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虑秦国强大国力的情况下,白起的战力和军事才能怎么样?

今古影视


白起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在秦昭襄王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与王翦、李牧、廉颇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其军事生涯中主要的辉煌战例包括:

1.攻陷楚国都城郢并烧尽楚国王陵;

2.伊阙杀三晋联军24 万;

3.秦赵“长平之战”,摧毁赵国主力五十余万,其中在战场上击杀38万余,逼降赵括领军的赵军后阬杀20余万。因此被山东六国和后人称为“人屠”。

但是,从当时秦军领军将领的角度,这二十万人是必须要杀掉的。二十余万轻壮带回秦国腹地是不可想象的,赵军也都是热血男儿,不可能不生事端。放走的话这仗就相当于白打了。因为昭襄王和范雎的权谋考量,白起不得不背负这杀降的恶名。这是他为秦国做出的最大牺牲。

白起出身郿县白氏,时代军旅,是从伍长什长左更凭战功一级级升上去的,他的作战风格与统一战争时期的王翦孑然不同,王翦稳扎稳打,总是集中优势兵力并依靠强盛国力,与面临灭国大战的六国大军先长期对峙,后趁敌军军心浮动,将领调换或军队调动时发动攻击。 白起领军时期处于昭襄王统治时代,六国实力并没有完全衰朽,这时白起要面对的敌人比统一战争时期更强,所以白起采用更多的是奇袭战:不以占地多少为胜,而以杀伤人数,消灭六国有生力量为主。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曾在《百家讲坛》-《秦始皇》里讲到:秦国大战六国共杀死六国一百余万人,白起一个人就杀了九十多万。作为当时形势下的秦国主将,白起不愧“杀神”之名。

太史公的《史记》中,秦国计然派名士纲成君蔡泽言道:“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阬马服,诛屠四十馀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遂入围邯郸,使秦有帝业。楚、赵天下之强国而秦之仇敌也,自是之后,楚、赵皆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身所服者七十馀城,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於杜邮。

白起最后死于抗命,死于昭襄王的怀疑,功高震主因而无得善终。但这不影响他的“战神”之名。






安德鲁1821


白起号称“百万人屠”,常胜将军,仅长平之战就坑杀了45万赵卒。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毛主席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大家,博古通今而且眼界非常高,一首《沁园春雪》把天下明君贬了个遍,可是对白起的军事能力却赞不绝口,有评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白起一生大小战役七十余起,从无败绩,尤其是五次大战影响了战国局势的走向。

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白起击败魏韩联军,斩敌24万;公元前280年的三伐楚国,攻占楚都郢城,最少杀敌15万;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白起发动闪电战,8天行军一千多里,杀魏赵联军15万;公元前264年的陉城之战,白起连克韩国9城,杀敌5万;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白起击败赵国,杀敌45万。战国近250年的战争,死亡人数约200万,其中白起杀敌约100万,占据一半。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伊阙之战消灭韩魏联军24万;鄢郢之战破楚国都城淹杀军民数十万;华阳之战斩首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15万;陉城之战斩首韩军5万;长平之战斩首坑杀赵军45万。仅这五场战役,白起消灭敌军就已超过百万。

地位高低,往往需要绿叶陪衬,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先看看其他三人的表现。

战国四大名将源自《千字文》的记载,原文是这样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王翦,实际上扫平六国之人,秦始皇尊其为师;廉颇,伐强齐,败骄燕,破魏城,守城悍将;李牧,北抗匈奴十数年,曾用奇计大破匈奴10余万骑;而白起,五次大战,韩魏致残,赵楚慑服,屠敌百万,使秦业帝。此外,白起位居武庙十哲,与姜子牙并列。

军事指挥艺术

1、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2、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3、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4、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长平之战

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有一座骷髅庙,这里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二十万处,当时白起将这些骷髅搭在这里向世人炫耀他的功绩,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京观。

当地的百姓觉得这里杀气太重就把这里叫做“杀谷”,后来唐朝皇帝来到这里,听到这个故事,就让当地官员在这里修建一座骷髅庙,并且把村南的山改为头颅山,杀谷为省冤谷,用来祭祀二十万被活埋的俘虏。

