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廁從不分男女,女人突然內急怎麼辦?這種做法看完令人唏噓

導語:俗話說“人有三急”,設想一下,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突然內急、望了望四周又沒有廁所,是不是像熱火上的螞蟻一般急得團團轉?雖然如今大街上隨處都是公廁,這種尷尬情況不大可能會發生,但在古代卻是司空見慣,那麼古人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古代公廁從不分男女,女人突然內急怎麼辦?這種做法看完令人唏噓

簡易茅坑

早在舊石器時期,比廁所簡易百倍的“茅坑”就出現了,而戰國時期硝煙四起,統治者通常會命人在城牆上建起一個個“溷(hun,讀作第四聲)”,其內部與茅坑無異,但多了一道周長超30步、高約1丈的外圍牆做屏障,且每間間隔不超過50步,這樣既便利了守城的士兵,又避免了因隨地大小便引發的瘟疫。

古代公廁從不分男女,女人突然內急怎麼辦?這種做法看完令人唏噓

還有一種供百姓使用的“民溷”,外圍牆高度要比軍隊裡的高出二尺,通常和豬圈相連,將人和家禽的糞便收集在一起,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缺點是糞坑太深,這也是有史可考的。《左傳·成公十年》中記載:晉侯將食、漲、如廁、陷而卒,說的是晉國國君晉景公準備吃飯前,突然覺得肚子很脹,結果蹲茅坑時不小心掉了進去,活生生給淹死了。

隨著時代更替,廁所也建的越來越講究,現代考古發現了種類不一的古代廁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商丘的梁孝王劉武墓,其中就有一套保存完整的石質坐便器,是迄今為止發現得最早的沖水式馬桶,坐便器的正上方兩側還有石質扶手,設計得十分人性化。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廁所的重視程度很高,但“廁所文明”裡似乎從未有過女廁的位置,其實這和封建時期男權思想盛行、女性大多被限制外出活動密不可分。甚至在古人的觀念中,女人進入廁所都是一種不雅的行為。關於歷史上第一間女廁所的記載不詳,但考古發現卻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陝西漢中一帶曾出土了一座西漢王莽時期的墓,墓中的“綠釉陶廁”就是一間兩側隔開、區分男女的廁所;中國農業博物館的館藏品中也有一件漢代陶廁的設計與此類似。

古代公廁從不分男女,女人突然內急怎麼辦?這種做法看完令人唏噓

宮女清洗馬桶劇照

那麼在女廁所被髮明之前,女性都是如何解決內急的?其實有一件非常方便的工具,就是馬桶。但它並非“抽水馬桶”,而是一種用桐油或防水朱漆塗成的圓形木桶,一般都會放在閨房中使用,一些柔弱的大家閨秀怕被馬桶中散發的臭味燻壞了身子,方便時會讓貼身丫鬟在一旁點上一柱香驅走臭味,結束後立馬讓下人拿去處理掉。可是如果遇上特殊情況必須外出,或者出遠門又該如何解決內急呢?自然是隻能將馬桶帶著一起走。

不得不說,僅僅是因為封建觀念的主導,女性的正常生理需求都必須被束縛,實在是令人唏噓。

各位看官,你們在生活中是否碰見過比較獨特的廁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