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疑云重重的杨坚辅政

古人将帝位称为“神器”,认为其归属自有天意,非人力筹划所能及。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象征天下神器的至尊九鼎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又始终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古今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隋文帝便是大隋开国皇帝杨坚。为何会有如此说法?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元580年5月11日,年仅22岁的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突感身体不适,遂召唤岳父——隋国公杨坚入宫陪护。

《周书 宣帝纪》:乙未,帝不豫,还宫。诏随国公坚入侍疾。

5月23日,宇文赟再次下诏,催促外地的五位叔叔(又称“五王”)——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火速进京。

《周书 宣帝纪》:丁未,追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

然而,仅仅两天之后,病势趋重的“天元皇帝”便进入弥留状态,已无法言语。若其一旦不测,倒不必担心皇位归属,因为年仅8岁的“当今皇帝”宇文阐一年前便已接过帝位。

真正的悬念是谁会成为托孤大臣?从正史记载的人员调动逻辑看,似乎是个六人名单:国丈杨坚,再加上“五王”。

然而,神智不清的宇文赟已无法确认此点,这便导致戏剧性一幕出现:两位头脑活络的近臣郑译、刘昉认为,在“天元皇帝”将死未死之时,完全可以在托孤名单上动点手脚。

于是,两人便提议由杨坚单独执掌大权。作为回报,杨坚再转授郑译、刘昉高官,实现小圈子共赢。

面对天上掉下的“馅饼”,杨坚只扭捏了一下就从了。于是,刘、郑便冒用“天元皇帝”名义拟就诏书,委杨坚以天下兵权。同日,宇文赟驾崩。

《隋书 高祖纪》: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

5月26日,8岁的娃娃皇帝宇文阐封杨坚为左大丞相,总领百官。

至此,集政权、军权于一身的杨坚便成为北周“一哥”,为次年建立大隋奠定了基础。

乍一看,整个过程确实顺利的不可思议。然而,在《资治通鉴》中,还有另一个更加刺激的版本:“天元皇帝”宇文赟在招杨坚入宫后,很快便不醒人事,甚至死亡。催促“五王”进京的诏书实际是杨坚伪造的,目的是抢在皇帝不测消息扩散前,先把宇文家的狠角色控制在长安,以免节外生枝。这就让人隐隐嗅到丝阴谋味。

《资治通鉴》:坚恐诸王在外生变,以千金公主将适突厥为辞,征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

然而,不论哪个版本才是历史真相,都指向了同一事实:在“天元皇帝”临终前的最关键时刻,宇文氏“五王”刚好都不在首都。为何会如此凑巧?

又比如,倘若郑译、刘昉所要的只是官职回报,他们又为何非认准杨坚为“老大”?既然北周江山归属宇文氏,与某位王爷“勾兑”岂非难度更低?

此外,古代兵权授受极为慎重,往往需多方核验。而郑、刘搞个假签名的矫诏即可搞定,未免容易的有如儿戏?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正所谓,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一切看似偶然的巧合背后,往往都有更深层因素作用其中。要解开以上的重重疑团,我们需要将时光倒转,大略回顾下关陇贵族集团崛起的传奇历史。


北魏南迁

据《北史》载,上古时期,黄帝轩辕氏有一孙受封极北之域。因当地有一大鲜卑山,其部族遂以鲜卑为号,称鲜卑族。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鲜卑山即奥科里维山,位于大兴安岭之北

公元386年,鲜卑族一位叫拓跋珪的首领在牛川(今呼和浩特西南)一带建立国家,国号魏,史称北魏。此后,北魏领土不断扩张,12年后,开国皇帝拓跋珪又将首都自牛川东移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以适应发展需要。

于平城定都近百年后(公元493年),著名的魏孝文帝拓跋宏再次将首都南移至中原腹地洛阳,并大力推行穿汉服、习汉语、易汉姓(皇室易拓跋姓为元姓)等融合运动,以便广纳众家之长,支撑其据有天下神器的雄心。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北魏版图

不过,凡事皆有利弊。北魏重心大幅南移,也意味着对北方故土的关注减弱。这种厚此薄彼趋势延续三十年后,终于酿就苦果。公元524年,北方六个屯兵重镇官兵因不满地位、待遇大幅低于洛阳贵族,遂发动武装叛乱。史称六镇兵变。