1995年,考古专家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发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箭头、带钩的文物。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当年“长平之战”的战场。在尸骨坑中纵横交错这许多尸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应该是刀砍)。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这些都说明这是被杀死之后坑杀的。

总结

白起到底有多强?由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秦国的强大来自于商鞅变法,可是没有白起的加持,秦灭六国的历史固然不会改变,但一定会延时,20年或30年,或更久。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白起和秦国是相互成就的,白起若是在其他国家为将,未必能打这么多大胜仗,同样,秦国若是没有白起,想一统天下还要再多等几十年。白起的军事才能是很强的,在秦国这样的国力加持下,则是更强。

白起的军事思想较前人更为先进

白起打仗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在乎这场战役拿下多少土地,而是要打歼灭战,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这也和形势有关,秦国已经有一统天下的想法,实力也逐渐具备。所以,打歼灭战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要打歼灭战,所以白起是实行追击战的,这和前人的想法不同,孙子兵法说穷寇莫追,是怕敌人走投无路而拼死抵抗,这样伤亡会很大。白起不被前人的思想束缚,而是结合当代需要,估计战场形势,实施一定要歼灭的追击战。白起一生无败绩,事实证明,白起的追击也是成功的。虽然有风险,但是白起并无失败,这就是他厉害的地方。

白起并不是依靠秦军硬攻

秦军战斗力强悍,这是事实。若是给你100秦军,打赢100魏军,楚军等等,都不在话下。但是若给你十万秦军,和敌军十万交战,就不一样了。双方兵力都很多,若是中计,则战斗力再强也会战败。白起擅长避实击虚,以谋略取胜,即使打歼灭战也是分割包围,尽可能地削弱敌军。白起的战术也很厉害,是以前没有的。将筑垒工事用来进攻,十分适合他打歼灭战,可以防止敌人突围。

万幸白起是秦将

长平之战是白起最光辉的一战,也是背负骂名的一战。题目说抛开国力不谈,但是行军打仗其实比的就是综合国力。若是秦国国力没有超过赵国,那么长平之战即使赵国不能取胜,也可以自保,不会让四十万大军覆灭。白起在长平之战的打法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到了战争后期,他也只能是靠秦军强大的战斗力和赵军一换一了。赵国军队也很厉害,是胡服骑射的精锐。并且赵军有四十多万,战斗力还强,若是以击败为目的,只是打退赵军,那么很多名将都能做到。但是白起要的是歼灭。纵观整个历史,这样大型的包围歼灭战也没有几个。白起前期已经尽力了,他的指挥没问题,但是为了歼灭,就不得不一换一地围住赵军,使得赵军断粮而投降。这要是没有秦国强大的国力支持,白起断然是做不到歼灭的,最多是打退敌军。

白起与秦国是天作之合,白起和秦国一起推进了历史的走向。白起的军事才能很厉害,只是有了秦国作为后盾,威力则更大。


未济


白起是一个著名的名字,虽然有秦国国力军事本身,但这并不改变他是一个好将军的事实。

秦国商鞅变法以来,军功制度一直实行。贵族的世袭地位已经打破。要获得晋升,必须有扎实的军事技能。而白起则是一步一步走上统帅的位置。这份简历证明了他在众多将军中脱颖而出的卓越能力秦国。

其次白起为歼灭战开创了先例。在战斗中,他们不仅会击败对手,还会尽可能多地摧毁敌人的有效力量。一生的战争,一百万人的屠杀。有些人可能会说白起不够聪明,因为它杀死1000个敌人,伤害800个。然而,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整体素质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没有多少善战可打。大多数都很难。砍掉一个手指比伤害敌人的十个手指好!这场歼灭战完全符合世界统一的伟大事业。如果没有白起和六国没有被肢解,那么嬴政可能无法在他统治期间统一世界。

