華文化的精華之所在,他們有資格繼承中華文明的衣缽。


在日本的歷史文獻中,不少有這樣的記載,比如“華夏載芢”、“新羅不事中國”,比如明治維新後,日本天皇下令稱道,“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誼,明華夷內外之辯,以扶植天下之綱常”。

日本神國思想出來之後,其實就已經大體確立了“日本中心論”的翻版夷夏觀念,以朝鮮為“近藩”,以中國為“遠藩”,也就是小中華思想體系。

日本小中華的思想在後來與清朝的很多談判條約中都有體現。

1871年,中日兩國在談判《中日修好條規》時,日本代表團就不同意大清政府在條約中自稱”中國“,說什麼”中國系對在己邦邊疆荒服而言“,要求在條約中只能寫”大清國“。中國代表團哪裡肯同意,雙方陷入了僵局。

後來李鴻章親自出面,與日本方達成了協議:”漢文條約則書中國、日本,和文條約則稱大日本、大清“。

實際上這是雙方各讓一步,實際上這是中國從慣例上讓步了。

在後來中國和日本的很多不平等條約上,日本都會在這方面耍花招。只因為大清中某些人為了息事寧人,未在堅持下來。

甲午之後,日本更是猖狂地自稱自己為“神州”和“中華”,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是“驅除韃虜”的解放者。

而今,中華民族日益越發強大,日本很早之前就不敢有小中華的思想和作為了,至於日本是否承認現在的中國是中華文明,這根本不用他們來操心,他們不承認也不行!


嶺南小刺史


何為小中華呢?其實就是中國的藩屬國,但是他們一直想跟中華文化靠邊,就自稱為小中華。

日本雖然一直不承認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但是他們的文化全部來源於唐朝。明朝的時候,權傾一時的足利義滿曾臣服於建文帝朱允炆,被冊封為日本國王。[酷拽](記住是我們冊封的)

日本不僅想做小中華,而且想升級為大中華,所以後來就有了甲午中日戰爭和侵華戰爭。

在中國曆代王朝當中,日本最瞧不起的就是元朝和清朝,因為他們認為這不是正統的王朝。崖山海戰正是蒙元和南宋的最後一戰,自此中國全境第一次被“外來民族”所佔領。可是蒙古族無論從哪裡看都是我中華民族的一支,元朝不過是結束了漢族的統治改為少數民族統治,所以說“崖山之後再無中華”是極端錯誤的,是軍國主義分子為侵略貼金。

尤其是明朝,日本的十幾萬大軍全被趕出朝鮮半島。而做出這一巨大貢獻的君王是被國人黑了幾百年的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

為什麼日本對唐朝和明朝可以說是心服口服,因為那時候的中原王朝十分強大,日本根本不是對手。鑑於日本歷史以往的“德行”,我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大以後,小日本會不會自稱“小中國”也猶未可知。





刺蝟的vlog


在歷史上日本自稱過中華或者中國,但是從來沒有自稱過“小中華”,唯一一個自稱“小中華”的是古代朝鮮王朝。

日本之所以自稱“中華”或者“中國”是出於對於對於中國古代社會的仰慕,因為中國在古代時期文化昌盛,實力強大,周圍的小國家都會前去朝貢中國,同時也會學習吸收中國的文化制度,用在自己國家的建設上面,而日本正是當時的一個小國家。

現在的日本雖然是一個佔據四個大島嶼的國家,但是在實際上日本在最初的時候很小,和中國的第一次接觸是在東漢時期。當時的漢光武帝賜給位於九州島的奴國金印,奴國後來覆滅了,公元3世紀,日本本州島才出現了一個奴隸制王國大和國,這個國家也是現代日本的起源。

不過從三國時期起日本開始和中國密切接觸,日本有一個女王國女王卑彌呼派遣難升米等人來到魏國朝貢,此後日本的社會進入高速發展,而中國陷入了劇烈的爭鬥,直到唐朝成立,唐朝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成為東亞乃至世界上的巨大帝國。在東北亞更是摧毀了高句麗,擊垮了百濟和日本的聯軍。

在盛唐時期,大批日本人來到學習盛唐的規章制度和文化典籍。這些日本人被叫做遣唐使。

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這些遣唐使來到中國主要是學習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這項制度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議廢止後再沒有繼續,中間時間長達200多年。

遣唐使是一個成員集團,他包含大使、副使及判官、錄事等官員,還有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等各類隨員和工匠水手,還帶有若干名留學生和學問僧,可以說是人員齊全,既有官方機構的成員,又有民間學者,還有留學生。他們這些人的任務是帶回中國的文化和制度,為日本的發展設定路線。

唐朝文化給予日本的衝擊是最為猛烈的,其中包含唐朝的佛教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當時日本正處於聖德太子攝政時期,他採用了唐朝律令制度直接改造了日本。如“大寶法令”即以唐代律令為規範制定的。還仿效唐朝教育制度,設立學校,在學校內教授漢學,甚至連衣服都要符合唐制,可以說日本吸收了大量的唐朝的律令,制度,習俗,文化。

而且也是在這個時候,大量的中國文化典籍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人也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同時圍棋,茶文化,相撲,馬球也傳到了日本。這些活動至今還在日本存在。

其實在近代以來,日本對於清朝極為輕蔑,在甲午戰爭大敗清軍之後,日本開始自稱中國,他們認為中國是一個文化概念,既然中國兩次滅亡於“夷”,已經亡了。但是中國的文化已經在日本,所以日本應該為中國 ,所以日本一直叫清朝為大清 ,但是這個概念後來隨著時代進步,逐漸消失了 。


人者仁義也


目中無人的小日本,自以為是的狂傲。中華文明不需要任何外族承認,若論祖先們的仁慈精神,小日本的很多風俗、習氣、文化類,均是從華夏一脈傳遞出去的。中華大地文明五千年,上知乾坤、下通民風,小日本人有多少文明創造?不認祖宗,必是小我之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