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無籽西瓜設施栽培技術

小型無籽西瓜設施栽培技術

小型無籽西瓜由於外觀靚麗、瓤色鮮紅、纖維少、含糖量高、汁多味甜、細膩爽口、無籽性好、體積小等優點,備受消費者青睞,市場銷售價格遠遠高於普通西瓜。 為促進產業發展,作者根據多年實踐經驗,總結出小型無籽西瓜設施栽培技術。 該技術適用於河北省廊坊市轄區大、中棚設施 3 月中下旬至 10 月上中旬期間,進行墨童、蜜童無籽小型西瓜生產。

小型無籽西瓜設施栽培技術


1 整地施基肥

1.1 整地 定植前清潔地塊, 用旋耕機深翻曬土。整地時,南北向起定植行。按棚中間處留 70 cm 工作路、定植行間距 3.6~4.0 m 、靠近棚邊沿定植行距離棚邊沿處 1.2 m 確定定植行位置[吉山花瑤]。

1.2 施基肥 畝施充分腐熟的雞糞或發酵有機肥2 t ,氮、磷、鉀三元複合肥 50 kg 作基肥。將肥料集中施入定植行, 施肥寬度以定植行為中心 60~80 cm ,深翻入土,平整土地起成龜背壟,壟高 15 cm 、壟背寬 25 cm ,踩實壟背。

2 定植前準備

2.1 扣棚膜 定植前 3~4 周,扣棚膜升溫。 扣棚膜時,注意在風口及門口處加設防蟲網,防止害蟲遷入。

2.2 鋪設滴灌帶 分別在定植行兩側鋪設滴灌管道,內側管道距定植行 60 cm ,外側管道距定植行20 cm 。

2.3 澆地造墒 定植前 10 天,澆地造墒。

2.4 鋪蓋地膜 在定植行上鋪蓋幅寬為 3.0 m 的地膜。東西兩側靠近棚邊沿處平行定植行方向,分別鋪蓋幅寬 1.0 m 的地膜,用於防雜草。棚中間留 70 cm寬的工作道。

3 定植

3.1 壯苗標準 西瓜幼苗達到 2 葉 1 心至 3 葉 1心,莖葉健壯,胚軸粗短,葉片肥厚,根系發育良好,根量大,根色潔白,無病蟲害。 嫁接苗嫁接口癒合良好。

3.2 定植時期 常規苗在棚室內定植行處 10 cm土層地溫穩定在 13 ℃ 以上時定植,當地在 3 月中下旬; 嫁接苗在棚室內定植行處 10 cm 土層地溫穩定在 10 ℃ 以上時定植,當地在 3 月上中旬。 選擇在冷尾暖頭、有連續晴天的上午定植。

3.3 定植方法 在覆蓋好地膜的定植行上, 按株距 38 cm 打定植孔穴,將幼苗栽入,隨後覆土按實。要求根坨與四周土壤緊密接觸,覆土厚度要蓋過根坨基質 0.5~1.0 cm , 定植穴四周地膜處要用土壓嚴。每畝定植 420 株。全棚定植完成後,應用膜下滴灌澆定植水,澆水量要小,掌握在洇透幼苗根周圍土壤即可。

3.4 架設小拱棚 定植後, 在定植行上面架設寬80 cm 、高 50 cm 左右的小拱棚,覆蓋好棚膜。

4 定植後至第一茬西瓜坐瓜前期的管理

4.1 溫度管理

4.1.1 緩苗期。定植緩苗期,一般不放風,儘量保溫,促進紮根緩苗。棚內溫度白天保持在 30~32 ℃ ,如果超過 45 ℃ 要及時放風;夜間最低不低於 5 ℃ 。

4.1.2 發棵期。 緩苗後進入發棵期。 白天將小拱棚兩側棚膜支起放風,小拱棚距離南北兩頭 5 m 長不放風。白天棚內溫度控制在 25~28 ℃ ,超過 32 ℃ 要適當放風。 在保證溫度的條件下,儘量降低棚內空氣相對溼度。 夜間蓋好小拱棚,棚內最低溫度不低於 5 ℃ 。

4.1.3 伸蔓期。進入伸蔓期後,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28~30 ℃ ,隨著外界氣溫逐漸升高與蔓的伸長,當棚內夜間溫度穩定在 15 ℃ 以上時, 可撤掉小拱棚,白天逐漸加大放風量、 延長放風時間。 在伸蔓期,當70% 植株生長達 6~7 片真葉時, 採取連續 3 天夜間風口處放小風管理,適當降低夜間溫度,延長夜溫低溫時間段,夜間最低溫度可短時降至 5 ℃ 。

