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差点杀死司马懿,魏延为何不舒服?

云美人


魏延不悦是因为嫉妒廖化缴获司马懿的金盔,被算成头功。

廖化差点杀死司马懿是发生在《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为了解决粮草问题,特意发明了木牛流马用于运输粮食。司马懿命张虎、乐綝去抢了木牛流马各五六匹回来,然后照样仿造二千余只,用来给魏军运粮。

结果没想到这压根就是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命王平假扮魏军去劫了魏军的运粮队,魏延、姜维在埋伏在路上伏击引军来救的郭淮,将他杀的大败。司马懿得知以后亲自率兵前来救援,结果又撞上了张翼、廖化的伏兵。

司马懿大败,逃入树林之中。廖化紧追不放,一刀砍去结果砍在树上,司马懿趁机逃走,然后把自己的金盔扔在东面,自己反向西逃走了。廖化向东追去,结果没能追上司马懿,只拿回了司马懿的头盔,诸葛亮将廖化记为首功,引起了魏延的不满。

应该说这一战诸葛亮的部署并没有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用此计夺取魏军的粮草,所以派了王平、魏延、姜维三员大将前去对付这一路魏军,而另一路只派了张翼、廖化。这五人中明显魏延、姜维要强于其他三人,这也是诸葛亮为了保证抢粮成功。毕竟他也没指望一次能捉到司马懿。

而廖化让司马懿走脱,应该说有很多偶尔因素,当初在潼关之战时马超也曾经让曹操走脱,这种事情谁也不能保证必然成功。但是廖化取得对方主将的金盔,这个意义很大,魏延虽然和姜维、王平一起抢到一万石粮食,功劳在廖化之下也属于正常。他的不悦可以说没有什么理由。

而且魏延也不是第一次耍性子了,在诸葛亮攻取武都、阴平之时,曾经用诈退之计引诱魏军来追。魏军追上来时,他希望魏延去断对方后路,结果魏延耍性子不干,最后还是王平和张翼两人主动请命前去。

而在曹真和司马懿伐蜀失败以后撤军时,诸葛亮明明派邓芝来提醒他不要贸然追击。结果魏延冷嘲热讽一番,鼓动陈式去追,最后果然中计。

所以魏延虽然武勇,但是脾气不好,好耍性子,除了诸葛亮之外其他人也没法用他,最终在诸葛亮死后落了一个被人斩首的下场。


不沉的经远


话说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相峙不下,然后利用木牛流马从剑阁向前线输送粮食。司马懿也仿制蜀军木牛流马,从陇西搬运粮草。结果正中诸葛亮之计,魏军的运粮木牛流马被诸葛亮劫取,司马懿听闻粮草被劫,亲自引军来救。再次受到蜀军埋伏,被蜀军张翼、廖化杀败,司马懿匹马单枪,望密林间而走。廖化当先追赶,眼看赶上,司马懿着慌,绕树而转。廖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树上;及拔出刀时,司马懿已走出林外。廖化随后赶出,却不知去向,但见树林之东,落下金盔一个。事后论功行赏,廖化献上金盔,被录为头功。魏延心中不悦,口出怨言。

那么魏延为什么不服呢?其实魏延不服的不是廖化,而是诸葛亮。魏延与诸葛亮之间的恩怨在《三国演义》中可谓源远流长。

①魏延投奔刘备后,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主张斩之以绝祸根;被刘备求情而得到饶恕。

②诸葛亮在平定南蛮之后,兵出祁山准备伐魏,魏延献计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拒绝,魏延怏怏不悦。

③诸葛亮让魏延去街亭之后屯扎,魏延认为自己为前锋,而安置到闲散之地;后来马谡失去街亭后,魏延、王平受到诸葛亮责骂。二将辩解,诸葛亮最后挥泪斩马谡。

④诸葛亮命魏延攻打成仓口,结果魏延久攻不破,诸葛亮大怒,欲斩魏延。

⑤魏军先锋王双前来挑战,魏延请战,诸葛亮拒绝;让裨将龚起出战,结果王双三合斩龚起于马下;诸葛亮再令廖化、王平、张嶷三人出迎,结果大败而归。最终诸葛亮让魏延率军守成仓口与王双对峙,王双最后被魏延采用诸葛亮之计斩杀。

⑥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令每日魏延挑战,一连半月,魏兵不出,不曾交兵。张郃引兵半路下寨,诸葛亮选一将前往死战,目视魏延,结果魏延低头不应战,最后只得派王平、张翼前往。

⑦诸葛亮令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引兵两万出箕谷,随后让参谋邓芝前往提醒注意魏兵埋伏,遭到陈式、魏延嘲笑,结果果然中了魏军埋伏。然后诸葛亮接到邓芝报告后,认为魏延素有反相、常有不平之意,久后必生患害。陈式兵败折了人马后,诸葛亮令邓芝再来箕谷抚慰陈式,防其生变。之后,诸葛亮进行问罪,陈式推责与魏延,诸葛亮反斩杀陈式,悬首以示诸将,借此敲打魏延,欲留之以为后用。

⑧诸葛亮令费祎出使孙权;孙权得知诸葛亮用魏延为先锋时,指出魏延勇有余而心不正,一朝若无诸葛亮,魏延必为祸。诸葛亮得知孙权对魏延的评价后,深表赞同,并表示早有处置之法。

