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名,僅寫一字,暗藏著怎樣的心機?

胡瑪莉


事情並不是這樣,李鴻章並沒有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字,事實上他雖然不想去簽字,但是他沒辦法,當時那種情況之下,慈禧太后讓他處理,李鴻章也只能是略微降低賠款。他在與列強的談判中也在不斷要求降低賠款,奈何是群狼環伺。最終簽訂的辛丑條約中,中國賠償4.5億兩白銀給列強,也就是當時每一箇中國人賠償一兩銀子。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的簽名,其實不是一個字,而是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李鴻章的名字,只不過與平常的寫名字不同意,這裡是畫押。畫押在中國自古就有,流傳了很多年代,只是到了如今,慢慢不在使用畫押。


畫押在古代只能在鄭重場合使用,這是因為使用畫押的嚴肅性。每個人的畫押都是不一樣,一般都是自己根據平時寫字手法來制定畫押,每個人的寫字習慣不一樣,所以就很難去偽造。李鴻章本人寫的畫押,旁人是不可能寫出一個一模一樣的來。

日本深受中國的影響,尤其是唐朝對其影響最大,日本國內許多的風俗文化都是從中國學過去。而這裡所說的畫押,日本人同樣在正式場合使用畫押,在《辛丑條約》以及《馬關條約》上,日本人同樣也是使用畫押。


傳奇歷史觀


什麼玄機也沒有,那個字只是李鴻章自己的“畫押”罷了。

不只是在《辛丑條約》上,李鴻章寫了一個“肅”字。在《馬關條約》、《中日修好條規》、《中俄密約》等等條約上,李鴻章也是寫了這個字。下面,我來列舉幾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看幾個李中堂籤的條約。

(1871年《中日修好條規》)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

(《中俄密約》)

這個“肅”字,就是李鴻章個人“畫押”字。

古代官員在吏部外放之前,都會在吏部留下一個“簽名”。這個簽名就是以後文件往來辨別真偽的“防偽”!這個字可以使本人名字,也可以自己隨便寫一個字。哪怕是自己“畫個圖”也行,只要不嫌麻煩就行。

李中堂在戶部留的可能就是這個“肅”字。據說,這個肅字是用“李鴻章”三個字拼出來的。我不動書法,實在不知簽名字是怎麼“畫”出來的。不過,現在很多人的簽名都很潦草,跟畫符一樣。

當然,也有人說這個“肅”是源自於李鴻章封爵“肅毅伯”的第一個字。這個解釋也可以成立。因為,李鴻章的“肅毅伯”是在 1864年,太平天國滅亡後。剛好從這一年以後,李鴻章把自己“畫押”字改成了“肅”。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題主你想的太多了,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寫的不是“肅”字,而是他的花押。不僅在《辛丑條約》上李鴻章簽名用的是花押,他在其他條約和日常文件中,也都是籤這個花押的。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籤的也是這個花押

所謂花押,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簽名方式。在古代簽署文件或者書信結尾處,一般都需要簽名。這個簽名因為經常寫,到後來就會很熟練,書寫方式接近草書。但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書寫習慣,所以這個簽名又和普通的草書不同,會出現各種變體,因人而異,各不相同。

到後來有些人為了追求書寫方便和彰顯個人特色,會故意把簽名寫的和普通字不一樣,甚至可能和自己的名字也沒什麼直接的聯繫,其實有點類似現在流行的個性簽名或者個人標籤,這種簽名也叫花押。花押早在晉朝就已經出現,後來則日益普及。

花押因為沒有一定規律,細節和書寫順序只有本人知道,所以複雜的花押難以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也達成了防偽的目的。當然,也有比較個性的人花押很簡單,比如宋徽宗趙佶的花押筆畫不多,其看上去有點像“天”字,有點像“下”字。

宋徽宗趙佶的簽名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寫的就是花押,這個花押看著像一個“肅”字,但是其實並非“肅”,具體含義也只有李鴻章本人知道。實際上在《辛丑條約》不僅李鴻章籤的是花押,慶親王奕劻的簽名也是一個花押,僅有一個字。

