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优秀的文臣有哪些?

看文读史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大分裂时期,政局动荡,交替频繁。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虽然南北朝时期较为动荡不安,但是在这一阶段各民族政治、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征兆,社会阶层也渐渐分化,同时,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文臣也不断涌现。

崔浩是南北朝北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母亲也来自于书香世家。崔浩的父亲崔宏曾官至吏部尚书,被赐为白马公,而崔浩祖上也是无比显赫,以至于他家联姻的亲族都是高门显贵。而崔浩的文学天赋比之他的父亲等人都是远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家族的良好文学氛围的影响中,自幼就博览经书,学习玄象阴阳,各家学说都广泛涉猎,在当时可谓是一代英杰。

在拓跋珪晚年时,身边的文臣、官员常常受到惩罚,唯有崔浩一直不忘初心、尽心尽力,得到了拓跋珪的赏识与重用,当得知崔浩在深夜还勤恳办公时,拓跋珪还常常为他赐下御粥。而明元帝拓跋嗣沉迷于阴阳术数,精通此道的崔浩自然也是备受宠信。崔浩在拓跋焘时期时,为许多战争出谋划策,屡次建立奇功,拓跋焘对于崔浩不仅仅是信任,两人更是好友。一次拓跋焘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拜访崔浩家,崔浩家没有准备什么珍馐美味,无奈之下只能呈上一些寻常的家常菜,拓跋焘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与崔浩把酒言欢。

崔浩历经北魏三代君主,一直以来忠心耿耿,他虽为文臣,但是他在军事方面颇有建树,谋划细致而无差错,并且他还在历法、天文、法律等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杨愔,字遵彦,幼年时便十分成熟稳重,当同龄的子弟都纷纷争抢从树上掉落的李子时,唯有杨愔岿然不动,专注学习,而这一幕都被他的祖父看在眼里,从此杨愔便在杨府的竹林旁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他也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了。但是不久后的一场巨变,让杨愔悲痛欲绝,几近颓丧。孝庄帝遇难,而杨家几乎灭门,杨愔恰好有事在外才幸免于难。悲愤的杨愔没有倒下,反而是更加用功,立志为家人报仇雪恨。

杨愔记忆力超群,只要见过一面的人便能记住别人的名字、容貌乃至于家世,所以他在任用官员时总是胸有成竹,挑选出来的人才也是经过了他的多方面考虑。杨愔在高洋称帝时担任宰相,高洋的姐姐也嫁给了杨愔为妻,当时的杨家正是备受隆宠。杨愔非但没有骄傲放纵,反而更加的小心谨慎,皇帝赐予的钱财宝物他都散给了亲戚朋友,只余下万卷书籍,摆放在家中。但后来高演发动政变时,聪明一世的杨愔却在此时站错了队,作为机要大臣的杨愔被杀害,年仅五十岁。

苏绰是西魏时期的人,从小就刻苦学习,十分擅长算术。他在担任大行台度支尚书时,草拟出了六条诏书来作为朝廷的施政纲领和文武百官的行事准则。宇文泰看见六条诏令后深受感触,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下令让官员们熟记背诵。苏绰还十分不喜六朝以来浮华雕饰的夸张文风,在他的带领下,文坛焕然一新,他所创作的文体受到后人的效仿。苏绰生性俭朴、朴素,即使官位显赫,也没有沉迷于积累钱财,所以他家中清贫,没有多余的钱财。而他重用赏识人才,每当看见杰出青年,总是向朝廷力荐,为朝廷输入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官员。

在苏绰去世后,宇文泰悲痛难忍,带领文武百官为苏绰的棺椁送行,宇文泰一度哽咽,扶棺痛哭,感叹说:“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我去,奈何!苏绰就是如此受到重视。

这些都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臣,他们虽然无法挥舞红缨长枪,无法征战沙场,但是他们却都坚守着文人的脊梁,不奴颜婢膝,不卑躬屈膝,保留着自己心中的一片净土,为朝廷、国家奉献着自己的一生。我们不应忘记这些名臣,他们的精神应当被我们铭记与学习。


