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典礼看民国——气象更新,赓续传统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在古人看来,"礼"是治国的根基,孔子就曾经曰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如果能以礼为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

从国家典礼看民国——气象更新,赓续传统

孔子论礼

但是礼只是一种理念,所以聪明的古人就同步发明了各种礼仪,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庆典,以此把中国人信仰的礼具体化,"礼是仪之心,仪是礼之貌",二者互为表里,因此早在周朝,就有了"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用来规范国家活动。

此后的历朝对礼仪文化都各有继承发展,到了清末民国,随着中国与西方交流加深,东西方文明加剧碰撞融合,中国的国家典礼也在传统上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国家盛典加速了国民觉醒,凝聚了国家力量,维护了国民思想稳定,确保了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平稳过渡,使得古老国度迅速与世界接轨,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千年历史所未有: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建立民国,推举临时大总统,为我文明古邦亘古未有之第一件大事,亦为我东亚亘古未有第一件大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随后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这个国号是孙中山先生在1904年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提出,"中国未来新生的共和国当以'中华民国'为国号

"。

同年12月25日,孙中山先生回国,并在12月29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但此时的国家情况还比较复杂,南北和谈未达成一致,旧有的满清政府仍然存在。为了昭告天下新国家的成立,争取天下民心,一个盛大的仪式应需而生,让积蓄良久的民众情感得到表达。因此各省代表会决议,在1912年1月1日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仪式。

从国家典礼看民国——气象更新,赓续传统

民国成立合影

1日上午10时,孙中山先生偕代表汤尔和、王宠惠及军事顾问荷马李将军乘专车由沪宁铁路抵达南京。在上海启程时,军队擎枪排列,数万民众送站,鸣礼炮以示庆祝,欢呼声响彻云霄。

列车沿途也是受到全民欢迎,整个南方都欢呼喝彩。过苏州时,群众欢呼"共和万岁"的声音传扬数里。至无锡,男女学生排列欢呼万岁。常州、镇江欢迎的群众都超过万人。到下午5时,各地鸣放礼炮二十一响,以表敬意。

此时的南京城也是一片欢腾,城垣铁路直接并轨到沪宁铁路,孙中山先生专车直接入城,沿途遍布旗帜,军队密布,家家户户悬灯结彩,高悬军旗。

从国家典礼看民国——气象更新,赓续传统

油画:孙中山先生就职

专车在下午6时15分到站,孙中山先生下车后乘坐蓝色绣花彩绸马车,军乐队骑马奏凯旋歌为前导,卫队随行,至夜里10时,正式举行典礼。孙中山就大总统位,参与典礼人员排列两阶,先行三鞠躬礼,后各炮台鸣礼炮二十一响。

  • 大总统就职仪式流程:

1.奏军乐;2.各省代表推景耀月报告选举情形;3.孙中山先生宣读誓词;4.景耀月致欢迎词并致总统印绶,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5.孙中山先生盖印于就职宣言,胡汉民代为宣读;6.军人代表徐绍桢致颂词;7.孙中山先生致答词;8.奏军乐。随后所有人大声三呼"中华共和万岁",礼成。

孙中山先生受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这次典礼也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性的国家仪式,特别其中孙中山先生还进行了宣誓,在中国首创国家元首对国民宣誓,向民众表达,元首对国民负责,权力来自国民,从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这就是对新生的中华民国最好的宣传。

宣告正统谒太祖陵:民国南北统一庆典

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实为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牖启后人。成兹鸿业。

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北方的清政府还仍旧存在,南北处于分离状态,直到南北和谈确定,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宣布逊位,中华民国才实现基本统一。次日,孙中山先生就发表通电,定于2月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拜谒明太祖陵墓。

从国家典礼看民国——气象更新,赓续传统

拜谒明太祖孝陵

并且按照和谈约定,孙中山先生向参议院辞职,推荐袁世凯任大总统,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当然此时在南京举行庆祝统一庆典,不仅有宣告中华民国统治合法性的思考,同样有革命人士对定都南京的坚持,他们也不傻,自然知道袁世凯是什么人物。

统一庆典分为两部分,即拜谒明太祖陵和总统府庆贺南北统一仪式。

  • 拜谒明太祖陵流程:

2月15日上午,孙中山先生乘马车拜谒明故宫,黄兴、胡汉民等陪同,数万军士随行,经过明故宫,出朝阳门,直到明孝陵。具体仪式:1.奏军乐;2.总统率军民恭谒明孝陵,告光复成功,民国统一;3.宣读谒陵文;4.总统宣告民国统一;5.军民欢呼"民国统一万岁";6.奏乐。礼成。

从国家典礼看民国——气象更新,赓续传统

拜谒孝陵合影

  • 总统府统一庆典流程:

