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久違的陽光,灑在墨藍色的天空裡,在這個被冰雪包裹的北歐小鎮上,最近發生了一件大事——幼兒園"猥褻"事件。


先是一個小女孩和院長說:

"他的XX,像木棍一樣......"

然後開始不斷有小孩"站出來"描述,說"他"家牆紙、沙發的顏色,以及地下室裡......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素媛》

看到這裡,你是否會覺得不寒而慄?

又一次"攜程"案件的重演?

還是更可怕的《熔爐》群體事件?

亦或更可怕的《素媛》"恥辱"的後遺症?


是的,小孩是整個社會中特殊的弱勢群體,既是弱小,特別需要保護的,又是純真而美好的"童言無忌"。

所以但凡發生一點疑似傷害小孩的事情,哪怕只是一句"童言童語",都會引起整個社會毫無保留的"正義"站隊,對施害者群起而攻之。

隨後這個"正義"的隊伍會越發壯大,直到事件水落石出,"兇手"必須繩之於法,更需要"永遠"懺悔,被趕出這個"世界"。

但,如果大家錯了呢?

不!"多數派"永遠沒錯......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2012年,導演溫特伯格帶著他的最新電影《狩獵》,亮相戛納電影節,這部發生在北歐小鎮上的"寓言"電影,一上映,便驚豔了所有人的目光,評分高達9.0。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逼仄壓抑的"恐怖"氛圍,節奏緊湊的敘事,娓娓揭露出人性醜惡的一面的衝突,故事裡主角盧卡斯所遭受的一切,深入人心的冰冷和絕望,都只是一場"生活片段"。


上面的故事,很令人氣憤對不對?

可是,事實,是正如小女孩和小孩們說的一樣?


不,事實上,故事的主角盧卡斯,他家沒有地下室,小女孩卡拉只是"求愛"不成,以為表達好感的親嘴,反被他教育,這隻能是"爸爸媽媽之間才能做的事。"然後,就被憤怒地"告發"了。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更可怕的還在後面,被釋放的他,被所有人仇視:

證據不足——是警察的無能;

小女孩說:他什麼也沒做——是母親口中的選擇性遺忘;

你這個變態——是對小女孩"小孩不會說謊"的肯定。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還有被打破的窗戶,被吊死的他的狗,以及被"規定"禁止買東西,被毆打丟出門的他,小鎮居民們,堅信自己不是施害者,而是正義的伸張者,"罪行被洗刷"只是正義的遲到。

站在道德高點狂歡的人們,以正義為理由在肆意傷害著"一個他"。


當小女孩卡拉一遍遍吐露真相,但盧卡斯並未因此重獲清白,正如影片的最後,逆光之處,一顆子彈擦身而過,他就像被狩獵的動物一樣,永遠無處可逃......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小孩——天使和惡魔的混合體?

無知的"惡意"從何而來?

提起"小孩"兩個字,你會想到什麼?

天真無邪的笑臉;

搖搖晃晃散發著萌點的小胳膊,小短腿;

還是活潑、有趣、暖心、搞笑以及純真的舉動。

就像這個漂亮可愛的小姑娘——卡拉。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卡拉

《狩獵》裡的盧卡斯,這個敏感、善良富有耐心,愛心爆棚的幼兒園老師,就是付出了這關心、愛護,時常接送上學,耐心陪伴,從來不會拒絕回答"童言童語"問題的卡拉之後,只是被拒絕"親吻",教育錯誤行為後,就被"憤怒"的卡拉"報復"了。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我恨盧卡斯;

他很笨;

他還有XX,

但他的xx就像木棍一樣......"

就這樣,躲在陰暗中的卡拉,只用幾句稚嫩的"童言",把盧卡斯徹底釘在了"施害者"的恥辱柱上!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隨後,謠言如風般,灌滿了整個小鎮的每一寸空氣,"正義"的代表們不斷站出來,那些盧卡斯陪伴的孩子們,也一一附和,一場聲勢浩大的討伐,從孩子們到家庭、由家庭到社會,蔓延到他被整個社會群體"恥辱"排斥,被一步步逼入絕境,就這樣,他的人生被輕易毀了——只因那幾句童言童語。


孩子最可怕的正是如此,明明無知,但卻有著超乎尋常的本能,會用"無知"作為武器,讓"大人"們永遠深信不疑。

人性本就無比複雜,單純用好、壞來衡量都是很難的,何況是正處在不斷髮展、完善和變化的,更加複雜的小孩的"人性"?

