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陸軍和海軍為什麼會不和?

用戶65989238


日本陸軍和海軍在二戰時候存在嚴重的不合,這是公開的事實,產生這樣的結果背後肯定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兩軍之間在戰略目標上存在巨大的差異。

縱觀整個日本的二戰戰略佈局,可以看出他們開始是採取了北上的戰略,但是隨後卻選擇了南下,對整個中國大陸出手的同時,在東南亞地區大打出手。在奪取了東南亞的部分地區之後,日本人實際上就想形成一個大的防禦圈,依託一個個的島鏈組成所謂的東亞大防禦圈,阻止美國的到來。

但是總體來說,這樣的戰略佈局是日本陸軍不希望看到的,這實際上是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在進行戰略爭奪之後,海軍獲勝的結果。戰爭初期日本對於如何用兵就有截然不同的分歧,日本海軍的主張是南下,也就是向南方前進,奪取東南亞等地的各種資源,尤其是石油橡膠等資源,以維持戰爭的需要。而根據這種戰略,日本勢必會損害到美國的利益,因此與美國開戰是不可避免的。

而由於地理因素,他們需要的是和美國在海上打海上決戰,阻擊美國海軍力量進入東亞。如果按照這種戰略發展的話,那麼日本的資源投入將會極大的側重於海軍,而陸軍只能得到少的可憐的資源配置,而這也符合整個二戰的設定,日本陸軍窮的連坦克都造不起,原因很簡單,他們連最基本的鋼材都分不到,鋼材全部給日本海軍了。以至於日本海軍可以造得起幾十艘航空母艦,而日本陸軍連2000輛坦克都造不起。因為海軍極大地侵佔了陸軍的資源,因此日本陸軍對此十分不爽也就可以理解了。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日本高層真的把戰略決策反過來選擇北進戰略的話,日本海陸軍仍然不會有好關係。如果日本選擇北進,那麼日本陸軍就需要向北進攻蘇聯,其戰略目的是要和東面的納粹德國實現匯合,共同佔領龐大的蘇聯大陸。在這種戰略情況下,日本陸軍將會承擔所有的主要作戰任務,到那個時候,日本不得不給陸軍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軍費,幫助他們建立起足以與蘇聯對抗的強大陸軍軍事力量,那個時候日本海軍絕對別想再得到那麼多的資源來造大炮鉅艦。

儘管陸海軍可能由於背後代表的勢力,以及互相之間看不慣對方的傲慢而存在種種不和,但是歸根結底兩個軍種之間存在如此大的關係裂痕,還是因為都想搶佔有限的資源掌控整個日本的戰略。從這點意義上講,日本的海陸軍都看對方不爽,甚至會希望對方失敗,然後給自己以出頭的機會,這樣的陸海軍關係,對日本的戰爭形成了嚴重的制約。

而真正有實力的國家,比如美國,首先滿足海軍,海軍要錢給錢,但陸軍也不錯,擁有陸軍航空隊,陸軍要也錢給錢,兩個軍種之間,互相協助毫無制約,儘管也有軍種之爭的矛盾,但關係看上去還算和諧。


科羅廖夫


二戰時日本陸軍和海軍有矛盾那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一件事兒了,其雖然同為日本軍隊,但儼然是兩個團體。

在日本,海軍居然要造坦克,而陸軍卻要造航空母艦,這顯然是要把對方給排擠開啊。陸軍為了不用低聲下氣的取求用海軍的軍艦,就開始自己造。

據統計,整個二戰期間,陸軍艦船總噸位是210萬噸,日本海軍都才150萬噸,這還是陸軍嗎?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中國有句老話: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兄弟內鬥很正常,但遇到外人,那至少得一直對外吧?

可日本人不這樣。

有一次,海軍遭到美國軍艦襲擊,而他們硬是一聲也不吭,導致第二天陸軍艦船在相同的區域也遭到了襲擊,這不是坑自己人嗎?

還有一次,日本陸軍引進德國發動機,海軍眼饞,也想拿來用。可陸軍就是不給,結果海軍只能重新找德國人談,德國人等於賺了雙份兒。

希特勒都很納悶兒:“日本海軍和陸軍是敵人麼?”