所以沒有必要對李鴻章這個簽名做過多的解讀,這僅僅是李鴻章的簽字而已。

《辛丑條約》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的簽名


不沉的經遠


首先李鴻章並沒有拒絕在這個條約上簽字,上面就寫了一個“肅”字,但這個不能代表這是他不願意簽字。簽字的時候,正值他重病將逝的時候,心情複雜,卻未必有什麼心機。



首先說這個所謂的“肅”字吧,其實大清的許多官員都曾經簽訂過不平等條約,他們在簽字的時候,都是寫了一些難以辨識的字,具體是名字還是別的名號,這個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有人說,他死前寫下的這個“肅”字,是他“肅毅侯”的肅字,所以寫這個就代表了他本人。被封為肅毅侯的人,確實只有一個李鴻章,這個封號是1864年得到的,而他出任外交大臣,和外國列強負責談判簽字,則是從1871年開始的,這個說法從時間上來看,是非常合理的。



受封侯爵是極其榮耀的事情,而在古代,在叫別人的時候,直呼名諱是非常沒禮貌的事情,所以即便是村夫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都會起一些名號,比如李自成當年就是繼承了一個闖王的名頭,雖然土氣,但是別人在和他打招呼的時候,就不會為如何稱呼他而感到困惑了。對於那些名人就更是如此了,他們不但有諸多名號,還會為自己刻印,平時有什麼作品,就會往上面蓋章,或者簽名也是自己的名號,而不是直接寫名字。

而且李鴻章在《越南條約》上,就曾經用自己的名字簽過,如下圖:



這是在1885年時候籤的,名字簽得端端正正,可見他如果是要寫自己的名字,那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雖說是辱國之條約,但畢竟是正式的東西,寫草書不合適。所以他最後寫下的肅字,應該就代表著他的侯爵。

李鴻章在簽訂大部分條約的時候,都用了肅字,但是肅字卻是代表他一生榮耀的侯爵,那他把這個字簽在條約上,是顯示自己的牛逼嗎?顯然不是,也許真的就是很多人猜測的那樣,簽訂條約是不光彩的事情,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名字,他是不想往上面寫的,而只寫一個肅字,不寫全肅毅侯,這就更加保全了自己的名聲。當然誰都知道這個是他寫的,這其實就是在逃避自己的本心,騙自己的把戲而已。



《辛丑條約》一旦簽訂,後果會有多嚴重,他作為大清實際的操盤者,是最清楚不過,但是不籤就會面臨敵國入侵,所以他不得不再次低頭,再次簽訂如此辱國之約。而此時的他,早已患病,多年來一直簽訂各種條約,這與他當年矢志救亡中國的願望,簡直是背道而馳,所以他的身體狀況極差。在簽訂完條約之後不久,他就大口吐血,腸胃徹底崩壞,可見此事他刺激很大。

所以,在簽訂這個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已經是一個快死之人,他一生願望沒能實現,到底都要簽下如此辱國的東西,要說他此時的心情,有悲憤,有羞愧,但是更多的應該是絕望。事實上經過他補救的大清,簽訂的條約一次比一次嚴重,就在他死後不久,大清也亡國了,也許他在最後簽字的時候,已經料到了這個結局。


小鎮月明


李鴻章這個人,我還是很認可的,他在近代中國歷史上,頂了太多的罵名,甚至被戴上了第一賣國賊、第一漢奸的破帽子。從史料上來看,晚清時期簽訂的大部分不平等條約,都是他出面簽訂的。

圖:1896年6月,李鴻章出訪德國,向俾斯麥請教強國之道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鴻章的名聲越來越壞。

但李鴻章不失為一箇中興名臣,在後世,評價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李鴻章赫然在列。而他和其他三位名臣不同的是,李鴻章不在乎自己的名聲。

