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腸法則”給出發展建議

生命的誕生,是這世間最愛描繪的美好,但談及懷孕及生產過程,媽媽們大都要承受孕吐、身材走形、行動不便、產後恢復、甚至產後抑鬱,還有就是順產過程中撕心裂肺的痛苦。

每每問到剛生完寶寶的媽媽“要不要再生一個?”,多半的回答都是,太受罪了,不想再經歷那個過程。

但在一項由某媒體,對555位早教期媽媽們的“是否想生二胎”的調查中顯示:92%表示如果條件允許想生二胎,只有8%表示“生孩子太痛苦,不生!”

從悲觀抑鬱,到樂觀積極|“香腸法則”給出發展建議

對555位早教期媽媽的調查

這難免會讓人覺得“好了傷疤忘了疼啊!”。其實,比起孩子所帶來的喜悅,與希望他們得到更多同齡的陪伴來說,母親們是寧願“忘記”懷孕和生產的過程的。

二胎政策的放開,是中國人口比例朝著良性發展的需求,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生二胎都是一種美好的願景。

可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靠對美好的追求向前發展的,而不是沉溺在痛苦的過程中。

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還有很多的事都是靠“嚮往美好、淡化過程”去驅動的。比如法律的建立。

眾所周知,世間本無法,為了控制不好的事物才一步步的形成法律,並且在後期,還有些衝突引起的調整。這個過程實在是不好細品的,但結果卻平衡著社會發展。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曼有一句名言“世上有兩物,愛好者不當去觀察它的過程。兩物者,一為香腸,一為法律”

為什麼會提及香腸?出處是因為德國香腸非常著名,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像德國人那樣喜歡香腸食品,風味、款式、品種更是千變萬化。但是德國人喜歡吃香腸,卻沒幾個人願意去了解香腸的製作過程。

從悲觀抑鬱,到樂觀積極|“香腸法則”給出發展建議

好好享受美味的香腸

因為香腸製作過程看了實在讓人倒盡胃口,甚至讓人對自己至愛的香腸的衛生和美味產生懷疑,於是,以後每次吃香腸時總是不禁浮現香腸的製作場景,不免胃口全無。慢慢地,吃香腸的嗜好就丟掉了。

正是這種說法,誕生了香腸法則。

一、什麼是香腸法則

在香腸成為成功人士、準成功人士的至愛食品,而大吃特吃之時,有好事者阿瑟• 布勞裡克在他的《墨菲法則第二卷—―再談為什麼事情會不對頭》中推出了一個香腸法則:大意是警告愛吃香腸的人,絕對不要去了解香腸的生產過程。

這一法則的提出,在當時,讓人有了“一語驚醒夢中的人”的全新思維角度。阿瑟• 布勞裡克當然不是提醒人們去關注香腸的製作過程,而是建議大家—―對於和香腸一樣的一切結果美好而過程糟糕的事物,大家只需注意結果就可以了。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不只是香腸的加工過程不能看,很多食品的製作過程,都是“髒不忍睹”的。同樣,食品之外的各個領域、各個生活角落也都存在許多有礙觀瞻的是事情,

如果我們事無鉅細地都要看個清楚,看個透,恐怕會失去活著的信心。

相反,“香腸法則”的思維模式,則帶動人類社會向前不斷髮展。

二、在人類發展中,“香腸法則”的思維有哪些觀點

1、別苛求盡善盡美

2020年初,中國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病毒“襲擊”,新型冠狀病毒的蔓延速度,使得中國走進了停滯發展,全面抗疫的階段。此時此刻,全世界的期盼焦點無疑是疫苗的誕生。

從悲觀抑鬱,到樂觀積極|“香腸法則”給出發展建議

病毒戰爭

在人類發展史上,與病毒的鬥爭從未停止過,疫苗接種使我們具備了越來越多的抗體。那麼疫苗接種是怎麼誕生的呢?