邓海春


崔浩,字伯渊,他不但是文臣,也是南北朝第一军事谋略家,为促进南北朝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崔浩出身名门望族,他的七世祖崔林,在曹魏时期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曾祖崔悦,为后赵石虎的司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父亲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期官至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

崔浩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就广泛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并且对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有涉猎,20岁时,崔浩官拜通直郎,不久升为著作郎,魏道武帝拓跋珪见他书法精湛,更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

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后,拜崔浩为博士祭酒,当时明元帝本想迁都到邺(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的漳河岸畔)崔浩从北魏游牧民族初入中原的情况出发,极力劝阻元明帝,使元明帝打消了迁都计划。

太武帝时,崔浩又数次力排众议,为后来的北魏打通了西域商道,并从河西输入了遗存的中原文化,大大促进了北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飞天ZY漫雪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南北朝长达160多年的分离局面中,涌现出了如刘裕、拓跋焘等雄主,战争的年代武将总是更容易让人记住,在一群武将中留下笔墨的文臣,必定是非同寻常之辈

既然是谈南北朝,那东晋及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人物老妖就抛开暂时不讲。

1、崔浩,号称南北朝第一军事谋略家

崔浩是清河崔氏出身,在讲究门阀的时代,清河崔氏是一等一的士族,崔浩在北魏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尤其是在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期间,崔浩算无遗策,协助拓跋焘灭赫连,征柔然,灭北凉等立下赫赫功勋。

崔浩为北魏立的功绩大,但是死的也无比凄惨

后来崔浩因为修《国史》,书中不避北魏忌讳,鲜卑贵族因此向拓跋焘进谗言诋毁崔浩,拓跋焘大怒诛杀崔浩,崔浩被杀后北魏士兵直接在他尸体上撒尿。

2、苏绰:北周由弱转盛的关键

苏绰是西魏时期名臣。网上流传,苏绰见宇文泰后深谈而汇总出来一篇《具官论》实际上是今人伪造。

但是托名苏绰,也可见其在西魏时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北史》记载,宇文泰确实向苏绰请教治国之道,苏绰总结汉族统治的经验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恤狱讼,时称“六条诏书”。

六条诏书成为当时西魏施政的纲领和准则使西魏迅速扭转国力弱于东魏的情况,为后来的统一打下基础。

3、巢尚之

巢尚之是刘宋时期的著名大臣。

巢尚之虽然是寒族出身,但是因为通晓文史而被孝武帝刘骏赏识,刘骏为了限制士族力量,破格让巢尚之出任中书通事舍人(位通宰相),参与中枢机要事务的处理和商议。

巢尚之有一件著名的事情,与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有关,就是支持祖冲之的《大明历》。

就是这位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经过长年的观察推算,发现原本实行行的《元嘉历》有许多错误,制定了《大明历》,但是在推行过程中遭到戴法兴等大臣的阻挠,唯独巢尚之支持祖冲之,最终争取到孝武帝的支持开始推行。

4、柳敏:北周初期的谋臣

高欢宇文泰沙苑大战时,柳敏与薛敬珍兄弟等率领县民袭击高欢败军,随后投靠宇文泰。

宇文泰高兴的说道: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随后柳敏为丞相府参军事。苏绰推行《六条诏书》时,柳敏参与制定新法,是北周初期谋臣

这几位都是典型的文臣,不过南北朝时期还没有如后来北宋文武之间泾渭分明,如斛律光、独孤信、斛律光、杨坚等出将入相,知名度更高。


妖鬼杂谈录


南朝方面,宋代当推刘穆之。此人是庶族出身的文官,为刘裕总理朝政,是刘宋开国的重要奠基者。刘裕北伐后秦期间,让他留在建康全权负责朝政,被倚为肝胆之臣。刘穆之去世后,刘裕不顾刚刚打下的关中尚不巩固,便匆匆撤回建康。