不是不在乎,是不能在乎,大清王朝都被打成什麼樣了,打不過人家,就要服軟,服軟不是一種慫,而是能夠的得到一些喘息的空間。

統治時期這一段短暫的喘息時間內,大量的能臣湧現出來,開始進行洋務運動,清朝的國力稍稍恢復了一些,對內平定了阿古柏叛亂,收復新疆;對外建立一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軍艦隊,一度讓清政府迴光返照。

圖:左宗棠領兵擊潰浩罕汗國,然而,大清好景不長

被稱為洋務運動的三十年,中國土地上種下近代化工業的種子,一直影響到民國時期。但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不敵日本,這場失敗,讓清政府三十年的心血付之東流,也讓許多能臣創造出來的興盛幻想破滅。

這場失敗,是多方面原因的,其根本原因,不是戰士們無能,不是裝備不先進,更不是洋務運動本身錯誤,而是土壤已經爛了,所以根植於土壤的花草,自然就會枯萎,即使偶然綻放,也經不起一陣狂風。

圖:原隸屬於北洋艦隊、有東亞第一堅艦之稱的“鎮遠號”被日軍虜獲後,運往大連旅順整修

這時候的李鴻章已經72歲,都可以退休在家抱孫子,卻還要飄洋過海,簽訂一個讓人臭罵的條約。這不是李鴻章想要看到的結果,他只能通過談判,挽回一些損失和顏面,他能做的,也就這些了。

有人在看到馬關條約的原文時,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細節,那就是李鴻章的簽字,只有一個字,開始有了很多猜想。但這些猜想,其實都沒啥用處。

圖:1900年9月1日,英國報道標題為《李鴻章最近的肖像》

這一個字,只是一種畫押,在古時候用作公文的一種符號,可以代表本人的意願,也就是說,看到了畫押,就意味著本人同意公文的內容,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簽字形式,只是一種公式化的法律流程,並沒有有太多的其他含義。

何況,在當時,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一些細節上做手腳,來免除一些罵名,或者在執行條約時,可以扯皮、不認賬。

這種小聰明式的把戲,在外交上是一種大忌,尤其是在敵強我弱,沒有足夠能力戰勝對手的時候,這種小聰明,產生的破壞力,將是所有人無法承受的。

圖:1900年6月23日,英國關於中國皇室的報道標題為《清朝的危機:光緒,現在清朝皇帝只是個孩子》

所以說,從心裡來說,李鴻章絕對是不願意簽訂這個合約,如果他有辦法(事實上,他也嘗試了一些辦法,甚至包括苦肉計,但結果只是少賠了一些銀子罷了),他一定會嘗試做一些有利於中國的一些改變。但他只能盡力,如果實在是無法改變現實,李鴻章所能做的,只有不要這張老臉,頂著罵名,讓清王朝再苟延殘喘些年罷了。


小小嬴政


李鴻章不可能拒絕在《辛丑條約》簽字,而他僅籤一“肅”字,是他個人的簽名而已,這個“肅”字自他受封肅毅伯的時候就一直延續使用。

李鴻章作為大清的中興四臣之一,極具政治頭腦和政務能力,大清朝能夠在末期一直苟延殘喘,沒有被外國列強所吞併,李鴻章居功至偉!

李鴻章早在剿滅太平天國時期就嶄露頭角,是曾國藩手下不可多得的良將,他不但軍事水平很高,關鍵是政治能力非常強,以至於到最後,幾乎是可以和曾國藩平起平坐的。

剿滅了天平天國後,曾國藩被封為毅勇候,而李鴻章被封為肅毅候,他們與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晴四大名臣。

其實,這晚晴四大名臣都是改革派,其中李鴻章和張之洞最為激進,積極開展洋務運動,派遣清朝學子前往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和科技,李鴻章在曾國藩之後深受朝廷重用,平定捻軍後,李鴻章入主軍機處,執掌大清政務權柄很多年,在這其中他大力發展洋務運動,積極建設中國的基礎工業和現代化軍事機構。


在李鴻章主導下,大清朝逐漸有了回暖的跡象,但是頂不住世界列強的欺辱,畢竟讓一個步入現代社會不到30年的清朝去和已經工業革命200多年的西方對抗,那是不現實的,清朝面臨著世界列強的瓜分。