至於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原因,海陸軍分別代表了不同藩閥的利益。

日本自維新以後才正式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不過維新初期的日本並沒有設置內閣和議會,國家的所有權利仍然掌握在各大藩閥手中,而這些藩閥中最有勢力的兩個就是薩摩藩和長洲藩,維新活動也主要是靠這兩股勢力而成功的。

而在維新後期,日本需要建設完全屬於自己的海陸軍隊,這兩個藩閥覺得這是鞏固自己權利的機會,所以他們就分別“承包”了海陸軍的建設,由長洲負責陸軍建設,而薩摩則負責海軍建設,兩股勢力從這時候起就開始了暗地裡競爭的行為。

由於沒有議會的控制,這兩個藩閥各自都擁有了非常強大的實力,可是日本國內的資源儲存量一直都不樂觀,而建設軍隊又需要拿到大量的資源,所以沒過多久雙方就展開了激烈的能源競爭,尤其是在石油和鋼鐵的分配問題之上,海軍有著“先天性”的廢鐵廢油“特性”,這讓陸軍感到非常不滿意,二者圍繞此問題產生了長期的矛盾。

第二點原因,陸海軍的側重勢力不同。

在學習方面,陸軍主要是學習德法兩國,所以他們在戰爭開始之前也表現除了親近德法的態度。

而海軍則是主要學習英國,所以他們也跟英國建立了很好的關係。由於二者親近的勢力不同,這也導致他們的政治立場完全相反,這種立場的不同直接讓陸海軍的矛盾來到頂峰。

第三點原因,首相“偏愛”陸軍。

在1930年以前,日本的首相還是由海軍司令擔任的,這個時候陸軍的地位還並不是特別突出。

在同年之時,陸軍內部產生了分裂現象,他們被分裂成了統治派以及皇道派,而統治派隨後發動了陸軍兵變,成功掌握了陸軍所有的權利,並且其“領導人”東條英機也成功成為新一代首相,這時候的二戰已經快要拉開序幕了。

此時的陸軍已經明確表示了親近意德兩國,而海軍仍然保持著和英美的良好關係, “無奈”的陸軍只好對海軍進行了持續的打壓活動,由於首相是人家陸軍陣營的,所以海軍最後也只能加入戰爭。

在戰爭開始以後,海軍主要的戰場是在太平洋之上,由於對抗的都是英美等高質量作戰群體,所以海軍的損失也是遠遠超過陸軍的。

而陸軍方面看到這種情況以後,不但沒有對海軍產生“安慰”,反而責備他們佔據了大量資源還幹不成什麼事情。

海軍雖然有意向上級“申冤”,但是所謂的上級卻是“地道”的陸軍高官,包括首相在內的一眾官員都明顯偏向陸軍勢力,所以海軍心中的“怨恨”也越來越多,以至於二者的矛盾變得更加激化。

綜上所述,日本海陸雙軍本身就是“獨立勢力”,他們只不過是政客用來鞏固權利的工具罷了,再加上其首相不能“公平”對待雙方勢力,這也讓海陸軍的矛盾愈來愈深。


白話歷史君


關於日本陸海軍矛盾已久的例子是數不勝數了。尤其在二戰時期,二者的矛盾激化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中去。

在戰後的日本國內,對於二戰戰敗的戰爭責任,也可見日本陸海軍的矛盾。

列如日本人拍的電影《山本五十六》,無論是新舊版本,身為主角的山本五十六都看不起電影中的日本陸軍。在電影中,日本陸軍就是幫沒腦的二百五,先是大魔頭辻政信要求山本同意三國同盟。對此山本反唇相譏:“你應該去美國,數數他們有多少工廠。”含義的是,日本陸軍自不量力,以為靠自己就能戰勝美國,也說明日本的國力不如美國。