4.1.4 開花坐瓜期。開花、授粉、坐瓜期間,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 32℃ , 夜間不低於 15 ℃ 。 開花授粉期間,棚內溼度不能過大。 授粉後 5~6 天,夜間不放風,儘量提高夜間溫度。

4.2 水肥管理

4.2.1 控制澆水。 在底墒好、 澆過定植水的情況下,可不澆緩苗水,直接進行控水蹲苗;如需澆水,應利用膜下滴灌澆小水, 避免澆大水降低地溫造成漚根。

4.2.2 澆好伸蔓水。 瓜苗開始伸蔓時澆水,水要澆足、澆透。 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結合澆伸蔓水追施高氮型(氮、磷、鉀比例為 25∶15∶10 )水溶肥,每畝用量掌握在 6~8 kg 。 以後直到結瓜前不再澆水。

4.3 植株調整

4.3.1 三蔓整枝。瓜蔓長出 5 片真葉時摘心,促發子蔓。 隨著子蔓抽生伸長,及時進行理蔓整枝。 選留 3條生長相近的粗壯子蔓,一條引向外側平行生長,兩條引向內側平行生長, 其餘子蔓及這 3 條子蔓上抽生的孫蔓全部及時摘除。

4.3.2 四蔓整枝。 瓜蔓長出 5~6 片真葉時摘心,促發子蔓。 隨著子蔓抽生伸長,及時進行理蔓整枝。 選留 4 條生長相近的粗壯子蔓, 一條引向外側平行生長, 3 條引向內側平行生長,其餘子蔓及這 4 條子蔓上抽生的孫蔓全部及時摘除。

4.4 坐瓜

4.4.1 人工授粉。 採用人工授粉方式需配置適量二倍體西瓜授粉株,優先選擇花期長、花粉量大、葉面積小、整體株型小、佔地面積少、不影響無籽西瓜栽培密度的品種。每隔 8 株無籽西瓜種植一株授粉株。可直接加種在無籽西瓜株間, 每畝配置授粉株 53株。 上午葉片露水蒸發後,人工採集授粉株的雄花,用其雄蕊輕抹無籽西瓜雌花的柱頭, 看到柱頭上有明顯的黃色花粉即可, 一朵雄花可授 2~3 朵雌花。授粉日期做好標記。 每條瓜蔓留 1 個瓜,每株選留 3個瓜。

4.4.2 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在開花當天或前一天,畝用 0.1% 氯吡脲可溶液劑 10~30 mL 對水 1 kg 均勻噴瓜胎或浸瓜胎。藥液處理瓜胎要均勻,不能重複處理。注意根據棚內溫度,在適宜濃度範圍內適當調整處理濃度,棚內溫度高時處理濃度低些,棚內溫度低時處理濃度高些。

4.4.3 留瓜。 3 蔓整枝每條子蔓均留瓜。 4 蔓整枝引向外側生長的子蔓不留瓜,作為營養枝,引向內側生長的 3 條子蔓均留瓜。選留子蔓的第 3 個雌花坐瓜,若第 3 個雌花不理想,選擇第 4 個雌花坐瓜。

5 第 1 茬西瓜坐住後至採收期的管理

5.1 溫度管理

5.1.1 膨大期。西瓜進入膨大期後要求高溫管理,棚內白天溫度控制在 30~32 ℃ 、若超過 32 ℃ 應及時放風,夜間溫度控制在 18~20 ℃ 。

5.1.2 成熟期。西瓜定個後進入成熟期,棚內白天溫度超過 30 ℃ 開始放風,儘量拉大晝夜溫差,提高果實品質。

5.2 水肥管理 西瓜進入膨大期, 果實迅速膨大,植株需水需肥量增大。此期需進行 3 次澆水施肥,選擇氮、磷、鉀比例為 15∶8∶30 的高鉀型大量元素水溶肥,每畝總施肥量掌握在 10 kg 。 採收前 7~10 天,停止澆水。