此次,廖化差点杀死司马懿,而魏延确没有得到机会杀死司马懿;况且此时廖化拿着司马懿的头盔而被论为首功时,魏延当然心中不平。最后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确派魏延拿着司马懿头盔前往骂阵挑战,谁知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直到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时,司马懿才出兵试探,魏延进帐报告,结果踏灭了续命灯。诸葛亮死后,果然魏延跳出来要主持北伐,结果被诸葛亮安排马岱计斩魏延。


安定郡小书生


今天咱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魏延这个人。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性格特殊,经历特殊,地位也很特殊。

魏延从性格上看,非常像关羽,出身并不高,每一步进阶都全靠自己一尺一寸地打拼,稳步而扎实。和关羽一样,他对普通士兵很爱护,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

但与关羽不同的是,关羽的上级是大哥刘备,同僚中有三弟张飞和低调的赵云,下属是忠诚的周仓和自己的儿子关平,所以关羽骄狂,有额外资本。而魏延呢,他有上司,有同僚,有下级,但却没有一位真正的朋友。魏延骄狂,只能凭籍自己的能力和战绩。


从经历上看,魏延曾经有过两次背叛。其实在当时的乱世中,这很正常。吕布也多次背叛,刘备也四处投靠,关羽还当过降将呢。在蜀军中,像这样情况的将领并不在少数。

魏延这人骄傲自矜,而这样性格的人是很敏感的,非常在乎别人的评断。

魏延有才能,武艺也相当不错。他在某个方面其实还很有些小聪明。比如说在随刘备入西川的征途中,他故意向黄忠挑衅,以显示自己,果然获得了刘备的另眼相看,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并屡次赋予前锋重任,甚至在魏延违反军令打了败仗的情况下还为他开脱。

刘备夺得汉中后,任命魏延做了汉中太守,一来是看中他的能力,二来也巧妙地使各方势力达成一种平衡。


从地位上看,魏延蜀汉阵营中的壮年派,可以说是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蜀汉五虎老将逐渐凋零,而年轻一辈尚未成长起来之际,魏延承接起了支撑岌岌可危的蜀汉江山的重担,功不可没。基于此,虽然魏延经常犯些毛病,诸葛亮始终处处维护和宽容他。魏将张郃战死后,魏延还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天下第一猛将,地位超然。

通过魏延的性格、经历和地位,我们可以知道,他这个人思想观念很实际,对待战将的功绩他有自己的理解――以实论实。

这就是魏延在政治上的幼稚性。


战功簿,从一方面反映了军中各将的功绩履历,是进位上升的凭据,但这是有操作性的。同样的一本册子,对军人来说,是以往实绩的证据,而对于政治家来说,是未来军内势力格局的调整手段。

魏延是个军人,他的不满是有道理的。廖化追击司马懿,没有伤到半根毫毛,拿了头盔来请功,被列为首功。而这次战斗中,张翼还缴获了敌人一万多石粮食呢,两相比较,魏延无法理解,为什么万石军粮居然还比不上敌人主将的一个头盔更有价值。


万石军粮可养士卒,一个金盔只是个象征。而魏延的性格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他首先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当然难以接受这种评判结果。他又不善于掩藏自己的不满,所以就口出怨言。

魏延很讨厌司马懿,不仅仅是因为是敌人的缘故,他更厌恶的是司马懿的人品。

魏延曾经与司马懿交战,在上方谷外,司马懿率兵来攻取蜀军囤粮重地,魏延“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懿随后赶来。”

魏延是个优秀的将领,执行能力特别强,诸葛丞相命令诈败,魏延就不折不扣地执行,即使是与司马懿这类渣渣对战,他也诈败,坚决执行命令。

但令魏延很不爽的是,司马懿居然追上来了。魏延心底大怒:你司马懿是个什么东西,也敢追我?真以为你自己那几招五禽戏的功夫是我魏延的对手?就算你父子三个一齐上能扛住我魏延的大刀吗?


但魏延是个优秀的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虽然心中大恨,仍然执行军令,诈败而走。

所以魏延对司马懿是很厌恶的,认为他很不知天高地厚,还连累自己丢了人。

在大家拖住魏军主力的情况下,廖化直冲司马懿的指挥集团,但仍然没有能够干掉司马懿,只获得了一个头盔,魏延当然很不高兴。没有拿住司马懿都是罪过,居然还拿着头盔来混了个头功。魏延认为这很荒唐,当年汉中之战,我还曾经一箭射断过曹操的两个门牙呢,难道我能拿着两枚牙齿向刘备去请功?

所以魏延很不满意,口出怨言。但诸葛亮假装不知,也不和他计较。


魏延的缺点是政治头脑太幼稚,完全以军事眼光看待问题。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北伐中原是重要国策,对魏延非常倚重,还能屡次宽容维护于他。但诸葛亮死后,其他人可不会容忍他。而魏延简单的政治头脑根本应付不了那些满腹阴谋的政客们,很快就被诱杀了。


馋嘴肥猫铲史官


不是不高兴,是不服,以魏延的性格,必定会说:此事若丞相派我出马,必定已斩司马懿头颅,只是丞相一直不信任在下,怕我魏延取得这天大的功劳。


W伯涵


魏延蜀汉大将第六人,后期第一大将却被一个黄巾余孽抢了风头。


Hii纛


魏延就是这样的个性,能力强,战功卓著。但团结同志不够全面,有时大局意识不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