影片中的卡拉,只有幾歲,她一切的行為,包括感受盧卡斯的溫暖舉動,"喜歡"盧卡斯的陪伴,以及準備"心形"的禮物和親吻嘴唇等等,其實都是一種對盧卡斯有好感的表達。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愛的禮物

但正如現在,很多家庭都會考慮、面臨的要不要二胎一樣,人性的本性,生來就是自私的,這毫無疑問,何況從出生起,就得到全家所有的愛的大寶,突然要他把"愛"分一半出去,誰也接受不了。

何況是如卡拉一樣,從小被忽視的小孩,一旦遇上"喜歡"的,感受到"父愛"的盧卡斯,自然想佔有這份"愛",可是在她的認知裡,

關於佔有的"教育"居然來源於哥哥的黃色影片,於是,無知的她就把此當做"愛"的表達。

然後被拒絕,被教育,自然很生氣,而她認知和理解中最好的"報復",就是來源於對黃色影片的感到"噁心",於是選擇用影片裡的描述"發洩"給園長,也是小孩正常的"天性"。

這錯了嗎?這個回答,恐怕很值得探究。


其實到後來,卡拉被各種"大人",輪番詢問,當卡拉看到身為盧卡斯好友的父親,開始呵斥,打罵盧卡斯的時候,當盧卡斯被趕出幼兒園,當其他小朋友也開始"口徑一致"地說謊的時候。

卡拉這時候才明白,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感知和認知其實和其他人不一樣,而自己的行為讓盧卡斯受傷害了,所以她開始說出真相。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但這個時候,其實關於所謂"真相"如何,不重要,因為小鎮上的人不在乎,他們要的是"正義"。


所以,小孩是否天生會說謊?或者說,他們的"惡意"從何而來?


這部影片是想批判小孩的童言無忌的無知惡意?不,埋藏在此背後的,或許是所謂謊言的本質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說謊的原因探究。



家庭——過分優秀VS過分頑劣

想在"家"裡感受到愛有多難?

卡拉的人物設計,在本片中,是尤為複雜而真實的。

大人們對"所有"孩子"必定"的天真本性認知,既是一種保護,但同時也為他們的謊言披上了一件名為真實的外衣,就像卡拉對"惡",對憤怒時,對盧卡斯的"報復"一樣,雖然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他們卻本能地用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去區分什麼是"惡"(壞),想要發洩"憤怒"時,就把認知中最"壞"的言語、描述或者說故事等,都拿出來。

這是所有弱者對自己本能的"保護",無關年齡。


其實放在我們人類身上,這種本能的養成,其實源於最親密的家庭,以及家庭教育。

一般在家庭中,孩子總是會受到父母的特別矚目,也就是所謂的"愛"。但是也有很多家庭,因為各種原因,比如卡拉的家庭,父母不合,忽視了她和哥哥,哥哥對青春期的"探索",對妹妹卡拉來說,就是一種錯誤的引導,也是一種本能的反感與衝擊。

一般在這種家庭成長的小孩,總是敏感而早熟的,很多對外界的感受,都有著超乎同齡的認知,所以他們對"愛"的感受和需要尤為渴望。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正如很多影視劇以及現實的例子一樣,這樣早熟的孩子,要麼特別聰明、在各方面表現超乎尋常的"優秀",要麼極盡"荒唐",各種逃學、打架,做出格的事,其實都不是所謂青春期的叛逆,或者"本性"是壞孩子,而是一種發聲和無聲吶喊,最終想要的無非就是家裡給的"愛"。

那些出格的優秀和壞,其實都是想得到家裡的"看見"。

卡拉也是如此,在還沒有"發聲"的時候,遇到了給他關愛的盧卡斯,讓她感受到"愛",身心都得到滿足,出於本能,她甚至想去獨佔這份愛,於是學著"看到"的做法,去包裝心形的禮物,用嘴唇的親吻表達愛。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親吻——表達愛

正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所說:

小女孩在這個階段,出於性啟蒙階段,出於生理和心裡的"成長"需要,都會對父親異常"有愛",甚至會開始有意識地去區分父母的愛,父母對其他孩子(哥哥)的愛等等,其實就是一種最初的親密關係的本能探索。

但是,當這份好奇與探索得不到滿足,比如卡拉在父親身上得不到想要的"愛",而此時盧卡斯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份空虛,於是很自然把自己的"愛"投射和轉移到盧卡斯的身上。

