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非遺項目 秦腔

陝西非遺項目 秦腔

百年秦腔《三滴血》

秦腔是元明之際流傳於關中一帶的勸善調及當地民間音樂與關中方言結合而形成的一個地方劇種,發源於陝西關中的三原縣。其聲腔藝術在明代永樂年間已經基本形成,至明代弘治、成化、正德(1465-1520年)年間已基本形成劇種特色,主要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西北部地區。明清之際,秦腔由陝西商人傳入中原及華東、華中、華南、西南一帶,在清初,已成為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戲曲劇種。

現已發現的秦腔傳統劇目有3000多種,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神話和民間傳說,代表性的劇目有《長坂坡》《和氏璧》《三孃教子》《櫃中緣》《玉虎墜》等。秦腔在演唱時有慢板、尖板、代板、起板等板式變化形式。伴奏樂隊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以板胡為主,輔以笛、三絃、月琴、嗩吶等;武場基本使用打擊樂器,包括指板、幹鼓、戰鼓、暴鼓、手鑼等。秦腔的角色行當傳統上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醜,各有自己完整的唱腔和表現程式。秦腔的生、淨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涼、雄邁豪放;旦角唱腔委婉細膩、婉轉流變、優美典雅。秦腔演員還極重工架和特技,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形成了趟馬、拉架子、擔柴、噴火等富有特點的表演模式。此外,秦腔的臉譜也頗具特色。

20世紀80年代以後,秦腔和其他地方戲曲劇種一樣受到現代強勢文化的巨大沖擊,專業演出團體生存艱難,優秀演藝人才缺乏,傳統表演技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急需採取切實的保護措施。現在,秦腔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