然後,是電影中的陸軍嘲笑海軍,你們中途島損失巨大,我們知道。在這裡,還是辻政信揭底,說海軍還有驅逐艦沒用,意思是嘲笑海軍是膽小鬼。

雖然只是部電影,但還是說出了當年的陸海軍在二戰時期的矛盾突出地方。

就筆者看來,其實日本陸海軍是一丘之貉,並不是說現在人所謂的海軍親英美,陸軍親德國,所以,二者在選擇同盟國的問題上就分道揚鑣了。

日本海軍可不是說知道美國國力,所以認為和美國開戰是必敗的。就算是山本五十六本人,也不會說什麼不想和美國開戰。熟悉了美國國情的山本,是認為憑日本的國力,消耗不過美國,所以失敗。

而相對的日本陸軍,也不是不知道美國的實力。日本陸軍早期就有專門研究歐美國情的部門,自然清楚。

(就好比梅津美治郎,早年的他都在歐美當武官)

但二者在同德國結盟不和的原因,其實是不想把自己的實力消耗在沒有太多收益的戰場。

二者其實都心知肚明,一旦三國結盟,必須面對一個現實目標,那就是陸軍要把主要兵力對付蘇聯。海軍則要當配角,給陸軍陪襯。在對蘇作戰準備上,陸軍希望海軍提供後勤保障,山本五十六身邊的走狗富岡定俊乾脆就向陸軍表明,不會派遣海軍飛機協助。意思就是說,陸軍自己惹事,我管不著。

但陸軍可不是笨蛋,自然知道南下好處大大的有。所以,其實陸軍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先搞定南方,短期搞定南方後,立刻回師,一舉殺入西伯利亞。

這就是陸海軍怎麼會在對外戰爭方向上出的矛盾核心了。

而海軍討厭陸軍的一個地方,也就是海軍不想把自己的船舶部隊給陸軍使用。這個矛盾在中國戰場就可見了。在中國內河的日本軍隊的船艇,還不是屬於海軍的東西。是陸軍獨有的船舶部隊。

除此之外,海軍做事和陸軍一樣,不喜歡把自己推到前臺,還是想要收穫大大的,損失小小的。可能這個和陸海軍出風頭說法有些奇怪,但可以從一些實際情況看出。

在瓜島之戰中,戰場的決定者其實是陸軍。只要瓜島上的日本陸軍拿下整個瓜島,那就不用在瓜島附近曠日持久的投入軍隊了打消耗戰了。

山本五十六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山本忽悠辻政信,為了陸軍,我願意把大和號開到瓜島海上。

最後,山本五十六真的是在“船銷”,除了大和號之外,聯合艦隊不知道多少艦艇葬身瓜島海底。而山本的承諾,需要陸軍自己開發——還是讓陸軍自己想辦法搞運輸,養活瓜島上的幾萬餓死鬼。

而陸海軍對外是打仗打不贏,自己內部則是吵架吵得歡。其不和的原因,說到底,就是把責任推給對方。罵對方是貪生怕死的傢伙。

現在還能看到這個奇特景象。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到底,就是對國家權力的爭奪。

日本陸軍來自於長州藩,日本海軍則來自於薩摩藩。

這兩個藩歷史上有合作,也有戰爭,總體始終都是競爭的態勢。

日本陸軍和海軍分別成軍以後,陸軍開始學習法國,後來學習德國;海軍則堅定學習英國。

兩軍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線。

在甲午戰爭中,海軍和陸軍聯合,打垮了滿清,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稍後的日俄戰爭中,海軍也同陸軍聯手,打垮俄國,繼續擴張。

但此時海軍和陸軍,就存在了激烈的內部鬥爭。

陸軍要求北上,也就是打垮蘇聯,佔領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奪取大量領土和豐富資源。日本陸軍為此準備了幾十年,陸軍學校所有教材都是圍繞著蘇軍進行作戰,沒有對付英美,更沒有對付中國的部分。

