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直擊」廣東“抗非”老兵如願出征,負責重症患者已基本轉為輕症

文、圖/羊城晚報特派武漢記者 張豪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廣東派出支援湖北的醫療隊員達2400多人。其中,在提升救治率,降低死亡率方面,內分泌科醫生髮揮了不小的作用,來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王曉藝就是其中的一員。

2月7日,作為曾經抗擊“非典”的老兵,她毅然踏上趕赴武漢的逆行之路,如今她在前線已奮戰一個多月,讓越來越多的重症患者出院或轉為輕症。“現在的患者多數趨於一個大內科,他們大部分的肺部問題已經從重症轉輕了,往往其他的慢性病就凸顯出來了,這時內分泌科醫生就發揮不小的作用。”她說。

“廣東醫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你們給我第二次生命,廣東醫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很幸運遇到了你們,我想用我的經歷告訴病友們,這個病不可怕。”3月9日下午,王曉藝正在隔離病房查房時,63歲即將出院的患者周立華不斷對她表達感激之情。

1月30日,周立華開始出現發燒症狀,隨後他來到武昌區人民醫院檢查,確診為新冠肺炎。2月9日,周立華被收治到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新開的東7病區,正好是王曉藝所在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醫療隊接管的病區。

「武漢直擊」廣東“抗非”老兵如願出征,負責重症患者已基本轉為輕症

“剛進來時,他已經持續多天高燒,嚴重缺氧,一來我們就馬上給他上了呼吸機。”王曉藝說,經過氧療、營養支持等治療措施,周立華的病情逐漸穩定下來,目前他三次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正在等待CT結果,看肺部病灶吸收狀況如何再決定出院。

“我希望他的經歷能夠鼓勵更多的患者,相信自己,也相信醫生,哪怕是上了呼吸機也是可以治好的。”王曉藝說。

“抗非”老兵如願出征武漢

“我覺得自己曾經參加過抗擊非典,有一些經驗,來武漢應該可以做一些事吧。”王曉藝說,2月6日晚,接到醫院徵集出征武漢的信息時,她跟同是醫生的丈夫商量了一下,決定報名。

2003年,剛剛畢業的王曉藝在廣州軍醫總醫院發熱門診急診室工作。“那時候條件比現在差很多,常常從下午5點半工作到次日凌晨3點,工作強度很大,即使這樣我都熬了過來,這次也一樣可以。”王曉藝說,此次能如願支援武漢,也算是彌補心中的一份遺憾,“03年我本來報名去支援小湯山,但是家人不同意就沒有去成。”

2月7日,抵達武漢首日,稍作休整,王曉藝便和戰友直奔醫院,打響抗疫的第一槍。

「武漢直擊」廣東“抗非”老兵如願出征,負責重症患者已基本轉為輕症

“我們接管的病區18個小時內便收滿了50名重症新冠患者,每天都在跟‘死神’賽跑,經過努力奮戰,終於到第六天時,所有的重症患者病情都趨於平穩。”王曉藝說,目前她所負責的25位患者,基本都已經從重症轉為輕症。

“內分泌科在抗疫中發揮不小作用”

新冠肺炎是一個全新的疾病且合併危重症較多,而內分泌相關工作多為慢性疾病的管理,這意味著王曉藝需要快速適應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工作節奏。

每天她都深入駐地醫院與其他醫護人員一起,對自己負責的病區患者基礎病進行摸查,認真評估、分析每一位患者,為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營養支持、血糖管理和內環境穩定及時給出優化建議,根據病情及時調整治療策略和方案。

2月16日凌晨一次生死時速的救治,王曉藝尤其深刻。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專業為核心的醫療組利用“老本行手藝”成功處理了一起急重症病情。凌晨接班時,護士緊急報告121床患者血糖測不出(大於33.3mmol/L)。王曉藝和同事們快速瞭解病情查看患者,立即給予了強化降血糖、補液等相應處理,使病人平安度過了寒冷雪夜。

“現在的患者大多趨於一個大內科,他們的肺部問題基本從重症轉輕了,往往其他的基礎病就凸顯出來了,這時內分泌科醫生就發揮不小的作用。”王曉藝說,如糖尿病、冠心病,消化系統等疾病,如何處理好這些基礎病很重要,也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