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日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私人记录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30万同胞死于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此间,许多滞留南京的中外人士(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日军官兵)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如实地记录了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这些丰满、鲜活带有个体生命体温的私人记录也由此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


《拉贝日记》


金陵日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私人记录

约翰·拉贝

《拉贝日记》是德国友人约翰·拉贝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是南京大屠杀资料中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的商务代表,在中国工作了30年,在日军侵占南京前后,拉贝与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了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的避难场所。在此期间,他以其独特的身份和视角,在枪林弹雨尸骨遍地的金陵古城,用充满激情而又冷峻的笔触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1938年5月,拉贝在德国作南京大屠杀演讲时受到纳粹分子的迫害,后以身份不便为由,婉言谢绝了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作证,1950年拉贝在柏林离世。1996年10月,在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劝说下,拉贝的外孙女赖茵哈特夫人将拉贝记录的这些珍贵资料邮寄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97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在南京编印出版《拉贝日记》,尘封了60年的《拉贝日记》终于面世,随之,德文、英文和日文版的《拉贝日记》也相继出版,引起了全世界读者和抗战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共鸣。
《拉贝日记》详细、真实、准确地记述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与此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一一作了翔实的说明。作为日本盟国的德国公民所作的记录,《拉贝日记》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魏特琳日记》

金陵日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私人记录

明妮·魏特琳

明妮·魏特琳(中文名华群)1886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州的一个小镇,1912年伊利诺州大学毕业后中国到中国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1919年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工作。
抗战爆发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校教职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西迁办学,一部分留校本部保护校产,救济难民。留校教职工组成以魏特琳教授为主任的驻校维持委员会。南京沦陷后,由于金陵女子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难民的难民所,所以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的主要目标,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在日记中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无耻丑行:“又有许多疲惫不堪、神情惊恐的妇女来了,说她们过了一个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断地光顾她们的家。从12岁的少女到60岁的老妇都被强奸。丈夫们被迫离开卧室,怀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1937年12月17日 星期五《魏特琳日记》)
从1937年8月12日至1940年4月近三年的时间里,魏特琳女士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翔实记录了侵华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以及日军在南京实行殖民统治的全过程,并每月定期将其邮寄给美国好友,以便她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时事。1940年5月14日,魏特琳回到美国,过度的疲劳与长期的精神压力让这位善良的美国女性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忧郁症,一年后,魏特林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55岁,其墓碑上刻着四个中文汉字:“金陵永生”。


在魏特琳逝去40余年后,人们在整理传教士档案资料时,发现了魏特琳日记原稿。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在美国出版,对于魏特琳当时的心境,张纯如这样写道:“天天面对日本人的残暴行为,一个脆弱的、疲惫的女人永远无法恢复其身心所受的创伤,这一切很少有人知道。”
   《程瑞芳日记》

金陵日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私人记录

程瑞芳

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一位名叫程瑞芳的中国女性冒着生命危险,写下一本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第一个以日记形式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
程瑞芳生于1875年,湖北孝感人,原姓乐,后从夫姓程,毕业于武昌护士学校,后一直在南京工作。南京大屠杀前,程瑞芳受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的邀请担任舍监(宿舍管理人员),管理宿舍以及学校的财务、食堂等,魏特琳女士在日记中曾多次提到程瑞芳,亲切地称她为“程夫人”。
1937年12月,日寇即将攻破南京城前夕,时年62岁的程瑞芳与陈斐然、魏特琳组成三人非常委员会,负责留守学校,建立金陵女大难民所,收留无家可归的妇女和儿童。南京大屠杀期间,她们救助了一万多名中国同胞,工作之余,她用手中的笔记录了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犯下的野蛮罪行,程瑞芳的日记自1937年12月8日起至1938年3月1日止,正好是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全城大规模屠杀的时间。《程瑞芳日记》(又称《首都沦陷金校留守日记》)于2001年12月初在整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零散档案时被发现,2005年被公开,作为唯一一份由中国人书写的日记,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东史郎日记》一起相互印证,为我们真实再现了那段惨绝人寰的野蛮大屠杀。


1946年 ,程瑞芳曾赴日本东京远东军事法庭作证,她在证词中说:“我71岁,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宿舍总管。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校园被宣布为一个安全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收容了1万多妇女和儿童。”随后程瑞芳列举了她亲眼看到的日军在校园里强奸、抢劫和杀人的数个证据,最后她说:“我愿签名盖章证明此事,1946年4月8日。”
据金女大的老校友回忆,程瑞芳于1952年院系合并后离开南京,回武汉居住。1969年8月,程瑞芳在武汉安详离世。
《东史郎日记》

金陵日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私人记录

东史郎

这是一部特殊的、深受世人关注的日记,日记的主人东史郎亲身参加了南京大屠杀,双手曾沾上了我同胞的鲜血。半个世纪后,东史郎幡然醒悟,毅然站出来对那场侵略战争进行反省,并曾七次来华向中国人民谢罪。
 东史郎是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人,1937年8月,25岁的东史郎奉命应召入伍,参与了1937年12月开始的南京大屠杀暴行,还曾参加过天津、上海、徐州、武汉、襄东等战斗和战役。1939年8月因病回国,1944年3月,再次应召参加侵华战争,1945年8月,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后回日本。东史郎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把侵华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共有5卷37万字。1987年,东史郎向世人公布了他的战时日记,其中包括记录当年南京大屠杀情景的材料,同年12月,日本青木书店以其日记为蓝本,出版了《我们的南京步兵联队—— 一个召集兵体验的南京大屠杀》,即著名的《东史郎日记》,无情地揭露了日军当年的残暴行径。此前中国国内虽然出版、搜集了大量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但专门从加害者角度撰写的却是凤毛麟角,《东史郎日记》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