海軍則要求南下,以打垮英美法,奪取東南亞和太平洋的殖民地。這裡有諸如石油在內的寶貴資源,人口也非常密集。

陸軍的北上戰略,對付蘇聯基本都是陸戰,海軍可有可無。

而海軍南下政策,主要是同英美法的海軍決戰。只要海軍能夠勝利,陸戰一般也不成為例,陸軍是輔助作用。

簡而言之,雙方選擇的都是自己挑大樑的戰略。

其實究其根本,在於兩個軍種試圖控制整個軍隊,進而控制整個國家。

日本是個小國,軍費有限,海軍和陸軍存在激烈的爭奪。

無論建設強大的海軍還是陸軍,都要消耗鉅額軍費。

即便蘇聯、德國這種超級大國,為了發展陸軍只能忽視海軍。

而傳統強國英國的海軍世界第一,陸軍則弱了很多。

法國兼顧海陸軍,結果就是兩軍都不強。

而海軍和陸軍為了自己的發展,就試圖壓倒對方爭奪有限的軍費。

我們舉個例子,為什麼二戰日本的坦克數量很少,最強的97式中型坦克只建造1000多輛,而蘇德美一個類型主戰坦克都有上萬輛的產量。

不是日本沒有這個工業實力,而是工業產能和鋼鐵都用來造艦去了。

僅僅一艘大和號戰列艦的鋼鐵,能夠製造多少量坦克?

就是因為激烈的爭奪,才會出現軍種之間的激烈競爭。

就海軍和陸軍來說,也有一些天生的歧視和對抗。

日本海軍認為自己實力很強,是世界前三,而且海軍官兵是高雅的精英人物,不是陸軍那群土包子可以相比的。

相反,陸軍認為海軍只是陸軍的附屬,無論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等,如果沒有陸軍決定性的勝利,海軍的勝利是沒有意義的。

這就是日本海軍和陸軍鬥爭的根源。


薩沙


陸軍和海軍爭端其實在很多國家都存在,最典型的就是爭軍備預算,畢竟你多了我就少了,只不過日本這方面表現得特別突出而已。日本是沒空軍,否則就是三國演義了。



一、誰指揮誰?

最早日本海軍是從屬於陸軍的,到1872年才從行政上獨立。

但是隨著總參謀部的設立,陸軍總參謀長也是整個日軍的總參謀長,戰時可以指揮海軍,海軍為此鬧騰了很多年,要求剝離指揮權,陸軍則堅決反對,可想而知這個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矛盾。

雖然1893年終於達成妥協,建立了海軍軍令部(相當於總參謀部),軍令部長也獲得了與陸軍總參謀長一樣直接拜見天皇的權利,但整體國防計劃依然是由陸軍總參謀部制定,戰時依然可以指揮和控制海軍。

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期,陸軍沒有和海軍協商就制訂了海軍協同陸軍作戰的計劃,而且根本沒有考慮到制海權的問題,從而遭到了海軍的嘲諷和攻擊。

海軍:陸軍有工程師吧?

陸軍:當然有。

海軍:那麼你們可以從九州架橋到朝鮮嘛。

陸軍:MMP……

陸軍和海軍這次爭吵驚動了明治天皇,他親自調解,要求二者精誠團結,然並卵。

1898年,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提出,大本營作為戰時指揮機構,陸軍總參謀長自動成為其首腦是對海軍的歧視,要求陸海軍將官都可以擔任,這理所當然又遭到陸軍的狙擊。最後明治天皇只有含糊其辭,說把這個問題留到將來再討論。

二、向北還是向南?

陸軍認為日本土地太狹窄,必須到大陸上搶佔更多的領土,所以要吞併朝鮮和中國。

海軍認為日本是個海洋國家,不應該太過捲入亞洲大陸的紛爭,要向南洋擴張。

南轅北轍,不吵才怪。

由於雙方政見不同,所以都各行其是,做什麼都不會與對方協商。例如1900年,廈門發生排日運動,雙方都沒有和對方打招呼就自己派兵了。

海軍:這是南方,是海軍的地盤!

陸軍:呵呵呵→_→

海軍:如果我們的軍艦遭遇一艘駛往廈門的運兵船,就會把丫當成海盜船擊沉!

陸軍:MMP……

三、誰都想要更多的小錢錢

例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

陸軍:我們要擴充兩個師團!

海軍:我們要新建三艘戰艦!

首相:沒那麼多錢。

陸軍:當然應該先滿足陸軍!

海軍:戰艦比步兵更重要!

首相:我辭職……MMP!