齐、梁两朝都没有太突出的文官,齐朝国祚短促,梁朝皇帝的光环太过灿烂,把臣子都掩盖了。

南陈的话,毛喜算一个吧。此人对南北朝的形势看得非常明白,曾经力谏陈宣帝不要贸然北伐,结果被宣帝疏远。算得上陈朝唯一有远见的人。不过生不逢其时,加上国力实在衰弱,无法显出其明智。

北朝方面,北魏崔浩是北方士族中的佼佼者。他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平定北凉各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北齐陈元康,帮助高澄过度朝局,推行汉化改革、治理腐败。可惜死于政变。

西魏苏绰,扶风人,帮助宇文泰制定六官制、行周礼、制六条诏书,西魏北周的官制基本上都出自他手。北周较为清明的政治,和苏绰的政治设计不无关系。北周强盛的政治基础,正是在宇文泰和苏绰合力打出来的。


有历史


1诸葛亮(181--234年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荆州,取益州,夺汉中,使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辅佐,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于五丈原,时年54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代表作存世。

2鲁肃(172--217年)是三国鼎立的总设计师。

东汉末年,周瑜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送给周瑜3000斛粮食,从此两人结为好友;200年鲁肃率部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得到孙权的赏识;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孙权采纳周瑜生前的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4000人,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鲁肃随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东吴夺取荆州三郡,鲁肃又率兵抵御关羽,而关羽不敢相逼。217年鲁肃去世,时年46,孙权为其发丧,诸葛亮为其致哀。

3荀彧(163年--212年),早年弃官归乡,被袁绍视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处理军国事务十几年,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实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曹操称他“吾之子房”。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病亡(一说服毒),时年50。

4王导(276年--339年),东晋三朝(晋元帝、明帝和成帝)元老,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是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致力安置北方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平稳东晋政事,并开垦治荒,发展经济。王导善书法,行草最佳,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于世。339年王导去世,年64。

5王猛(325年—375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大将军,大破前凉,消灭前燕。辅佐前秦宣昭帝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375年去世,年51。

6谢安(320年-385年),东晋著名政治家。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因淝水之战而名留青史,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385年病逝,年66岁。

7高允(390-487),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文学家,五朝元老。曾修北魏国史,因“国史之狱”牵连将受极刑,被太子营救豁免。大器晚成,40岁入仕,98岁去世。为人耿直忠厚,为官清廉公正,民敬君宠,颇得称赞。著有诗、赋、论等百余篇,另有文集刊行于世。

8崔浩(381年—450年),北魏著名谋略家,三朝 (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 元老,自比张良。辅佐太武帝,消灭胡夏,平定北凉,击破柔然,开通西域的商道,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重大贡献。450年崔浩坐“国史之狱”,夷灭九族,年70。

9萧子良(460--494)南北朝时期南齐宗室、诗人,官至中书令,司徒。他任丹阳尹时为政体民疾苦,开仓济贫,开垦荒田,发展农业生产,宽减税役,深受百姓拥护,时称“乃一诚恳之宗也”。广揽贤士,时称“八友”。著文数十卷,虽无文采,多为劝戒崇佛之文。移居建康(今南京)鸡笼山邸,召集学士抄写五经与百家著述,并编成《旧部要略》千卷。

10杨愔(511~560年),南北朝时期北齐宰相。宗族为尔朱氏所灭,辗转投奔高欢,深受重用。迁吏部尚书,迎娶太原公主,封华阴县侯。辅佐高洋建立北齐,高洋临死时托付他为少帝高殷的顾命大臣。560年高演发动政变,杀死杨愔,年50。

11苏绰(498年-546年),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苏绰被宇文泰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其改革制度。曾创计帐、户籍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546年因积劳成疾而病逝,年49。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我就不盘点了,直接说个最猛的吧——王猛。

王猛其实不能简单归位文臣,因为他无论文治武功在南北朝都是顶级的存在。

王猛与诸葛亮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出身贫寒,博览群书,都是适逢乱世,隐居山林。实际上,后来我们也都遇到了各自的明君,诸葛亮遇到了刘备,王猛则遇到了苻坚,其实在苻坚之前,如日中天的东晋权臣桓温曾经邀请王猛出山,可是王猛却瞧不上桓温,直到遇到苻坚两人一见如故,畅谈天下大事。