據記載,疫苗接種方法最早應用於天花。早在唐宋時期,我國就有采用“種痘”(人痘法)方法預防天花的記載。當時,有痘衣法、痘漿法、旱苗法、水苗法4種。


把天花病人或塗有天花疤漿的衣服給小孩穿,稱為痘衣法;用棉花蘸天花患兒的新鮮痘漿,塞入被接種對象的鼻孔,稱為痘漿法;把痂皮烘乾、研成粉末吹入鼻子裡,稱為旱苗法;把痘痂研為粉末,裹所調痘苗在內,捏成棗核樣,塞入鼻孔內,稱為水苗法。


此方法經印度、西亞逐漸西傳,18世紀初傳入歐洲。


1796年,英國醫生詹納將患者身上的牛痘膿液接種到一個8歲健康男孩身上,堪稱醫學史上最冒險的一次實驗,世界上第一支疫苗由此誕生,詹納也被後人譽為"免疫學之父"。

從1796年至今,疫苗的發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不管是起初的中國土法,還是英國的冒險一試,都非盡善盡美、十足把握。包括後期每一種疫苗的研發過程中,動物實驗、臨床觀察,也不可能盡善盡美到100%預防。

從悲觀抑鬱,到樂觀積極|“香腸法則”給出發展建議

疫苗的研發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要經歷漫長的歲月

假設我們一味的苛求過程的盡善盡美、萬無一失,人類估計就不是現在的生存狀態了。

直到今天,我們都明白“是藥,三分毒”。疫苗的毒性尤其明顯,因為它們是由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製成的,進入我們體內,是一個“陪練”的存在,也有導致危險的可能。

每次媽媽帶著寶寶去接種疫苗,其實都清楚,寶寶大都會哭,接種後可能會有不良反應。但仍然按時按點的,堅持接受疫苗接種。

在這裡“香腸法則”發揮的作用是“要結果,不苛求過程的盡善盡美”。

香腸法則”的思維之所以能推動人類的發展,還因為它符合人類的與生俱來的條件反射

2、拒絕接受不利信息的本能,引發出了各種發明

條件反射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它使我們天生具備保護自己的意識。對那些會讓我們不舒服的事、物,我們會產生應激反應。

應激是指個體身心感受到威脅時會產生一種本能的緊張狀態。應激反應是一種本能,分為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


生理方面: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垂體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壓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


心理方面:是有機體在某種環境刺激作用下,由於客觀要求和應付能力不平衡所產生的一種適應環境的緊張反應狀態。

正是因為這些天生的思維模型,人類作出了很多抵禦“不舒服”感的發明:

比如:暈車、暈船是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為了防禦這種“不舒服”,人們發明了暈車暈船藥,解決了我們長途出行的尷尬。

還有,我們的旅行,在去到類似西藏這樣的高海拔地區,因為與生活環境的懸殊,會產生高原反應,嚴重的甚至威脅到生命,於是發明了預防高反的藥物,在去之前吃上減少了我們的痛苦。

從悲觀抑鬱,到樂觀積極|“香腸法則”給出發展建議

美麗的高海拔風光,伴隨著高原反應

再比如:在建築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從母系氏族時期的地穴居住到後來的地面房屋,從裝修防水到堤壩防洪,都是為了躲避水患對人類的傷害。正是因為曾經經歷過水對人類的傷害,為了減少這些“不舒服”的發生,人類不斷的發明出更優的生存方式。

隨著文明的發展,“香腸法則”在心理的應激反應方面也發揮著引導作用,面對生活、工作的壓力,人們更加主動地選擇放鬆、疏導的方式。旅遊行業的大爆發,健身養生領域的大發展,甚至心理諮詢師的緊俏。都突顯著人類,不駐足於痛苦的向好追求

在追更快更好的經濟發展道路上,“香腸法則”的思維方式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3、美好結果的吸引,走向雙贏

在弱肉強食的年代,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著,世界是一個巨大的“零和遊戲”場。那時,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掠奪,這使時代發展走進了“邪惡進化論”的漩渦。