海軍史研究會員


關於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和這個事情,絕大多數人是從一些二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瞭解到的。從很多二戰題材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當年的海軍和陸軍時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互相之間爭吵不休更是常態。但歷史上日本海軍和陸軍的矛盾要更加的嚴重。甚至於雙方都恨不得對方倒黴,這裡面有歷史原因,也有資源爭奪的原因。還有關於雙方主導權的爭奪和理念的差異原因。

從歷史方面來看,在日本十九世紀大名割據一方時期。長州藩和薩摩藩就是其中之一。這兩個集團本來就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十九世紀後期的倒幕運動中,長州藩堅持擁戴天皇,而薩摩藩則選擇支持幕府將軍,後來不得已才倒向了天皇。之後在明治天皇掌握實權以後,日本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在這場運動期間,日本組建了新式陸軍和海軍。當時,陸軍高層基本上都是長州藩出身的將領,至於海軍將領則差不多都是薩摩藩將領。就這樣,長州藩與薩摩藩之間的內鬥,逐步演變成為陸軍與海軍之間的鬥爭。

而且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之爭不侷限在國內。甚至在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和陸軍還爭鬥不休。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陸軍圍攻旅順港,但久攻不下。日本海軍看到陸軍吃癟,所以表示要幫幫陸軍給陸軍一些炮火支援。畢竟旅順港沿海,海軍炮火支援也很正常。但日本陸軍則不願意讓海軍看自己的笑話。他們認為海軍所謂的幫助自己就是笑話陸軍。所以陸軍寧可用人命堆也不願讓海軍支援。而且這種情況在當時還很長見。

二戰爆發後,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爭鬥依舊存在。首先就是能源問題。日本是一個島國,所以日本所有的能源都是靠進口。但進口的能源畢竟有限。所以陸軍和海軍就為了能源開始爭奪不休。陸軍認為海軍要那麼多能源沒用,真正打硬仗還得看陸軍。而海軍則認為,海軍才是日本的中堅力量。陸軍不過是依仗著海軍的保護。沒有海軍,日本早就完蛋了,更別說陸軍了。所以雙方之間就這麼互相看不起,互相嫌棄中渡過。

再有就是日本的戰略部署問題。二戰時期陸軍尤其以關東軍認為,日本應該進攻蘇聯,和德國聯手滅掉蘇聯。而海軍則認為日本需要南下東南亞和英美爭奪利益。蘇聯交給德國去應付。這就導致二戰時期日本的戰略發展方向十分的混亂。又想挑起蘇聯戰事,又想南下東南亞。結果哪個都沒有真正搞成過。二戰時期日本戰敗和日本的海陸之爭有著很關鍵的影響。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日本陸海不和是很有名的,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昭和天皇在《昭和天皇獨白錄》裡面總結了幾條太平洋戰爭敗戰的原因,說其中最主要是不知己不知彼、過分強調精神因素、和陸海不和這三條。

第二件事是創造了神風攻擊而被尊為特攻之父,戰敗後切腹不用介錯,自己一個人折騰了12個小時才死成的軍令部次長大西瀧治郎中將在自殺之前說過一句這樣的話:“帝國海軍用主要力量在和帝國陸軍作戰,用一部分力量在和美國作戰”。

看日本軍人的回憶錄就有意思了,哪怕是在戰爭結束了幾十年之後,那些人還是不忘記說話之間要掃一下對方,陸軍軍人絕不忘記提海軍作戰的效率低下,海軍軍人的裝腔作勢,生活奢侈,而海軍軍人則卻滿嘴陸軍的土頭土腦,沒有見識。

日本陸海不和的傳說中最誇張的應該是接任古賀峰一擔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豐田副武,這人當初堅決反對和美國開戰,理由也很搞笑:“開戰是那幫陸軍動物們的主意,咱們海軍去跟著摻和什麼?”