此后剧情发展颇似东汉黄巾起义走势:经多方联合打击,六镇叛军归于失败,但参与围剿的诸路军阀却又意外崛起,成为更难控制的力量。

公元532年,超级军阀高欢击败对手,进入首都洛阳,行废立大事,指定魏孝文帝之孙元修为新任皇帝。随后,高欢顶“大丞相”头衔屯兵晋阳,遥控大局。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史称北齐神武帝的高欢

当时,洛阳皇室与晋阳高欢之关系有如东周王室之于春秋五霸。换言之,皇帝元修虽无实权,但仍有一"橡皮图章",且尚能同各地军阀互通有无。为兴复皇室,元修忍痛自胸口刺出鲜血,溅红圣旨,并差人密送关西大都督贺拔岳,令其除掉高欢。

《北史 贺拔岳传》,孝武密令岳图齐神武,遂刺心血,持以寄岳。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关西大都督贺拔岳阅读带血的圣旨

贺拔岳是关陇地区(陕西、甘肃等地)势力最大的军阀,素为高欢忌惮。皇帝的看重令他如打鸡血,立即与该区域友军头领兼老同事侯莫陈悦联络,相约会师平凉(今甘肃平凉),共同讨伐已投靠高欢的灵州刺史(今宁夏灵武县)曹泥。

然而,两军尚未交战,反传便即出现:“老同事”侯莫陈悦竟也受到高欢策反,并以商讨为由,将贺拔岳诱杀于大帐之中。

危难时刻,贺拔岳在平凉的下属们决定推举新一任统帅,以结束群龙无首窘境。武将赵贵、侯莫陈崇支持当时驻守于夏州(距平凉约600公里)的贺拔岳副手——宇文泰,而武将李虎则属意远在荆州的贺拔岳兄长贺拔胜。最终,行事果断的宇文泰抢在贺拔胜使者、高欢使者、皇帝使者等诸多竞争者之前赶到了平凉军营,成为大军新的主人。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大军新统帅——宇文泰

当他还在路上时,心腹于谨便献上了堪比《隆中对》的奇谋:如今北魏神器动荡,权臣高欢窃命,四海烽烟不息,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宇文泰应借助大军控制关陇,屯田蓄力,并利用元修与高欢矛盾引帝入关,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千载难逢之功业。

《周书 于谨传》:谨乃言于太祖曰:“魏祚陵迟,权臣擅命,……今若据其要害,招集英雄,养卒劝农,足观时变。……请都关右,帝必嘉而西迁。然后挟天子而令诸侯……”

宇文泰深以为然。因此,在军营接见元修使者时,他一方面对驻军洛阳的要求婉言谢绝,一方面又杀牲宣誓效忠皇帝,以极具仪式感的“花活”,为之后与元修的深度合作埋下伏笔。

送走使者后,宇文泰立即打出复仇旗帜,率领着一帮哀兵,并在对手大将李弼的接应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杀了仇敌侯莫陈悦。论功行赏之时,宇文泰又将所有战利品都赏赐给将士,自己分文不取。甚至当他知道身边人偷拿了件“银镂瓮”后,也立即取回,转予他人。

这种极致分享的思路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由于宇文泰的权力不来自于世袭,不来自于任命,不来自于积累,而是来自于同僚推举。为了维系整个集团的凝聚力,他需要更加懂得分享。


关陇贵族集团诞生

公元534年,傀儡皇帝元修受近臣蛊惑,以讨伐梁朝为由,在其有限地盘大举征兵,想借势反攻高欢。为制造烟雾,皇帝又给高欢送上密信,说伐梁只是幌子,真正目的在于防备关陇宇文泰与荆州贺拔胜。

高欢在回信中对元修看法大加赞同,认为宇文泰、贺拔胜确有逆谋,征梁也有必要。所以,他将调动五路大军,共计24万人马南下助战。其中,两路大军7万人马攻打宇文泰,一路大军5万人马攻打贺拔胜,两路大军12万人马攻打梁朝。