王猛是一位真正的全才。有他的助力,苻坚无往而不利。在政治上,王猛推行儒法,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在他的辅佐下,前秦一片繁盛,百姓安居乐业,南北朝时期的百姓难得迎来一段太平富足的日子。

在军事上,王猛也是一个猛人,不同于一般的谋士只负责出谋划策,王猛经常亲自带兵出征,而且攻必克,战必胜。前秦在苻坚刚即位时四面受敌。北有鲜卑拓跋氏政权和其他游牧民族政权。西有前凉政权和仇池政权。东有前燕政权,南有东晋司马政权。王猛率军荡平西陲,攻取前燕,三下五除二,前秦轻轻松松就统一了整个北方,与东晋隔江对峙。

不过可惜的是,王猛在51岁时病逝,临死前,他对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不过苻坚没有听从王猛的遗言,结果淝水之战大败,前秦也因此分崩离析。

最后说一句,王猛的模板就是诸葛亮,他死后,苻坚追谥他为“武侯”。


史海拾遗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非常频繁的一个时期,三国末期,司马家族逐渐控制了魏国大臣,在之后的南征北战之中,司马家族终于统一了中原大地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晋"王朝,这也标志着天下终归司马氏。

但是晋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因为内部斗争过于严重而轰然倒塌,西晋政权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所灭,西晋的灭亡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即使处于这样一个朝代更迭非常频繁的年代,一样也抵挡不住英雄人物的出现。接下来跟大家介绍几位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臣吧。

前秦王猛

王猛字景略,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与此同时,他还精通各种礼法 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名臣。王猛为前秦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足以堪称前秦历史上最为出名的大臣。


他为了前秦的发展花费了毕生精力,他担任要职时期设立各种法度,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大力行办学堂,目的就是为朝廷输送足够多的人才,他从来不居功自傲,下大力度鼓励农业生产,使得前秦迅速走向了强大。

北魏崔浩

崔浩,字国渊。他是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崔浩不但有才能,而且刚正不阿,这也为他的死而埋下了铺垫。

崔浩在北魏统一后担任编写国史的官员,但是他太刚正不阿,把拓跋家族的那些丑事全都写了出来,而他本人也因为这件事情惨遭杀害,史称国史之狱。

崔浩辅佐了北魏三任帝王,可以说是一位元老级别的人物了。崔浩经常在情况对北魏不利的情况之下力排众议,他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帮助北魏灭掉胡夏和北凉,并成功压制住了柔然人。可以说他为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齐杨愔

杨愔字遵彦,他是南北朝时期北齐著名的宰相。他的祖籍在弘农华阴,当他的宗族被尔朱氏所灭之后,杨愔在颠沛流离之后投奔到了高欢的账下,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了高欢的欣赏,不久便得到了重用。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凭借自己立下的功劳官职越来越大,还被封为了阴县侯,之后更是迎娶了太原公主,走上了人生巅峰。

之后的杨愔辅佐高洋建立了北齐王朝,这使他的官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高洋死后杨愔被其亲自认命为少帝的顾命大臣,可见杨愔在高洋心目之中的地位之深。后来的杨愔因为预谋除掉常山王高演等人失败而被杀害。


汤姆猫谈历史


魏晋南北朝顶级文臣主要有鲁肃、荀彧、诸葛亮、王导、谢安、王猛、崔浩、李冲、杨愔、苏绰等。

    鲁肃(172-217),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厦门大学易中天:鲁肃是一个很侠义,很豪爽的人……而且鲁肃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聊城大学李桂民:周瑜给人的印象是气量狭小,他与鲁肃的交情很值得称道,哪里还有一点嫉贤妒能的味道。鼎足江东之局,鲁肃功不可没。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字赤龙 、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王猛(325-375),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

崔浩(381-450),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北魏杰出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

李冲(450-498),原名李思冲,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北魏王朝外戚大臣,镇北将军李宝幼子。