(這位同學編了一本罵陸軍的詞典)

豐田認為是陸軍不能進行正常的思維活動,管陸軍叫“動物”,他當佐官的時候曾經編過一本詞典,裡面收錄了所有咒罵陸軍的海軍用語,刻了蠟紙油印了出來見人就散發,生怕別人罵起陸軍起來找不到詞。本來東條當了首相之後是想讓他當海軍大臣的,但這位一聽首相是陸軍,還是陸軍裡面他最討厭的東條,就一句話:“不幹”,結果逃掉了甲級戰犯。

不管“日本因為陸海不和而輸掉了太平洋戰爭”這個命題是不是正確,起碼日本人挺當回事,所以戰後辦的軍校“防衛大學校”就把戰前的“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兵學校”合併了起來,陸海軍三支自衛隊的軍官們四年裡在一個班上住一個寢室在一個鍋裡掄馬勺,培養感情。

但陸海不和的原因在哪裡卻諸說紛紜,有說是因為出身不同,最初的海軍是出身於薩摩藩,而陸軍則是長州藩,山頭主義在作怪;也有說兵制所學不同,陸軍先學法國後學德國,而海軍則一貫學英國。

這些都是原因,但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所有國家都有陸海不和的問題,就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也有這個問題,為什麼要把太平洋戰劃分為西南太平洋戰區(SWPA)和太平洋戰區(POA),前者由麥克阿瑟擔任最高司令官(Supreme Commander),後者由尼米茨擔任總司令官(Commander in Chief)的原因就是因為陸海關係不好。海軍不能把軍艦交給陸軍的麥克阿瑟指揮,所以只能按照軍種來劃分戰區。

下面這張照片是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在麥克阿瑟臨終之前去醫院看望他時的照片,從上面能夠看到麥克阿瑟的睡袍上繡有一個巨大的“A”字,這是“Army”(陸軍)的縮寫,是西點軍校的標誌,西點軍校的運動服上都有這個標誌。

(麥克阿瑟臨死都不忘記他曾“打敗過美國陸軍的敵人”)

但在西點畢業之後就不是人人都能佩戴這個標誌的,只有那些在打敗過美國陸軍的敵人的有功之臣才有佩戴這個標誌的資格,這個標誌是美國陸軍的功勳標誌。

“美國陸軍的敵人”理所當然地是“美國海軍”啦。

1901年,西點軍校棒球隊以4:3的比分戰勝了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棒球隊,麥克阿瑟本人就打了一分,所以他就享有終身佩戴這個“A”標誌的榮譽。

現在牛皮哄哄的第七艦隊也是美國陸海不和的產物,因為麥克阿瑟和尼米茲之間經常無法協調,所以在1943年3月組建了一支受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官麥克阿瑟指揮的第七艦隊,這樣太平洋上美軍就有兩支艦隊,一支是受尼米茲指揮,擁有兩套番號的第三第五艦隊,另一支就是第七艦隊。

即便是這樣,海軍也還是看不起給麥克阿瑟當運輸隊的第七艦隊。第三艦隊司令官哈爾西在本人口述的回憶錄裡他就公開指責第七艦隊的金凱德是“連菸酒都不沾的混蛋”,公開宣稱自己的旗艦企業號上就大量裝有蘇格蘭威士忌和波本威士忌,要知道那是曾經有過那部臭名昭著的《禁酒法》的美國。

(可憐的金凱德四星將軍,就因為和陸軍關係好一點就被哈爾西罵成了“混蛋”)

但美國的陸海不和並不阻礙美國太平洋戰爭戰略的實現,都不會妨礙一個戰役的實行,比如在沖繩戰時美國陸海軍的衝突非常嚴重,但最後海軍還是退一步,尊重陸軍的指揮權。

各國陸海軍衝突的根子都在爭奪軍費的分配份額上,國家預算中的軍費數目是確定的,誰多拿了一點,另一方就肯定會少拿,這是個零和關係。但美國在二戰時的軍事預算非常充足,不但能支持美國自己同時在亞太和歐洲的兩個戰場作戰,還支持了英國、中國、自由法國和蘇聯的作戰,所謂的陸海不和只是遺留下來的感情問題,處理起來比較方便。

