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尉氏千年古城之魂!兼談東湖的開發和利用

尉氏縣自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置縣以來,至今已有2239年曆史。兩千餘年來,這塊土地上的主政者多如繁星,甚至很多人沒有留下名諱。在這些“百姓父母”之中,不乏明代崇禎時期慷慨殉國、大義捐軀,如暢一鵬一樣的鐵血忠臣;清代乾隆年間安土樂民、愛民如子,如張大鼎一樣的清官廉吏;道光時期重視文教、經民濟世,如劉厚滋一樣的治世能臣。也有民國後期魚肉百姓、禍害一方、臭名彰著的如曹十一(原名曹志生)一樣的土匪縣長。

民國三年(1915年)五月,安徽廬江人鄭陳琦來尉氏任職。他在尉氏任職時間不長,僅一年零九個月,如流星過眼,而他卻幹了幾件化育群黎、造福一方的漂亮活兒。

東湖,位於尉氏縣城東,東城牆內側,與阮籍嘯臺相鄰,地迥臺高,湖光瀲灩。這個百姓眼中的大水坑,原來也有一個很儒雅的名字——哲湖。而它的得名就與鄭陳琦有關。

查閱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尉氏縣誌編纂底稿》第一冊《職官表》,鄭陳琦,字臨川,安徽廬江縣廩貢,於民國三年五月任尉氏縣知事(縣長)。《職官志》又載:“鄭陳琦,字臨川。民國四年春重修文廟、嘯臺、鐘樓。秋,疏濬(同浚,疏通)賈魯、康溝、大溝三河,以勵文化而興水利,碑記均在。”

東湖,尉氏千年古城之魂!兼談東湖的開發和利用

鄭陳琦應該是一個受前清吏治文明影響較深,既勵精圖治又喜好風雅的封建傳統式文人官吏,《尉氏縣誌編纂底稿》多處收錄了他親自撰寫的碑文。如第十九冊、金石《重修尉氏縣文廟碑記》:“尉氏文廟在城東南隅,甲寅(民國三年,1914年)夏五(月),琦宰是邑。……地本卑下,於西南數十武,築土為壩,而後引水為湖,名其湖曰哲,有文明之義焉。(文)廟前之水由西而東,復由東而西,曲水橫波。中植菡萏,又於廟之內外前後湖之四圍雜樹柏柳桐榆若干株。將來樹色湖光,與萬仞紅牆爭相掩映,不幾是邑之大觀也歟!……(碑存戟門西間)。”

東湖,尉氏千年古城之魂!兼談東湖的開發和利用

今天,我們唯一能見到的這位鄭縣長之手筆,就是嵌在尉氏縣政府大門東側鐘樓上的“鐘樓”兩字刻石一方,就是民國四年在他主持下重修鐘樓後的工程紀念標誌。

位於阮籍嘯臺旁的這一池深水,明清之際,其名未考,起碼民國四年這位鄭縣長取“文明”之義,將它命名為哲湖是一定的,這在《尉氏縣誌》第十冊首頁手繪的《尉氏縣城池圖》中得以印證。他希望自己主政下的這方土地人傑地靈,文運昌盛。

東湖,尉氏千年古城之魂!兼談東湖的開發和利用

尉氏這方古老的土地正如這位廬江才子期許的一樣,鍾靈毓秀,人才倍出。而寄託著先賢美好願望的“哲湖”,東與阮籍嘯臺、太平興國寺塔為鄰,西與劉青霞故居、紫銅鐘樓相伴,它就是尉氏這座千年古城的城市之眼。

當前,尉氏縣城轟轟烈烈的舊城改造工程已經開始,尉氏東湖(含南湖)又將向世人充分展示“美目盼兮”的動人秋波。筆者建議在舊城改造過程中,不要遺忘這顆千年明珠。既要做好東湖汙水處理,淨化水質,打通南北兩湖水系工程,還要深入發掘它得天獨厚的文化內涵,真正實現“以文化城”的戰略目標,造福於民,讓尉氏再一次顯露出宜居宜人的“北方水城”魅力。

最好,再次恢復它“哲湖”的美名,以告慰前賢!

東湖,尉氏千年古城之魂!兼談東湖的開發和利用

圖文:馬現鋒、王廣成、王石亮 、曹志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