此外白起知道如何评估形势,知道什么时候该战斗,什么时候不该战斗。不是无头武士。长平战争原本是一场大胜利,打死了赵军40万人,整个国家都被空虚的军队震惊了。这时白起催促趁机消灭赵。但是秦昭襄王听了范咀并让白起退出并接受了赵国和平协议。结果,秦军一退出,赵国违背了我们的诺言,被割让的城市没有被给予。愤怒,让白起再次战斗赵国。白起说,赵国昌平战争失败后,它已经度过了最初的震惊和权力空虚时期。现在廉颇已经恢复了活力,并招募了一支新的军队。整个国家是统一的。强行进攻,剩下的五个国家一旦救援,无疑会失败。他因病拒绝带领部队作战。秦昭襄王如果他感到委屈,他决定进攻赵国,并最终从失败中回来邯郸。这表明白起对战争形势的预测相当准确。


莲城快马


历史隐约山河图,请君与我倾耳听。

如果不考虑秦强大国力,白起的战力和军事会如何?

个人观点是,白起在漫长的军事生涯里已经有一套自己军事观和打法,不论生在哪个混乱年代,白起都是了不起的军事家。秦国在白起与六国用兵之前,已经有了完备的军事体系和精良的士兵与军备。如果生在其他年代,他会多想想办法怎么组织一支军队和拥有足够的后勤补给。

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白起杀降卒四十多万。而此时长平离邯郸近在咫尺。

前257年,秦军想围攻邯郸,秦王派人去请白起时,他说已经过了最佳时机。从事后秦军的战绩看,白起对战争的形势判断相当准确。

而白起参与的几次重大战役

前293年,伊阙之战

前279年,鄢郢之战

前260年,长平之战

这几次战役,白起歼灭各国有生力量。这些地方都是战略要地之争。白起为秦国一统天下赢得了强大的地缘优势。


俞之学史


白起的能力根本不用怀疑,战国时代第一战神的称号不是白来的,他的官位是踩着敌人的尸体往上走的,从步卒一直到秦国的大元帅,37年未尝败绩。

白起成名之战“伊阙之战” 。此战白起以己方兵力只有对方一半的情况下,一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 “鄢郢之战”白起恐己方士兵逃跑,战前把所有桥梁拆毁,船只炸毁,想逃?没门,只能勇往直前,赢了就班师回朝,“背水一战”至秦兵异常勇猛,一路杀到鄢郢,重创楚军,淹杀楚国鄢城百姓数十万。 “华阳之战” 斩首魏赵联军15万。“陉城之战” 斩首韩军5万人。“长平之战” 围困赵军,斩首坑杀45万人。 白起外号“人屠”,只要攻下城池,一律不留活口,不论男女老少,百姓军民。 这就是“战国战神”。

但是,长平之战,若白起与赵括易位,白起率赵军与赵括率领的秦军决战,失败的将是白起。因为长平之战,非赵括无能,而是因为赵国国力不如秦国,而其它五国又拒不增援,赵国战败已成必然,非战之罪也!

白起是一名优秀的统帅,再加上秦国的国力远超他国,故而成全了白起战神之名。



当代曹植


白起的军事才能和战力应该还是属一属二,但与王煎、蒙恬、李牧、廉颇相比也不算绝对优势,不分伯仲吧。

1.秦国本来就是虎狼之师,铁血军队,军功制的改革更是让亲人冲锋陷阵,奋不顾身。所以带领这样一支军队你只要会指挥,不武断专行,兼听则明,加上能驾驭众将士,基本不会差。

2.拿长平之战为例,赵国败了,秦国胜了也是惨胜,可见并不在于突出的兵法绝对优势,而是赵括高估了赵军的战斗力,在一场激烈的博斗中,秦占了上风,如果换上李牧、赵奢、廉颇等人估计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秦国劳师远征毕竟耗不过。从这一点可见白起要比赵括及王纥等人强得多,可见白起应是和四位名将不分伯仲。

3.白起大大小小打了70多场仗,共屠杀和杀死敌人约60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半个中国都被他杀了,谁能说他没有战力,没有军事才能?我给打个90分,都是战国第一梯队的。