元修闻讯大惊。因为任何有经验的统帅都不会疯狂到同时攻击三大强敌。如此违背常识的计划只能说明一个问题:24万大军要收拾的对象正是皇帝本人。

在反复劝说对方退兵无效后,元修只得打包行李,匆匆踏上前往关中的旅程。随后抵达洛阳的高欢则宣布将首都迁至邺城,并另立皇室成员元善见为新任皇帝。至此,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魏。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北方两魏对峙

然而,仅仅数月后,西魏皇帝元修便被宇文泰毒杀于长安。按史书载,此事起因是宇文泰认为元修与堂姐元明月同居有伤风化,便唆使元明月兄长元宝炬等人将元明月骗出,交宇文泰处死。随后,愤愤不平的元修也被毒杀。

不过,能够对“挟天子以令诸侯”心安理得的宇文泰竟对堂兄妹的爱情大为介意,而不惜出卖亲妹(投名状)的元宝炬则被任命为新的皇帝。怎么看都像一个“局”。元修真正的死因恐怕还是不甘为傀儡,难以配合宇文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宏图大志。

之后,北方便成为宇文泰、高欢双雄争霸的舞台。两人均把对方作为主要对手,展开了多轮龙争虎斗,互有胜负。

在与强敌的长期角逐中,宇文泰逐步打造了以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为代表的超豪华阵容。

柱国又称柱国大将军,原是北魏朝廷的至尊武将官职,位在丞相之上,与李世民的“天策上将”殊途同归。大统三年(公元537年),为表彰宇文泰"丰功伟绩",皇帝元宝炬遂以此官职授予前者。或许是不想过于"一枝独秀",宇文泰又拉了个"垫背",与皇室成员元欣分享了此职。

其余六大柱国的受封时间在十一、二年后。他们分别是:李弼、赵贵、独孤信、于谨、侯莫陈崇、李虎。

其中,赵贵、侯莫陈崇是当年平凉大军中率先拥戴宇文泰的“护驾功臣”。于谨则是宇文泰在夏州时的心腹,这三人与宇文泰关系最为资深。

李弼是当年侯莫陈悦营中主动投诚的内应,代表关陇旁系。

独孤信是原荆州主将贺拔胜的手下。当年,平凉大军群龙无首时,武将李虎远赴荆州,劝说贺拔胜接管大军。后者派出的使者正是独孤信。随后,经多番周折,独孤信、李虎均成为宇文泰营中一员。

八柱国中,除大老板宇文泰,与不掌兵的元欣外,其余六人每人下辖两位大将军,共计十二人。他们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十二大将军每人又统管两个兵府,合二十四兵府。这便是府兵制的由来。

以上二十人名单,既有西魏皇室,也关陇旁系,荆州系,夏州心腹,原平凉大军中的各派,可谓五花八门,结构复杂。而宇文泰居然能将“三山五岳”汇于一体,并在强敌压力下稳健成长,除了他本人的宽广胸怀与雄才大略外,也有非常实在的利益均沾。这帮柱国、大将军们既执掌军队,又管理国家,可谓出将入相,以类似“合伙人”的身份,分享着宇文泰慷慨赐予的权力与财富。以他们为核心构成的西魏顶级权力俱乐部便被称为关陇贵族集团,或关陇集团。


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刮起复古风

公元547年5月,一代雄杰高欢病逝,终年52岁。三年后,其次子高洋逼迫东魏皇帝禅位于己。至此,东魏灭亡,北齐成立。

公元551年,西魏傀儡皇帝元宝炬驾崩。此后三年间,两任短命皇帝均没发布年号,这意味着宇文泰已有改朝换代之心。

公元554年正月,宇文泰参照《周礼》(据传为周公旦所著),设立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同时,北周又将“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更名为"三公"。最终官员名单如下:

  • 天官-大冢宰:宇文泰兼太师,总管其他五府。
  • 地官-大司徒:李弼兼太傅,负责土地、民生。
  • 春官-大宗伯:赵贵兼太保,负责祭祀、礼仪。
  • 夏官-大司马:独孤信,负责军队、治安。
  • 秋官-大司寇:于谨,负责司法、审判。
  • 冬官-大司空:侯莫陈崇,负责工程、营建。