李鴻章作為整個大清朝的掌舵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一邊發展,一邊妥協,此時的大清朝已經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但是李鴻章還是獨撐大局,晚晴與世界列強簽訂的眾多不平等條約,幾乎都是李鴻章簽字畫押,這也為他的名聲帶來了巨大的汙點,以致後世歷史教科書上直書其為“賣國賊”。


李鴻章在簽訂《辛丑條約》時已經70多歲,沒過多久,他就死了,但是在那個局勢下,也只有李鴻章能夠出面斡旋,雖然還是不平等條約,但至少沒有讓大清迅速的滑向深淵。

李鴻章籤的“肅”字,既是他個人的簽名,也是那個時代中國屈辱時代的縮影,但公正的評價李鴻章不但不是賣國賊,還應該是個有擔當的名臣,不愧他“文忠”的諡號。


沉墨I方之城


談及李鴻章,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會是,他曾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就包括加深中國民族危機的《馬關條約》,和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辛丑條約》。正是這些條約的簽訂,讓很多人都誤解了李鴻章,把他當做一個賣國賊看待。而李鴻章也一直頂著這個罵名直到今天。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李鴻章並非是一個一無是處之人,相反他還非常的具有才能。帶兵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組織新辦洋務運動,參與甲午中日戰爭抗戰等無一不展示他對清政府的忠心。



李鴻章對洋務運動興起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正因為如此,他也時常會受到清廷內部封建頑固派的阻撓,從而不被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封建勢力所看好。再加上李鴻章對處理外交事物頗為擅長,所以時常會和各國打交道。一方面可以代表清政府處理很多重大的交涉事件,增強自己外交才能,可另一方面清政府也同時會派他去和列強簽訂,逼迫中國出讓利益的不平等條約。這樣一來,李鴻章就名副其實地背上了賣國的罵名。


縱使自己心裡十分不願,可李鴻章卻不能夠藐視皇權,不服從命令,一面是朝廷對自己下達的命令,另一面是百姓對自己的埋怨,謾罵。不能改變現實的李鴻章,只能選擇順從。所以說,李鴻章並沒有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名,不過他在條約上籤的也並非他的姓名,只是單單的一個"肅"字。很多人都說,這個“肅”其實是李鴻章這三個字縱向拼合而形成的相像的一個字。不管怎樣,在簽訂條約如此鄭重的場合,李鴻章沒有籤自己的名字到底有何用意?


其實,瞭解過李鴻章的人都應該知道,他曾經被封為爵位一等肅毅伯。而“肅”剛好就是對他名號的稱呼,而且這還是清政府賜予他的字,所以,在進行《辛丑條約》簽名之時,李鴻章寫的是“肅”字,而不是他的名字,這其中當然也蘊含著幾分用意。


一,不論是簽訂《辛丑條約》還是《馬關條約》,又或者是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的條約,基本上清廷都會派李鴻章前去協商解決,而這時李鴻章代表的就不僅僅是他自己,而是清政府。那麼他選擇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名,也是受清政府的命令,這個時候如果簽訂的是自己的名字,那麼它代表的除了清廷就還有他自己。而他自己也是不願揹負這樣的罵名,所以就不能在條約上籤自己的姓名。剛好“肅”這個字是清政府賜封給他的,把條約上的簽名換成這個字就表明他是奉清廷之命所做的如此決定而非自己的本願。


二,李鴻章每簽訂一個不平等條約都會收到大家的謾罵與不理解,雖然他也只是奉命行事但再怎麼樣他都直接參與了清廷的“賣國”行徑,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家認為他的的行為是不可原諒的。


百姓本來就對他的所作所為頗有埋怨,如果他簽字時再寫上自己的名字,那隻會更惹得人憤懣,別人也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一切都是李鴻章的錯,因為條約上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那時候李鴻章再想反駁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談判是他,條約上的名字也是他。而他就只能自認倒黴,背下清廷這黑鍋。所以他是不會再條約上寫自己的姓名的。


不過,不管條約上是不是他的名字,還是會有人借他出氣,認為他是賣國賊。其實,李鴻章這個人也挺可憐的,起初並不受朝廷重視,後來情況稍微有點好轉卻又讓他去做些吃力不討好的事,而李鴻章除了順從也沒有其他辦法。他唯一的心機也就是不想別人把他賣國賊,叛徒那樣看待吧!