成诺556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

天时: 群雄争霸,要是和平年代上哪扬名立万,白起和平年代妥妥的社会不安分子

地利: 秦变法,国力昌盛,大力任用秦国以外的人才。又有天府之国的大粮仓,又有函谷关的天险。没有国力,没有兵你还怎么打

人和: 白起的军事才能和战力肯定是奥利给的,不考虑别的,他也是最厉害的。要不怎么能叫人屠。但是要不是秦的军功奖励制白起也是起不来的,你看春秋战国时,哪个国家的大将军不是来自于宗族。和名师之后,在看看白起白手起家,后来认识了芈月的弟弟魏冉。跟着魏冉后面打下手,靠着魏冉的大树才由一个小兵慢慢成长的。


小地方的闲人


白起者,秦国著名将领。

其一生最大的功绩当属秦赵长平之战,以白起坑杀四十万俘虏而结束。

既然是将领那么他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呢?

翻开司马迁的《史记》关于记载白起的介绍

史书记载: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

介绍很简单,那里的人?什么职业?在哪个单位工作?

随着简单的介绍完毕司马迁运用了一些数学体现白起的功名。

什么数字呢?

答案就是歼敌数量,这个数量可是很惊人的,几万、十几万、二十几万……。

最终白起被后人冠以“人屠”“杀神”的称号。

那么为什么白起这么喜欢杀人呢?

答案很简单―秦国的军功爵制

何谓军功爵制呢?

简单理解就是以战场上杀敌数量来升官。

军功爵制其原则有三

其一 官爵升迁与斩首数量相称。

其二 爵位高者赏赐重,爵位低者赏赐轻。

其三 赏罚并行,立功有赏,无功者罚。

这就是白起为一介草民逐渐成为威震天下武安君的秘密。

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白起的军事才能肯定是有的。

但是具体才能如何呢?我们具体分析。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曾言道:

“白起善攻,廉颇善守”

白起是一个很善于打歼灭战的人,上文提到根据秦国的军功爵制就意味着歼灭战才起最好的升迁之路。

战争是指挥家的艺术。

《孙子兵法》提到过“十人围一人”。

歼灭战无疑是全歼敌军,但是敌人不是石头不是木头,是会还击的人。

怎么样才能全歼敌人呢?

假如敌方一百人我方一千人,好的没有问题十个围一个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全歼。

那么假如敌方有十万人呢?

我方难道就要有一百万人、一千万人才可以全歼敌军吗?我方会有那么多人吗?

答案显而易见。

所以这就需要将领发挥他的指挥艺术了。

当双方军力大致相等时一对一单挑基本上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留需要借势。

借谁的势?

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当然是借天时、地利、人和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地利火攻司马懿无奈一场大雨司马懿侥幸逃脱。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借助的是“人和”。

诸葛亮、项羽在历史上是什么地位不用笔者多言。

而他们的对手司马懿、章邯、王离也都是赫赫有名。

那么白起善打歼灭战可以得出结论,肯定不是人多欺负人少。

以白起最著名的长平之战为例。

《史记》记载: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根据史书记载白起:



先是佯装败退诱敌深入,赵军落入提前设好的包围圈。

然后断其后路,一分为二。

最后绝其粮道。

赵军陷入绝境,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此时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已经无人可挡,同时白起也达到了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


综上所述:白起由于身处那个时代,在军功爵制的激励之下歼敌数不胜数,根据梁启超先生的考究战国时期的伤亡总数其中有一半是白起杀死的,通过笔者以上的论述说明白起确实是一位很有军事才能的将领。

以上内容是是对此问题的看法。

爱好历史的上班族。


上班族聊历史


有战国时期四大军事家,将领的称呼,以下来自百度百科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率秦军在伊阙同韩、魏、东周联军展开战争。此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公元前292年白起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公元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公元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求和。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前279年-前278年鄢郢之战白起率秦军伐楚,攻破楚国都城郢、别都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重创楚军,淹杀楚国鄢城百姓数十万。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魏冉率秦军在韩国华阳一带同魏国、赵国的军队发生战争。魏赵两国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魏国大片城池,此战共斩首魏赵联军15万。公元前264年陉城之战白起率秦军攻占韩国陉城等9座城邑,此战斩首韩军5万人。公元前263年白起伐韩,攻占韩国野王。前262年-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率秦军于赵国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斩首坑杀赵军45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