“六官”中,每位官员均有独立办事机构,各管一摊事。宇文泰固然是无可争议的领袖,但由于他是众人推举产生,且大家都是平辈,所以在官职设计上,大冢宰与其他官员关系类似班长之于班委,而非校长之于学生。

公元556年9月,在外巡视的宇文泰突然病倒,在安排42岁的侄子宇文护总揽大权,辅佐其15岁的嫡长子宇文觉执政后,随即病逝,终年52岁。

然而,众多元老并没把“亲受顾命”的宇文护真当回事。眼看“小兄弟”镇不住场子,宇文泰在夏州时的心腹,元老于谨挺身而出,以尊重宇文泰遗愿为由,誓死捍卫宇文护的权益。后者这才勉强坐稳位置。

《周书 宇文护传》: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

所谓凡事皆有利弊。关陇集团既然推崇分权分利的文化,就必然带来集权困难的问题。当能力出众、长袖善舞的缔造者宇文泰尚在世时,此缺陷尚未暴露。不过,一旦面临权力移交,就容易捅爆“火药桶”。

然而,宇文泰交权时也无更好选择:若将权力委托给元老中任一人,可能催生出“曹操”,令宇文家族大权旁落。若将权力直接授予15岁的嫡长子宇文觉,又可能招致大局失控。

而宇文护角色类似于组织型的秘书长,尽管其威望大不如元老,但只要能协调各方利益,维持集团凝聚力即可,待时机成熟,再归政于宇文觉。从某种意义讲,宇文泰甚至不希望宇文护威望太高。太高则导致“曹操”出现。

公元556年12月,经关陇集团运作,西魏皇帝元廓将帝位禅让给宇文泰嫡长子宇文觉。至此,西魏灭亡,北周建立。朝廷新一届“六官”、“三公”任命如下:

  • 天官-大冢宰:赵贵兼太傅
  • 地官-大司徒:李弼兼太师
  • 春官-大宗伯:独孤信兼太保
  • 夏官-大司马:宇文护
  • 秋官-大司寇:于谨
  • 冬官-大司空:侯莫陈崇

新名单中,赵贵、李弼分享了宇文泰空出的大冢宰与太师两职。宇文护则挂名于分管军队的大司马。

同时,“六巨头”均受爵“国公”:李弼为赵国公,赵贵为楚国公,独孤信为卫国公,于谨为燕国公,侯莫陈崇为梁国公,宇文护为晋国公。每位"国公"的食邑都是万户!

如果对比武德末年,玄武门首功的齐国公长孙无忌、吴国公尉迟敬德所封的1300户,我们就会发现北周对关陇贵族确实是异常慷慨!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北周版图


宇文护主政

然而,即便优待如此,元老赵贵还是选择了联合独孤信,密谋除掉宇文护。为何会这样?

初看名单,赵贵受封天官大冢宰,本该是最大赢家。但大冢宰要获得"总管五府"的大权,还需要有个皇帝授权的手续;又因为元老们已达成由宇文护决断“军国大事”的共识,所以只要后者存在,赵贵的大冢宰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大权。

于是,内心不服的赵贵便找到了独孤信密谋。而后者之所以感兴趣,很可能是因为赵贵开出了改立宇文毓为帝的筹码。

宇文毓为宇文泰庶长子,同时也是独孤信女婿。当年,宇文泰因未立宇文毓为储时,还专门找独孤信做过工作。而在事后皇帝的诏书中,专门提到“看朕不顺眼”(不悦于朕),也从侧面暗示,赵贵、独孤信所要对付的对象并不仅仅是宇文护,还包括当今皇帝。

《周书 孝闵帝纪》:而朕不明,不能辑睦,致使楚公贵不悦于朕,……,图危社稷。

然而,两人还未动手,图谋便告泄漏。赵贵、独孤信均以身死名裂告终。

正所谓形势此消彼长。随着两大元老出局,以及李弼的老迈和于谨的谦让,宇文泰苦心构建的权力制衡体系便告崩溃,原本"小媳妇"般的宇文护竟戏剧性的熬成了"婆",成为朝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该状况引发了皇帝近臣的担心。这帮人开始图谋除掉宇文护。最终,由于计划败露,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涉案人员均被处死。同年(公元557年),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被立为新一任皇帝。