零和遊戲是指參與遊戲的雙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遊戲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的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零和遊戲的結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個社會的利益並不會因此而增加一分。


從悲觀抑鬱,到樂觀積極|“香腸法則”給出發展建議

下棋就是“零和遊戲”

比如下棋,就可以說是“零和遊戲”。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分,而輸棋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生活中大半的糾結來自於零和遊戲的思維,商業環境的競爭、職場裡的廝殺、名利場的角逐都使我們在一場場博弈中,糾結前行,而其結果“必有一傷”的悲傷與痛苦,更使我們離積極樂觀越來越遠。

“香腸法則”的思維引導我們不在1+(-1)=0的共公式中徘徊於痛苦,而是在享受美好的道路上尋找方法。

20世紀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之後,“零和遊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

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但從“零和遊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這正是“香腸法則”的思維主導。

從悲觀抑鬱,到樂觀積極|“香腸法則”給出發展建議

雙贏,共贏

如今的經濟形態,文化理念都傾向於“雙贏”“共贏”“分享”“共享”的發展,也使得我國的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也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在人類發展、時代革新的過程中,“香腸法則”的主導思想,無疑推動了發展。那麼,在個人成長上該如何遵循這樣的法則呢?

三、如何讓“香腸效應”帶來好運

1、從“中國式穿越”中體會“香腸法則”的啟示

不知從何時起,從文學到影視劇集,“穿越”題材的作品受到讀者與觀眾的大量追捧。其中就有網友提出,美國穿越題材以穿越到未來為主,而中國穿越題材則大都穿越回古代。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話題,其間也必定帶有某些文化差異。

芝加哥大學的人類學家瑞查.史維德認為:美國人是未來導向思維,中國人是過去導向思維。


心理學教授尼斯倍德認為:中國文化中認為的美好是對當下的肯定,西方文化中認為的美好則在不可實現的未來。

如何用“香腸法則”的思維來解讀中國式穿越呢?

在我們看過的中國式穿越裡,主人公會把現代的好的思維、好的發明、豐富的知識帶回到過去 ,以幫助到那個時代的“不夠好”。

從悲觀抑鬱,到樂觀積極|“香腸法則”給出發展建議

範閒送師傅“溫暖牌”外科手套

比如,《慶餘年》中,範閒的媽媽為慶國帶去了肥皂、白砂糖,範閒帶去了手術手套、紅樓夢、精品古詩詞。這除了很好玩以外,更是中國人享受、肯定現在美好的體現。

回到現實中,穿越作品不是為了教會我們穿越的方法,而是告訴我們,曾經的不完善、不美好、甚至錯誤,都會隨著不停腳步的前行去到美好,就像我們現在正在享受的一樣,只要我們勇於嘗試變革,美好是必將實現的。

這就是中國式穿越的特點,也是為什麼中國穿越喜歡回到過去的原因。它是建立在享受當下的美好的基礎上的,這也是“香腸法則”的主旨,以美好驅動發展。

更重要的是對於曾經的不美好、錯誤、悲傷、抑鬱不要沉迷糾結,要相信美好是必然的,這也是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的苦難,依然積極樂觀的原因。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難免遇到挫敗感,“香腸法則”告訴我們,別總“盯著它”,別停留、向前走、跨過去,要像我們穿越回古代一樣,深知遲早有一天會來到美好的今天。

2、在“終點無風景”的警示中,向景而行

“人生如旅途,終點沒有風景,從出生的那一刻,我們就拿著一張向死而生的單程車票”。

這些聽上去沒錯的話,總讓人覺得有些許的悲傷與無力。既然這樣,還要出發嗎?既然終點沒有風景,如何激起看風景的心境前行?

在“香腸法則”的思維中,美好的結果驅動前行,其結果並不是指人生的終點,而是指沿途的風景,當我們把一站站的風景,當成一個個美好的結果去享用,就不會糾結在出不出門和終點無風景的痛苦中。

在四大名著《紅樓夢》中,王熙鳳是不得不提的人物,聰穎霸道的她,一席裹屍是她的結果。但提及王熙鳳,你會想終將一死何必作出那麼多事嗎?那《紅樓夢》還有意思嗎?

