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余华每一部长篇问世,都会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极大关注。他的每部作品也都会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并且,他的作品不避现实中的沉重话题,读之每每让人感触颇深。

虽然作品涉及的话题沉重,但是,读起来却并没有让人有喘不过气之感,这得益于他举重若轻的叙事策略。


举重若轻: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


一、用冷静的叙述消解沉重。

中国的其他作家,很少有人像余华这样,把宏大的现实问题用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冷静叙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来消解现实的沉重。

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活着》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经历了所有亲人的死亡,最后只剩他和一条同样名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且不说他孤身一人活在这个世上如何挨过一天天的时光,单是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读者就觉得福贵的生活充满了悲苦。更何况,他的女儿是难产而死、儿子死于为别人献血、女婿被砸死、外孙被撑死……这种种非正常的死亡足以叫人痛不欲生。


举重若轻: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


然而,时隔多年,历经沧桑的福贵在讲述这些曾经让人肝肠寸断的故事时,却用一种冷静的、几乎不动声色的语调来讲述,这就大大减弱了故事的冲击力。

所以,在《活着》创作之初,余华曾经用第三人称写了十多万字,可是感觉不顺畅,直到他让福贵开口给采风的“我”讲述自己的一生,小说的叙述就变得顺畅起来。也正是因为经历了如此坎坷磨难的一生,老年的福贵在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时,才会变得没有了年轻时的沉重,甚至,偶尔还能感受到福贵此时的满足和欣慰。


举重若轻: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


冷静的叙述让本来极其艰难的活着变得容易了一些,读者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活在当下的美好。

二、用荒诞的故事减轻沉重。

余华的小说充满了荒诞的味道,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叙述方式,在余华的笔下都可以呈现出荒诞的色彩。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许三观为了一家人能够活下去经常卖血的故事。一家人食不果腹,无奈之下,许三观知道了卖血可以换钱,从此以后,遇到过不去的坎儿,他就会去卖血,卖完血,去饭店吃一盘炒猪肝,喝一壶黄酒,就算是补充了营养。有一次,一家人实在是没有东西吃了,孩子又到了生日,怎么办呢?许三观一家人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就躺在床上。此时,许三观开始用嘴给一家人炒菜,他问清楚每个人最想吃的一道菜,便开始用嘴一步步把炒菜的步骤说了一遍,给每个人都炒了一盘菜。


举重若轻: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


这个情节无疑是让人感到辛酸的,但是,许三观生动的叙述,仿佛让每个人都吃到了美味佳肴。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作者用这样荒诞的方式来叙述,无疑消解了苦难带给人的沉重的感觉,让人感觉到,即便是苦难的日子,他们也能挺过来。

到了《第七天》里,余华更是大胆地让死了的杨飞的游魂游荡在生死的边界线上,通过幽灵杨飞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其叙述角度的独特更是让人吃惊。余华是想借助死亡世界来反射现实世界,他认为,《第七天》的叙述是离现实最近的一次,现实生活中诸如官场腐败、官民对立、暴力执法、食品安全、留守儿童等问题,都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举重若轻: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


只是因为余华采用了这样荒诞的叙述方式,所以他可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毫无顾忌地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合理展现出来,这样既达到了讽刺现实的目的,又没有让人觉得太压抑沉重。

作为一个紧贴现实的作家,余华对抗沉重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夸张,比如幽默,都可以为他的作品添彩,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会有一种明显的感觉:这是余华的语言,这是余华的叙述,这是余华的作品!

不论是冷静的叙述还是荒诞的表达,都是作家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选择的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已。生活有诸多不易,不易的生活又需要记录,余华避开直接叙述沉重的生活,选择中国作家不常用的冷静和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取得了不错的表达效果。


举重若轻: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


在他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时代的印记,有冷酷,有温暖;有绝望,有希望。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他没有被现实的沉重压垮,没有避重就轻,他只是举重若轻。若干年后,人们再来读他的作品,会在他冷静和荒诞的文字背后,读出一个时代的特点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