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看完後對你影響很大的書籍?

餘夕陽


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易經和道德經,剛開始看易經,一頭霧水,根本就看不懂。後來又看道德經,看來看去感覺道德經好像是對易經的解釋,這下就來勁了,翻來覆去的看,也明白一點,道德經是老子先生對易經形而上的方面的解釋,深奧得不得了,邊看邊悟才能勉強入門,沾點邊邊,誰也無法全部看明白的,幾千年以來,各種各樣各家的解釋都有,爭議也大,你也沒法說哪家的對,哪家的不對。其實呢各家的說法都對,只是都沒說全面,都只說了一小部分,包括老子先生的道德經也只說了形而上的方面。

要說對我的影響呢,那是大了去了。以前的我,一直感覺不順心,特別是有幾年相當困難的時候,經常想,社會是不是拋棄了我,好事總輪不上,壞事呢咋都甩不脫。從小就懷著的要改變世界的心,也碎得丁點都找不見,曾幾度想過死了算了,但回頭想想老小,根本就死不起。還好我有個喜歡讀書的習慣,偶然讀到了國學方面的書,也勉強讀明白了一丁點,也改變了我以前的思維方式。

現在我看待事物很開明,任何事物的過程和結果都能接受。舉個例子,以前看不起我的人,欺負過我的人,跟我對著幹的人等等,我現在都挺感激他們的,覺得他們應該算是我的貴人。

總之,任何事情在我看來,都是好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嘛!



笑傲淡薄


首先是《平凡的世界》。這本書當時給了我最大的內心震撼,一群農村年輕人的成長奮鬥史,讀來讓人欣喜,讓人心酸。據說路遙寫完此書,因貧病交加而死,何其不幸而又何其幸哉。不幸是因為一個有才華用、生命寫書的作家不幸早夭,真是天嫉英才。幸是因為短暫的一生便有如此璀璨的作品,這是他的高峰——他人生思想的高峰,登高而望,一覽眾山,厚積薄發,瞬刻輝煌而又驟然隕落,這瞬刻比任何永恆都要長久,人生如此,何其幸哉。

前段時間還簡略寫了兩個《我的書單》,稍微記述我當時的心得。但現在仔細想想,何其繆也。粗讀書本,未曾入室便欣欣於剛剛登堂;囫圇吞棗,不經消化便嘰嘰於張口吐生,想想自己真是炫耀而不知自大,張揚而不知其醜也。徐復觀先生在一篇《我的讀書生活》裡記載了他的一次讀書經歷:第一次我穿軍服到北碚金剛碑勉仁書院。看他(熊十力)時,請教應該讀什麼書。他老先生教我讀王船山的《讀通鑑論》;我說那早年已經讀過了;他以不高興的神氣說,“你並沒有讀懂,應當再讀。”過了些時候再去見他,說《讀通鑑論》已經讀完了。他問:“有點什麼心得?”於是我接二連三的說出我的許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聽完便怒聲斥罵說:“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山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鑑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

這段引文很長,實在不好概括,概括便失其味矣。不知道你看到這段話的感受,我當時讀到這段話,彷彿也被先生當頭棒喝——常常自以為得計,其實不過跳樑小醜而已。我這段時間看書已經心境平和,不再急於去尋找漏處,急於去批評,即使和別人聊天,我也不再去急於反駁,而是靜心傾聽,吸其所長,辯證對待。在《六頂思考帽》中有一個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人把他的汽車一般漆成白色,另一半漆成黑色。他的朋友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回答說:因為不論什麼時候我發生車禍,路兩邊的目擊者在法庭上都會爭論看到的車子是白色的還是黑色的,我想,這一定很有趣。其實,有時候我們互相爭論,也許只是我們看到了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已——你看到了白色而我看到了黑色,在這種情況下,用一面去反對另一面不是很有趣麼。不過,這有趣的未免愚蠢而已。讀書不也正如此麼?這當頭一棒,醍醐灌頂,雖然感覺以前的讀書時光若有所失,但因為有所失而又有所得,又何其幸也。