小姐姐講史


李鴻章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籤下自己的名字,而是寫下了一個“肅”字,這個“肅”字是源於李鴻章曾經得到過一等肅毅侯的爵位。

李鴻章是晚清的重臣,他領導了洋務運動,建立了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指揮過甲午戰爭。他的政治生涯是輝煌的,卻也是屈辱的。他是列強最喜歡的談判官員,代表清政府先後簽訂了11個不平等條約,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正是因為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代表簽訂瞭如此多的不平等條約,他才從清朝的功臣變成了“賣國賊”。

李鴻章是漢人,他雖然將官做到了極致,努力挽救積重難返的清王朝,卻始終得不到皇室的信任。一直以來,罪過是李鴻章的,功勞是皇帝、太后的。甲午戰敗,李鴻章的心血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敗的很難看,皇室貴族們將責任都推到了李鴻章的身上,以往的榮譽和官職全部被剝奪,但是為了能跟日本順利談判,朝堂又趕忙將李鴻章召回,“委以重任”。

如果是甲午戰爭的失敗,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負有責任,那麼八國聯軍侵華則和李鴻章沒有半點關係,但是兩宮西逃,李鴻章又被推上了談判臺,他與慶親王奕劻一同出席了會議,本應是作為最高權力代表的慶親王奕劻簽訂合約,但是李鴻章卻阻止了他,將“肅”字簽在了屈辱的合約上。這一個“肅”字,是李鴻章向世界表明自己是賣國賊的無聲抗議,賣國的是清廷,不是李鴻章。

眾人只看到了在《辛丑條約》後,中國完全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卻沒有看到李鴻章在簽訂條約時候的無奈。民間對於李鴻章的罵聲更甚,世人都說“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在簽訂完《辛丑條約》後不久,李鴻章在一片罵聲中與世長辭。


大腳姑娘碎碎念


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十一國列強簽訂《辛丑條約》,不過李鴻章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名,他只寫了一個“肅字”,這一個字又暗藏了怎樣的心機?

上圖就是《辛丑條約》的文件,李鴻章僅寫了一個“肅”字。

李鴻章是清末名臣,他是洋務運動的主導者,也是清朝著名的外交大臣。他主張“以夷制夷”,可惜卻無法改變清朝腐朽的面貌。

李鴻章一生周旋於世界列強之間,基本上清朝的每一場重大外交事件都有他的身影,而那些列強也十分認可李鴻章,這也導致李鴻章一生代表清朝簽訂了三十多個不平等條約。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李鴻章才會被派去簽訂《辛丑條約》,其實不管李鴻章籤與不籤,其結果都沒有什麼變化,清朝政府無力和列強抗衡,只能被迫接受。

而且《辛丑條約》只不過是一紙空文,列強們要的是實際的利益,簽訂條約只是一種形式,他們不會因為條約的限制,而放棄對清朝的掠奪。


李鴻章很明白這些道理,他根本不想去簽訂這種賣國條約,但他卻無法拒絕。

一方面,清朝認為他熟悉洋務,經常處理此類事件。在此之前,李鴻章就已經代表清朝簽訂了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

另一方面,那些列強使者點名讓李鴻章前來簽約,因為他們很瞭解李鴻章。在這些列強眼中,李鴻章比清政府的大部分官員聰明的多,聰明人不會因為意氣而做蠢事。

如此一來,李鴻章不得不去。但李鴻章也知道,簽訂這種賣國條約,無疑會讓他背上千古罵名。

李鴻章不想簽上自己的名字,但他又不得不籤,因此他就換了一種寫法,他將自己的名字疊加在一起,如此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肅”字。