5.3 植株管理

5.3.1 減耗。第 1 茬西瓜坐住後,及時摘除其餘的花和萌發的瓜蔓,以減少養分消耗。

5.3.2 翻瓜。 西瓜定個後,為使西瓜瓜面顏色一致,要進行翻瓜。翻瓜在下午或傍晚進行,每隔 3 天翻一次,每次翻動角度不超過 30° 。

5.4 整枝管理

5.4.1 3 蔓整枝。 第 1 茬西瓜定個後,在採收前 7~8天,選擇 3 條子蔓上節位、花期相近的雌花授粉(做好授粉標記),選留第 2 茬瓜。

5.4.2 4 蔓整枝。 第 1 茬西瓜授粉後 20 天,及時從主蔓上打掉不留瓜的營養枝。 其餘 3 個坐瓜子蔓在瓜後留 5~7 片葉進行摘心, 促生主蔓上再生子蔓。選留 4 條生長相近的粗壯子蔓, 1 條子蔓作為營養枝, 3 條子蔓留瓜,進入第 2 茬瓜的管理。

5.5 第 1 茬西瓜採收 根據授粉日期,在第 1 茬西瓜成熟時適時採收上市。

6 第 2 茬西瓜及以後多茬西瓜生長期間的管理

6.1 溫溼度管理

6.1.1 降溫排溼。 6 月上中旬到 9 月上旬,注意加強通風, 降低棚內溫度和溼度, 棚內溫度最高不超過38 ℃ 。

6.1.2 保溫。 9 月中旬至 10 月中下旬,注意夜間關閉風口,進行保溫。

6.2 水肥管理

6.2.1 合理追肥。 第 2 茬西瓜及以後多茬西瓜每茬追施兩次肥。第 1 次施肥在上茬西瓜採收完、當茬西瓜坐住後,第 2 次施肥間隔 5~6 天進行,每次畝追施氮、 磷、 鉀比例為 25∶15∶10 的高氮型水溶肥 6~8 kg 。 可增施優質有機肥和適量鈣鎂硼鋅肥等,以提高西瓜品質。

6.2.2 適量澆水。 高溫期根據植株長勢與土壤水分含量,適當掌握澆水次數和澆水量,澆水要均勻。 每茬西瓜採收前 7~10 天停止澆水。

6.3 植株管理

6.3.1 3 蔓整枝。 第 2 茬西瓜坐瓜後, 一般不再整枝,放任子蔓、孫蔓生長,蔓長時適當摘心。在每茬瓜採收前的 7~8 天,選擇植株開放的雌花授粉,選留瓜形周正的幼瓜。

6.3.2 4 蔓整枝。 西瓜採收後,把坐第 1 茬西瓜的3 個子蔓及時從主莖上摘除,促發新生子蔓;選用4 條新發生的健壯子蔓, 1 條引向外側平行生長,作為營養枝,另外 3 條引向內側平行生長的留瓜,其餘子蔓及這 4 條子蔓上抽生的孫蔓全部及時摘除,進行下一茬西瓜生產。 通過摘除上茬子蔓,促發新生子蔓, 選留新發生的健壯子蔓進行下一茬西瓜生產。

6.4 各茬西瓜採收 以後一般每隔 28 天左右採收一茬瓜。根據種植品種不同及天氣情況,採收間隔時間長短有所差異。

7 病蟲害防控

7.1 農業防治 合理輪作倒茬,清潔田園,高壟地膜覆蓋,科學施肥,加強環境調控,注意通風排溼。

7.2 物理防治

7.2.1 設置防蟲網。 在通風口與棚門處,設置 35 目防蟲網。

7.2.2 黃板誘殺。西瓜定植後,在植株上方 20 cm 處懸掛 20 cm×30 cm 的黃色粘蟲板,每畝懸掛 40 塊,主要誘殺白粉蝨、煙粉蝨、蚜蟲等害蟲的成蟲。也可將黃板誘殺與防蟲網配合應用防治害蟲。

7.3 化學防治

7.3.1 病害防治。 白粉病、炭疽病,可用 25% 嘧菌酯懸浮劑 1 5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可溼性粉劑 600 倍液噴施防治,間隔 7 天 1 次;蔓枯病,可用 43% 氟菌·肟菌酯懸浮劑 1 500 倍液或 560 g/L 嘧菌·百菌清懸浮劑 800 倍液淋灌、塗莖、噴施防治,間隔 7~10天 1 次。

7.3.2 蟲害防治。 蚜蟲、粉蝨,可用 25% 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3 000 倍液或 10% 吡蟲啉可溼性粉劑 1 000倍液噴施防治,間隔 7 天 1 次;紅蜘蛛,可用 1.8% 阿維菌素乳油 2 000 倍液噴施防治,間隔 7 天 1 次。 注意噴藥要均勻,葉片背面也要噴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