至於說讀書給了我什麼,實在難於概括,龍應臺先生在《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史哲》裡給出了詳細的讀文、史、哲的理由,無非說是教你去“看”,去“判斷”,可是對我來說,讀書不止於此,他給了我一個精神世界。08年奧運會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我們偉大的黨想把世界統一,還要把夢想統一,這即使不是痴人說夢,也很難實現。我就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外在的環境世界,另一個是內在的精神世界,而讀書正是塑造了我的精神世界,並給了我信心、方法去應對外在的世界,如此而已。至於這精神是什麼樣的,實在難以描述,現在我的頭腦就如同一座房子,家徒四壁,別無長物,我正用閱讀來構造傢俱,粉刷牆面,至於裝修風格,那是個人喜好,就實在是不足為外人道也了。


百融楊俊


《國史大綱》

家中日暖,若志氣不秉,則必奪之心神、虧之氣血,終至渾渾噩噩而朝夕難辨、晦朔不知,時光驟逝矣。故應據學業安排每日之工作,古人稱此為“日課”,既是“日課”自當一日一畢,如此或可治懶惰拖延之病,不至虛度此大好之光陰。

讀《國史大綱》,感受頗深,滿滿一頁的歷史。一群人一年甚至兩年的故事。無限的記憶躍然紙上。或艱苦,或安逸;或奮鬥,或消沉。然而都只是這麼一兩句話就寫完了的。真正理解錢穆先生所說,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是有一定難度的。通過一個假期的學習,最大的收穫便是如此,對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做到了這樣,然後可以和別人聊天。聊一聊歷史,聊一聊什麼是“華夏史觀”。聊一聊什麼叫“天地有正氣”,聊一聊什麼叫“丹青為重,七尺為輕”,聊一聊什麼叫“華夏多忠魂,後先照千古”,聊一聊什麼叫“煌煌華夏生鐵骨,昭昭日月映漢魂”。

以你我之肅穆,止眾生之喧譁。以你我之虔誠,喚眾生之覺醒。以你我之奮力,鑄眾生之華夏。



詩歌子寧


《百年孤獨》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至今已經翻看過無數遍,每當看完的時候,就好像沉浸在書中的世界,久久不能自拔。

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特別是布恩地亞家族一代又一代取名奧雷良諾和阿卡迪奧的子孫,“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一家族特有的、絕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

布恩迪亞家族的成員,各自生活在自己密不透風的堡壘中,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實際上是保持)孤獨:奧雷良諾上校週而復始的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裡整小時整小時的消磨時間......

全書採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用大量的筆墨來描寫這種孤獨所造成的愚昧、落後、保守、僵化的現象,是為了讓讀者感受到這種孤獨—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感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民族的精神,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者的用意是要引起公眾思考造成馬貢多一百年孤獨的根本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撥弄的正確途徑。

這本書還影響了許多中國當代的作家,書的開頭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引起爭相模仿

白嘉軒後來引以為傲的是一生中娶過七房女人

——《白鹿原》

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莫言也曾評論過這本書“原來書還可以這樣寫。”


胡來煮酒


《古文觀止》。書題,觀古代雅賢聖文止於此的意思。

此書成於康熙盛世,由紹興吳楚材、吳調候叔侄所編,實則是啟蒙仕學之書。計有兩本。一本被魯迅先生稱之為中國古代文學領域的好書《古文觀止》(與《昭明文選》齊名。)另一本是啟蒙了少年毛澤東的《綱鑑易知錄》。這兩本書300年來持久地啟蒙並引導了中國文人學者走上求學問道之路。

或許吳氏叔侄屢試不第,退而著書立說的初衷只為養家餬口,但他們慧眼識珠,從浩如雲煙的古籍中搜羅的200餘篇短小精美古文,成就了他們失意仕途後的巨大成就。又何止吳氏叔侄呢?諸如孔子、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等等,不都是建功立業於國家的夢碎之後,退而在文道書海揚名四海,這樣的人不勝枚舉。他們迂迴而來,憤懣於胸,終至功業斐然,這也許正是上天故意的安排。

喜歡《古文觀止》,喜歡寫書的、書裡的那些正直、忠誠、賦予智慧和機智若然紙上的歷史小人物。像力諫魯公不要接受郜鼎於太廟的臧哀伯。出使陳國,僅憑所見所聞便斷言陳國必亡的單子,哭著阻止秦軍出函谷關的蹇叔。還有論楚寶的王孫圉,藉由酒杯止君亂禮的杜蕢,酒席上藉由典故勸君王遠離美色美味美臺麗池的魯共公等等。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走進我的心靈深處,浸染在他們中間,與他們為友,讓我漸化成像他們一樣:知乎禮明乎仁,忠於國孝於親,敏於思而慎於行的謙謙君子。