可是,這份"愛"被拒絕了,被教育"不對"之後,卡拉便本能地感到不舒服,不安,或者憤怒、生氣,各種表達自己"不高興"的情緒,而腦海中也開始有了各種幻想,和過去的種種深刻的"回憶"。

出於日常最"親密"的哥哥的無意引導,自然而然把盧卡斯帶入腦海中最深刻的記憶,她的無知在於,她除了本能地區分不舒服的認知之外,其實並不知道那些"畫面"究竟是什麼,更加不會知道,被帶入其中描述的盧卡斯,會受到如何的傷害。

其實,影片的最無力而絕望的悲劇正是如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忽視,以及無意當中的錯誤引導,從而導致小女孩卡拉的認知錯位,然後影響盧卡斯被錯誤理解。

最後引發更為巨大的"罪孽",然後被"多數派"高舉正義的旗幟,群起而攻之,好以維護大家的善。



社會——"壞人"就該死

盲目的正義有多可怕?

其實,正如警察調查的結果:"沒有地下室。"一樣。

小孩們的謊言,其實一戳就破,那些如身臨其境,對沙發、壁紙顏色的形容,對"恐怖"地下室的偽裝害怕的表現,都只是"好玩",或者被大人們不斷重複問話後的"反抗"與妥協。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而可笑的是,影片中,就連盧卡斯的好朋友,一個從不關心女兒卡拉的父親西奧,居然會如此愚蠢,他本可以以理性的態度,至少先和盧卡斯談談,調查真相,還可以與女兒卡拉談談,亦或直接向好朋友盧卡斯求證得等,但他都沒有!


說起來,這些年,關於這類老師、教授等對孩子的猥褻、虐童事件,是層出不窮,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加持,讓這些惡性事件得以曝光,保護了不少孩子,或者說,阻止了那些"惡魔"們的繼續傷害,本是一件好事。

但實際上,正是互聯網輿論的廣泛傳播性,使得很多別有用心者,反過來利用輿論為武器,去肆意威脅,胡亂顛倒是非。

而結果,輕則是"小孩們"的惡作劇高發,重則可能就是毀滅一個人的一生。

比如XX鎮的性侵事件,學生只因為被老師沒收了手機,就一氣之下去網上"告發"老師性侵自己,隨後事情的發展正如本片的故事情節一樣,老師被辭退,被氣憤的群眾毆打,家中被"正義"的群眾打砸等等,最後只能黯然離開,遠走他鄉。

而可笑的是,那個告發的學生,就和"素媛"的遭遇一樣,被暗暗嫌棄,被指指點點,被身邊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被孤立,受不了才說出"真相",可是,沒人相信了,最後被迫搬家遠走。

對,大家之所以相信,和後面不相信的想法是一樣的,因為事實的真相在"正義"的多數派的眼裡,不重要,重要的是,壞人被逼離開,是他們又一次的"正義"的勝利,感覺很好。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盧卡斯的教父說:

"人們都堅信小孩子不會說謊,這世界上沒有空穴來風。但人們都錯了。"

可是,烏合之眾,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肆意狂歡的人們,以正義之名肆意傷害著"壞人"。其實他們每個人都在做著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以你有罪人,所以你必須罪有應得的態度,去"審判"盧卡斯。


《烏合之眾》裡說: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大家其實從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相",對於他們來說:多數派=正義。


而這一切盲目的正義之下,人的理智會漸漸被所謂"大多數"給吞噬,我們一旦相信自己的正義的,就會帶上"正義"的眼鏡,只看支持我們正義的證據,選擇性忽略和曲解反對的,比如"沒有地下室"。

盧卡斯的一次次澄清,卡拉的一遍遍解釋,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小鎮居民們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而不是所謂澄清和解釋的"證據"。


我們害怕偏見,但很多時候卻在不知不覺中促成偏見。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太多惡意,但如果我們互相支持,一切惡意都會消失的。

但又有人多少人,願意雪中送炭。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誠然,言論"必須"自由,千人千面,我們是可以隨時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但是,請記住:

"童言不應無忌,人言真正可畏。"



寫在最後:

二刷這部《狩獵》,雖然還是充滿冰冷的絕望,但最後的開放式結局,任然想理解成為盧卡斯會有"清白"的那天到來。

正如如今網上的腥風血雨一般,對錯已經被刻意模糊,重要的是,需要一個靶子作為發洩,等到發洩夠了,才會躲在"多數派"的背後,開始狡辯當初隨大流的"情有可原"。


毀掉一個人需要怎麼做?大家一起“正義”地打倒他!真相不重要


希望,無辜者得以勝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