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比如汉武帝,当时的百姓会叫他什么,可以叫汉武帝吗?

咸瑞柱


当时人是不会称呼为武帝的。

武帝的全称是孝武帝,这是谥号,是他去世后大臣和后任给他定的,他活着时候怎么可能知道自己的谥号。

皇帝活着的时候,下属和臣民一般称陛下,天子,当今,圣上,圣人。如果有些特殊爱好的,也许会让属下称呼自己为老佛爷,道君等,但这种不多见。


丽江说书人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还没有汉武帝这个称呼。汉武帝去世后谥号世宗皇帝,汉宣帝时上庙号孝武皇帝,才有了如今的汉武帝称呼。

在他当皇帝期间,百姓称呼一般会加上年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被称为洪武皇帝,汉武帝也是一样。汉武帝共使用过11个年号,分别是建元(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元朔(公元前128年-前123年)、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元鼎(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太初(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天汉(公元前100年-前97年)、太始(公元前96年-前93年)、征和(公元前92年-前89年)、后元(公元前88年-前87年)。

所以,汉武帝在位期间,百姓根据年号进行称呼,比如建元皇帝,当然建元期间就不可能称呼太始皇帝。


以史知今


具有科普性质的扫盲贴,很有意思。

汉武帝是后世对刘彻的俗称,而在武帝时期,平民百姓如果有幸见到了皇帝本人,肯定不会称呼皇帝为“汉武帝”,因为汉武帝是他死后朝廷给他定的谥号。


如果人们这么讲,一则直呼某皇帝的谥号是犯忌讳的事,二则你怎么可能知道当朝皇帝的谥号?莫不是穿越过来的?

同时“汉武帝”的叫法也不准确,因为汉朝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谥号前应该加个孝字——孝武皇帝,其他比如孝文皇帝,孝景皇帝等。


汉朝百姓见到皇帝后,应该称皇帝为“陛下”或“皇帝陛下”;官员见到皇帝应该称呼为“陛下”或“君上”。

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他叫法,“万岁”是唐朝以后才开始用于称呼皇帝的,“皇上”是清朝时候才用来称呼皇帝的,至于“万岁爷”也是从明清时候开始;


在唐、宋两朝,对皇帝的称呼有其独特性,比如唐朝多称皇帝为“圣人”或“大家”,宋朝多称皇帝为“官家”。


强哥说文史


汉武帝是谥号 是汉武帝死后追封的!

但汉武帝和他之前的皇帝确实不同!当时百姓有对他的专属称谓,那就是年号!

汉武帝时期 首创年号 而年号是所以人都可以叫的, 如今我们对所有清朝皇帝的称谓 基本都是年号!比如 康熙 雍正 乾隆 ! 只不过以前的皇帝年号总换 所以大多用谥号或者庙号来表示! 而且汉武帝的年号换的非常勤,所以当时百姓对皇帝的称谓也经常改!

下面我们看一下汉武帝的年号换的到底多勤!

建元(前140-前135)

元光(前134 -前129)

元朔(前128-前123)

元狩(前122-前117)

元鼎(前116-前111)

元封(前110-前105)

太初(前104-前101)

天汉(前100-前97)

太始(前96-前93)

征和(前92-前89)

后元(前88-前87)

汉后元二年(前87)


府少爷的历史观


汉武帝在位期间的百姓根本不知道汉武帝是谁的。后人所熟知的汉武帝这个称呼,是在汉武帝刘彻本人驾崩之后,后人根据刘彻生前的文治武功作出的评价性谥号。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帝王一般会有谥号,庙号和年号,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和汉宣帝这些都是嗜好;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和元世祖这些都是庙号;永乐,万历,康熙和乾隆这些都是年号。

在唐朝以前,对皇帝的称呼一般都习惯于用谥号,从唐朝开始更习惯于用庙号,到了明清时期更多的是用年号称呼。不过这些都是后人对前朝皇帝的称呼。



对于汉武帝时期的百姓来说,如果有幸得见天颜,以称呼当朝皇帝为陛下,皇上,就直接称呼大皇帝也可以。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朝百姓对皇帝的称呼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比如在宋朝,百姓也可以称当朝皇帝为官家。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和百姓可以称当朝皇帝为万岁爷。


今天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比如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的老祖母孝庄皇太后,居然可以自称我孝庄,我孝庄怎么样。这种现象是极其不合理和可笑的,因为孝庄也是后人对其的称呼。

无论是何种具体称呼,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朝百姓是不可能直接称为皇帝的谥号的。百姓称呼皇帝的时候是犯忌讳的,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亘古怀念说史


武是谥号,是刘彻死后后人追评的,所以他活着的时候没人知道他叫武帝

谥号是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如“武”帝,“哀”公等。《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汉朝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上表,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按褒贬大致分为上谥(美谥)、中谥(平谥)、下谥(恶谥)三类:上谥:文、武、景、烈、昭、穆等;下谥:炀、历、灵等;中谥:哀、怀、愍、悼等。

西周东周的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

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

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

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云里悟理


在汉武帝在世时是没有人称呼刘彻为汉武帝的,汉武帝的武帝两字其实来源于汉武帝去世后群臣给予他的谥号即孝武皇帝,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每个皇帝的谥号里面都会出现一个孝字,武才是汉武帝严格意义上的谥号。

汉武帝刘彻也可以称呼他为汉世宗刘彻,世宗是汉武帝的庙号,但他的这个庙号在汉武帝在世时当时之人也不会称呼,因刘彻的庙号是在汉宣帝在位时才给他上的尊号,所以我们后世可以称呼刘彻为汉武帝或者是汉世宗,在汉武帝在位时是根本不会出现的。既如此当时的群臣和百姓怎么称呼刘彻呢?