两年后(公元559年),因宇文毓已26岁,宇文护请求归政于皇帝,只负责军权。而皇帝也没谦让,很快就热火朝天的大干起来。当时,宇文毓除了公布以宇文护为首的“六官”、“三公”外,还新增赐爵了十九位"国公"。这其中,10人为宇文泰儿子,2人为宇文泰外甥,1人为宇文泰侄孙,6人为关陇世家。每人均获封食邑一万户!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新受爵"国公",获封"万户"的十九人构成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宇文泰十位儿子为代表的"宇文二代"。这帮人多被派往地方锻炼,之后再进京辅政,正逐渐成长为维持宇文氏江山成色的中流砥柱。

公元560年4月,在皇帝位置上干得热火朝天的宇文毓被宇文护毒杀。临死前,皇帝立下遗诏,传位于四弟宇文邕,是为北周武帝。

宇文邕上位后,立即识趣的将权力交与宇文护,自己当起甩手掌柜,韬光养晦了12年,甚至当庭怒斥"对宇文护不敬"的元老侯莫陈崇(被逼自尽)。直到公元572年,他才借助一次温情脉脉的家庭见面会,将失去戒备心理的宇文护刺杀于宫闱之内。


推崇法家的宇文邕

事后,当宇文邕将五弟宇文宪召来面谈时,曾深受宇文护器重的后者显得异常惶恐。皇帝则非常耐心的解释,他不会在意过去发生了什么,大家毕竟是亲兄弟,以后还得互相依靠。

宇文邕倒也并非虚言。很快,他就公布了包括宇文宪在内的“三公”、“六官”名单。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宇文护被诛前后官员名单对比,红色为死亡,蓝色为留任,绿色为新增

如果再看宇文护被诛前的8人名单,至宇文邕亲政时,有5人在世(蓝色字体),3人死亡(红色字体,达奚武、宇文贵为自然死亡),空出4个官职(宇文护兼了两职)。

而宇文邕所做的,是将原名单中在世的5人保留,并对空缺的4个官职分别补上两位"宇文二代",两位关陇世家(绿色字体)。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

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宇文护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影响面极广。连皇帝的亲兄弟都一度惶恐不安,更何况其他家族?因此,保留“老人”有利于稳固人心。二是宇文护的用人精髓是以宇文家族为核心,兼顾关陇世家。这显然是稳定宇文氏江山成色的不二选择。宇文邕用这帮人也符合自己利益。

如果实在要找出什么不同,那就是在宇文邕的名单中,“宇文二代”占据了更大的比重和更重要的位置

然而,尽管人员没有大变,但宇文邕的执政风格却与前任大为不同。

宇文护的优点是性格宽和,能与他人共利,缺点是易感情用事。比如他与突厥相约攻击北齐,结果北齐抢先送回了其失散多年的母亲。这下子就把他难住了:如果不攻击北齐,会得罪突厥;如果攻击北齐,人家又刚做了好事。左右摇摆,最后以出师大败而收场。

甚至宇文护之所以被杀,也是其心理被宇文邕利用。当时,宇文邕告诉宇文护,说皇太后喝酒太多伤身体,能不能帮忙劝劝。宇文护脑袋一热,欣然应允,结果便中了圈套。

而沉着果断的宇文邕与宇文护行事风格正好相反。此人推崇法家思想,明察秋毫,极少受情感左右,连亲兄弟犯错也不放过(处死了反叛的同母弟宇文直)。按宇文邕的逻辑,既然你们这帮宇文二代、关陇世家的人员我没法选择,那就干脆一视同仁,用法律来治理。

不过,宇文邕执法虽严,诛杀虽多,但由于本人极为自律,既勤于政务,又厉行节俭,且后宫嫔妃也仅十余人,所以惶恐畏惧的众人也无话可说。

《周书 武帝纪》:克己励精,听览不怠。用法严整,多所罪杀。号令恳恻,唯属意于政。群下畏服,莫不肃然。性既明察,少于恩惠。……身衣布袍……,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后宫嫔御,不过十余人。

