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權傾朝野,死後葬在皇帝旁邊的太監,被譽為“賢宦”

無論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於宦官絕對沒有什麼好印象。雖然在每個朝代,宦官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當皇帝開明時,便沒有宦官上場的機會,可一旦皇帝是昏庸無能的,那麼宦官便換上了一副臉面,以一己之力推動歷史車輪的前進。

生前權傾朝野,死後葬在皇帝旁邊的太監,被譽為“賢宦”

歷史上一提到宦官,我們便很容易將宦官和禍國殃民聯繫在一起,彷彿只有歷史罪人才是最適合宦官的最後歸宿。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歷史的發展有其自己的規律,可是導致一件事情發生的最根本前因永遠是主觀的。而且在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好的宦官,唐朝便有這樣一位宦官,生前忠君,死後陪葬,用自己了力量為古往今來的宦官證明。他就是“千古賢宦第一人”高力士。

高力士的為宦之路

縱觀古今,所有選擇當宦官的人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而主動的之後又有不得已的原因,或貧困,或位於強權,或為了生計。從沒有一個人是為了想當宦官而當太監,這也是身為一個宦官的悲哀。

生前權傾朝野,死後葬在皇帝旁邊的太監,被譽為“賢宦”

既然從古至今的太監都是被動成為太監的,那麼高力士自然也是如此。高力士的名字叫馮元一,他本應該有著非常幸福的家庭,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然後考取功名,取得一位賢惠的妻子,也許他也會上朝為官,也會遇見唐玄宗,也會一見如故,共同開啟開元盛世。

可是,這一切被武則天搞砸了。武則天登基以後實施酷吏制度之後,數不清的官員被酷吏制度連累,落得滿門抄斬的下場,高力士一家便是其中之一。高力士僥倖留下了一條命,變成了奴隸,後來又被弄成宦官送進宮裡。

生前權傾朝野,死後葬在皇帝旁邊的太監,被譽為“賢宦”

在宮裡當宦官的生活也是九死一生,後來被打的奄奄一息的高力士被宦官高延福收養,自此才算是真正定下來。後來幾經輾轉再次入宮,高力士憑著自己的機靈和謹小慎微在宦官之路上也算順風順水。這時,高力士遇見了自己即將效忠一生的人——李隆基。

高力士立功勳

跟隨著此後李隆基的高力士對李隆基的生活起居十分傷心,在政治上還能給李隆基出謀劃策,很快成為了李隆基的心腹。

武則天在“神龍政變”後禪位給唐中宗李顯,但是因為唐中宗的無能,朝政很快把遲到武三思和韋皇后手中,李顯更是被膽大包天的韋皇后毒死。後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鏟除了韋皇后奪回了李唐天下,後來李隆基又處死了與自己爭權的太平公主,至此天下才算平定。在這個過程中,高力士始終在李隆基身邊,為李隆基出謀劃策,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生前權傾朝野,死後葬在皇帝旁邊的太監,被譽為“賢宦”

後來,唐玄宗勵精圖治,恢復國力,讓高力士帶領著太監監督百官幹活。高力士的官位也是一升再升,不但有了地位還有了實權。但是高力士秉著對唐玄宗的忠心耿耿,一直不曾越矩,在他的心中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自有一杆秤,所以即便權傾朝野,但是高力士也從沒有做過與國家利益與唐玄宗有害的事情,這也是唐玄宗至始至終相信他,寵信他的原因。

高力士諫言

高力士有一定的政治才能,這與高力士的出身是分不開的。甚至唐玄宗曾經一度讓高力士幫助自己看從全國各地而來的奏摺,小事高力士直接做主拿主意,只有到了大事,才讓唐玄宗過目做決定,可見唐玄宗對高力士的信任和對高力士能力的認可。

高力士一生中經常就自己對朝政的理解像唐玄宗諫言,唐玄宗也會就實事詢問高力士的看法,很多時候,唐玄宗都是採納高力士的看法,比如廢除太子之後,高力士諫言立長為太子,比如唐玄宗想放權給李林甫的時候,高力士諫言阻止。

生前權傾朝野,死後葬在皇帝旁邊的太監,被譽為“賢宦”

唐玄宗這一生中唯一沒聽高力士的諫言是晚年關於寵愛楊貴妃而寵信安祿山的事情,但是唐玄宗也很快吃到了苦頭。因為不久之後安祿山便發動了兵變。

唐玄宗去世,高力士陪葬

安祿山叛亂之後,楊貴妃自縊而死,雖然平叛的安祿山叛亂,但是唐玄宗卻再也不是那個叱吒風雲的皇帝。之後唐玄宗禪位成為太上皇,太子李亨繼位成為唐肅。唐肅宗將太上皇囚禁起來,高力士也因罪名被流放。至此豬婆二人到死也沒有再見一面。

生前權傾朝野,死後葬在皇帝旁邊的太監,被譽為“賢宦”

後來唐玄宗去世,高力士遠在千里之外聽到這個消息,大悲之下吐血而亡,跟隨唐玄宗而去。唐肅宗感其忠貞,允許高力士進入唐玄宗陵墓陪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