喜歡《古文觀止》,尤其喜歡裡面那些讓人一看便不捨的錦繡文章。喜歡它們的短小精悍和朗朗上口,喜歡它們構思巧妙和用詞用典,喜歡它們富含哲理和激情湧蕩。諸如李斯的《諫逐客書》,太史公的《報任安書》。像李密的《陳情表》,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像王勃的《滕王閣序》,李白的《與韓荊州書》。像兩宋詩詞以外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凌虛臺記》、《超然臺記》、《放鶴亭記》、《黃州快哉亭記》,那些美輪美奐、蘊涵著低谷中也要振作崛起思潮的散文遊記。篇篇賞心悅目、美不勝收。在不斷地誦讀中幸福在作者創造的美好意境之中,樂此不彼。偶爾興之所至,也會一書胸懷,駑鈍淺陋,難登大雅之堂,純屬自娛自樂,時至今日也有幾十萬言。

僅以一篇古文體《石連線遊記》怡笑大家。全文如下:

己亥之秋寅時,餘出門,沿石連線,向山溪深處而行。當是時也,林靜而風寒,溪流叮咚,落英繽紛,山鳥鳴箏,天籟之音不絕於耳。近之則山村掩映於林間,遠之則群山含煙待日,可目之色不絕於目。耳聞之則有悅動之音,目觀之則有迷人之色,然心不悅者鮮矣。

行至昔者存糧重地,望之窗零瓦落,院落蒿長草密,竟己是人是物非。想四十年前,與父同來,訪姑母家胡氏長兄之時,紅磚麗瓦,窗明几淨,牆高園深之秀地福源。當是時,胡氏長兄正三十而立,糧庫之主,談笑間意氣風發,儒雅才俊之良人也。至於盛情款待,米白而肉鮮,窖酒之香溢於杯而流於心,主不主客不客,皆醉於席間也。那日一別,再見胡氏長兄己是三十年後,於拉古楊家村胡氏四哥長子婚禮之上,遠望之竟未識。近觀則滿臉堆紋,發之無幾,目光呆滯。問之則重病纏身,飯食不親,老態龍鍾矣。吾苦胡氏長兄之三十載面貌英良俊遠。而今又十年未見,更不能知其現狀矣?

昔者糧倉至盛而今竟蒼涼至此,而況於人乎。噫呼!四季流轉,草木春之生而冬亡,萬物皆然,物之冬亡而春日可再生,而人之轉輪或可有,亦或無,未可知也?往昔不可追,來日也未必方長,只是當時,吾等身在其中,苦樂皆自知。唯願時光善待萬物,樂所樂,苦亦樂,悲愁遠遁。


冬天的房子


有哪些你看完後對你影響很大的書籍?在我看來,讀書真的是一件成本最低,卻是能給你帶來極大幫助的事情。

在書中可以經歷人生百態,但是,最為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最真實的自己,在人生這條道路上越走越有力量。

今天,我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三本書,對我人生有很大的影響,我有幸結識它們。

第一本書《金字塔原理》

作者窮盡一生獲得的思想、精華都濃縮在書中。而你只要花幾十塊錢,就可以跟作者學到他的畢生心血。

這本書教會我如何讓自己的表達更加清晰。無論是在日常的溝通,思考問題,還是在寫作,甚至是在年終終結關係到你升職加薪的PPT講演,都會用到這項技能。

可以說是超實用的一本書。

看完這本書,你可以忽視市面上,那些所謂什麼“結構思考力”、“清晰表達”等等文章和課程。這些都是基於麥肯錫這本書金字塔原理的延伸。

第二本書《隨心 隨意 去生活》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偶然看到的,單單因為書名就很吸引我了。

也很感謝這本書,讓那個時候剛出來社會的我減少了迷茫與不安,讓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蔡瀾先生說過:“人生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活得快樂。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快樂。種花、養鳥、喝茶、逛書局、去樂器店等,都是讓我們活得一天比一天好的學校。”

在這本書中,處處透露他對人生的態度,也都使我們頓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第三本是《富爸爸,窮爸爸》

這是我認為財商教育非常好的的啟蒙書。

我們往往總認為,要想獲取財富,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打怪升職,工作職位越高就能夠獲取更多財富。