從悲觀抑鬱,到樂觀積極|“香腸法則”給出發展建議

王熙鳳在《紅樓夢》中是最為飽滿的人物

你會想到,她有超群的管理才能,年紀輕輕就管理著偌大的榮國府;她有一張極其犀利的嘴巴,說笑話時能讓人笑得前俯後仰,幾欲成狂;說狠話時能讓人遍體生寒,肝膽俱顫;她發起善心來令人敬佩,做起壞事來令人髮指;她對待敵人從不心慈手軟,一出手就要置人於死地。

在那個時代,她的為人可能是最受爭議,但正是因為她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心境,才一步步走出了飽滿精彩的一生,也成為《紅樓夢》中,最具分量的女主。

我們每個人也都在書寫著自己的傳記,所以別猶豫不決,別因他人言語左右我們的路,別怕,膽大些,別悲觀,邁開腿、行動起來、走上路......

那美好的風景會是豔陽高照、傾盆大雨、萬里無雲、電閃雷鳴、白雪皚皚、百花開放、麥浪滾滾、懸崖峭壁、一望無際,就像人生百味,每一種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每一種都配稱“美麗風景”

3、在好人、壞人的問題上,使用“香腸法則”的思維。

在百問不厭的中華疑問庫中,有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好人沒好報?壞人放下屠刀,卻立地成佛?”。

這個問題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因為你的孩子、你的同事、你的朋友,甚至你自己都遲早會問。這是有關三觀的問題,它緊密聯繫了我們的價值觀。但未必每個人都能回答。

不妨用”香腸法則“的思維來思考,本文閱讀於此,我們已知道從“零和遊戲”時代到“雙贏思維”時代,“香腸法則”的思維方式帶來了向好驅動的發展。

那麼,在我們的以往認知中,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

好人之所以被稱為好人,是因為好人認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想想周總理,想想焦裕祿,都是當之無愧的好人,因為他們是共贏思維。

壞人之所以被認為是壞人,是因為“他們總想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不惜到害人的地步”,想想秦檜、想想潘金蓮,都是貪得無厭沒有底線的壞人,他們是零和遊戲思維主導。

當我們認為“好人沒好報”時,是作為評判者的認為,好人並非這樣認為,對於好人來說“大家好,就是好報”,再想想周總理、焦裕祿,他們會認為自己沒好報嗎?

而“壞人放下屠刀”的那一刻,就放棄了“零和遊戲”思維的主導,走向了”共贏“的思維。在這種思維下,心裡容得下“更多人的好,大家一起好”,也同時減少了更多人被害的可能,這正式”香腸法則“的宗旨。

從悲觀抑鬱,到樂觀積極|“香腸法則”給出發展建議

“贏自己”是更好的引導

在子女教育中,我們常會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不自覺的去做比較,“你比XXX進步了多少名”,“你排到誰前面了?”,這種提問太常見了。

當孩子問我們“媽媽,我的進步,必須要建立在別人的退步基礎上嗎?”,我們又將如何回答呢?

很明顯我們沒有使用“香腸法則”的共贏驅動,而是走進了“零和遊戲”的漩渦,我們更好的引導該是怎樣的呢?不妨想想中國式穿越裡的啟發。

用“香腸法則”中共贏驅動的思維,做“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好人,而非看“別人不爽,我才爽”的壞人。

最後的話:

“香腸法則”不是論及對錯的法則,而是一種思維模型,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起了很多的推動作用。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運用到對待錯誤的態度,對待出發的信心,對待價值觀的塑造上......更多的運用還有待我們對生活的細細品味,也希望讀者們在評論區積極地討論。理論也好、法則也好,沒有發助於生活與成長,都只是無力的概念而已。



78原創作者,以生活為生,關注個人成長,重情明意,依筆書心,讓我們一起有意思的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