在宇文邕的强势治理下,北周朝廷执行力较宇文护时代得到大幅提升,并于公元576年完成了宇文泰没能达成的壮举:吞并北齐!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吞并北齐后的北周版图

隋国公杨坚正是此期间得到重用的。为何宇文邕会欣赏杨坚?我们先来看看《隋书》对杨坚特点的描述:

  • 一是性格稳重、威严,虽然外表质朴、木纳,但内心精明。(上性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
  • 二是讲求法治,令行禁止。(令行禁止,上下化之)
  • 三是勤于政务,明察秋毫。(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
  • 四是生活节俭,不尚奢侈。(居处服玩,务存节俭)
  • 五是用情较专,所有儿子均为正妻独孤氏所生。(高祖五男,皆文献皇后之所生也。)

从以上特点看,杨坚与宇文邕在性格、为人、理念、习惯、甚至爱情观都极为类似,堪称“失散多年的异父异母兄弟”,因而是皇帝宏图大志的绝佳执行者!正由于此,宇文邕才对名门出身的杨坚推崇备至,并主动让皇太子宇文赟迎娶杨坚女儿杨丽华为太子妃。


大权独揽的宇文赟

公元578年,在率军讨伐突厥时,宇文邕突然病重,并于当年6月在长安病逝。皇太子宇文赟成为皇帝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杀掉了“五叔”——亲王中威望最高的宇文宪。

之所以这么做,有两种说法。

  • 一是诸位叔叔感觉宇文赟不堪大位,所以由齐王牵头谋划将其废掉。(《周书 宣帝纪》:而诸王有异志,……,因是告宪有谋)
  • 二是宇文赟早就视宇文宪为皇位头号威胁,异常忌惮,所以先下手为强。(《周书 宇文孝伯传》:帝忌齐王宪,意欲除之。)

不论哪种说法为真,都指向了同一事实:曾宛如定海神针般的“宇文二代”已被新皇帝视为最大威胁。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因此,才有了公元579年5月,宇文赟安排五位叔叔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离开首都,回自己封国的命令。

这便是宇文赟病重期间,“五王”恰好都不在长安的原因。

杨坚甚至还感叹过此事,说削弱亲王势力,赶他们就任藩国,等于自剪宇文家族羽翼,社稷如何能够长久?

《隋书 宇文庆传》:随公杨坚……曰:“……诸藩微弱,各令就国,曾无深根固本之计。羽翮既翦,何能及远哉!”

至于杨坚本人,在新皇帝治下担任的第一个职位是主管军事的大司马。

公元579年,喜欢玩“花活”的宇文赟将帝位“禅让”给7岁儿子宇文阐(当摆设),自己改任“天元皇帝”,并增设“四辅”:大前疑、大右弼、大左辅、大后丞。这些古怪的官职名称出自《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意思是围绕着皇帝团团转的辅佐之臣。杨坚本人也由大司马改任大后丞。

首任“四辅”名单如下:

  • 大前疑:宇文盛(宇文泰第十子,原大冢宰,当时尚未被赶到外地)
  • 大右弼:尉迟迥
  • 大左辅:李穆
  • 大后丞:杨坚(原大司马)

关于“四辅”具体职责,史书未详述,但有几点信息值得关注:

  • 随着迁任“四辅”,宇文盛的大冢宰,杨坚的大司马被自动免掉。意味着新官职有帮皇帝收权之嫌。
  • 七个月后,杨坚便以火箭速度从大后丞升到大前疑,前面三位都跑地方上去了。意味着“四辅”要么“太难干”,要么“没意思”。
  • 宇文赟推出法典《刑经圣制》时,杨坚认为内容过于苛酷,提出修改意见,但未被采纳。意味着杨坚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
  • 在担任大前疑十个月后,杨坚也在找皇帝近臣,同时也是"老同学"的郑译联络,希望能疏通个地方上的职务。该细节既意味着“首辅”大前疑尚不如地方上工作有吸引力,也表明权力已被“天元皇帝”收于一个非常小的“小圈子”中,近臣竟比大前疑还有实权

《隋书 郑译传》:高祖……尝在永巷私于译曰:“久愿出籓,公所悉也。敢布心腹,少留意焉。”

此外,皇帝集权的行为,还可从一位叫乐运的官员给皇帝的上书中得到印证。乐运说,近来圣上大事都自己专断,不与大臣商量。连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都需要大臣辅佐,更何况是皇上您呢?