但是當你發現那些高學歷高薪的人,到了中年的時候,也被生活和社會按在地上摩擦的時候,你才知道,獲取一生的財富並沒有那麼簡單。

這本書,會讓你學會到如何才能不做金錢的奴隸,讓金錢為你工作。

總結:古人云,開卷有益。講的是,好的書籍可以滋潤人的靈魂,正如甘甜的泉水滋潤乾涸的土地。真正的好書甚至影響人的一生,我有幸結識了這樣三本書。


曾小然


《人生》

人生很長,關鍵處往往只有幾步。

路遙和餘華很像,他最廣為人知的小說作品是《平凡的世界》。

更能表達他作為一個作家的世界觀的作品是《人生》。

世界可以是平凡的,也可以是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這個書名本身,已經帶有了作者的傾向。

而人生,則是一個相對而言,更客觀的概念。

人生就是人生。沒有任何形容詞有資格修飾它。

作者提供的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世界。作者像上帝一樣,在小說世界中剋制著自己的喜好。

也正因為這種罕見的上帝般的剋制,每個讀者,都可以從這篇小說中,讀到屬於自己的宿命般的人生。

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事實上,高加林對土地逃離與迴歸的人生歷程,正揭示出路遙對鄉土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個體生命的兩難抉擇。在守望土地、生命接近自然性存有野性美的同時,也要承受來自惡劣自然環境、封建陳規陋習和城市人高傲所帶來的深重痛苦和屈辱。悲苦不僅來自物質層面,更主要來自個性壓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悶。寄身城市,固然生活環境大為改善,為實現個人理想提供了廣闊天地,但也根容易滋生克南媽式的小市民心理、黃亞萍式的極端利已主義、張克南式的人格萎縮,讓人倍感精神家園的雙重失落。當巧珍第一次到縣城去見高加林,“一進加林的辦公室,巧珍就向加林的懷裡撲來。加林趕忙把她推開,說:‘這不是在莊稼地裡,我的領導就在隔壁……你先坐椅子上,我給你倒一杯水。’他說著就去取水杯”。這裡所揭示的城市環境對個體生命的壓抑扭曲,既是高加林的個人心理感受,也代表城市人作為群體,時時遭受生存環境和文明制度對個體生命的異化和弱化。

真正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必然是貫徹著作家的審美理想的。《人生》的審美理想並不在於為當代農村青年指出一條鋪滿鮮花的人生坦途,描繪一個令人神往的燦爛前景,或展示出人生荊棘叢生的坎坷之路。《人生》的審美理想主要表現在,作者通過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悲劇,給人一種痛惜感,充送著一種對於變革現實的熱烈的期待和深情呼喚——要避免像高加林和劉巧珍那樣的生活悲劇重演,要在文明與愚昧的衝突中正視民族文化心理的衍變。高加林所具備的,正是劉巧珍所沒有的:劉巧珍所有的,又正是高加林所不具備的。這是一個合理與不合理緊密交織在一起的矛盾,一個現在還無法解決但將來必然要解決的矛盾。這是一場極其複雜的令人思緒紛壇的人生悲劇,但在複雜的悲劇表象下卻隱約地透出生活的某種確定性。悲劇所具有的審美屬性,正是《人生》具有持久藝術魅力的原因之一。



東子的小屋


曾國藩家書,這是一本能夠改變自己習慣的書,一本修正自己價值觀的書,一本值得放在手邊經常翻閱的書。讀過這本書以後,我開始把“早起”作為像每天都要吃飯、喝水一樣自然的事情。“早起”不再是一個掙扎的過程,尤其在那冰冷的冬天。我開始持續地寫日記,每週至少三篇,甚至可以很自然的每天一篇,以前我也寫過,都是三分鐘熱度。以曾文正公為師,覺得他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我只想離山更近一些。日記內容已經不僅僅是觀察到的事情,也開始有了自己深刻的省察。歷史上說曾文正公是半個聖人,今生能讀到他的家書,實為幸事!