而且李鴻章被封為“肅毅伯”,或許這也是他僅寫一字的原因。

不過這也只是猜想,李鴻章當時暗藏了怎樣的心機,估計只有他心中最清楚了。


儘管說李鴻章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名,只是用一個“肅”字代替,但這樣的心機卻無法改變清朝被列強剝削的命運。

這一切只能說弱國無外交。


東方大史


在傳統的看法中,李鴻章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歷史罪人,他賣國,和列強們簽訂了無數的賣國條約。

不過在比較新潮的看法中,人們對李鴻章卻有著不同解讀,在不少人看來,簽訂那麼多條約的主要責任不在李鴻章,而是在慈禧的身上。

正是因為得到了慈禧的指使,李鴻章才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裡,簽訂下了那麼多屈辱的條約。

從實際上來說,他只是一個幫慈禧背上了黑鍋的背鍋俠。

個人對李鴻章並無好感

不過不管別人怎麼看待他以及他身上有著再如何多的苦衷,僅從一件事情來說,我個人對他就產生不了好感。

在阿古柏侵吞我們邊疆省份的時候,大清的朝堂上對此事形成了兩股意見完全不同的勢力。

其中一股是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他覺得以清帝國國力的殘破,應該全神貫注地把所有精力投入在海防上,不該繼續花費力氣在當時一度被人們認為鳥不拉屎的邊疆上。

而另一派是以左宗棠為首的邊防派,在他看來,海防固然重要,但是邊疆之地卻也是絕對不能割捨的一大重要部分,因此他覺得,應該出兵阻擊阿古柏,收回我們的邊疆省份。

最終,左宗棠的堅持收穫了結果,朝廷同意了他的想法,然後由胡雪巖為他籌錢,出兵收回了我們的邊疆省份。

僅從這一件事情來說,我個人對李鴻章是產生不了好感的,無論當時的歷史背景處在何等的境地中,都絲毫改變不了我在這方面的看法。

李鴻章簽署的那個字是他自己的花押

而接下來,我們迴歸正題,講一下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名時僅寫一個字的原因。

真實的歷史狀況與提問中所說到的事情是有誤差的,李鴻章並不是不願意在辛丑條約上簽名,他簽署了那麼多條約,早已經變成了一個熟練的老油條,又怎麼可能會為所謂的家國情懷拒絕在條約上簽字呢?


實際上他所寫的那個字名稱叫做花押,意義等同於現如今人們所使用的個性簽名,在辛丑條約的簽署中,左邊的字就是李鴻章的個性簽名花押,而右邊的字則就是清朝慶親王的個性簽名花押。

這所謂的個性簽名並不一定是本人的名字,而是古人們通過自己喜好為自己所設計出來的特殊字型。

花押一般比較龍飛鳳舞,其他人很難以模仿,具有高度的自我性,是古人辨別簽名是否真假的重要憑證。

普遍認為花押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北朝之後的各個年代都均有深遠的流傳,後來到了元朝時期,花押開始變成了一種現象級的文化,被所有文人都接受使用了起來。

在一般的時候,人們會把自己的花押雕刻在印章中,蓋印的時候使用,同時如果有什麼重要的簽字,人們也會通過毛筆書寫的方式寫上自己的花押。


花押在古代的普遍性

除了辛丑條約之外,李鴻章在簽署朝堂公文以及和外國列強們簽署文件時,都是以花押形式來簽署的。

而不僅是他,古代許多官員簽署公文時都是直接簽署自己的花押,而不是簽署自己的名字。

除了我們古代,日本因為受到我們文化影響的深重,他們古代也習慣使用花押來簽署文件。

在清朝和日本簽署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和他的兒子李經方簽署文件使用的是花押,日本的總理大臣伊藤博文以及另一位日本大臣簽署文件使用的也是花押,可見,花押在日本也是有著巨大市場的。

所以說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所寫的字是他的花押,這個提問是有一定誤區的,這個字並沒有暗藏什麼心機,而是暗藏了一個我們現如今很少了解得到的古代文化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