而日本這邊則完全不同,太平洋戰爭已經完全超出了日本帝國能負擔的經濟和產業能力,無論如何濫發票子然後再以“愛國儲蓄”的手法回收票子也沒有用,技術手法解決不了結構問題,於是隨著戰事的日益擴大,陸海之間的矛盾也就日益尖銳,最後甚至成了昭和天皇說的“敗戰三因素”之一了。


冰冷雨天


都說兄弟關門打個夠,開門親不夠,外人來犯揍個夠。文化人說是“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可是二戰時期的日本人不是這樣。

舊日本的陸軍和海軍就像前世有不共戴天之仇,勢不兩立。不僅在國內一爭高下,相互挖牆腳,而且到了海外戰場上也是各顧各、見死不救,就差沒有在敵人面前相互開火了。

舊日本的陸軍海軍有多不和?

一、不通婚。

二戰日本的海陸軍各自來源於幕府時期的長州藩和薩摩藩,這兩個地區的軍閥本就互相敵對,他們之間的矛盾被完整的繼承給了日本陸海軍。

長州藩看不起薩摩藩,薩摩藩也瞧不上長州藩,他們見面誰也不搭理誰,到天皇那裡開會也是橫眉冷對。海軍的小夥子不娶陸軍的女兵。陸軍的小夥子也不娶海軍將士家的女兒;兩藩通婚就像太陽從西邊出來稀罕。

二、打仗不協作。


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陸軍奉命進攻俄羅斯守衛的旅順港,但是俄國人死命固守,日本陸軍久攻不下。

日本海軍就在不遠處的海面上游弋,只要打個招呼,他們就可以輕鬆提供火力增援。

可是陸軍指揮官不願意低頭,他們前仆後繼硬打,也不去找給海軍打招呼。而海軍眼看陸軍遭遇那麼大傷亡就是見死不救。最終日本陸軍在俄軍的機槍前面成批的倒下,而海軍樂得見陸軍吃癟,終整場戰役結束,海軍一炮未發。

三、賭氣搶資源。

陸軍和海軍為了賭氣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尤其是搶資源,造武器這些奇葩事,沒少發生。

陸軍手裡的錢不去購買陸軍的裝備,反而去買艦艇、買航母;而海軍造坦克的荒唐事也時有發生。

二戰的日本海軍,是人類歷史上唯一自己研發坦克的海軍。而日本陸軍也是唯一擁有自己航母的陸軍。兩支軍隊各自擁有獨立的研發體系,資源技術絕對不會共享,甚至連擰螺絲的方向都特意設置成相反的。

日本原本就是個資源窮國,陸軍和海軍這麼一折騰,就讓原本緊缺的資源更艱難了。

四、見死不救。

在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對日本進行海上封鎖,日本海軍的航母沒有燃料不能正常行駛,更不能執行作戰任務。而日本陸軍的貨船從東南亞源源不斷把燃油運向日本國內,就是不給海軍一滴燃油。

想要油?拿錢買!日本陸軍給海軍提供燃料,從來都是真金白銀的賣的,哪怕海軍燃料緊缺到火燒眉毛,陸軍都絕對不會放水,做到了足金足兩,童叟無欺。


有一次陸軍的船隊遇到美軍戰機攔截,日本海軍艦艇就在幾百海里之外,陸軍顧不得那麼多,立即向海軍求救。海軍回答道:沒油,等吧。船上的陸軍官兵氣得嗷嗷叫,也無可奈何,等到美軍戰機把幾艘貨輪炸沉了,海軍艦船才趕去看熱鬧。

按說日本的陸軍和海軍都是效忠天皇的,分工不同但目標一致,他們之間到底有多大過節,以至於水火不相容呢?

