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的葬法简直毁三观!皇帝变肉干,百姓抛树上三年后火葬

帝羓,是辽太宗耶律德光身后的绰号。辽太宗崩时,正值初夏,为把太宗的遗体运回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根据契丹的习惯,辽国人用一种在汉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方式,处理了太宗的遗体。“契丹人剖其尸,摘去肠胃,浇以盐,载运而去,汉人呼为‘帝羓’。”(《旧五代史・契丹传》)羓,即肉干。其实就是把太宗遗体做成干尸木乃伊。

契丹人的葬法简直毁三观!皇帝变肉干,百姓抛树上三年后火葬

网络图片

中原汉人多实行土葬与火葬,尸体不能毁坏,对这种把遗体处理成干尸的做法比较新奇,故给过世的辽太宗送了“帝羓”的绰号。后来,在文人笔下,“帝羓”就成为干尸的代名词。清人袁枚在《梁武帝疑陵诗》中,就借用这一典故大发感慨:“古来万事风轮走,除去虚空无不朽。……是梁是陈语正哗,东风一阵吹烟花。黄图我欲披黄览,白骨人谁认帝羓。”

契丹人的葬法简直毁三观!皇帝变肉干,百姓抛树上三年后火葬

网络图片

契丹这种处理尸体的方式,被在不断出土的辽墓古尸所证实。不少古尸均以金银为面具,用铜丝络其手足,有的全身还穿着铜丝编织的衣服。做成干尸是辽代贵族处理尸体的方式。

契丹人的葬法简直毁三观!皇帝变肉干,百姓抛树上三年后火葬

辽人画作 网络图片

一般辽国百姓没有这样的条件,据叶隆礼的《辽志》记载,普通人采取了先树葬后火葬的二次葬方式:

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唐所谓黑水靺鞨者,今其地也。有七十二部落,不相统制,好为寇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旺,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方取其骨而焚之。因酌酒而祝曰:“冬月时,面阳食;我若射猎时,使我多得豕鹿。”其无礼顽嚣,于诸夷最甚。其风俗与奚、靺鞨颇同。

契丹人的葬法简直毁三观!皇帝变肉干,百姓抛树上三年后火葬

辽宋局势 网络图片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也说:

契丹比它夷狄尤顽傲,父母死以不哭为勇,载其尸深山,置大木上,后三岁往取其骨焚之。酹而咒曰:“夏时向阳食,冬时向阴食,使我射猎,猪鹿多得。”

契丹人的葬法简直毁三观!皇帝变肉干,百姓抛树上三年后火葬

辽国人 网络图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契丹人眼里是最正常不过的丧葬方式,汉人却因少见多怪,在“帝羓”这个绰号上露了怯。

内容整编自:李大鸣《皇帝的绰号: 帝羓》,《紫禁城》2011年8月刊 。感谢《紫禁城》及作者提供资料,如有疑问请私信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