当时的百姓称呼刘彻应该是皇上、天子或者陛下,这点可以从史书中找到答案,皇上的称呼自不必言,周朝共主被称为天子,因此一般认为天子的称呼出现在周朝,不过司马迁在写《史记五帝本纪》时写道了“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司马迁是汉朝人,他是以汉朝当时称呼皇帝的口吻或者称谓来写之前的共主,因此可以反推皇帝被称为天子在当时是存在的。

至于陛下这个称呼,东汉蔡邕在《独断》卷上有过解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通俗的解释就是群臣可以称呼皇帝位天子也可以向皇帝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两者之间毕竟有距离,所以群臣一般都是把自己的意见告诉给皇帝下面的侍者,然后再由他们传达给皇上,久而久之,陛下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当然这些只是汉朝时百姓称呼皇帝的称谓,发展到后来万岁爷,官家也可代指皇上,比如常见的在电视中清朝人称呼皇上为万岁爷,宋朝的电视剧称呼皇上为官家。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老百姓不可能叫他汉武帝,不光是下层百姓,就是皇帝身边的近臣、皇亲国戚也无法叫他汉武帝,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汉武帝的称呼是一种谥号,是死后给的称号,怎么可能生前就叫做汉武帝呢。

汉武帝是驾崩后给的谥号,是对他的盖棺定论

谥号其实并不专指皇帝享有,在古代有一定身份地位或者生前影响较大名人大臣也配享有。他们在死后,人们会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以及所作所为给出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有好有坏,比如隋炀帝的“炀”字,就是一种恶谥,因为隋炀帝在世的时候,贪恋美色、横征暴敛、三征高丽造成民怨四起,起义不断,民不聊生,自己也落得被属下缢杀的下场,死后人们根据他的恶行给了“炀”的称号。

而反观汉武帝,则是一种美谥,其实应该是汉孝武帝,因为汉武帝在世的时候,在打击匈奴方面颇有建树,为我大汉开疆扩土,威震四方,因此后人根据他的表现给出谥号“武”,“武”的意思是“威强睿德”,可谓实至名归。

谥号最早起源于西周,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到了秦始皇时期曾短暂废除过,不过到了西汉又恢复谥号这一传统。

普通百姓如何称呼皇帝

其实,在古代普通百姓很难见到皇帝,现在的很多影视剧动不动就是皇帝微服私访,在古代这种事真的是凤毛麟角。如果百姓真的见到皇帝,那真是像中了六合彩一样。

至于百姓见了皇帝的叫法,也分朝代,像西汉这个时期,如果见了汉武帝,可以称为“皇上”,"天子",“万岁”,稍微有点文化的百姓会说的更文雅一点,称为“陛下”。

到了西晋以后,又多了一种叫法,称皇帝为“官家”,估计很多人以为只有宋朝的皇帝称为“官家”,其实是被现代影视剧误解而已。

题外话

古代对死去皇帝的称号除了谥号以外,还有一种称呼为“庙号”,只不过庙号是皇帝专享的,它是皇帝的子孙将先皇的灵位送入皇家太庙后,后世皇帝祭祀时对先祖的称呼,像汉武帝的庙号则是世宗,也可以叫汉世宗,不过还是汉武帝的名气大些。


一切都付笑谈中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西汉百姓杀婴有多严重?汉武帝穷兵黩武百姓在汉朝初期,刘邦为了增加人口,推出了类似单身税的政策,所以百姓只能早早的就要把孩子们给嫁出去。到了西汉中期,因为在土地税收方面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导致国库里的钱已经快不够用了。加上汉武帝对匈奴勤兵黩武,所以税收重点成了人头税,生的多交的税就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汉百姓出现了杀婴的情况,因为大家实在是要交不起钱了。而且在西汉年间,生出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也并不是很高,所以百姓一般也不忍心杀孩子,但高额的赋税只能让他们对现实低头。




历史烂番茄


西汉初期,无为而治,对匈奴和亲,送礼求太平。

经过"文景之治“,到了刘彻时期,国家已日益强大。刘彻废除了坚隐的和亲政策,主动向匈奴宣战,起用卫青,长驱直入。六路齐发,卫青屡战屡胜,直捣老巢。

刘彻击溃了匈奴,西域尽落汉手。又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家"之政策。

刘彻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死后被谥敬为"汉武帝“,实为名至丶众望所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