《周书 乐运传》:大尊比来小大之事,多独断之。尧舜至圣,尚资辅弼,比大尊未为圣主,而可专恣己心?

与宇文邕既用“老人”,又讲法治的风格相比,宇文赟则是直接把“老人”往外地赶,先是“五王”,然后是尉迟迥、李穆等诸多关陇家族元老。“老人”不愿意走也行,但没什么实权,因为权力都掌握在“天元皇帝”与他的近臣们手中。

然而,历史偏偏跟宇文赟开了个残忍的玩笑:出卖宇文家族江山的,恰恰是他最信任的近臣“小圈子”!


杨坚夺权始末

公元580年,病倒之前的宇文赟决定讨伐长江以南的陈朝,并准备将大军委托给近臣郑译掌管。由于长驻宫中,不晓军事,又想到“老同学”所托,郑译便推荐让杨坚出任三军统帅,并在战事结束后镇守当地。宇文赟应允,遂委任杨坚为扬州总管兼行军元帅。

换言之,宇文赟不虞之时,威望极高的杨坚已然军权在手,且就在病榻之侧。这就是为什么郑译、刘昉要找杨坚"勾兑"的原因,也是简单一封矫诏便能将军权委托给后者的原因。

《隋书 郑译传》:时将遣译南征,译请元帅。帝曰:“卿意如何?”译对曰:“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隋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帝从之。乃下诏以高祖为扬州总管,译发兵俱会寿阳以伐陈。

按史书记载,宇文赟驾崩前一月,重大事件的时间线为:

5月5日,杨坚被任命为伐陈大军元帅兼扬州总管,获得军权。

5月10日,宇文赟到天兴宫时突感身体不适。

5月11日,宇文赟回宫,并召唤当时尚未出发的杨坚入宫“侍疾”。

5月23日,宇文赟下诏征召“五王”入朝。

5月25日,宇文赟驾崩。

至于“天元皇帝”所患何病,史书未明述。但宇文赟有过心绞痛病史,所以可能仍是心脏方面的问题。从其发病到驾崩,共计15天时间。在此过程中,熟悉宇文赟身体状况的御医姚僧垣已清楚知道其生命将无法挽回。这便给了郑译、刘昉、杨坚等人足够的时间来筹划“大事”。

《周书 传》:宣帝初在东宫,常苦心痛……大象二年,……帝寻有疾,至于大渐。……帝谓随公(即隋公杨坚)曰:“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垣知帝诊候危殆,必不全济。乃对曰∶“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尽心。”帝颔之。

而《资治通鉴》之所以会有杨坚征召“五王”入京的阴谋论说法,或许是考虑到两大原因:一是宇文赟对叔叔辈诸王向来忌惮。如果真考虑后事,本能反应是担心“五王”作乱才对。二是征召“五王”入京的诏书临驾崩前两天才仓促发出,也不像有托付后事的诚意。

宇文赟驾崩后,杨坚又借助8岁皇帝"旨意",出任"左大丞相",并立即推出两大举措,以稳定局势:

  • 一是悦民心:废除颇受非议的苛酷法律,及入市额外增收的税钱。
  • 二是聚人气:新提拔了一大帮关陇贵族成员予更高官职。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对杨坚上位感到开心。例如宇文泰侄子,相州总管尉迟迥便认为其中有猫腻,所以号召天下军队勤王。当时,尉迟迥统辖的河北(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十州,其侄子尉迟勤统辖的山东(青、胶、光、莒)四州,全部反叛,短期内便迅速聚集大军数十万。在尉迟迥挑头下,皇帝宇文阐的岳父司马消难领江北十余万大军,关陇世家王谦领巴蜀十万大军,与之呼应。一时间,杨坚竟陷入四面楚歌之窘境。

在长安,宇文泰孙子宇文贤也与来到长安的“五王”密谋,希望借助外部声势寻机除掉“大丞相”。事泄后,为稳定大局,杨坚只处死了宇文贤,却对“五王”寝之不问。为安抚宇文宗室,杨坚甚至还刻意任命了宇文赟弟弟宇文贽为大冢宰,宇文泰侄孙宇文椿为大司徒。

