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為什麼發黃?專家最全解答怎樣補救?

當前,小麥發黃的現象比較普遍。

那麼,小麥產生髮黃現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出現發黃情況後又該怎麼辦呢?

作者根據調查瞭解,對當前小麥發黃的原因進行了綜合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補救措施。

小麥為什麼發黃?專家最全解答怎樣補救?

一、小麥發黃的類型與原因

(一)低溫凍害導致的小麥發黃。小麥是耐低溫作物,在冬季苗期,只要溫度不是過低,一般都不會造成大的凍害。但是,進入返青拔節期的小麥,由於已經完成了春化階段的發育,步入了春季生長,抗寒能力大幅度下降。2月中旬後期,多地遭遇了降幅達10℃以上的強寒潮,包括小麥在內的在地作物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低溫凍害。

據調查,小麥低溫凍害有如下表現:降溫之前麥苗生長正常,一場低溫之後幾天內,葉片發黃;通常低凹積水田塊和崗地的迎風面更嚴重一些,葉片有變形、失水症狀,經風吹、日曬後,呈枯白色或黃白色

以下幾種情況,小麥凍害發黃更重些:

一是一些抗寒能力較差的品種,如春性或半冬偏春性品種;

二是一些小苗、弱苗、病苗;

三是江淮南部、沿淮、沿江的部分稻套麥、晚茬免耕或淺旋耕小麥,由於蓋土淺,或未蓋土,小麥根系外露,受凍程度一般都較重。

四是部分旺長苗和播種過早拔節的小麥,凍害也很突出。

五是降溫前剛剛使用安全性較差的除草劑的麥田,遇到劇烈降溫,引起麥苗發黃,這實際上是藥害與低溫凍害協同疊加作用的結果。同一品種,由於栽培條件和生長環境不同,導致小麥發育狀況不同,造成地塊間受凍程度產生差異。

去年冬天是個典型的暖冬,小麥生長髮育進程加快,部分適期早播的小麥提前拔節,低溫凍害最嚴重的一類就是拔節的小麥。寒潮導致葉片象開水燙過一樣,經太陽照射後便逐漸乾枯。若把基部幼嫩的節剝開,可見不少變成了黃褐色,瀕臨枯死,微管束失去了輸導功能,根部吸收的水和肥料送不上去,上面葉片光合作用產物送不下來,植株代謝失去平衡,幼穗變色變形;也有的剛剛拔出的嫩節受凍後變軟、變色,特別是旺長的剛拔節小麥,常趴地倒伏,這是最嚴重的一類。

有些年份,小麥春季凍害不止出現一次,而是多次發生,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進,越往後,小麥越不抗寒,進入孕穗期的小麥,氣溫降到0℃或0℃偏上就會遭受低溫冷害。小麥幼穗發育至四分體形成期前後時對環境溫度極為敏感,尤其對低溫忍耐能力更差,最低氣溫低於5-6℃就會受害。此時,小麥遭受低溫冷害後,莖葉部一般無異常現象,受害部位多為穗的全部或部分小穗,表現為延遲抽穗和抽出空穎白穗,嚴重時受害穗達20-30%,甚至70-80%。所以,春季小麥防寒防凍是田間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漬害發黃。元月份以來,雨雪天氣較多,有些溝系不配套的田塊,出現了較嚴重的漬害,在這類發黃的田塊,可以明顯的看到,低凹處黃得更厲害些。小麥是旱地作物,如果田間溼度大,土壤氧氣不足,根系發育不良,表現在地上部就是葉片發黃,所謂“尺麥怕寸水”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是漬害和凍害疊加,危害就會更重。

(三)前茬作物秸稈不規範還田造成“吊根苗”引起發黃。前茬作物秸稈粉碎不細、還田分散不勻,翻耕深度不夠,秸稈多的地方小麥根系被架空,根系與土壤不能充分結合,出現“吊根苗”,小麥黃根多,白根少,植株因得不到足夠的水份和養分,再加上強寒潮的侵襲,造成麥苗發黃。這種發黃,往往是心葉稍輕,老葉更黃;

在田間是一行一片的,或一窩一塊的,分佈不均勻。

小麥為什麼發黃?專家最全解答怎樣補救?


(四)除草劑使用不當,造成中毒、藥害,而引起發黃。除草劑與殺蟲劑、殺菌劑不同,使用要求更嚴格,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藥害。

例如,不規範的復配觸犯了某些禁忌、使用濃度過大、用了一些不合格的藥劑,或者用藥期間,遇到寒流,突然降溫,或者是田間溼度過大,小苗、弱苗田用藥,等等,都能導致藥害,使麥苗發黃。

當前,這個方面的情況較多,有些是用了甲基二磺隆、異丙隆,或者是禾本科雜草除草劑直接混用某些闊葉草除草劑,有些是把含有唑草酮、二甲四氯、2,4-D丁酯的除草劑與其他藥劑混用,有些是用了一些試驗階段的藥劑。

