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黄埔三四期的教育长,因抗日和蒋决裂,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方鼎英是黄埔军校初建时期有过重要影响与作用的著名军校人物,国民革命军中将,著名的抗日将领。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部长,进行诸多军事教育改革,为北伐军提供了无数精兵。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率部在东北坚决抵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热心于两岸统一,1976年在长沙去世。

他是黄埔三四期的教育长,因抗日和蒋决裂,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方将军生于1888年,比蒋介石小一岁,但蒋介石却把他当老师一样敬重,在任命他代理黄埔军校校长时,曾对全校师生说:“方先生不单是你们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你们要像尊敬我一样,尊敬方校长,敢有不敬,军法从事!

早在黄埔军校刚筹建时,缺一个教育长,谭延闿对孙中山说:“除了方鼎英,没有人合适。”

1926年4月,方鼎英出任军校教育长。黄埔第三期毕业生的分配,和黄埔第四期的新生入学,都是方鼎英亲手抓的。看看三期和四期都有哪些学生——

第三期:王耀武、戴安澜、黄公略、曾泽生、方先觉、李天霞、陈奇涵、郭化若……

第四期:林彪、张灵甫、谢晋元、胡琏、李弥、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唐天际、郭天民、曾中生、刘志丹、伍中豪、段德昌……

北伐开始后,蒋介石亲任北伐军总司令,那么黄埔军校的位子由谁代理呢?就是方鼎英,足见对他的信任。

方鼎英到黄埔军校后,他将办事机构设为秘书、总务、军事、外语诸科。根据学生不同文化程度的要求,设置了普通科学课程,扩大学生视野,还翻译审定了军校的四大教程。为使教育与现代军事相适应,他建议:“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先要好的先生,这就得广揽人才”,“望今后用人尺度放宽些,即给予进黄埔军校的军事人才较高的待遇”。蒋介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原教育长何应钦,对校方接收一些来自军阀部队的军事专业人才不满,向方发牢骚:让这些人钻到我们队伍里来,我们只好卷起被包走好了。方鼎英则说:“你何必小观人家呢?难道就不允许人家革命吗?

他是黄埔三四期的教育长,因抗日和蒋决裂,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方在任教育长期间,根据各科部队的需要,增设了特种兵班,改变了单一培养步兵初级军官的格局。正如他在建校3周年庆典上宣布的:三年来军校从步兵种到骑兵、 炮、工、辎及军工专科无不设立,从500学生到2万学生,经费由3万元到50多万元,增加10多倍,人增加40多倍。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黄埔军校进行“清党”,方鼎英因同情中共被迫辞去军校本兼各职。中原大战后,方鼎英越来越看不惯蒋介石的行为,就辞职去了上海隐居。九一八事变的前几天,中国驻日本大使蒋作宾来找方鼎英,说蒋介石想请你去驻日使馆当武官。方鼎英大怒,说:“济南惨案中国人流的血,你都忘了?我不去,你让他另找高明吧!”

全面抗战爆发后,方鼎英摈弃前嫌,主动请缨抗战,但蒋介石可能对他还有怨恨,只给他安排了个第9战区战地党政分会副主任委员的职位,基本上属于闲职。不过,方鼎英并没有心灰意冷,只要是对抗战有利的,他能帮就帮,绝不推辞。到抗战胜利时,原本身家不菲的方鼎英,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就是这样,蒋介石还怀疑方鼎英和共产党有联系,经常派人暗中调查他。方鼎英干脆开了家小农场,每天种地为生,学刘备“胸无大志”,以避免蒋介石的猜忌。

1949年秋,他援助湖南省主席程潜、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长官陈明仁率部起义。解放后,方鼎英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礼遇。历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参事室主任、省司法厅厅长、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席。他曾当选为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和湖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方鼎英同许多黄埔早期学生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在国家尚未特赦战犯之前,他每次到北京开会,总要申请去监狱看望王耀武、廖耀湘等人,勉励他们重新选择道路。以后,宋希濂、侯镜如等原国民党将领,每到长沙必登方府拜谒;陈赓、陶铸等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共高级领导干部来长沙,也要上门与方共叙师生之情。1962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恰逢方的寿辰,在京早期黄埔学生欢聚一堂,为方祝寿。方鼎英晚年,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他多次通过自己的袍泽,捎话给旅居台湾、美国、日本、香港的旧部下,规劝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方鼎英共生育有12个子女,大女儿方定孝,嫁给国民党复兴社头目贺衷寒。大儿子方定欧早年去了台湾。

1974年,方鼎英87岁时作《八七感怀》七律一首,概括自己人生历程:“作辍人间八七年,艰难险阻味尝全;驰驱南北东西地,阅尽风霜雨雪天;起伏沉浮身受惯,忠诚老实志弥坚;欣逢盛世欢无限,百岁超延慨自然。”1976年6月2日因病在长沙逝世。

方鼎英著有《我的一生》(又名《方鼎英将军自传》)、《参加护法战争后的回忆》、《略谈中山舰事件》、《我在黄埔军校的经历》、《黄埔军校的“清党”回忆》、《1923年谭(延闿)赵(恒惕)战争与湘军入粤》等。译著有《野战炮兵战术》(德国罗彦著,北京共和印书局1915年9月发行)。

1981年湖南省政府协助方鼎英子女将其骨灰由长沙移送老家,归葬于新化县圳上镇方家村虎形山,立有方鼎英墓。(张鸿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