杨愔(511-560),字遵彦,小字秦王,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宰相,北魏司空杨津之子。

苏绰(498-546),字令绰,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武功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与从兄苏亮并称为“二苏”。

 





谈史说鲁


南北朝的一百多年,正是各民族大融合时期,要说优秀的文臣,南朝嘛,完全是麻绳提豆腐,讲几个北朝的文臣吧,北魏崔浩、北魏李冲、西魏苏绰、北齐杨愔。

北魏统一北方后,崔浩受命主持编纂国史,可是崔浩太直梗,将拓跋家的丑事都写出来,这事儿反复发酵后崔浩被杀害,这就是“国史之狱”。

崔浩,统一北方的大功臣。晋朝的“八王之乱”打了16年,国家四分五裂,北方各少数民族乘乱进入黄河流域,先后建立16国,诸王相争,战事连年不断,崔浩就是生活这样的时代,他出身大门阀,是北魏司空崔宏长子,历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做到了辅国大将军、司徒等职,辅助太武帝拓跋焘灭掉了胡夏、北燕、北凉等国,驱逐了柔然、吐谷浑等胡部,统一了北方,《魏书》盛赞他是“南北朝时政治军事谋略的第一人”。

图为孝文帝时的北魏。

李冲,有人说他是乱臣,因为“改革”,在古代只要粘上这两个字,要么身首异处,要么死后囫囵,但《魏书》评价他是善于治国之臣,在孝文帝改革中李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可否认是一位优秀的改革家。他出身北魏外戚贵族,镇北将军李宝的儿子,孝文帝时期任辅国大将军、宰相等职,他是孝文帝太和改革内容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李冲一生政治得志,荣华富贵,家族昌盛,是为圆满。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285西魏窟。

苏绰,汉人士大夫的领袖。出身官宦世家,博览群书,还擅长数学,当年权臣宇文泰问众人谁知道仓池的来历,大臣们没人知道,连当时尚书右仆射周惠达都摇头,只有郎中苏绰能脱口而出,此后深得权臣宇文泰的信任,担任尚书左丞,撰写《大诰》,每逢宇文泰外出,都由苏绰主持政务。最著名的是苏绰的“六条诏书”,他把汉人统治的经验总结为了6条,协助了宇文泰改革制度,六条诏书影响深远,到隋朝杨坚时仍在借鉴,苏绰一生简朴,弘扬治国之道,广纳贤良之才,为汉人士夫典范。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迁评价“自宇文泰起接隋唐,百年中精神气脉,全在苏绰一人”。

北齐高洋墓中的壁画。

杨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齐,一个荒诞、残暴的王朝,在这个时期的朝臣们命都不好。杨愔,出身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悲剧的是尔朱氏霍乱北魏,把杨氏杀了个干净,仅剩的几个幸存者,杨愔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投靠了尔朱氏的死对头,军阀高欢,于是一直辅佐着北齐高氏,担任宰相,高洋死后杨愔为顾大臣,不久高演篡位,杨愔被杀。史书有“杨愔相齐,主昏于上,政清于下”,可见对其评价很高。


图文绘历史


南北朝是历史上的乱世,南方东晋、宋齐梁陈,北方五胡十六国、北魏,乱世出枭雄,比如刘渊、石勒之流,再比如刘裕、萧道成等帝王。名臣更是数不胜数。

崔浩,字伯渊,美男子,清河郡人,北魏著名谋略家。官至司徒,三朝元老。少好文学经略,自比张良,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是北魏统一北方的功臣。后因“国史之狱”(崔浩事件)被杀且夷九族。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官至侍中,尚书,封建昌公。因淝水之战而名留青史。年少成名,少以清谈知名,为人不拘小节,淡定从容。为官尽辅晋室,以和谐安定为执政方针,颇受后人推崇。

王猛,字景略,东晋北海人,前秦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大将军,领冀州牧,谥武侯。平李俨,破桓温,灭前燕辅佐苻坚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近代称其可比曹操。少年颠沛流离,贩箕为业。兵荒马乱之中观风云变幻,凄风苦雨中专经史战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