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都是温水里的青蛙,就看你能不能跳出来


其实我们都是温水里的青蛙,就看你能不能跳出来

年前放假的那一天,早早去了高铁站,毕竟回家心切呀。


我在高铁上习惯读书,或者缩在靠窗的位置里码字,所以今天也不例外。而当我拖着箱子在候车厅边思考读书还是码字边等待检票的时候,无意间瞟了一眼周围的人,高铁站里人很多,但是基本上人人都坐在按摩椅上,低头看手机,仿佛世界的大小就取决于手机的占屏比。


低头族并不是今年的新词。指的是如今无论何时何地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的人。低头族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他们低着头是一种共同的特征。


这时我想到一个谚语:温水煮青蛙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处在温水里的青蛙呢?“温水”环境不适合成长,只适合慢慢被“煮熟”成为别人成长的垫脚石。


很多时候,自己所处的“温水”的氛围是成长路上最大的阻碍。


其实我们都是温水里的青蛙,就看你能不能跳出来


想起以前在大学宿舍的时候,因为是六人寝,没有提供学习的桌子和环境,于是每一个人都在床头安置了床头柜,以便学习。


在淘宝上有很多床头柜,挑着挑着就买了很多装饰用品,比如床帘,挂钩等等。


慢慢的,自己的小窝变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温暖。再加上自己没有经济承担能力,但是却有父母稳定的供给,完全不用再去思考奋斗的事情。


偶尔脑海里也会浮现毕业如何就业,父母老了怎么办,但是很快就会被温暖的环境吞没,甚至一直持续到毕业。


在职场中何尝不是这样。


人人都想要稳定的铁饭碗,中年甚至年轻的时候到了一定的职位,不再思考如何获取更多的知识,如何快速成长,而是安于现状,因为自己觉得生活已经够了,自己已经有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每天悠哉悠哉地上下班。


可是有没有想过中年甚至年轻才是最应该成长的时间段,有没有想过跳出“温水”,跳出舒适区,去看一看更精彩的世界,去给爱的人带来更加优质的生活,更加安全的保障。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温水”里的青蛙,只等待着被“煮熟”的命运。


你是否能跳出“温水”,甚至决定了你之后的成长路线。


其实我们都是温水里的青蛙,就看你能不能跳出来


在本该成长的年龄甚至还没有获得成功的时间里习惯了安逸,习惯了“温水”的环境,那么你离“煮熟”不远了。


这种习以为常的思维,其实比牢笼更可怕。如果是牢笼,我们还能看到冷冰冰的铁栏杆,至少还有挣脱的欲望,想看外面的世界,而这其实是一盆温暖舒适的水,平静而且没有竞争,我们就是温水里的青蛙,看着周围舒适的环境,甚至觉得人生之后就这样了,很安逸。


以现有的人生经历,去揣摩好像其他人也应该是过这样的日子,是可怕的。


富人依旧在付出,在挑战一切;穷人也在付出,在奋斗,在挣脱命运的束缚;而在富人和穷人之前的一些人却在安逸中度过大部分时间。


另一群人在不停地想要继续成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果跳不出“温水”的水盆,那么就逃不出被“煮熟”的结果。


你是否能跳出“温水”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不能继续成长到新的高度。


其实我们都是温水里的青蛙,就看你能不能跳出来

做一只跳出“温水”的青蛙,打破所处的舒适区。


一个人不能在同一个状态下待太久,这样就不会发生裂变,不会有大突破。


大突破有时候来自于一个决定:跳出舒适区。


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


人有一种习惯,就是总喜欢在舒适熟悉的环境呆着,这种“舒适区”一旦被建立,就会变得无比依赖,甚至“不思进取”。


其实舒适区本身没问题,就像家一样,温暖舒服。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强而放弃了去外面看看的梦想,是挺可惜的。


我们都有过想出去看看然后被爸妈叫停的时刻,但大多数坚持出远门的孩子,也没有忘记过回家的路。只是回来之后,他们的眼界开了,知道世界变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