一木蟲


幾十年來,通過學校學習和日常讀書學習,我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有兩本書,一本是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另一本是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

第一本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是在30多年前,上大學期間借同學的這套書,利用課餘時間看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又有幸淘到這套舊書。

《中國通史簡編》是范文瀾1940—1941年在解放區的政治中心延安編寫的。新中國成立後,范文瀾獲得較好的工作條件,得以廣泛利用延安時期不能見到的圖書資料和前人研究成果,重新編寫中國通史。自1953年至1965年陸續完成四冊出版,寫至隋唐五代時期,共約一百萬字。此書的編寫仍以廣大讀者為對象,但盡力反映著者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學術見解,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專著。出版時雖曾題為“修訂本中國通史簡編”,但並非延安本《中國通史簡編》的簡單的修訂,而是重新編寫的另一部中國通史。范文瀾逝世後,此書在1978年再版時,書名改題為《中國通史》,以與延安時編寫的《中國通史簡編》相區別。

貫穿全書的史學觀,是與經典的中國史觀基本一致的,以辨證唯物史 觀為基礎。以研究社會,文化,科學等重大題材為線索,詳盡的記敘和評述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全書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水平,從中也可以看到作 者本人的深湛的中國史造詣。其中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有獨到的精妙之處。全書的歷史見解非常精闢,讀後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邃的思維,渾厚的功底,獨到的研究。

通過讀此套書,首先,學習了中國歷史,瞭解的中華民族發展的光輝歷程。中國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經濟發展等情況,進一步掌握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其次,充分認識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英雄,沒有人民群眾,就沒有歷史的發展,就不能推動社會的變革和前進。再次,充分認識了中國幾千年來重大歷史事件的基本情況,朝代更替和興亡,提升對當今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意義。第四,幫助自己樹立了正確的“三觀”。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人人志士,為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懈努力和奮鬥,名垂青史,是我們樹立了榜樣,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第二本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看的。該書上下兩冊,寫的是西周結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複雜。所敘述的歷史,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展開的,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編寫。用大量的歷史事件,記錄了當時各諸侯國爭霸的戰爭情況和興亡更替,書中體現了古人的智慧。產生了許多的古代傳說、典故和成語故事等,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小縮影。通過看此書,可以增加自己的智慧,瞭解古代歷史,是非常難得的一套好書。

所以,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也要向先賢學習,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更好的促進社會發展。

 





葛諸亮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現代人說,知識改變命運。只有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一個人才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取得更大成績。

時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轉眼間,人生匆匆過,已到知天命的年齡。想想有哪些書讀完了對自己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不由得感概萬千。

韓愈《師說》中寫道:“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說到這一時期讀的書,應該是一些孩童啟蒙之類的作品,現在想來,沒有人提示記憶,一篇名字恐怕也記不起來了,但是汩汩細流匯成大河,它們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我長大後愛好語文,終生喜歡寫寫畫畫,恐怕與這些書大有關係。

記得當時讀過一段文字,記在心頭,一直不忘:“毛毛雨,輕飄飄,細濛濛,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上。”這恐怕是已逝作家韓少功一篇散文中的文字吧,我一直覺得簡直太美了,以至於以後一動筆寫作兒童題材的文字,它就會在腦海中跳躍出來,影響我思考。

說起對我一輩子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應該是《魯迅全集》,它帶給我的是人格的教育,人性的啟迪,風格的錘鍊。我認為其它書籍給我的影響都是暫時的,膚淺的,只有這本書深深地影響了自己。

當時讀這本書正是剛入大學的時候,正如一棵小樹成長在即,亟須修枝打杈,澆水施肥,又如小馬初行嫌路窄,雛鷹展翅恨天低。打開書頁,魯迅先生留著八字鬍鬚,手裡夾著一支菸,像一位人生導師,把人生的酸甜苦辣,世態嚴涼,向我緩緩道來。或分析,或爭辯,或讚許,或怒罵,是那樣的直麵人生,直面慘淡。讀到興致處,往往會不自禁地拍案叫好,便還要回過頭來再反覆讀幾遍,直如溽暑熱天打開窗戶涼風習來那樣清爽愜意,胸中塊壘一吐為快那般舒暢,趕快拿過摘抄本來,工工整整記錄下來。直到今天這些筆記我還保存著,時不時拿出來再讀讀,翻翻。

我有時會想自己的思想性格受誰影響最大,寫作文字時最想體現誰的風格?對,魯迅先生。他就像一盞燈塔,給我指明瞭方向。做人要做先生一樣的人,寫文章要寫先生一樣的文字。

現在的語文課本上都把魯迅的文章幾乎刪除殆盡了,我認為這是極端錯誤的。不管現在的孩子懂與不懂,多讀讀這些充滿鈣物質的文章,對他們將來做一個有骨氣,少傲氣的人是大有裨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