下午2时,临时政府各部人员和海陆军代表齐聚总统府行祝贺礼。具体仪式:1.鸣礼炮二十一响;2.卫戍总督司令依次进入;3.各部院长、海陆军高级军官就位;4.孙中山先生就位;5.奏军乐唱民国国歌;6.各部院长以下向大总统鞠躬致敬,大总统答礼;7.奏军乐;8.孙中山先生演说;9.奏军乐,全体三呼中华民国万岁,共和万岁,大总统万岁;10.奏乐,散会。

从国家典礼看民国——气象更新,赓续传统

庆典合影

统一庆典最大的作用就是宣告中华民国正统,并且要求袁世凯来南京就职,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留住革命成果,这是当时举步维艰的民国最后的坚持,虽然他们力量还很薄弱,但是更要提振信心,孙中山先生也借此机会鼓励同志,要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建设,排除万难,守护无数仁人志士们用牺牲换来的成果。

新民国背后的旧礼:祭天闹剧尊孔争论

礼莫重于祭,祭莫大于祭天

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中华民国在他的主导下,又开始准备走老路。袁世凯是封建官僚,他为了继续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迅速启用了一大批清朝的遗老遗少,并且还恢复清朝制度,推行复古运动。同时为了给他称帝做铺垫,封建王朝时的祭天活动被他翻了出来。

从国家典礼看民国——气象更新,赓续传统

袁世凯祭天

1913年底,袁世凯向政治会议提交祭天、祀孔议案。1914年1月,政治会议讨论袁世凯议案,并拟定《祭天审查报告书》;2月,袁世凯回应报告书,并发布《祀天定为通祭令》,安排内务部总长朱启钤负责筹备祭天事宜。这一套流程,当然都是袁世凯一手操纵,并且还花了不好心思。

1914年12月20日,袁世凯发布告令,定于冬至日,即23日,举行祀天典礼。然后20、21、22连续斋戒三天,并且自21日起停止夜市。23日,正式开始,从新华门到天坛全程戒严,早上6点半袁世凯就带着人到了南坛门外。然后就是换好衣服,各就各位,按照古时祭天的流程走了一下,"燔柴,奠玉帛,奉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饮福受胙,撤馔,望燎行礼",同步奏乐"郊天乐章"。

从国家典礼看民国——气象更新,赓续传统

祭天资料

祭天这个仪式,背后的政治含义非常浓厚,因为在古代,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祭天,本来对袁世凯治下的民国担忧不已的民众这下全看明白了,他称帝之心已经是路人皆知。就算他修改了一些具体的小程序,那也是换汤不换药,当时的人就说了,现在都共和了还玩旧社会的老一套,"全国官员,端冕垂裳,鸣钟伐鼓,一时鼎沸,齐作天魔之舞",祭天祭成了群魔乱舞。

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事之师表,亘百代而常新。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一直被历代帝王尊崇,祀孔子为"至圣先师",还册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四时祭祀,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宣扬儒教来维护统治根基。

民国成立后,国家与西方进一步接触,开始了全面的社会改革,南京临时政府就明确主张废止"尊孔读经",以改变社会思想文化,从而与民国共和精神相符合。

从国家典礼看民国——气象更新,赓续传统

民国祭孔

但是儒家有非常浓厚的社会基础,祭孔活动虽然在国家层面没有支持,各地仍然在进行,只不过去除了跪拜之礼,换成了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同时对其中的一些涉及迷信的程序,都予以禁止。

后来,袁世凯掌权了,面对各方压力,基于他致力于恢复一个他熟悉的旧传统的思维,祭孔活动在间隔两年之后,又得到了国家支持。1914年2月7日,发布规复祭孔令,恢复祭孔活动,当然为适应民国的新环境作了改头换面,北京的祭孔,由以前的皇帝主祭换成了大总统主祭。

此后每年民国政府元首都参加过祭孔活动,1914年9月,袁世凯与文武官员着新式祭服在孔庙行秋丁祀孔典礼,1915年3月,徐世昌行上丁祀孔典礼,1917年9月,冯国璋行秋丁祀孔礼。

祭祀孔子,从来多是历代政府的统治手段,但是在时局动荡的民国,内乱和外侮连续不断,民众意识快速觉醒,单纯地依靠儒家再也不能安定天下,祭孔自然也逐渐失去了政治利益,儒教孔学最好的去处就是回归象牙塔,回归其本来的学术属性,所以民国后来对祭孔活动也没那么上心了。

民国的国家仪式致力于在文明碰撞的时代维系住中国的文化传统,只有不断地调整适应,他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活力,同时其更加现实的功能就是维护民国的统治秩序,这是新生的民国政府的迫切需要,不论是孙中山先生主导还是袁世凯主导,都是一样,只不过前者是为了国家民族,后者是为了个人欲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