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城,一年也能掙百萬...

我發現,我日常講北上廣講得多。

很少談到小城市。

今天講一個真實案例吧,來自於一位前同事。他離開一線城市,回到老家的小城市做餐飲。

在小城,一年也能掙百萬...


供大家看看。

這位同事呢,是2015年中離開北京,回到西南老家小縣城做餐飲的。

籌備了一段時間,等正式開起店來,已經是2017年初了。

做的是粉面。

目前兩年多下來,在縣裡面有2家直營店,6家加盟店。一年8家店,銷售額大概一千多萬。

這個縣挺小的,做著做著,他就成了本地餐飲裡,最大的那家。

我開玩笑,說他是小城餐飲首富〜

目前一年淨利潤有130多萬。他覺得不算高,主要是還在不斷投入中。這點後面也會說到。

以下文字主要是以他的自述,我做了一些修改的地方。

很多人詫異,我為啥會回小縣城去開餐館呢?這裡頭,有家庭的原因,另外有兩個重要原因:

1)縣城消費觀念在升級,有漲價的背景

2)外賣平臺剛興起,單家餐館能賣得更多

基於這兩點,我覺得在老家做餐飲還是有機會的。

我觀察下來,縣城做生意,有個很大特點——

基本都是“熟客經濟”

一般縣城人口都比較少,3-18萬左右。我們這個縣城人數就更少了,挺袖珍的小縣城,大約就5萬人規模。

都是熟人,抬頭不見低頭見。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服務到位、東西好,即使價格貴點,還是會有很多回頭客。

營銷學上有個“250定律”,對小城生意來說,這個講法很貼切。

服務好身邊的250人,就贏得了一個店的回頭客。

哈哈。

其實,很多當地人,消費理念沒那麼落後。

有消費升級意識。

特別是有高鐵、高速途經的縣城,容易受外來消費水平影響,日常花費不見得少。

所以我一開始想清楚了,就做品牌升級的餐飲。

定位的人群就是:有消費力的縣城白領、公務人員、外來的酒店住客等。

為了長遠經營,我大面上,做了三件事:

1)提前把賬算好、算仔細;

賬算細了,心裡就有底。即使虧損也不會傷筋動骨。

2)不斷推廣品牌,比如多做一些促銷活動。這塊做了很大投入,犧牲了一些利潤。

但很值得,算是投資未來吧。

3)除了直營店,我也做了加盟,還對外輸出一些技術指導。

前文講的是一個大面。具體到開店的時候,工作還是挺繁瑣的。

比如:

首先,要調查縣城的餐飲狀況。尋找市場空白,選好自己要創業的品類,選好地址。

說說選址吧——

熟客生意,得讓熟人想起你來。

我自己會傾向於在縣中心方圓1公里內、第二重要的街道開店。

不選最主要的街道,是考慮到要降低成本。

但我這個選址,能同時做好口碑,還能擴大外賣的配送範圍。

其次,做好前期的預算。

比如開店的前期成本;要僱多少人;品牌推廣的費用等。

想得越周全,越仔細越好。像前頭說的,這樣單店不會出現大虧情況。

就我而言,新開一家店,前期投入一般控制在15萬以內。

第三,重點做外賣。

很多縣城都有了美團、餓了麼,這是一個很好的推廣方式,可以重點做做。

個人經驗,選址離縣城核心近的話,那麼被外賣平臺推薦的概率也更大。

其實吧——

縣城做餐飲千萬不能複雜。味道精準單一,服務員手腳快點,花樣不用太多的。

如果懂得一些營銷手段,對外賣平臺有鑽研學習的能力。

這就超出本地同行很多了。

我找了一家直營店的數字,分享一下:

注:毛利潤裡,沒有扣除人員工資

說說我遇到的幾個難點吧。

人才:

員工不好找、不穩定,寶媽挺多的;培訓一個好店長很難;員工培訓,總體沒有很好的標準。

積極性:

縣城沒啥競爭壓力,所以人員的積極性要差不少。

別說員工了——

如果我自己沒有極強的學習、交流能力,也會很容易被同化,變得安逸了。

即使是在小城市,一定也要學習最新玩法。

財務人員:

單店財務是縣級店最大的問題,高不成低不就,只能請兼職人員了。

外賣:

外賣平臺是有它的運營原理的,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以上,差不多就是一個大概了。算是這兩年的總結。

至於未來——

我想能夠開到50家。如果要達到這個目標,肯定就需要走出本地小城了。

風險很大,哈哈,但很想嘗試一下。

我感覺,從一線城市回老家做生意,要既來之則安之,但也要有——

小富翁的心態。

如果不想做小富翁的話,在安逸的環境下,會很容易喪失奮鬥目標。

ps.

以上,就是全部的分享了。

現在很多文章談,要拋棄小城的安逸,去一線城市打拼;我今天這個例子,倒是反過來了。

不同的人,肯定會有不同的際遇;但,認真打拼的人,肯定更容易獲得人生的獎賞。

有在小城市做生意的讀者,不妨也分享下自己的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