日本的海陸軍來自不同派系和地區。

在日本政體中沒有內閣之前,幕府是國家的實權派,天皇是日本的名譽首腦,當然也是國家象徵。不過天皇不參與國家國家管理,真正負責的就是幕府將軍,而將軍也是負責全面工作,真正執行機構是大名,他們才是負責具體事務的實權派。


日本國內長州藩和薩摩藩就是地方上的實力派,可以說他們在日本國內都是舉足輕重、一手遮天的勢力。

19世紀末,因為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天皇開始了“削藩”也就是限制幕府的權力,在消除割據勢力的時候,作為地方實力派,長州藩集團和薩摩藩集團積極支持“中央”決定,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積極配合、熱烈響應。

因此天皇在削藩成功後,論功行賞讓他們都升官發財。天皇知道他們有矛盾,就把兩家的頭目們召集在一起吃飯,也希望他們精誠團結把國家搞好。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的矛盾化解談何容易。長州藩與薩摩藩有世仇,他們的仇怨可以上溯到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帶兵入侵朝鮮的時候,長州蕃已經是文治派的勢力範圍,而薩摩蕃則成了武斷派的勢力範圍。兩派誰也不服誰,矛盾越來越深,最後發展到兵戎相見、大打出手。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後,兩家的矛盾不但沒有化解,反而越來越深。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開始組建一支適應新形勢的軍隊,其中長州藩派系負責組建控陸軍,薩摩藩派系則負責組建日本海軍。

海軍、陸軍組建後,兩家的矛盾也帶了進來;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矛盾越來越大。

日本陸軍和海軍就像兩頭倔驢,一直鬥到日本戰敗才結束。日本戰敗以後,海軍陸軍同時完蛋,隨著整個日軍體系被摧毀,兩軍之間的拆臺也就以同歸於盡的結果告終了。


小約翰


在二戰的日本,一直有這麼一個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直接影響了日軍整體的作戰能力。

其實這兩大軍種之間的矛盾,從很久之前就開始了,雙方一直爭論不休,折騰了五十多年!在19世紀後期,日本發生了倒幕運動(也就是日本所謂的暴亂,倒幕之後才有的明治維新)。長州藩屬於倒幕派,薩摩藩起初是將軍派,但後來大勢已去才歸降為倒幕派的。所以長州藩和薩摩藩之間一直有矛盾。

而在日本的明治維新中,這兩個集團都進入了日本高層,誰也看不起誰,而長州藩逐漸控制了日本陸軍。薩摩藩控制了日本海軍,於是兩邊的矛盾開始了。

日本海軍主要是學習英國海軍模式,提倡以海戰為主,陸戰為輔。而陸軍恰恰相反,於是兩邊的矛盾更大了,誰都想做大的,所以一直不和。在1905年日俄戰爭時期,日本海軍包圍了旅順港,海軍提出讓陸軍提供炮火支援,陸軍拒絕了海軍的請求,導致海軍損失巨大。在抗戰期間,日本海軍陸戰隊5000人被包圍上海,日本陸軍大臣一直不肯增援,還是海軍大臣前去服軟了他才派出增援部隊。所以這兩支軍隊一直在互相爭鬥,誰也不服誰。

除了兩方的歷史矛盾以及都想做大的,日本當時的物資分配問題,也是兩大兵種爭奪的對象。日本的鋼鐵有限,陸軍提議多造一些坦克和大炮,而海軍則想多造些戰船和艦隊。日本陸軍想和德國人一起東西夾擊蘇聯,海軍卻想南下和美國爭奪天下。可日本財力有限,不能同時滿足他們倆。

所以,以上的一系列造就了陸軍和海軍之間長久的矛盾。


關河南望


在日本幕府時期,當時的長洲藩和薩姆藩都站在天皇一邊,但是在此之前,長州藩和薩姆藩幾乎是天天打,在站在天皇這邊後,長州藩的部隊成為了後來的日本陸軍,而薩姆藩的部隊則成為了日本海軍。

雖然在甲午戰爭時期,日本陸海軍的矛盾並沒有太明顯的顯露,可在接下來的日俄戰爭中,二者的矛盾就暴露無遺了。在攻打旅順時,陸軍在沒有炮火支援的情況下,陣亡了將近4萬人,究其原因,就是日本海軍不給陸軍炮火支援所致。在此之後,日本陸海軍的矛盾就逐步開始了。



發展陸海軍都要耗費原本就不多的資源,而陸海軍又分別代表了不同藩閥的利益,所以在爭奪發展資源上(鋼鐵,石油)矛盾很多。


二戰日本海軍損失最大,幾乎全軍覆沒,海軍指責陸軍偷懶,陸軍指責海軍不打勝仗浪費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