在杨坚内忧外患之际,声势逼人的尉迟迥又向镇守晋阳的元老李穆(原大左辅)伸出了橄榄枝,请后者出兵响应。晋阳为高欢多年打造的大本营,可谓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甚至李穆儿子也劝他趁机浑水摸鱼,捞一杯羹。但这位关陇元老的观点可能代表着相当一部分关陇贵族的共识:那就是属于宇文家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于是,李穆派人向杨坚送去了皇帝专用的十三环金带,在后者最为危急的关头选择了力挺,也为李氏满门赢得了举世无双的荣华富贵。

此外,北周水平最高的“北齐专家”韦孝宽同样在杨坚的支持者之列,并被委任为平叛大军元帅。此人半生时间都在与北齐对峙,对其人文、地理、城防,甚至间谍分布都了如指掌。而尉迟迥与韦孝宽决战之地正好是在原北齐首都邺城。

决战当天,尉迟迥领着大军十三万列阵于邺城之南,城中又有数万老百姓跑出来看热闹。于是,韦孝宽利用对方人员多为新兵,情绪容易紧张的特点,先用弓箭射向旁边打酱油的老百姓。待百姓疯狂奔逃的时候,韦军士兵再大声疾呼尉迟迥败了。这么一咋呼,叛军新兵们果然信以为真,竞相后撤,韦孝宽再趁势逐北,一战而定。

随着尉迟迥兵败自尽,势单力孤的附和者司马消难、王谦等人也很快归于失败。

大局已定后,杨坚这才拿起屠刀,将以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等“五王”为代表的“宇文二代”,及以大冢宰宇文贽,大司徒宇文椿为代表“宇文三代”等宇文家族成员悉数杀尽。

至此,大隋王朝呼之欲出,再无力量可以阻止!


后记

太史公云: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关陇贵族集团诞生于败军之际,宇文泰受命于危难之间。众人当时能够团结一心,实乃强敌逼迫下的自救之举。

但宇文泰其人深谋远虑,运筹得当,并慷慨的推行利益共享,令关陇集团渐渐壮大。

待到元修入关,西魏成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陇集团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之势。这时,西魏便引来更多豪杰加入,实力再一步增强。最终形成以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为代表的第一代关陇集团完全体。

宇文护执政后,虽然诛除元老、毒杀天子引来千古非议,但毕竟进一步加强了共享文化,稳住了江山不倒。通过受赐“万户”,各家族富可敌国,自然成为集团的坚定支持者。而“宇文二代”也在此期间快速成长为中流砥柱,是宇文家族制衡关陇世家的最重要力量。

宇文邕亲政后,不念旧怨,不论亲疏,同时倚重“宇文二代”与关陇世家,并积极实施法家治国思想,遂使北周国力突飞猛进,终成鲸吞强齐,雄踞北方之壮举。这时,关陇世家们虽然受到颇多管制,但鉴于集团赢得空前成功,也不敢有太多怨言。

宇文赟登基后,竟反其道而行:剪除宗室,排斥元老,独享大权,亲信近臣。一方面,对元老的排斥破坏了集团长期信奉的共享文化;另一方面,其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众家族对于前途未卜的担心。所以,当宇文赟病逝,尉迟迥打出恢复宇文江山的旗帜时,竟遭到了李穆等元老的排斥。

杨坚辅政及建立大隋后,再次启用关陇旧人(握强兵、居重镇者,皆周之旧臣),重新恢复法家之道,延续利益共享文化(至于赏赐有功,亦无所爱吝),又使整个集团重焕生机,并于大隋建立的第九年(公元589年),吞并陈朝,令百余年南北分治局面终结于斯,天下神器归于关陇。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隋文帝杨坚令天下神器归于关陇

从宇文泰到宇文护,从宇文邕到杨坚,虽然统治者一再变化,但关陇集团却是历久弥坚。由此而知,英雄豪杰终归天寿有限,唯有文化可以生生不息!

神秘的关陇贵族集团,解密杨坚夺取北周宇文泰家族神器的传奇历史

大隋王朝版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