從調查情況看,生產上比例較大的是甲基二磺隆、異丙隆藥害。甲基二磺隆藥害,起初葉片顯現暗綠色,老葉葉尖漸漸發黃,心葉則多表現為整片葉枯黃死亡,呈“枯心狀”,枯心易拔起。異丙隆藥害常與低溫相伴發生,俗稱“凍藥害”

;如果低溫期間施用異丙隆或施用異丙隆後短期內遇到低溫,麥苗常嚴重發黃,甚至枯死。總而言之,就是除草劑的不規範使用導致了小麥藥害,引起發黃。

(五)缺肥等生理性因素導致的小麥發黃。底肥不足,尤其氮肥缺乏,特別是免耕田和稻套麥,基肥無法施用,追肥又不及時,小麥易脫肥發黃。還有就是秸稈還田的地塊,如果底肥中沒有增加適量尿素,也會因缺氮而發黃。

肥料不足導致的小麥發黃,主要表現為麥苗黃瘦、生長緩慢。在田間,多數情況下是均勻發生的,而且,缺肥導致的麥苗發黃不象凍害那樣突然發生,而是有一個過程,逐漸發黃。如果田間肥力有差異,或施肥不均勻,發黃麥苗也就不均勻,有的地方重、有的地方輕。脫肥發黃的小麥如果在早春遇到低溫、水漬,發黃程度會更加嚴重。

調查中還發現,部分田塊,乍一看,上層葉片是綠色的,但扒開基部,老葉嚴重發黃,沒有明顯的病蟲為害。這類“假旺苗”發黃原因,

多為密度過大、基部通風透光不良所致。下一季播種時,要適當降低播量,合理密植。

(六)病蟲害造成的小麥發黃。去年冬季溫暖,部分麥區小麥紅蜘蛛發生較重。紅蜘蛛的為害,開始是被害的麥葉上出現黃白小點,嚴重的時候葉片發黃,植株矮小,發育不良;受害株在田間呈點片分佈,蟲量大的重發田塊,也可全田受害。在江淮地區,小麥苗期主要是麥圓蜘蛛,這種蜘蛛顧名思義,它是卵圓形的,小的時候,全身都是紅褐色,到了成蟎階段變成黑褐色。麥圓蜘蛛,晴天上午9點之前、下午4點之後多在麥株上活動,其餘時間,大多躲藏在麥根部和土縫中,很難看到。

部分沒有進行藥劑拌種白籽下田的小麥,根腐病、紋枯病、蚜蟲、地下害蟲發生較重,也是導致小麥葉片發黃的重要因素。根據瞭解,有些拌了種,但藥劑選得不對,也有是種衣劑本身質量問題,拌了效果不好。

小麥為什麼發黃?專家最全解答怎樣補救?


二、小麥發黃的補救措施

只要能準確分析判斷小麥發黃的原因,積極採取對路的補救措施,是可以減輕傷害造成損失的。

(一)小麥受凍害、藥害和漬害發黃。要抓緊進行針對性的恢復保健。①清理墒溝,降低田間溼度。②適量追施速效肥料。如每畝趁小雨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或追施高氮高鉀複合肥10公斤左右。③葉面噴施植物潛能激活劑或生物刺激素或優質葉面肥。例如,可選用海藻葉面肥、腐植酸多功能葉面肥、氨基酸葉面肥、蕓薹素內酯、磷酸二氫鉀等。④每畝選用70%丙森鋅(安泰生)100克,對水30公斤葉面噴施,可高效修復受傷根系,激活根原基產生更多的新嫩白根,使植株快速恢復正常生長。對因不規範秸稈還田形成“吊根苗”而引起的麥苗發黃,適時噴施70%丙森鋅,同樣十分有效。

(二)脫肥發黃。可以適當追施返青分櫱肥,一般趁小雨天氣,每畝地追施尿素5-7.5公斤。

(三)因病蟲為害導致的小麥發黃。要對症進行防治。

如果麥蜘蛛發生量較大、小麥發黃比較明顯,可以選用阿維·噠蟎靈、丁氟蟎酯、聯苯肼酯等進行防治,要想使小麥恢復得快一些,可以配合優質葉面肥、蕓薹素內酯進行葉面噴霧。

防治紋枯病,可選用24%噻呋酰胺、18%噻呋·嘧苷素、14%井岡A·戊唑醇、30%苯甲·丙環唑、32.5%苯甲·嘧菌酯、23%醚菌·氟環唑等藥劑。

為害小麥蚜蟲主要有麥長管蚜、麥二叉蚜等。其吸食汁液使小麥葉片發黃、生長受阻,分泌物影響光合作用。小麥蚜蟲達標就要及時防治,即拔節初期有蚜株率10-20%、百株蚜量300-500頭時,即應用藥,可選用高含量吡蟲啉、60%吡蚜·呋蟲胺、50%吡蚜酮、80%烯啶·吡蚜酮、22%氟啶蟲胺腈等藥劑,同時兼治灰飛蝨。

科技興農,造福萬家——眾德《三農大講堂》以“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為服務宗旨,把深奧的科學種植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面對面、手把手教給您,關注我們,爭做新時代的“新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