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故事」杜甫在蒲城

赵作雨

伟大诗人杜甫,于唐天宝十三年至十五年,将家安置在奉先县﹙因唐睿宗埋葬在蒲城,故将县名改为奉先﹚后,由京城长安到奉先共往返4次,并留下了不少光辉的诗篇。

天宝六年,杜甫到京城长安应试未取。由于怀才不遇,仕途不佳。在长安的下杜定居后,生活非常困苦,衣食无着,过着“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的生活,常靠友人接济。

天宝十三年,据《唐书·韦见素传》记载:“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凡一十九房污潦。”杜甫的居屋,也在风雨中倒塌。住食无着,难以生活。当时的奉先杨县令,是杜甫岳父司农少卿杨怡的同族。于是,杜甫携家眷来到奉先,寻求杨县令帮助。杨县令让其住到县南三里的一个村子,即现在的杜家村。这时,杜甫结识了县尉﹙尊称少府,管军事﹚刘单。刘单父子三人合画一幅山水画,杜甫看后,写了《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幛歌》进行赞赏。将家属安置好后,杜甫即返回长安,继续写诗上呈求官。

天宝十四年夏秋之交时,杜甫第二次回到奉先。杜甫的舅父崔顼,是奉先县北邻的白水县县尉,暂摄县令。于是,杜甫首先去白水县,去看望他的舅父。回到奉先后,参观了唐睿宗桥陵等地,并写下了《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等诗篇。

奉先县西桑落坊所产的“蒲城桑落酒”,从南北朝起就闻名,已作为宫廷用酒。杜甫想领略其味,就由杜家村西行,直奔桑落坊。过了旌士坊(今兴镇)进入桑林,顿觉凉爽。当一股醇香酒味入心钻肺时,即加快步子。到了桑落坊,看到多家酒旌摇曳,户户酒香扑面。一碗桑落酒下肚,杜甫忽觉头晕,即感叹酒劲功力。秋天,崔顼来到奉先,和杜甫一起会见杨县令。寒暄之后,杨县令设宴招待。桌上摆满了各种菜肴,香盈满堂,三人边饮桑落酒,边谈诗论文。席间杜甫即兴吟出有“坐开桑落酒,灞岸菊花枝”之句的《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这年十月,杜甫回到长安,朝廷任命他为河西县尉,他不愿去,后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专管兵甲器杖及门禁锁的小官。官小职微,比起河西县尉,俸禄虽少,却也逍遥。所以作了《官定后戏赠》诗:“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东飙。”而解嘲。

这年冬月,杜甫第三次回奉先。半夜由长安出发,一路霜冻,寒风凛凛。由于御寒棉衣单薄,手指冻得僵硬,连衣带也扣结不住,“严寒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路过临潼时,看到华淸池宫里王公贵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将已发臭的肉食倒在门外。可沿路又频频碰到骨痩嶙峋、缕衣单薄的尸体。

经过冻饿折磨的长途跋涉,杜甫终于到了奉先杜家村。刚到门口,屋内就传出了悲痛的哭声。原来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此惨状使杜甫悲痛欲绝,回首往日及回家路上所见所闻,心中怒潮滚滚,于是伏案提笔,便有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胆尺异,惆怅难再述”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叛乱,战火遍及黄河南北。杜甫回到奉先住所,直到天宝十五年二月才回长安。这时安禄山叛军已逼近潼关,长安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杜甫又于四月第四次返回奉先,携家去到白水县,投靠舅父崔顼。后由于潼关失守,杜甫又携家去了鄜州。

蒲城县西门外有一通“杜甫寓里”石碑,现存县博物馆石刻西廊。记载了杜甫曾在这里住过。


「渭南故事」杜甫在蒲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